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中国地域广大,组织未密,要彻底改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朝中衰之后,很难于重振。何况清朝,从道光以来,所遭遇的,是千古未有的变局。然而这时候,清朝还能削平内难,号称中兴,这是什么理由呢?这都是汉人帮他的忙。
清朝人满、汉之见,是很深的。从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专征更不必论了。到咸丰初年,而局面一变。清仁宗中岁以后,是信任曹振镛的。振镛的为人,琐屑不知大体。注771宣宗则初任曹振镛,后相穆彰阿。穆彰阿是个柔佞之徒。鸦片战争之役,他竭力主持和议。旧时人的议论,有诋为权奸的。其实他哪里说得上权奸?不过坐视宣宗的轻躁,注772而不能匡正罢了。宣宗死于一八五〇年,子文宗继立。文宗颇有志于图治。这时候,正值海疆多事,太平军又已起兵之际,时事很为艰难。文宗乃罢斥穆彰阿、耆英,昭雪林则徐、达洪阿、姚莹等。又下诏求直言。曾国藩、倭仁等,都应诏有所论列。海内翕(xī)然,颇有望治之意。此时因内外满员,多属昏愦庸懦,不足任用。军机大臣文庆,力言于帝,说要重用汉人。文宗颇能采纳。这是咸同时代,所以能削平内乱的根本。
专制政体,把全国的事情,都交给一个人做主。于是这一个人的智愚仁暴,就能使全国的人民,大受其影响。而君位继承之法,又和家族中的承继,并为一谈。于是家庭间的争夺,亦往往影响于国事。这是历代都是如此的,到晚清仍是其适例。清文宗因时事艰难,图治无效,意思就倦怠了。其宗室中,载垣、端华、肃顺,因此导之以游戏,而暗盗政权。军机拱手而已。一八六〇年,文宗因英、法联军进逼,逃到热河。英、法兵退了,群臣都恳请回銮,载垣等以在热河便于专权,暗中阻止。明年,文宗就死在热河。文宗皇后钮祜(hù)禄氏无子,贵妃叶赫那拉氏,生子载淳,是为穆宗。年方六岁。载垣等宣布遗诏,自称赞襄政务大臣。注773叶赫那拉氏和奕等密谋回銮。到京,便把载垣、端华、肃顺执杀。注774于是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时垂帘听政。而实权都在那拉氏。注775
载垣等三人之中,肃顺颇有才具。重用汉人之议,肃顺亦是极力主张的。那拉后、奕,虽和肃顺是政敌,却于此点能遵循而不变。当时沈桂芬、李棠阶等,尽忠于内;湘淮诸将,戮力于外;所以能把内难削平。内难既定之后,那拉后渐渐的骄侈起来。穆宗虽是那拉后所生,却和钮祜禄后亲昵。一八六九年,那拉后所宠的太监安德海,自称奉旨出都,路过山东,山东巡抚丁宝桢,把他捉起来,奏闻。清朝的祖制,太监不准外出,出宫门便要处死的。那拉后无可如何,只得许其照办。有人说:此事实是穆宗授意的。从此母子之间,更生隔阂。一八七二年,穆宗将立皇后。钮祜禄氏属意于尚书崇绮之女阿鲁特氏。那拉后欲立凤秀之女富察氏,相持不能决。乃命穆宗自择。穆宗如钮祜禄后之意,那拉后大怒。大婚之后,禁止穆宗不得和皇后同居。穆宗郁郁,遂为微行,因以致疾,于一八七四年病死。宫中讳言是出天花死的。
清朝当高宗时,曾定立嗣不能逾越世次之例。穆宗死后无子,照清朝的家法,自应在其侄辈中选出。但如此,那拉氏便要做太皇太后,未免位高而无权。加以醇亲王奕(xuān)的福晋,是那拉氏的妹妹。所生的儿子载湉(tián),就是那拉氏的外甥。于是决意迎立了他,是为德宗。注776年方四岁,两宫再垂帘。钮祜禄氏虽然无用,毕竟是嫡后,那拉氏终有些碍着她。一八八一年,钮祜禄后忽然而死。那拉氏从此更无忌惮。宠太监李莲英。罢奕,而命军机大臣遇事和奕商办。卖官鬻爵。把海军衙门经费,移修颐和园。一八九一年,德宗大婚亲政。然实权仍都在那拉后之手。因此母子之间,嫌隙更深。遂成为戊戌政变的张本。
中国当道咸之世,很不愿意和外人交接。被迫通商,实在是出于无奈。同治初年,还是这等见解。所以当时欧美各国来求通商,还是深闭固拒。但是到后来,迫于无可如何,也就只得一一和他们订约了。注777至一八六七年,总署乃奏派志刚、孙家穀及美人蒲安臣等注778出聘有约各国。在美国定约八条。在欧洲各国,则申明彼此交涉,当以和平公正为主,不可挟持兵力,约外要求。注779这实在是中国外交更新的第一声。惜乎后来未能继续进行。至于改革,前此是说不到的。同治以后,湘淮军中人物,主持政事。他们都是亲身经历,知道西洋各国,确有其长处,我们欲图自强,是万不能不仿效的。于是同文馆、广方言馆、制造局、船厂、水师和船政学堂,次第设立。轮船、电报、铁路、邮政、新法采矿等,亦次第兴办起来。注780但所学的,都不过军械和技艺的末节,这断不足以挽回国势,而自进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且当时,还有顽固守旧之士,听说要造铁路,就说京津大路,从此无险可守的。闻同文馆将招正途出身的人学习,就以为于人心士气,大有关系的。注781又有一种不谙国际情势,而专唱高调,自居于清流之列的。在民间,则因生产方法之不同,而在经济上,渐渐受外国的侵削。而大多数平民,依旧是耕凿相安,不知道今日是何世界;即读书人亦是如此。这都是几千年以来的积习,猝难改革,而外力却愈逼愈深,就演成晚清以后种种的事变。
【注释】
注771 陈康祺《燕下乡脞(cuǒ)录》说:宣宗初即位,苦章奏之多,以问曹振镛。振镛说:“皇上几暇,但抽阅数本,摘其字迹有误者,用朱笔乙识发出。臣下见皇上于细节尚且留心,自不敢欺罔矣。”此说未知确否。总之不知大体,不能推诚布公,而好任小数,拘末节,则是实在的。
注772 宣宗是性质轻躁,好貌为严厉,而实无真知灼见的人。但看其鸦片战争时的举动可知。当时下情的不能上达,于此亦很有关系。
注773 载垣、端华、肃顺外,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共八人。
注774 当时肃顺护送梓宫,两宫及载垣、端华,自间道先归。至京,猝发载垣、端华之罪,杀之。肃顺则被执于途,亦被杀。
注775 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谥孝贞,当时称东宫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号慈禧,谥孝钦,当时称西宫皇太后。
注776 德宗立后,穆宗皇后饮药死。时懿旨说以德宗嗣文宗,生子即承大行皇帝。侍读学士广安上疏,援宋太宗故事,请颁铁券,奉旨申饬。及穆宗后既葬,吏部主事吴可读自杀,遗疏请长官代奏,请再下明文,将来大统,必归继承大行皇帝之子。懿旨说:“皇帝将来诞生皇子,自能慎选贤良,缵承统绪,继大统者即为穆宗毅皇帝嗣子,皇帝必能善体是意也。”因清朝家法,不许建储,所以不能说德宗哪一个儿子继承穆宗,而只能说缵承统绪的,即为穆宗嗣子。
注777 各国立约,除英、法、俄、美外,惟瑞典在一八四七年,在《天津》、《北京》两约之前,余则皆在其后。当一八五八、六〇年间,清廷虽胁于兵力,和英、法、俄、美订约,对于其余诸国,还是深闭固拒的。所以桂良、花沙纳在上海议商约时,西、葡两国来求通商,桂良据以奏闻,上谕还是不许。后来有许多国请于薛焕奏闻,上谕仍令严拒,并令晓谕英、法、美三国,帮同阻止。有“如各小国不遵理谕,径赴天津,惟薛焕是问”之语。然一八六一年,普鲁士赴上海求通商,为薛焕所拒,径赴天津入京,由法使为之代请,清廷卒无可如何,与之立约。于是荷兰、丹麦,于一八六三年,西班牙于一八六四年,比利时于一八六五年,意大利于一八六六年,奥斯马加于一八六九年,相继与中国订约。当其请求立约时,大率由英、法等国介绍。而所订条约,即以介绍国之条约,为其蓝本,所以受亏益深。这都是同治一朝中之事。其中惟秘(bì)鲁,因有苛待华工,葡萄牙因有澳门交涉,在同治朝商订条约,久无成议。《秘约》直至一八七四年,即同治十三年才商定。明年,即光绪元年才互换。《葡约》则到一八八七年才订定,事见下章。清代所订条约,以《南京条约》为始,至《天津》、《北京》两条约而集其大成。同治一朝所订条约,差不多全是抄袭成文的。至一八七四年的《秘鲁条约》以后,则所订条约,较前已略有进步了。但大体上,因为前此的条约所束缚,所以总不能免于不平等之讥。至后此所订条约,其吃亏又出于《天津》、《北京》两约之外的,则以一八九五年和日本所立的《马关条约》为始,参看第十五章。
注778 HonAnsonBurlingame。
注779 在美所定《续约》八条,最要的,第一条申明“通商口岸及水路洋面贸易行走之处,并未将管辖地方水面之权给与。美与他国失和,不得在此争战、夺货、劫人。凡中国已经及续有指准美国或别国人居住贸易之地,除约文内指明归某国官管辖外,皆仍归中国地方官管辖”。第二条:“嗣后与美另开贸易行船利益之路,皆由中国做主,自定章程。——惟不得与原约之意相背。”都与国权很有关系。第三条:中国可在美国设领。第四、五、六、七条,都是关于华人入美及入美后待遇问题,因为当时华人往美的,已经很多了。第八条关于襄理中国制造,“美国愿指派熟练工程师前往,并劝别国一体相助。惟中国内治,美国并无干预催问之意。于何时,照何法办理,总由中国自主酌度”,并含有利用外国技术,开发中国之意。在美定约后,志刚等又历英、法、普、俄、瑞典、丹麦、荷兰等国。一八七〇年,蒲安臣死于俄都。志刚等又历比、意、西三国而归。
注780 一八六二年,李鸿章抚苏,奏设广方言馆于上海。——后移并制造局,译出西书颇多。——一八六四年,又在上海设制造局。一八六六年,以左宗棠请,于福建设船厂。由沈葆桢司其事。是年,又于北京设同文馆。一八七一年,曾国藩、李鸿章始奏派学生,赴美留学。一八七二年,设轮船招商局。筹办铁甲兵船。一八七六年,设船政学堂于福州。一八八〇年,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又设南北洋电报。一八八一年,设开平矿务局。同时创办唐胥铁路。
注781 同文馆设立时,御史张盛藻请毋庸招集正途。奉批:“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倭仁时为大学士,因此上疏谏诤,其疏,很可以代表当时守旧者的意见。今节录如下。疏说:“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谲(jué)诡,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亦不过术数之士;古往今来,未有恃术数而能起衰弱者也。议和以来,耶稣之教盛行,无识愚民,半为扇惑,所恃读书之士,讲明义理,或可维持人心。今复举聪明雋(jùn)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有用者,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气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伏读《圣祖文集》,谕大学士九卿科道云:西洋各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仰见圣虑深远,虽用其法,实恶其人。今天下已受其害矣,复扬其波而张其焰邪?……”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公主·脱脱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职官三·脱脱 卷三百九十八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五·焦竑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一·杨仲良 后汉光武皇帝纪七卷第七·袁宏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盗窃·雍正 客座赘语卷四·顾起元 制府杂录·杨一清 第十三卷 漕运三·缪荃孙 卷四十五·傅恒 张鹏传·张廷玉 卷一百四十八·赵汝愚 第一章 总论·吕思勉 王健·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