首页 / 正文

《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

记中《靖海志》简称曰《志》,《海上见闻录》简称曰《录》。录之页行数系据本丛刊第廿四种刊本。

《录》一页一四行“吏部黄道周》,《志》作“礼部尚书黄道周。”

按《明史》卷二百五十五本传,道周在福王时“拜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又按《明纪》卷五十九,道周在唐王时“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此处当作“礼部尚书。”

《录》二页六行“陈豹为忠勇伯”,《志》作“忠勇侯。”

按夏琳《闽海纪要》、《海纪辑要》及杨英《从征实录》皆作“忠勇侯。”

乙酉(顺治二年、弘光元年)闰六月,唐王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按《明纪》曰:“改七月以后为隆武元年”,故《志》以丙戌(顺治三年)为“隆武二年。”

《录》三页首行谓是年“海上称隆武元年”,与《志》异。

《录》三页八行“将移关,守将陈秀、郭曦投降,而仙霞无一守兵矣”,《志》作“时杉关守将陈秀、陈曦投降,而僊霞关无一守兵,寂如也。”

按杉关在今江西省黎川县东七十里杉岭上,为闽赣往来通道。

《录》四页四行“乘舟遣兵攻其舟”,《志》作“乘夜遣兵攻其舟。”

《录》四页六行“京中命王大人、陈锦、佟国器、李率泰督兵至”,《志》作“朝中命三大人陈锦、佟国器、李率泰督兵至。”

《录》四页九行“以龚有桢为县令”,《志》作“洪有桢。”

《录》四页一一行“陷大昌,攻顺昌、将乐”,《志》作“陷大田,攻顺义、将乐。”

按福建省有大田县、无大昌县,有顺昌县、无顺义县。

《录》四页一三行及一六行“布政使顾元敬”,《志》作,顾元镜。”

按《明纪》卷六十亦作“顾元镜。”

《录》五页七行“招讨大元帅罪臣”,《志》作“招讨大将军罪臣。”

按《闽海纪要》、《海纪辑要》及川口长孺《台湾郑氏纪事》皆作“招讨大将军罪臣。”

《录》五页一一行及一三行“清提督赵国祚”,《志》作“清提督赵国佐。”

按《闽海纪要》及《海纪辑要》皆作“赵国祚”而《台湾郑氏纪事》及沈云《台湾郑氏始末》皆作“赵国佐。”

《录》五页一六行“清守将廉印”,《志》作“廉郎。”

按夏氏二书亦作“廉郎。”

《录》六页七行“平夷伯周鹤之”,志作“平夷侯周崔芝。”

黄宗羲《行朝录》作“平夷伯周崔芝”,而《明纪》谓“鲁王在长垣封周鹤芝平夷伯”,《从征实录》作“周崔之。”

按《隺》俗借用为《鹤》字,遂讹为《崔》。鹤寿千年,芝为神草,似以作《鹤芝》为当。

《录》六页八行“定西伯张名振”,《志》同。按明纪谓“鲁王在长垣封张名振定西侯。”

《录》六页八行“阮美等守舟山至沙埕”,《志》作“舟山之沙埕。”

《录》六页一五行“于是永历有船使令”,《志》作“于是永历有诏使至。”

《录》七页七行“清镇守漳浦副将王起俸”,《志》亦作“王起俸。”

按《台湾郑氏纪事》,《台湾郑氏始末》皆作“王起凤”,而夏氏二书则一作“王起俸”(《海纪辑要》),一作“王起凤”(《闽海纪要》)也。

《录》七页九行“云霄港守将张国贵”,《志》与《从征实录》(以下简称《实录》)皆作《张国柱。”

《录》七页一一行“送军前收用”,《志》作“送军前效用。”

《录》七页一四行“三吴坝”,《志》作“三河坝。”

《录》八页首行“但须由南海鲎湾过达濠浦”,《志》作“但须由鲎澳过达濠浦。”

按《实录》亦有“但须假道南洋由鲎澳过达濠浦至邑”之文。

《录》八页一○行“知县常凤”,《志》作“常翼风。”

按各书皆作“常翼风。”

《录》八页一五行“潮州守将郝尚文”,《志》作“郝尚久。”

按《实录》作“郝尚久。”

《录》九页一五行“正月,成功至南海”,《志》作“南澳。”

按《实录》亦作“正月初四日,藩驾至南澳。”

《录》九页一五行“天星所”,《志》与《实录》皆作“大星所。”

《录》九页一六行“杀退思训援兵”,《志》作“杀退惠州援兵。”

《录》一○页三行“焚毁店舍”,《志》作“庐舍。”

《录》一○页五行“僧历湾”,《志》作“曾厝湾。”

《录》一○页七行“经常”,《志》作“纲常。”

《录》一○页一二行“吴勃”,《志》作“吴■〈孛攵〉。”

按《■〈孛攵〉》同《勃》。

《录》一一页一三行“三月初三日”,《志》与《实录》皆作“初四日。”

《录》一一页一四行“遂移兵九江东”,《志》作“遂移兵扎江东。”

《录》一二页四~五行“时张名振以地方事”,《志》作“以张名振管地方事。”

《录》一二页八行“执施琅及忠定伯”,《志》作“执施琅交忠定伯。”

《录》一二页一三行“二十□日”,《志》作“二十二日。”

《录》一三页五行“护军前镇”,《志》作“护卫前镇。”

《录》一三页一三行至一四页三行所记五月、九月及十月之事与《志》全同,而列于是年十二月之后,次序顾倒;盖钞写之误也。

《录》一四页首行“十月初二日”,《志》作“初三日。”

按《实录》亦作“初三早。”

《录》一四页五行“二月,遣前军定西侯张名振等水军恢复浙直州县”,《志》作“三月。”

按《实录》亦系此事于三月。

《录》一四页九行“金固山扎营枫山头”,《志》与《实录》皆作“祖山头。”

《录》一四页一○行“锢兵守御”,《志》作“调兵守御。”

《录》一四页一一行“前镇卫万礼帮镇远寨”,《志》作“前冲镇万礼守镇远寨外。”

按《实录》作“前冲镇万礼帮守镇远寨外。”

《录》一四页一二行“振远楼”,应作“镇远寨。”

《录》一四页一五行“左足”,《志》作“右足。”

按《实录》作“右腿。”

《录》一五页一~二行“满兵火炮、火铳连夜不绝,直至五鼓;放大炮兵头叠,绿旗兵二叠,满兵填濠攀栅而上”,《志》作“满兵炮铳并放,连夜不绝,至五鼓,火药尽,放空炮以向城;头叠绿旗兵,二叠满兵,填濠攀山而上。”

《靖海志》于永历七年五月叙成功破金固山于海澄事毕,下接“三月,差监督池士绅以腊丸齎帛疏由陆路诣广,叙方曲破总镇王邦俊、小盈岭破提督杨名高、江东桥歼总各都院陈锦、海澄败固山金砺之功”云云。按海澄败固山东既在五月,则三月帛疏焉得预述其事?《海上见闻录》无《三月》二字,而《从征实录》又系此事于五月,益知《靖海志》“三月”二字为衍文。又《志》与《录》所作“池士绅”,《实录》作“池仕绅。”

《录》一五页一○行“以海澄破边功”,《志》作“以海澄战功。”

《靖海志》于永历七年五月之后,又叙四月筑海澄城事,与《见闻录》文字全同,惟《录》无“四月”二字;是《靖海志》“四月”二字疑为衍文。然《从征实录》则又系此事于上年十月也。

《录》一六页三行“至华平贵屿寨,入纳榖”,《志》作“至华平贵屿,寨人纳榖。”

《靖海志》于永历七年八月迄八年五月所记诸事,《见闻录》俱缺。《靖海志》于八年九月迄十二月所记诸事与《见闻录》大致相同,惟《见闻录》列此诸事于七年九月迄十二月,而无永历八年。此盖《见闻录》原抄本脱去一叶之故也。

《录》一七页四行及三九页四行凡两见“房星晔”,《志》则前作“房星烨”,后作“房星晔。”

按《实录》虽亦作“房星烨”,然《志》与《录》记其弟之名皆作“房星曜”,是“房星晔”可能不误,以《晔》、《曜》皆系从《日》也。

《录》一八页二行“前冲卫”,应作“前冲镇。”

《录》一八页三行“丙州”,《志》作“丙洲。”

按《实录》作“■〈氵丙〉州。”

《录》一八页一一行“设领兵中军二员”,《志》作“一员。”

《录》一八页一四行“会诸镇兵于漳之东门外莲花浦合操”,《志》作“莲花埔。”

按《实录》谓大合操于漳之“岩亭埔。”

《录》一八页一五~一六行“忠定伯林习山”,《志》作“忠振伯洪旭。”

按《实录》亦作“忠振伯。”

《录》一九页三~四行“左戎镇”,应作“左戎旗镇。”

《录》一九页四行“至斩木栅”,《至》应作《直》。

《录》一九页五行“忠勇侯林察”,“林察”应作“陈豹。”

《录》一九页六行“进添各乡寨米”,《志》作“追派各乡寨纳饷”

《录》一九页一二行“左戎镇”,应作“左戎旗镇。”

《录》二○页首行“英毅伯”,《志》作“英义伯。”

按《实录》及他书皆作“英义伯。”

《录》二○页三行“挂征□将军印”,《志》作“挂定北将军印。”

按《实录》及《台湾郑氏始末》皆作“征虏将军。”

《录》二○页六行及七行“平藩兵”,俱应作“平南兵。”

《录》二○页八行“难于进兵”,《志》作“难于退兵。”

《录》二一页首行“吊各湾船只”,《湾》应作《澳》。

《录》二一页二行“援剿左协王明铳击丞沉清船一只”,《协》应作《镇》,“王明”下夺《以》字。

《录》二一页四行“黄海”,《志》作“广海。”

又《录》“不有一只”,《志》作“不满十只。”

《录》二一页一○行“精尼奇呢哈哈番”,应作“精奇呢哈番。”

《录》二一页一二~一三行“濯城”,应作“海澄城。”

《录》二二页首行“言上”,应作“上言。”

《录》二二页七行“浙江定海外师”,《志》作“浙江定关水师。”

《录》二三页二行“满州梅章京”,应作“满洲梅勒章京”(以下“满州”皆应作“满洲。”)

《录》二三页七行“格商曰”,《志》作“甘辉曰。”

《录》二三页一四行“总制金张英”,《金》字衍。

《录》二四页首行“镇下湾”,《志》与《实录》皆作“镇下澳。”

《录》二四页三行“向导”,应作“向导。”

《录》二四页五行“陆察常寿密启”,《志》作“六察常寿宁密启。”

按《台湾外记》作“察言司常寿宁启。”

《录》二四页八行“红夷人长”,《人》应作《酋》。

《录》二四页九行“箭桴”,《志》与《实录》皆作“箭柸。”

《录》二四页一四行“八月初二日”,《志》与《实录》皆作“八月十二日。”

《录》二五页二行“李继宁”,《志》作“宋继宁。”

按《实录》作“宋维宁。”

《录》二五页二行“令监督李继宁(宋维宁)入城招谕守将张捷出”下应有《降》字,下接二五页一五行“前所守将刘崇贤亦降”,迄二六页一二行“用人字牌”,以下再接二五页二行“遮身”,删去《遮身》二字下之《牌》字,迄二五页一五行“后冲镇华栋”,又删去“华栋”二字下之《逼》字,再接二六页一二行“病故。”

此盖原抄本页次错乱之故也。

《录》二五页七行“集南船”,《志》作“禁商船。”

《录》二五页一一行“为的”,应作“为最。”

《录》二五页一一~一二行“左右武卫亲军”,《志》作“武卫、虎卫亲军。”

《录》二六页八行“二十四日”,《志》与《实录》皆作“二十六日。”

《录》二六页九行“四月初一日”,《志》与《实录》皆作“十一月初一日。”

《录》二六页一○行“左戎镇”,应作“左戎旗镇》。又“潮阳”,《志》与《实录》皆作“潮揭。”

《录》二六页一三行“义举》,应作“举义。”

《录》二七页首行“平阳关”,《志》与《实录》皆作“平阳县。”

《录》二七页一~二行“文诚祥”,应作“艾诚祥。”

《录》二七页二行“十九日”,《志》与《实录》皆作“十六日。”

《录》二七页一二行“将北兵皆怕风浪”,《将》应作《时》。

《录》二八页首行“十月初三日”,《志》与《实录》皆作“初二日。”

《录》二八页二行“金门所”,《志》与《实录》皆作“海门所。”

《录》二八页三行“赐姓至营右卫”,《志》作“成功至磐石卫。”

按《实录》亦作“藩驾至磐石卫。”

《录》二八页五行“沙门”,《志》与《实录》皆作“沙关”

《录》二八页一五行及一六行“盘陀桥”,《志》俱作“磐石卫。”

按《实录》亦作“磐石卫。”

《录》二九页五~六行“赐姓督左右武卫居中、中提督居右、后提督抄瓜州之后西,阵西对隔一小港”,《志》作“督左右武卫居中、中提督居左、左提督居右、后提督抄瓜州之后,两阵相对,隔一小港。”

按《志》文与《实录》相合。

《录》二九页八行“守兵不意惊骇”,《志》作“守兵不意海兵至,惊骇。”

《录》二九页一○行“左提督马信攻夺谭家大炮”,《左》应作《右》,“谭家”下夺《洲》字。

《录》二九页一四行“营州事”,应作“管州事。”

《录》三○页六行“李凤”,《志》与《实录》皆作“李胤。”

《录》三○页八行“外四州郡”,《志》作“外面州郡。”

《录》三○页一○~一一行“三■〈氵义〉河”,应作“三汊河。”

《录》三○页一一行及三一页三行“萧拱宸”,《志》与《实录》皆作“萧拱辰。”

《录》三○页一二行“第三大桥”,《志》与《实录》皆作“第二大桥。”

《录》三○页一三行“宣毅镇”,应作“宣毅后镇。”

《录》三○页一四行“后庙”,《志》与《实录》皆作“岳庙山。”

《录》三一页首行“二十一日”,《志》与《实录》皆作“二十二日。”

《录》三一页一四行“洪琅”,《志》与《实录》皆作“洪复。”

《录》三二页四行“吴淞江”,《志》与实录皆作“吴淞港。”

《录》三二页六行“王起俸”,《志》作“王起凤。”

按《志》于永历三年三月条下作“王起俸。”

又按《实录》亦作“王起俸。”

《录》三二页一○行“屯扎蓁峡、三都、兴化、日照、海南地方”,《志》作“屯扎蓁屿、三都、兴化、南日沿海地方。”

按《志》与《实录》相合。

《录》三三页七行“四月初二日”,《志》与《实录》皆作“四月初三日。”

《录》三三页八行“治崇武”,《治》应作《泊》

《录》三三页一○行“防治裂屿尾”,《志》作“防泊裂屿尾。”

按《实录》作“防泊莿屿尾”,《台湾郑氏始末》作“笠屿”,注云:“即列屿,在同安东南八十里,介厦门、金门之中,周二十里。”

查今地图上称“烈屿。”

《录》三四页首行“澥保寨”,《志》作“蟹保寨。”

按《实录》作“蟹仔寨。”

《录》三四页二行“神武营康彦邦”,《志》作“神武营康邦彦。”

按《实录》作“仁武营康邦彦。”

《录》三四页三行“神武一带”,《志》与《实录》皆作“神前一带。”

《录》三四页五行“演武台”,《志》与《实录》皆作“演武亭。”

《录》三四页七行“正戎旗镇”,《志》与《实录》皆作“正兵镇。”

《录》三四页一三行“左方荣”,应作“方左荣。”

《录》三四页一四行“船火飞烈”,《志》作“船撼飞裂”,《实录》作“■〈舟感〉面飞裂”;按字书未见《■〈舟感〉》字。

《录》三五页三行“出桥侍卫一二等下十余员”,志作“生擒侍卫一二等虾十余员。”

按满洲土语称侍卫曰《虾》。

《录》三五页六行“披甲二人”,《志》作“披甲三人。”

《录》三五页八行“左营陈蟒”,《志》作“副将陈蟒。”

按《实录》作“右协陈蟒。”

《录》三五页一○行“领协镇刘雄”,《志》与《实录》皆作“领旗协刘雄。”

《录》三五页一五行“后浦”,《志》与《实录》皆作“后埔。”

《录》三六页三行“诏兵民家眷”,《诏》应作《诸》。

《录》三七页二行“林瑞”,《志》作“林福。”

按《实录》作“礼武镇”,应为“林福。”

《录》三七页八行“水寨港”,《志》作“水寮港》。按《实录》作“禾寮港。”

《录》三七页九行“夷长猫鸡实叮发炮击盘营并舵马厩粟仓”,《志》作“夷长猫鸡实叮发炮击营垒并焚马厩粟仓。”

按夷长名,《实录》作“猫难实叮。”

《录》三七页九~一○行“赤嵌卫”,《志》同。按《实录》作“赤嵌街。”

《录》三七页一二行“赤嵌城夷长猫鸡实叮以城孤救之”,《志》文相同;惟“城孤”作“孤城”,皆不可解。按《实录》作“赤嵌城夷长猫难实叮以孤城援绝,城中乏水,欲降。”

《录》三七页一四行“移扎崑身”,《志》作“七鲲身。”

《录》三八页四行“文武各营”,《营》应作《官》;“监匿米粟”,《监》应作《兼》。

《录》三八页一三行“黄德”,志作“裴德”;“挈守”,《志》作“协守。”

《录》三八页一四行“黄招”,应作“黄昭。”

《录》三九页三行“先人”,《志》作“北人。”

《录》三九页四行“左提督”,《志》作“右提督”;“门馆”,《志》作“门客。”

《录》三九页六行“升房星曜为道员”,《志》作“升房星晔为道员。”

《录》三九页一○行“尹文器”,《志》作“尹大器”;“苏克萨”,《志》作“苏克萨哈。”

《录》四○页六行“南粤”,应作“南澳。”

七行“守粤”,应作“守南澳。”

《录》四○页八行“慕化伯”,《志》作“慕义伯。”

《录》四○页九行“兵官杨都事”,《志》作“工官杨都事。”

《录》四○页一二行“依回”,《志》作“依违。”

《录》四一页八行“九营”,《志》作“扎营。”

《录》四四页一五行“河南”,应作“湖南。”

《录》四五页七~八行“郭惟藩”,《志》作“郭维藩。”

《录》四五页一一行“陈启太”,应作“陈启泰。”

《录》四六页二行“黄翌”,《志》作“黄翼。”

《录》四六页七行、九行、一○行“王锡璠”,《志》皆作“王藩锡。”

按《台湾郑氏始末》亦作“王藩锡。”

《录》四六页一四行“率兵三万”,《志》作“步骑二万。”

《录》四七页九行“何佑为右虎卫”,《志》作“左虎卫。”

《录》四七页一四行“盐引”,《志》作“盐司。”

《录》四八页六行第一字《传》为衍文。

《录》四八页九行“或东兵入见”,《志》作“束兵入见。”

又“黄翌”应作“黄翼。”

《录》四八页一二行“解粮”,《志》作“余粮。”

《录》四九页四行“赖升”,《志》作“赖升。”

《录》四九页九行“擒其将黄翌、朱贵等杀之”,《志》作“获其将黄翼、蔡龙、朱武、张济、戴麟、陈骥、黄琯等”与夏氏二书相同,皆无“朱贵。”

《录》系“耿王檄曾养性等自温州航海入闽“事(见五○页七~八行)于丙辰五月,《志》系此事于是年十月。

《录》五○页八行“获巨船数千号”,《志》作“数十艘。”

《录》五○页末行“延津”,《志》作“延建。”

《录》系“伪周将韩大任投诚”事(见五二页一二~一三行)于丁已六月,《志》系此事于是年十月。《录》又系“康亲王遣漳泉二府知府招抚”事(见五二页一四行)于是年六月,《志》系此事于是年十二月。

《录》五三页三行“三日河”,应作“三汊河。”

《录》五三页五行“刘□”,《志》作“刘符。”

按夏氏二书皆作“刘符。”

《录》五三页七行“赖哈”,《志》同;按夏氏二书皆作“赖塔。”

《录》五三页一一行“水头小湾”,《志》作“水头山湾。”

按夏氏二书皆作“水头湾。”

《录》五三页一五行“十八日下午”,《志》作“十八日午刻。”

按夏氏二书皆作“十八日。”

《录》五三页一五行“为何佑杀退”,《志》作“何佑少却。”

按《闽海纪要》作“何佑小却”,《海纪辑要》作“何佑少却。”

《录》五三页末行“国轩夜令军士凿堑,每人一丈”,《志》作“一人一尺。”

《录》五四页三行“郎廷佐”,《志》同。按夏氏二书皆作“郎廷相。”

《录》五四页七行“以为乘夜炮”,《炮》上夺《发》字。

《录》五四页九行“姚义”,《志》作“姚仪。”

《录》五四页未行“荡寇将军”,《志》作“荡虏将军。”

按夏氏二书皆作“荡虏将军。”

《录》五五页首行“大雅里”,《志》与夏氏二书皆作“雅大里”,《台湾郑氏始未》作“雅塔里。”

《录》五五页二行“黄朝”,《志》作“黄朝光。”

《录》五五页二行“江钦、杨钦”,《志》作“江钦、杨德。”

《录》同页四行“江钦攻南安”,《志》同;按夏氏二书皆作“江胜攻南安。”

又按《志》于己未十月叙漳州城外之战,于“江钦”名下注曰:“改江胜”,且《录》与《志》以后皆称“江胜”,是“江钦”即“江胜”也。

《录》五五页九行“黄皓”,《志》与夏氏二书皆作“黄镐。”

《录》五五页一一行“章元振”,《志》作“章元镇。”

按夏氏二书皆作“章元勋。”

《录》五五页一四行及五六页一一行“陈启明”,《志》与夏氏二书皆作“陈起明。”

《录》五六页四行“汊河”,应作“三汊河。”

《录》系施廷、陈申在东石之败(见五七页一~三行)于己未七月,《志》系此事于是年九月。

《录》五七页首行“散卒三百人”,《志》作“二百余人。”

《录》五七页七行“斩章巴石儿等”,《志》作“斩章京巴石儿等。”

按夏氏二书皆作“章京巴石兔等。”

《录》五七页一○行“建威左镇”,《志》与夏氏二书皆作“建威右镇。”

《录》五八页一五行“令每田一甲,出壮丁一名”,《志》作“十甲出丁壮一名。”

按夏氏二书皆谓“籍文武官田甲与百姓,丁壮每十人抽一人。”

《录》五九页末行“涂轻庭火”,《志》同。按夏氏二书皆作“涂墼庭火。”

《录》六○页二行“陈国威”,《志》作“陈典威。”

《录》六○页四行“诸遇”,《志》作“诸迈。”

《录》六○页一五行“十八日早,舟次于八罩”,《志》同。按《靖海纪事》所载施琅《飞报大捷疏》作“十七日早,将全■〈舟宗〉舟师,复收八罩水垵澳湾泊。”

《录》六一页首行“二十日早,稳至虎井,施将军取小舟于内外堑峙间密觇形势”,《志》作“十八日,移至虎井,施将军泊小舟于内外堑峙间密觇形势。”

按《靖海纪事》施疏谓“十八日,进取虎井、桶盘屿。十九日,坐小赶缯船往澎湖内外堑、莳内细观形势。”

《录》六一页五行“二十三日已刻”,《志》作“二十二日已刻。”

按《靖海纪事》施疏亦作“二十二日。”

《录》六一页一三行“九月初六日”,《志》作“九月初一日。”

《录》六一页一四行“因□谕部臣”,《志》作“因谕部臣曰。”

《录》六二页一二行“克举”,《志》作“克■〈与上土下〉。”

按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延平郡王世系表”亦作“克■〈与上土下〉。”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艺文五·脱脱
  提要·郑文宝
  ●三朝聖諭錄中·杨士奇
  第七十七回 平叛逆因骄致祸 好盘游拒谏饰非·蔡东藩
  建康实録卷十九·许嵩
  卷二十三累臣自叙略节·刘若愚
  卷一百四十九·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佚名
  ○近卫能做些什么?·陶希圣
  第六卷 蠲赈二·缪荃孙
  卷三十九·傅恒
  锦里耆旧传卷三·句延庆
  卷一百五十二·雍正
  卷十九·佚名
  目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汪存·唐圭璋

      存字公泽,婺源(今江西省)人。元丰七年(1084),领乡荐。元祐中,授西京文学。上封事,有报,弃官归养。政和间,复故官,力辞乞归。学者称四友先生。   步蟾宫   玉京此去春犹浅。正雪絮、马头零乱。姮娥剪就绿云裳,待来步蟾宫与

  • 卷四十二·阮阅

      ●卷四十二·乐府门  鼓吹部中有拱辰管,即古人之叉手管也。太宗赐今名。边军捷回则连队抗声凯旋,乃古之遗音。其词往往皆市井鄙俚语。沈存中在延时制十数曲,令士卒歌之,云:“先取西山十二州,别分子将到

  • 卷一三·袁枚

      李穆堂侍郎云:“凡拾人遗编断句,而代为存之者,比葬暴露之白骨,哺路弃之婴儿,功德更大。”何言之沉痛也!余不能仿韦庄上表,追赠诗人十九人。乃录近人中其有才未遇者诗,号《幽光集》,以待付梓。采取未毕,姑先摘数首及佳句,存

  • 卷二·杨慎

    真丹王半山和俞秀老禅思词曰:“茫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浆水价,匹如闲。也须还。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此词意劝秀老纯归 于禅,住山不出游也。真丹,即震旦也。军持,取水瓶

  • 卷二百七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二 刘跃 和元衡园居 林竹生凉颸井梧响疎雨层轩临清池宁知有秋暑盍簪得良友高标宛霞举间时不易得信是天所与挥毫总诗流飞

  • ◎帝系一·徐天麟

    ○帝号丰公太上皇父也,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

  • 卷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一 【起庚辰唐懿宗咸通元年止戊申唐僖宗文德元年】凡二十九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自武宗削平叛乱威令克张至大中而藩方复炽延及懿僖之世龎勋倡乱而黄巢秦宗权等寇盗蜂起因

  • 吴社编·王穉登

    [明]王稚登里社之设,所以祈年谷、祓灾祲、洽党闾、乐太平而已,吴风淫靡,喜讹尚怪,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祸而尊野厉,呜呼!弊也久矣。每春夏之交,妄言神降,于是游手逐末、亡赖不逞之徒张皇其事,乱市井

  • 三十七年·佚名

    (壬寅)三十七年大明嘉靖二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壬午朔,百官以權停例,陳賀。○傳于政院曰:「刑曹正郞李滉,今以讀書堂番下直。賜暇讀書員,令其司勿推事,近日立法。刑曹郞官,不可久曠職事,其以李滉,換差閑官。」〈史臣曰:「賜暇讀書

  • 第三十八卦 睽 火泽睽 离上兑下·佚名

    睽:小事吉。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初九:悔亡,丧马

  • 卷之二·子华子

    子华子卷之二晋人程本着孔子赠子华子反自邦,遭孔子於途,倾盖而顾,相语终日,甚相亲也。孔子命子路曰:取东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而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问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固哉,由也

  • 第十二章 22·辜鸿铭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 卷五·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五左庶子叶酉撰闵公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书即位说详桓元年公即位下胡氏谓内无所承上不禀命非也十二公皆不请命于天子昭公亦不承国于先君何独于此而讥之齐人救邢齐人浑举之词辨详隐二年莒人入向

  • 诗故卷四·朱谋玮

    明 朱谋玮 撰魏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武以封同姓鲁闵元年晋献公灭之以与毕万此诗七篇皆未灭时之诗仲尼何以録乎魏者舜禹之故都其民俗俭约勤谨有先王之遗风焉是可尚也葛屦刺褊也何褊乎褊服饰之过俭也礼嫁者三

  •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真精进而离妄。法供养以无疵。妙庄严以从缘。慧方便而不缚。毗卢性空而智身了了。普贤毛孔而法界重重。仰之高钻之坚。涅不缁磨不磷。珊瑚瀛海夜潮。饮其光明。薝卜丛林春律。洗其寒色。齐

  •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李华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弟子李华撰三藏沙门输婆迦罗者。具足梵音。应云戍婆誐罗僧贺。唐音正翻云。净师子。以义译之。名善无畏。中印度摩伽陀国人。住王舍城那烂陀寺。本刹利种姓。刹帝利舍俗荣贵。依佛出

  • 漂亮朋友·莫泊桑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吉·德·莫伯桑的长篇小说,写于1885年。贫穷无依的杜洛阿仗着朋友福雷斯蒂埃的帮助当上了报馆的记者,不久他便懂得了成功的秘诀在于机敏,灵活,善于揣测王子的投机意图,然后进行欺骗,同时他又不

  • 林泉随笔·张纶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明张纶撰。一卷。有《今献汇言》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作者生平不可考, 自署“淮浦”人。作者在本书开头谈了他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书籍除《论语》、 《孟子》之外,像子史、诗文词赋乃至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