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西北本是兴王之地,在汉、唐之世,都以此为天下根本。当时关中的武力和文化,都为全国之冠。凉州的风气,尤其强悍。所以经营西域的力量,也非常之强。自宋以后,武力不竞。北方迭受异族的蹂躏,国都非偏在东南,则僻在东北。西北方的实力,遂渐渐落后。而自元以后,回教盛行于西北,汉、回之间,尤其多生问题。

中国人是不甚迷信宗教的,所以争教的事情很少。但是信仰回教的人民,因其习俗不同,不易和普通人民同化,而汉、回之间,遂不免留着一个界限。在平时的争执,原不过民间的薄物细故。但是回人团结,而汉人散漫。所以论风气,是回强而汉弱。在官吏,就不免袒汉而抑回。到回民激而生变,则又不免敷衍了事。酿成了“汉、回相猜,民怨其上”的局面。咸同大乱之时,又发生所谓“回乱”。

“回乱”是起于西南,而蔓延于西北的。一八五五年,因临安汉回的冲突,渐至蔓延。永昌的回民杜文秀,就起兵占据大理。回酋马德新,则居省城,挟巡抚徐之铭为傀儡。之铭亦挟回以自重。清朝所派的督抚,不能到任的很多。后来布政使岑毓英,结回将马如龙为援。先定省城。次平迤东,诛叛酋马连陞。清朝即用为巡抚,直到一八七二年,才把大理克复,云南全省打定。总计其始末,也有十八年了。但还是限于一隅的。至西北则事变更形扩大。

西北的“回乱”,是起于一八六二年的。先是陕西募回勇设防。及是年,太平天国的陈得才,合捻党以入武关。回勇溃散。有和汉人冲突的。彼此聚众相仇。而云南叛回任五,此时匿居渭南,遂诱之为乱。清朝派胜保剿办,无功。赐自尽,改派多隆阿。回众被驱入甘肃。于是固原、平凉和宁夏一带,“回乱”大炽。回酋马化龙,居金积堡;白彦虎居董志原,为其首领,陕西北部的游勇、土匪,亦都由叛回接济,到处糜烂。叛回又派遣徒党,四出招诱。于是回酋妥得璘,以一八六四年,据乌鲁木齐。旋陷吐鲁番。据南路八城。至一八六六年,遂陷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其时汉人亦有起兵自卫的,以徐学功为最强。而浩罕又把兵借给张格尔的儿子布苏格,令其入据喀什噶尔。一八六七年,布苏格为浩罕之将阿古柏帕夏所废。自称喀什噶尔汗。和徐学功连和。合攻乌鲁木齐,妥得璘走死。地皆入于阿古柏。于是阿古柏想联合回教徒,在中、英、俄三国之间,建立一国。因徐学功的内附,介之以求封册;而通使于英、俄和土耳其。先是伊犁危急时,将军明绪、荣全,都想借助于俄。俄人卒未之应。注758及阿古柏陷北路后,俄人因与回众冲突,于一八七一年,占据伊犁。然仍与阿古柏订立《商约》。英人则更想扶助之以拒俄。英国的公使,亦替他向中国代求封册。

时中国以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因追剿捻匪,无暇顾及“回乱”,所以陕、甘两省,更形糜烂。到一八六八年,捻匪平了。宗棠乃回到西安。先出兵肃清陕西。进取甘肃。甘回分扰陕西,宗棠又回兵定之。至一八七二年,而甘肃自黄河以东皆定。马化龙被杀,宗棠又进兵河西。一八七三年,河西亦定。白彦虎走归阿古柏。

其时英人仍为阿古柏祈请;而中国亦有因军费浩大,主张以南路封之的,左宗棠力持不可。一八七五年,乃以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宗棠任刘锦棠,先进兵北路,一八七六年,复乌鲁木齐。明年,遂克辟展,进取吐鲁番。其时浩罕已为俄国所灭;注759而南路缠回,亦和阿古柏不洽。阿古柏穷蹙,乃饮药自杀。其子伯克胡里,仍据喀什噶尔,而白彦虎则据开都河,以拒华军。一八七八年,刘锦棠又进兵定之。两人都逃入俄国。于是天山南北路皆平。而伊犁仍为俄人所据。而中、俄的交涉遂起。

从一七五九年,天山南北路平定以来,中国西北数千里,都和俄国接界;而地界则自一七二八年以后,迄未重定。所以中俄边界,西方仍只规定至沙宾达巴哈为止。一八六〇年的《北京条约》,订明“西疆未定之界,应顺山岭大河,中国常驻卡伦,自沙宾达巴哈往西至斋桑淖(nào)尔,自此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此约之误,在“常驻卡伦”四字。其后一八六四年,明谊和俄人定立界约,就把乌里雅苏台以西之地,丧失一大段了。注760明谊之约既定,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塔尔巴哈台所属,均由中国派员,于一八六九、七〇两年间,与俄会立界牌鄂博,而伊犁属境,始终未及勘定。注761

所以中国此时,所重要的,实仍在划界问题。划界既定,则伊犁不索而自回;若但索一个伊犁城,就是走的下着了。而中国当日,派出一个全不懂事的崇厚,到俄国去会议。不但在地界上损失甚巨,别一方面的损失,更其不可思议。议既定,中外交章论劾。注762主战之论大盛。郭嵩焘上书力争,论乃稍戢。注763于是改派曾纪泽使俄。于一八八〇年,与俄重定条约,总算把崇厚的原约,争回了些。然而其所损失,业已很大了。

要明白中、俄的《伊犁条约》,先得知道前此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原来俄国人对于东北,固然要想侵略;而其对于蒙古,亦是念念不忘的。于是《北京条约》立后,俄人又要求到京城通商。注764又要在蒙古地方,随意通商。又要在张家口设立行栈、领事。且借口陆路运费贵,定税不肯照海口一律。于是于一八六二年,订立《陆路通商章程》。一八六五、六九两年,又两次修改。准(一)俄人于两国边界百里之内,均无税通商。注765(二)中国设官的蒙古地方,和该官所属的盟、旗,亦许俄人随意通商,不纳税。其未设官的地方,则须有俄边界官执照,方许前往。注766(三)由陆路赴天津的,限由张家口、东坝、通州行走。(四)张家口不设行栈,而准酌留货物销售。注767(五)税则许其三分减一。中国这时候,于商务的盈亏和税收,都不甚措意。所最忌的,是外人的遍历内地。所以所兢兢注重的,全在乎此。

崇厚原约,收回伊犁之地,仅广二百里,长六百里。曾纪泽改订之约,则把南境要隘,多索回了些;注768而原约偿款五百万卢布,改至九百万。肃州、吐鲁番两处,均许设领事。原约尚有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改约订明俟商务兴旺再议。而将蒙古的贸易,扩充至不论设官未设官之处,均准前往。凡设领事之处和张家口,都准造铺房行栈。注769而天山南北路通商,亦许暂不纳税。此约虽较原约为优,然所争回的地界,亦属有限;而后来定立界牌,于约文之外,又有损失。注770西北的境界遂大蹙,而蒙、新两方面,自此已后,亦就门户洞开了。

当曾纪泽使俄时,俄人持原议甚坚。其舰队又游弋辽海以示威。中国亦召回左宗棠,命刘锦棠代主军务。李鸿章在天津设防。后来总算彼此让步,把事情了结了。中国知道西北情势的危急,乃于一八八二年,改新疆为行省。

【注释】

注758 见清国史馆《明绪》、《荣全传》。

注759 见第二章。

注760 边徼卡伦,向分三等:设有定地,历年不移的,谓之常设卡伦。有时在此处,有时移向彼处,有春秋,或春冬两季,或春夏秋三季递移的,谓之移设卡伦。有一定时节,过时则撤的,谓之添撤卡伦。卡伦之设,本只禁游牧人私行出入,和界址无关。所以常设卡伦,有距城不过数十里的。《北京条约》,指明以常驻卡伦为界,后来明谊勘界时,再三辩论,要以最外的卡伦为界。而边徼规制,彼中习见习闻,竟不克挽回,而乌里雅苏台以西之界遂蹙。案此约立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所属卡伦和民庄,有向内迁徙的,见第四、第十条。

注761 科布多属境,由奎昌与俄会立,定有《约志》三条。乌里雅苏台属,由荣全与俄会立,定有《约志》两条。均在一八六九年。塔尔巴哈台属,亦由奎昌与俄会立,定有《约志》三条,事在一八七〇年。

注762 当时下崇厚于狱,拟斩监候。后来曾纪泽奉使时,请贷其死,以缓和俄人的感情。

注763 嵩焘时为使英大臣,卧病于家,疏意略谓:“国家用兵卅(sà)年,财殚民穷,又非道咸时比。俄环中国万里,水陆均须设防,力实有所不及。衅端一开,后患将至无穷。”

注764 《北京条约》第五条,说俄国商人“除在恰克图贸易外,其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经过之库伦、张家口地方,如有零星货物,亦准行销”,约文之意,本系指明路线之词,而俄人执“照旧到京”四字,遂坚求在京城通商。

注765 这是援照一八六〇年的《北京条约》的。中俄边界,不论吉、黑、蒙古,都是我国境内繁盛,而俄境荒凉,所以此项办法,在税收上,我国亦很吃亏的。

注766 此条一八六二年的通商章程,本有“小本营生”四字,至一八六九年之约删除。

注767 一八六二年的章程,准留货物十分之二。一八六九年的章程,改为“酌留若干”,而添“不得设立领事”一语。

注768 崇厚原约,收回伊犁之地,广二百余里,长六百里。此约添索南境要隘,广二百里,长四百里。其界:自别珍岛山顺霍尔果斯河,至该河入伊犁河处,南至乌宗岛廓里札特村之东,自此往南,依同治三年即一八六四年旧界,见第七条。同治三年《塔城界约》所定斋桑湖迤东之界,派员重定。其界,系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什河至萨乌岭,画一直线,见第八条。其费尔干与喀什噶尔之界,则照现管之界戡定,安设界牌,见第九条。后来第七条所言之界,一八八二年,由长顺与俄会戡,定有《界约》三条。据原约,廓里札特村以南,应顺同治三年旧界,而此约将该约改变,以致一七六〇,即乾隆二十五年,奏定为伊犁镇山的格登山,及出于此山的温都布拉克水,都割属俄国。自格登山以西南,旧以达喇图河为界,此次亦改以苏木拜河为界。别珍岛山口以北,约文虽未明定,而未别定新界,则应循旧界可知。乃旧以阿勒坦特布什山为界,此次亦改以喀尔达板为界,而塔尔巴哈台所属巴尔鲁克山外平地,遂不能尽为我有。第八条所定之界,一八八三年,由升泰、额福与俄会勘,定有《界约》五条。一八六四年勘分界约:西北自大阿勒台山至斋桑淖尔之北。又转东南,沿淖尔,循喀喇额尔齐斯河。此约自大阿勒泰(即前约之大阿勒台),即折西南,斋桑泊遂全入于俄。第九条所言之界,自伊犁西南那林哈勒山口起,至伊犁东喀尔板止,为一八八二年长顺所勘。其北段,自那林哈勒噶至别牒里山豁,为沙克都林札布所勘,立有《喀什噶尔西边界约》四条。此约北段中,木种尔特至柏斯塔格之间,未能以分水脊为界,致阿克苏河上源,割入俄境。自别牒里山豁以南,至乌自别里山豁一段,亦沙克都林札布所勘。一八八四年,立有《喀什噶尔续勘西边界约》六条。乌自别里,在玛里他巴山之南二百余里,当阿古柏据新疆时,曾许俄人以玛里他巴山为界,曾纪泽使俄时,俄人提出此议,纪泽力拒之,乃止。此约所定,较阿古柏所许,反其更形缩入了。(以上都据钱恂《中俄界约斠注》)

注769 张家口无领事,而准造铺房行栈,他处不得援以为例,于约中订明。

注770 即注11中所举。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欧阳修
  内篇 本纪第四·刘知几
  ●卷二百三·徐梦莘
  大事记续编卷四·王祎
  宋史全文卷十四·佚名
  卷之二十六·佚名
  第七二乙谕光绪九年十月十日一一二一一-七·佚名
  一二四○ 文源阁总办详校全书处为移送供事朱廷玉等事致内阁移付·佚名
  卷十九上·佚名
  卷五十九·司马迁
  卷二十·佚名
  卷五十二·佚名
  卷五十六·纪昀
  卷八·佚名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胡仲弓·唐圭璋

      仲弓字希圣,号苇杭,清源(今福建省仙源)人,流寓杭州。蒲寿宬心泉学诗稿卷四称为苇航料院。   谒金门   蛾黛浅。只为晚寒妆懒。润逼镜鸾红雾满。额花留半面。   渐次梅花开偏。花外行人已远。欲寄一枝嫌梦短。湿

  • 论章法第十六·王骥德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斵。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

  • ●第二十一出 遣媒·孟称舜

    〔末院子持包袱上〕受命华堂上,投身驿路中。自家院子,受老员外的命,因为三官人到眉州舅爷家,将次半载,着我持书接他回来。一路奔驰,天色又早晚了。【一封罗】天涯子未旋,寄音书,忙向前。涉水登山日渐晚,摇曳旗亭酒望悬。群群飞

  • 楔子·罗贯中

    (石守信引王全斌、潘美及二小卒俱戎装上,诗云)亲统貔貅百万兵,兜鍪日日侍承明。朝梁暮晋何时了,定许将军见太平。下官姓石,双名守信,大梁人氏。方今周世宗登基,四方扰攘,干戈不息。为我累建大功,升授马步亲军都指挥使,统领着八十

  • 卷四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三    宋 陈起 编高似孙疎寮小集 入余杭县 明发遵西陆驱车月流光佳山迎车来知是古余杭危树露如雨平野日未阳支流滀清源弱羽无高翔人家丛灌下世载山水乡扣门作午憩白飰羞文鲂邂逅有

  • 原序·邵浩

    坡门酬唱集原序诗人酬唱盛于元祐间自鲁直后山宗主二苏旁与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李方叔驰骛相先后萃一时名流悉出苏公门下嘻其盛欤余少喜学诗甞泛观众作因之泝流寻源窃恨坡公诗有唱而无和或和而不知其唱每开卷虽凝思遐想

  • 卷三百九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二十八 徐 贯 赠曾亚卿提督易州厰 懿哉庙廊具有如珪与璋昔为太仆长今我同官良送君都门道马首云苍苍枝柯堪采伐毋使根株伤上以充国用下以慰民望愿言

  • 卷九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九十九潭类五言古旦发渔浦潭       【梁】丘 迟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飏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邨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诡怪石异象崭絶峰殊状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藤垂岛易陟崖倾屿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佚名

    万历十七年三月戊申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伯卫国本祭 裕陵○南京兵部侍郎王世贞乞休不允○己酉升太常寺少卿邵仲禄为右通政○升尚宝司司丞孟秋为本司少卿○庚戌兵科给事中叶初春劾奏协理戎政兵部尚书傅希挚南京工部右侍

  • 卷之七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谢灵运传·李延寿

    谢灵运,是安西将军谢弈的曾孙、谢方明的侄子。祖父谢玄,是晋朝的车骑将军。父亲谢..,生下来就不聪明,位居秘书郎,死得早。谢灵运幼年就很聪颖,有悟性,谢玄十分诧异,对亲近好友说:“我生了个谢..,..的儿子怎么就一定赶不上我!”谢

  • 卷八十六·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八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劝课 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槈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臣若水通曰此是圣人制耒耜之器有益卦之象也作者肇于神农而创制之

  • 提要·杨甲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六经图       五经总义类提要【臣】等谨案六经图十卷宋杨甲撰毛邦翰补甲字鼎卿昌州人乾道二年进士成都文类载其数诗而不详其仕履其书成于绍兴中邦翰不知何许人尝官抚州教授其书成

  • 卷八十三·佚名

    △无尽伏藏会第二十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皆悉成就殊胜功德能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一切皆得陀罗尼门。辩才无碍证无生忍。住不退转具诸三昧游戏神通。善知众生心行所趣。其

  • 第五章 第三结集·佚名

    于初,摩诃迦叶等诸大长老所行正法之合诵称为上座部之[合诵](一)最初一百年间上座部说为唯一,由此以来生起他之阿阇梨说。(二)行第二之合诵会此诸长老为抑压此等一万恶比丘遂生起名大众部阿阇梨说。由此生鸡胤部,亦[生]一说部。(三

  • 清江贝先生集·贝琼

    诗文集。明人贝琼撰。四十卷。琼字廷臣; 一名阙,字廷琚,崇德(今并入浙江桐乡)人。元末客游江浙间,张士诚据吴,累征不就。明初召修《元史》,官至中都国子监助教。是书分诗、文二集。文集三十卷,包括《海昌集》,《云间

  • 忠贞录·李维樾

    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生卒不详)、林增志(生卒不详)合撰。李维樾,字荫昌,林增志,字可任,二人皆吉州安福(今属江西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忠贞录》为记其同里卓敬事而编。卓敬,字惟恭,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明洪武年间

  • 偏安排日事迹·佚名

    十四卷,不着撰人;接月排日记南明弘光朝事。考此书在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并无著录,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抄本,为一罕见之书。书用「纲目」体裁,自弘光帝即位至北狩一年期间,约有二百七十余日日有记事;且所记颇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