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中叶后,却内外俱坐此弊。

其原因,起于武力的偏重。唐自府兵制坏,而玄宗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注431于是边兵重而内地的守备空虚,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其时,东北和西北两边,兵力尤重。而安禄山又以一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遂有潜谋不轨之心。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政事。初用李林甫为相,任其蔽聪塞明。继又因宠杨贵妃之故,而用杨国忠。国忠是和禄山不合的,又以事激之使反。公元七五五年,禄山遂反于范阳。禄山既反,不一月而河北皆陷。进陷河南,遂入潼关。玄宗奔蜀。至马嵬(wéi),注432兵变,迫玄宗杀贵妃和国忠。而父老都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太子即位于灵武,注433是为肃宗。禄山本一军人,并无大略。其部下尤多粗才。既入长安,日惟置酒高会,贪求子女玉帛,更无进取之意。所以玄宗得以从容入蜀,而肃宗西北行,亦无追迫之患。禄山旋又为其子庆绪所杀,贼将多不听命令,其势益衰。于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以兵至行在。先出兵平河东,次借用回纥和西域的兵,收复两京。注434遂合九节度的兵,围安庆绪于邺。其时官军不置统帅,号令不一,军心懈怠。而贼将史思明,既降复叛。自范阳发兵南下。官军大败。思明杀安庆绪,复陷东京。旋进陷河阳、怀州。注435唐命李光弼统兵,与之相持。思明旋亦为其子朝义所杀。七六二年,肃宗崩,代宗立。朝义诱回纥入寇。代宗命蕃将仆固怀恩,注436往见其可汗,与之约和。即借其兵以讨朝义。才算把他打平。然而唐室自此就不能复振了。其原因:

(一)回纥自此大为骄横。又吐蕃乘隙,尽陷河西、陇右。自玄宗时,南诏并六诏为一,注437后亦叛中国,与吐蕃合。边患日棘。

(二)史朝义败亡时,仆固怀恩实为大将。怀恩意欲养寇自重,贼将投降的,都不肯彻底解决,而就授以官。于是昭义、成德、天雄、卢龙、平卢诸镇,注438各据土地,擅赋税,拥兵自固。唐朝一方面,亦藩镇遍于内地,跋扈不听命令的很多;甚至有与安、史遗孽互相影响的。

然而根本的大患,还不在此。从来遭直艰难之会,最紧要的是中枢。中枢果能振作,不论如何难局,总可设法收拾的。而唐自中叶以后,其君又溺于宦侍。肃宗既信任李辅国,代宗又信任程元振。遂至吐蕃的兵,打入京城。代宗逃到陕州。注439洮西的神策军,自安史乱后,驻扎于此。吐蕃兵退后,宦官鱼朝恩,即以这一支兵,护卫代宗回京城。注440于是神策军渐与禁军齿,注441变成天子的亲兵了。

代宗死后,德宗继立。颇思振作。其时昭义已为天雄所并,卢龙对朝廷亦恭顺,而成德、天雄、平卢,联兵拒命,山南东道亦叛。注442德宗命神策及河东兵与卢龙合攻三镇,淮西兵讨平山南。注443而卢龙及淮西复叛,发泾原兵东讨。注444过京师,以不得赏赐,作乱。奉朱泚(cǐ)为主。德宗奔奉天。注445为泚所围攻。赖浑瑊(jiān)力战,又得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入援,注446围乃解。怀光恶宰相卢

德宗崩后,子顺宗立。顺宗为太子时,即深恶宦官。及即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等,要想除去宦官。而所谋不成,顺宗以疾传位于宪宗,叔文等多贬谪而死。宪宗任用裴度,讨平淮西、河北三镇,注448亦都听命,实为唐事一大转机。宪宗被弑。穆宗即位。因宰相措置失宜,三镇复叛。用兵不克。只得赦其罪而罢兵。自此河北三镇,终唐之世,不能复取了。穆宗之后,传敬宗以至文宗。初用宋申锡为相,继又不次擢(zhuó)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都不克。甘露之变以后,注449帝遂为宦官所制,抑郁而崩。武宗立,颇英武,能任用李德裕,讨平刘稹之叛。注450宣宗立,政治亦颇清明,人称为小太宗。当德宗时,西川节度使韦皋,注451招徕南诏,与之共破吐蕃。文宗时,回纥为黠戛斯所破。宣宗时,吐蕃内乱,中国遂乘机收复河湟之地。天宝以后的外患,至此亦算解除。然而自宪宗以后,无一君非宦官所立,注452中央的政治,因此总不能清明;而外重之势,亦无术挽回,总不过苟安罢了。宣宗之后,懿宗、僖(xī)宗两代,又均荒淫。僖宗年幼,尤敬信宦官田令孜。一切都听他主持。流寇之祸又起,到底借外力打平,唐室就不能支持了。

沙陀是西突厥别部。注453西突厥亡后,依北庭都护府以居。后引吐蕃陷北庭。又为吐蕃所疑,乃举部归中国。中国人处之河东。注454简其精锐的为沙陀军。懿宗时,徐、泗兵戍桂州的作乱,北还。注455靠着沙陀兵打平。于是其酋长朱邪赤心,赐姓名为李国昌,用为大同节度使。后又移镇振武。注456国昌的儿子克用,叛据大同。为幽州兵所破。父子俱奔鞑靼。注457八七五年,黄巢作乱。自河南经山南,沿江东下,入浙东,经福建,至岭南,再北出,渡江,陷东都,入潼关。田令孜挟僖宗走蜀。诸方镇多坐视不肯出兵。讨贼的兵,亦不肯力战。不得已,赦李克用的罪,召他回来。李克用带着沙陀、鞑靼万余人而南。居然把黄巢打平。然而沙陀之势,就不可复制了。

黄巢乱后,唐室的威灵,全然失坠。沙陀雄据河东。黄巢的降将朱全忠据宣武。注458韩建、王行瑜、李茂贞等,又跋扈关内。注459僖宗崩后,昭宗继立。百计以图挽回,终于无效。朝廷每受关内诸镇的胁迫,多借河东以解围。自黄巢亡后,其党秦宗权复炽,注460横行河南。此时朱全忠的情势,甚为危险。而全忠居围城之中,勇气弥厉。到底乘宗权兵势之衰,把他灭掉。又吞并山东和淮北。服河北三镇。并河中。降义武。取泽、潞及邢、洺、磁。注461连年攻逼太原,于是河东兵势亦弱,惟全忠独强。昭宗和宰相崔胤(yìn)谋诛宦官。宦官挟李茂贞以自重。崔胤召朱全忠的兵。宦官遂劫帝如凤翔。全忠进兵围之。茂贞不能抗,奉昭宗如全忠营。于是大诛宦官。而昭宗亦被全忠劫迁于洛阳。旋弑之而立昭宣帝。九〇七年,唐遂为梁所篡。

这时候,除河东以外,又有吴、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六国,遂入于五代十国之世。

【注释】

注431 安西,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龟兹县。北庭,治北庭都护府,今新疆迪化县。河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县。陇右,治鄯州,今青海西宁县。朔方,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河东,治并州,今山西太原县。范阳,治幽州,今河北北平县。平卢,治营州,今热河朝阳县。剑南,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县。以上九节度使。岭南经略使治广州,今广东南海县。

注432 驿名,在今陕西兴平县。

注433 灵州治。

注434 唐以洛阳为东京。

注435 河阳,今河南孟县。怀州,今河南沁阳县。

注436 铁勒仆骨部人。仆固,即“仆骨”异译。

注437 蒙嶲诏,在今四川西昌县。越析诏,亦称磨些诏,在今云南丽江县。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县。邆睒(téngshǎn)诏,在今云南邓川县。施浪诏,在洱源县之东。蒙舍诏,在今云南蒙化县。蛮语谓王为诏,蒙舍诏地居最南,故亦称南诏。

注438 昭义军,治相州,今河南安阳县。成德军,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县。天雄军,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卢龙军,即范阳军。

注439 今河南陕县。

注440 初为观军使。军将卒,军遂统于朝恩。

注441 唐初从征之兵,事定之后,无家可归者,给以渭北闲田,仍充天子禁卫,子孙世袭其业。

注442 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县。

注443 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注444 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

注445 今陕西武功县。

注446 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注447 今陕西南郑县。

注448 卢龙,天雄,成德。

注449 时鸩杀宦官王守澄。郑注先出守凤翔,谋选精兵入京,送王守澄葬,乘势诛灭宦官。未及期,李训等先发。诈称左金吾殿后有甘露降,派宦官去看,想趁此把他们杀掉。谁知事机泄漏,中尉仇(qiú)士良、鱼弘志就劫文宗入宫,以神策军作乱。杀李训及宰相王涯、贾

注450 义成军,治邢州,今河北邢台县。

注451 治成都。

注452 参看《廿二史劄记》“唐代宦官之祸”。

注453 其部落本名处月。其酋长姓朱邪,即“处月”异译。处月依北庭都护府以居。其地在金安山(今名金山)之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之阴,有大碛名沙陀,中国人称为沙陀突厥,又简称沙陀。

注454 在今山西山阴县北黄花堆。

注455 徐州,今江苏铜山县。泗州,今安徽泗县。桂州,今广西桂林县。

注456 大同军,治云州,今山西大同县。振武军,治单于都护府,今绥远和林格尔县。

注457 靺鞨别部居阴山的。

注458 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县。

注459 韩建镇国军,治华州,今陕西华县。王行瑜邠宁军,治邠州,今陕西邠县。李茂贞凤翔军,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注460 本蔡州节度使,降黄巢。

注461 义武军,治定州,今河北定县。泽州,今山西晋城县。潞州,今山西长子县。洺州,今河北永年县。磁州,今河北磁县。

猜你喜欢
  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柯劭忞
  中俄密约之真相·佚名
  西游纪·张瀚
  ●卷八·余继登
  一四五七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并无抽换《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卷三十九·鄂尔泰
  卷五·傅恒
  志卷第五 高丽史五十一·郑麟趾
  ●海角续编跋·陆筠
  王缙传·刘昫
  唐纪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六年(壬辰、632)·司马光
  书録卷上·董史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礼二○·徐松
  黄启明·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孙洙·唐圭璋

      洙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天圣九年(1031)。年十九举进士,补秀州法,曹。复举制科,迁集贤校理、太常礼官。治平中,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出知海州。元丰中,官翰林学士。元丰二年(1079)卒年四十九。有孙贤良集,不传。

  • 御定千叟宴诗巻四·康熙

    【计诗三百二十首】盛古罗鸠助永年今逢合语启宫筵始知天锡箕畴理五福真应夀最先【其一】多年惯聴未央钟宿卫清宵近禁松此日金铺逢宴乐寸心弥感圣恩浓【其二】天上琼筵紫殿开盈千黄发集蓬莱小臣花甲春初度喜附羣仙举夀

  • 卷三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三十一都邑两都赋          【汉】班 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廼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

  • 卷一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孟浩然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迎气当春至【一作立】承恩喜雪来润从河汉下【一作落】花逼豓阳开不覩丰年瑞焉【一作安】知燮理才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羮梅和张明府登鹿门作【一作山】忽示登高作

  • 第十八回 灭高昌献俘观德殿 逐真珠击败薛延陀·蔡东藩

      却说高昌王麹文泰,曾于贞观四年入朝,见十六回。高昌东邻吐谷浑,本在西域境内,定都交河。当时西域诸国,闻文泰入朝,各浼他介绍唐廷,愿通朝贡,太宗许令自便。越二年,焉耆王突骑支遣使入贡,道出高昌,使臣到了唐廷,请遵汉时故道

  • ◎民政三·徐天麟

    ○置三老(赐帛附)高祖二年,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以十月赐酒肉。(本纪。)文帝十二年,诏以户口率置三老常员。(本纪。)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掌教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亥朔户科都给事中杨恂等奏称数口之家须稍存盈羡以备不虞曾谓太仓钱粮可毫无积贮谨以莭省一事条为四议一议折征内库所贮香蜡颜料布绢羽毛皮张之类积剩盈余浥烂蠹朽员役通同角□羊户虗名实报抵筭易

  • ◎蓝衣社·恽逸群

    “蓝衣社”这个名称是非正式的,是刘健群提出的:“希特勒、墨索里尼有‘黑衫党’‘褐衫队’,我们就来一个‘蓝衣社’。”据说那时蒋介石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成了悬案。不过,照后来蒋介石办事的惯例,凡属于法西斯统治的,不驳斥的

  • 卷四·郭居仁

    <史部,纪事本末类,蜀监>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四 宋 郭允蹈 撰 晋王濬自蜀平吴 晋武帝泰始十年吴大司马陆抗卒 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此乃社稷安

  • 翰苑羣书卷四·洪遵

    宋 洪遵 编韦执谊翰林院故事翰林院者在银台门内麟徳殿西重廊之后盖天下以艺能伎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学士院者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户东向考视前代即无旧名贞观中秘书监虞世南等十八人或秦府故寮或当时才彦

  • 卷一百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礼乐【统言礼乐及统言礼】鲁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万舞也】公问羽数於衆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

  • 大理寺·佚名

    本寺官其所属左右寺官职专审录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辨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  审录囚人参详罪名凡刑部十二部都察院十二道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五司问拟一应囚人犯该死罪徒流者具写奏本发审笞杖

  • 卷六十一·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一    宋 卫湜 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

  • 佛说分别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晨朝整服。俨然而坐。佛语阿难。告诸比丘。皆寂静明听。今当为汝说人生受苦。阿难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白佛言。愿乐欲闻。佛言。人有六恶以自侵欺。

  •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六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六卷明州天童觉和尚法语比丘普崇集序廓冲明之鉴。而洞照不遗。发玄枢之机。而信彩必中。具正眼浚洪辩者。有是哉。师居太白峰下。龙象蹴踏。锤凿敲击。辞意漫演罔不精到。或士庶信道而叩其方。

  • 卷第六(观世音等诸菩萨卷下)·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六(观世音等诸菩萨卷下)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唐翻马头)当部(印即有八咒有十六) 马头护身结界法印咒第一 两手从中指以下三指。向外相叉。各博著手背。合掌。二

  • 卷上之下·佚名

    禅门诸祖师偈颂上之下 五峰老释 子升 录 通明因缘四则 唐高宗帝遣内侍薛简驰书诏六祖禅师。师辞疾不赴。简遂问师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

  •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七·费隐通容

    嗣法門人隆琦等編上堂七啟期上堂,僧問:「垂鉤四海,意在鯤鯨,撒縵天網,希擒鸞鳳。和尚即今豎拂拈椎圖個什麼?」師云:「且喜蝦蟆跳上來。」進云:「對面不相識,全承此恩力。」師云:「瞞老僧不得。」問:「古人道,一微塵中轉大法輪。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