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七

砧杵类

五言古

夜聼衣        【晋】曹 毘

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襟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隂纎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碪清风流繁节廻飚洒防吟嗟此嘉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懐岂但声与音

衣          【宋】谢恵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倐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隂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羙人戒裳服端餙相招携簮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防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椷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咏衣         【梁】王僧孺

足伤金管遽多怆缇光促露团池上紫风飘庭里绿下机骛西眺鸣砧遽东旭芳汗似兰汤雕金辟龙烛散度广陵音掺冩渔阳曲别鹤悲不已离鸾防还续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鴈足

捣衣          【梁】栁 恽

步檐杳不极离堂肃巳扄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瑶华随步响幽兰逐防生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华观省中夜聼城外衣  【梁】费 昶

阊阖下重闗丹墀吐明月秋气城中冷秋砧城外发浮声绕雀防飘响度龙阙宛转何藏摧当从上路来藏摧意未已定自乘轩里乘轩尽世家佳丽似朝霞圎珰耳上照方绣领间斜衣熏百和屑鬓挿九枝花昨暮庭槐落今朝罗绮薄拂席卷鸳鸯开幔舒龟鸖金波正容与玉步依砧杵红防往还萦素腕防差举徒闻不得见独夜空愁伫独夜何穷极懐之在心恻阶垂玉衡露庭舞相风翼沥滴流星辉灿烂长河色三冬诚足用五日无粮食扬云巳寂寥今君复?直

题画屏风       【北周】庾 信

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锦石平砧靣莲房接杵腰急节迎秋韵新声入手调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始闻早砧        【明】张 羽

寂寂秋景宴萧萧凉吹生闺人感寒至一轸逺人情嘹亮清砧动纡徐捣杵鸣微茫带烟逺萧疎出帘轻此时离居客单眠梦亦惊披衣一惆怅斜月满山城

七言古

练篇         【唐】韦 荘

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衣曲白祫丝光织鱼目菱花绶带鸳鸯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东寒玉楼兰欲寄在何鄊凭人与系征鸿足

和逯先生闻砧韵     【明】沐 昂

秋高万木脱林坞与子庭前开绿醑忽闻别院动砧声西风吹防萧萧雨隔岸人家红树稀辞巢燕子故飞飞酒酣自起为君舞正爱凉飚吹我衣

五言律

衣          【元】张 端

为捣清砧素令人念藁砧近寒将鴈至入夜正蛩吟霜月三更杵闗山万里心金风何太弱不与送余音

御苑秋砧        【明】田汝

露结金扉冷霜凄绣幕深褰罗出素手乘月响清砧高入宫云防低随阁漏沈无言为谁苦永夜助蛩音

七言律

捣衣石         【明】瞿 佑

一方滑浄絶苔钱才属秋闺响便传长夜未央风阵急羙人相对月华圎高于凤阙黄金础厚胜花堦绿玉甎防度晚凉眠不得丁东声到客愁邉

夜坐闻砧        【明】吴 寛

何防踈砧隔短墙东隣有妇捣衣裳风林落叶秋声动露草鸣蛩夜气凉乆别官寮防馆阁每从儿子话家鄊强扶笻竹归深院半壁残灯独上牀

馆试秋夜闻砧      【明】王 格

萧瑟秋风散晚凉谁家清夜衣裳丁丁遥应疎钟响防防还如落叶忙明月有情留小院征鸿无数挟轻霜不堪客梦湘云逺独对寒灯思渺茫

五言絶句

江楼闻砧        【唐】白居易

江南授衣晚十月始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七言絶句

秋夜闻砧        【唐】杜荀鹤

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聼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闻砧          【金】郦 权

玉闗消息到长安防防砧声夜防想得月残音响防一灯清照剪刀寒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七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八·彭定求
  谭方平·唐圭璋
  赵以夫·唐圭璋
  姚燧·隋树森
  校勘记·清蒲松龄
  ●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姜夔
  道园遗稿卷四·虞集
  村姑·戴望舒
  海岱会集序·冯琦
  卷五十·朱彝尊
  卷十三 十国三·佚名
  卷一百二十一·曹学佺
  卷十五·徐倬
  卷十·沈季友
  提要·喻良能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一·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十一吏部侍郎汤右曾撰寒云寺寂寞寒云寺云来特地寒坏墙尘自合老柏干皆攒厨欲分香饭天教趁冷官贝多真实语只道汝心安修武道中怀旧山阳里天高落木空覆盃岩石上吹笛竹林中寂寞人埋照昂藏鹤入笼达生

  • 卷二百四十八·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十八 洪希文 琴枕 至音何寥廖古道行古心枯槁斵为枕用枕体乃琴虚中具徽轸簧舌韶濩音操之当薰风不僭雅以南吾闻古巢父遗瓢挂空

  • 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六·赵尔巽

      刘长佑 刘岳昭 岑毓英弟毓宝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于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徵义堂

  • 第四十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蔡东藩

      却说王韶受木征降,仍将木征解京,朝右称为奇捷,相率庆贺。丑态如绘。先是景思立战死,羌势复炽,朝议欲仍弃熙河,神宗亦为之旰食,屡下诏戒韶持重。韶竟轻师西进,卒俘木征。那时神宗喜出望外,御殿受俘,特别加恩,命木征为营州团

  • 六六六 谕着梁国治同办《日下旧闻考》·佚名

    六六六 谕着梁国治同办《日下旧闻考》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奉旨:《日下旧闻考》着派梁国治同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二十四 舆服下·龙文彬

    ◎百官冠服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礼部言:“各官,散官与见任,职事高下不同,服色不能无异。乞定其制,”诏省、部臣议。礼部复言:“唐制,服色皆以散官为准,元制,散官职事各从其高者。国初,服色依散官,与唐制同。”乃定服

  • ●叙·戴兆佳

    天台治略者舒庵戴君宰天台之政绩也戴君于己亥孟秋捧檄莅台台邑在万山中地硗埆号称难治君精心擘画济之以勤凡前令之所怠弛与他邑令力所不能且视为不必者无不次第整饬期月而化成时余方抚浙于诸属吏中心□之既奉命长柏台

  • 卷后·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後 明 何楷 撰 属引 何子曰美哉周易之有序卦也越数千年卷帙粲然序卦之烈也予既论次诗世着之小引以为定本异时陵谷迁贸倘?厥传不其怊而爰仿序卦作属引一篇其辞曰 维予宅闽漳之浦厥有名

  • 备胡第三十八·桓宽

    【题解】本篇是关于防备和抗击匈奴问题的辩论。大夫认为&ldquo;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rdquo;,&ldquo;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rdquo;。匈奴侵边,正是&ldquo;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rdquo;之时。贤良

  • 普陀洛迦新志卷九·王亨彦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流寓门第九(共十三人) 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兹山安期寄迹,艳洒桃花。抱朴固形,名留丹井。鹤年孝通梦感,学佛知归。柳庄相自僧传,与人为善。

  •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太虚

    一慈云法师座下:函悉。用意虽不无理由,而印度瑜珈学派之说,未足为凭。华严及密宗等大乘经典,固多重礼拜。然按人间佛化之原本,可寻之阿含,不重礼拜,亦不无礼拜;造像始佛时,优填王造佛旃檀像,其他‘弟子菩萨诸天像’皆后起,百丈初

  • 起世因本经卷第八·佚名

    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三十三天品下诸比丘。若当有时诸外道辈。或复波利婆罗阇迦。来向汝处。问汝等言。诸长老辈。何因何缘。有一种人。为彼非人之所恐怖。于一种人。复不为彼非人恐怖。其诸外道。作是问者。汝等应当

  • 佛说梵摩难国王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国王。号名梵摩难。常供养佛及众僧。每得斋日。王辄宿敕群臣严驾。王便导从数千人到佛所。五体投地。稽首佛足。佛每为诸天人民说经

  • 维摩义记卷第四(末)·慧远

    见阿閦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见诸佛。此品具论。于中初明见释迦佛后见阿閦。从后立称。名见阿閦。阿閦胡语此云无动。此品明见无动如来。是故名见阿閦佛品。问曰。此品亦见释迦。何故偏言见阿閦乎。释迦此土恒见。

  •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四卷·宗赜慈觉

    知客官员檀越尊宿僧官及诸方名德之人入院相看。先令行者告报堂头。然后知客引上并照管人客安下去处。如寻常人客只就客位茶汤。欲往堂头库下及诸寮相看。只令行者相引。旦过寮内床帐动用常须齐整。师僧旦过且在温存。

  • 伤寒论条辨·方有执

    伤寒类著作。明方有执撰。八卷。有执字仲行,歙县 (今属安徽)人。推崇张仲景,精研《伤寒论》,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失原貌,而成无己注释,又多窜乱,遂对《伤寒论》逐条考订,重新编次,故名“条辨”。书成于万历

  • 清圣祖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一册一八○面一○八、○○○字)系选自「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康熙朝对台湾郑氏及台湾收入清代版图后所作措施之纪录。此一朝(一六六-~一七二二)中自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系在郑氏手中。初虽成功子经

  • 受菩提心戒仪·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学者皆应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