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四 杭州

伯宜公的出丧大约是在七七日,就是世间所谓“断七”,未必是“百日”吧,因为照例出丧是在这两个日子,但是百日该是十二月中旬,已经接近年关了,所以推想是如此。出殡的地方是在南门外的龟山头,在这里有周氏的殡屋,但是不凑巧我家殡屋的空位借给别房用了,所以这回倒不能不出了租钱,去借远房本家的来使用。还记得前几天,鲁迅还用了朱漆特地在棺材后方写一个篆文的“寿”字做记号,在那里还殡着他生前很要好的族兄桂轩,也就是在《鲁迅的故家》里所提起兰星的父亲。伯宜公得年三十七岁,可殡在龟山,自光绪丙申(一八九六)至民国己未(一九一九),也经了二十四年之久,到是年这才因为移家北京,始安葬于逍遥溇坟地。乙巳岁暮,独自留在南京学堂里,偶作旧诗,记得有一联云,独向龟山望松柏,夜乌啼上最高枝,便是指的那龟山,其实山很低小,就只是一个高坡罢了,在乡下这种山叫作龟山或蛇山,平常是颇多的。

丙申年匆匆的过去,至丁酉(一八九七)年新正,我遂往杭州去陪侍祖父去了。祖父于癸巳年入狱,一直就在杭州,最初是由潘姨太太和伯升随侍,他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前去的,但在长庆寺“打水陆”,似乎已经不曾见伯升的面,那么可能总在甲午年间吧。后来因为伯升决计进南京水师学堂去,所以叫我去补他的空缺,这是我所以往杭州的原因了。在丁酉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记忆,现在所还约略记得的,不过那时一点生活的情形罢了。

我们住的地方是在杭州花牌楼,大概离清波门头不很远,那是清朝处决犯人的地方。这里并无什么牌楼,只是普通的一条小巷,走一点路是“塔儿头”,多少有些店铺,还有一所银元局,它的大烟通是近地都能看得见的。这地点的好处是离开杭州府署很近,因为祖父便关在杭州府的司狱司里,我每隔三四天去看他一回,陪他坐到下午方才回来。祖父虽然在最初的风暴里显示得很可怕,但是我在他身边的一年有半,却还并不怎样,他的发起怒来咬手指甲,和畜生虫豸的咒骂,还是仍旧,却并不对于我生气,所以容易应付。等到辛丑年遇赦回家,却又那么的苛刻执拗起来,逼得我只好也逃往南京,寻找生路。当时他的日课,是上午默念《金刚经》若干遍,随后写日记,吃过午饭,到各处去串门,在狱神祠和禁卒等聊天。他平常苛于论人,自从呆皇帝昏太后(指光绪和西太后)起,下至本家子弟,几乎没有一个好人,但是他对那些禁子犯人,却绝少听见贬词,这也是很特别的。他那里备有图书集成局印的“四史”,《明季南略》和《北略》,《明季稗史汇编》,官书局的《唐宋诗醇》,木板的《纲鉴易知录》,此外还有一册铅印的《徐灵胎四种》,这些我都可以自由阅读的。他也管我的正式功课,便是关于读经作文的,不过这由我自己去读,书房里没有读完的《诗经》以及《书经》,但这成绩是可以想见的了。学做八股文和试帖诗,别的没有什么进步,但抄过《诗韵》两三遍,这步工夫总算是实在的,虽然后来也并无什么实在的用处。总之我在他旁边过来的这一年半的日子,实在要算平稳的,觉得别无什么要诉说的事情。

我的写日记,开始于戊戌(一八九八)年正月二十八日,以后断断续续的记到现在,已经有六十三年了。关于杭州,无论在日记上,无论在记忆上,总想不起有什么很好的回忆来,因为当时的背景实在是太惨淡了。只记得在新年时候(大概是戊戌,但当时还没有记日记)同了仆人阮标曾到梅花碑和城隍山一游,四月初八那天游过西湖,日记里有记载,也只是左公祠和岳坟这两处,别的地方都不曾去。我的杭州的印象,所以除花牌楼塔儿头以外,便只是这么一些而已。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二·刘昫
  七·况周颐
  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卷九·郝经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十·允秘
  卷五十六·傅恒
  目录·佚名
  陈纪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乙未、575)·司马光
  卷五十九·宋敏求
  玉坡奏议巻四·张原
  卷九·徐一夔
  第二十四章 汨罗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攻击战·李宗仁
  卷二十九·佚名
  琦善与鸦片战争*·蒋廷黻
  大亚洲主义·孙中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罗志仁·唐圭璋

      志仁号壶秋,涂川(在今江西省)人。曾作诗颂文天祥、讥留梦炎,几得祸,逃而免。   金人捧露盘   丙午钱塘   湿苔青,妖血碧,坏垣红。怕精灵、来往相逢。荒烟瓦砾,宝钗零乱隐鸾龙。吴峰越巘,翠颦锁、苦为谁容。   浮屠

  • 毛滂·唐圭璋

      滂字泽民,衢州人。为杭州法曹,元符二年(1099)知武康县。崇宁初,除删定官。五年(1106)送吏部与监当。政和中,守嘉禾。有东堂词。  水调歌头  元会曲  九金增宋重,八玉变秦馀。千年清浸,洗净河洛出图书。一段升平光景,不

  • 第二十七章 誓死不从·屠隆

    〔生上从人随上〕淸都在人境。飞仙不难遇。欲寻匡庐峯西泛九江去。来到此处。已是江边了。从人可叫江船来。〔丑叫介净末外小生扮江船上〕乘舟九江水。不是九江人。结就靑丝网。中原收凤鳞。客官要往那裏去

  • 弹词注凡例·杨慎

    弹词注凡例一 弹词一书,义宗经传,词类风骚,自开辟以来流传世代君臣贤否、国运短长,统在数十页内,洵读史便捷法门也。维扬董昭侯旧有刊本,桐川陈上仪、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订正,重镌行世,阅者咸知。是

  • 竹坡词巻二·周紫芝

    宋 周紫芝 撰汉宫春【己未中秋作】秋意还深渐银牀露冷梧叶风髙婵娟也应为我羞照霜毛流年老尽漫银蟾冷浸香醪殊尽把平生怨感一时分付离骚 伤心故人千里问阴晴何处还记今宵楼髙共谁同看玉桂烟梢南枝鹊绕叹此生飘转江

  • 列传第二十四 裴子野 顾协 徐摛 鲍泉·姚思廉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九年二月按是月壬子朔癸丑京城副留守郭仲荀乞兵与粮上曰朕今日和议盖欲消兵使百姓安业留司岂用多兵但得二三千人弹压内寇足矣至如钱粮亦只据所入课利养赡官兵他日置榷场不患无钱岂可虚内而事外邪朕见

  • 卷之二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八月。壬申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辛丑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穆图善等、暨张佩纶、何如璋、先后具奏、法兵攻击船厂炮台。官军接仗情形。自请议处治罪各摺片。法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纪昀

    列传宋 【八十七】○宋八十七陈俊卿 虞允文 辛次膺陈俊卿虞允文辛次膺△陈俊卿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服勤职业同僚宴集恒谢不往一日郡中失火守汪藻走视之诸掾属方饮 某所俊卿舆卒亦假之

  • 提要·孙甫

    臣等谨案唐史论断三卷宋孙甫撰甫字之翰阳翟人举天圣八年进士厯右正言迁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兼侍读甫以刘昫唐书猥杂失体改用编年法着唐史记七十五卷其间善恶分明可为龟鉴者复着论以明焉甫没唐史记宣取留禁中世遂不得

  • 第二节 族 制·吕思勉

    宗族百口,累世同居,论者多以为美谈,此不察名实之过也。考诸史,聚族多者,非地方豪右,则仕宦之家。力耕之细民,则率不过五口、八口耳。《旧唐书·沈法兴传》云: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郡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元

  • 甲申核真略·杨士聪

    逋臣释法遯抆涕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早,传言贼至昌平,城守尚无备。午刻,西直门外有数骑突至,挥刀杀人,势欲入城。乃仓卒闭门,传兵上城,每八垛仅得一人。申刻,上令各监局掌印下至小火者,俱上城,每一垛始得一人。又炊灶未立,乃以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塔品第三(丹本云宝答品)尔时释提桓因、梵天王、自在天王,及众生主、诸天女等,皆大欢喜,同时三唱:“快哉,快哉!佛出世故,须菩提乃能演说是法。”尔时诸天大众俱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能

  • 鹅湖集·龚敩

    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

  •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佚名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明朝中叶。八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书言堪舆之学,宣称选择福地吉辰为亲人安葬,是为完成孝道,故书名「堪舆完孝录」。堪舆之要,在于选择地形地气和七政(日月五星)造命年月。本书

  • 白云樵唱集·王恭

    四卷。《附录》一卷。明王恭撰。王恭,字安中,闽县(今福建闽侯)人,生卒年不详。王恭自称皆山樵者,为“闽中十子”之一。成祖初,以儒士被荐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旋投牒归。著有《白云樵唱集》、《凤台清啸》、《草泽狂

  • 袁子正书·袁准

    晋代袁准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与《旧唐书·经籍志上》丙部子录儒家类、《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将其作为引用书目)、《全晋文》、《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丛书集成初编·袁氏艺文金石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