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从两汉到魏、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关。其要点,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于哲理的研究。

两汉时代的迷信,并非下等社会才然,即上流社会,也是如此。试看当时政治上,遇天灾而修省,或省策免之公等,都略有几分诚意,和后世视为虚文的不同。注335在学术上,则阴阳五行之说,盛极一时。以致有所谓谶(chèn)纬者出。东汉之世,竟以纬为内学,经为外学。便可知其时古代遗传的思想,还遍满于社会上了。乃到魏朝的正始年间,而哲理研究之风渐盛。注336至于晋初,风流弥盛。此时知名之士,如王弼、何晏、王衍、乐广等,或以谈论见长,或以著述见称。所研究的,大抵是哲理上的问题。其所宗之书,则为《易经》和《老子》、《庄子》等。这固然,由于当时的时势,有以激成人的颓废思想,而使之趋于玄虚。然而在大体上,亦可说是两汉人拘守前人成说的反动。汉代的今文家言,虽多存微言大义,亦不过搬演孔门的成说,并不能独出心裁。古文家好谈名物、训诂,更不免流于琐碎。而自谶纬之说既兴,两派之士,又都不免受其影响,有入于妖妄之势。又其时之人,拘守礼法太甚。礼是古代规范人之行为的。时异势殊,行为之轨范,就当有异,而还强执着古代具体的条件,自不免激起人心的反感。所以激烈的人,就有“礼岂为我辈设”等议论了。虽然这一班人,蔑弃礼法,不免有过甚的地方。而终日清谈,遗弃世务,亦是社会衰颓的一个朕兆。然而以学术思想论,毕竟不能不谓为高尚的。魏晋时代的玄学,在我国学术思想界中,终当占一重要的位置。

这时候的人最重要的思想,是贵“道”而贱“迹”。迹便是事实,而道则是原理。拘守事实,不能算得古人之意。必能明于其原理而应用之,才可谓之善学古人。这正是泥古太过的反响。

其时的儒学,虽还保守相当的领域,而亦为此派思想所侵入。当魏晋之世,今文之学,渐已失传,盛行的是古文之学。古文之学,虽亦有其师法,然而其原始,本是不重师说,而注重自由研究的。自由研究之风既开,其后必至变本而加厉。所以自郑玄、王肃,糅杂今古文后,又有杜预、范宁等,不守成说,自出心裁的学派。注337至于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等,兼采玄言,则为魏晋时之哲学思想,侵入经学领域的。南北朝时,南方的经学,这两派都盛行。北方还守着汉人之说,然至隋并天下后,而北方的经学,反为南方所征服。郑玄的《易注》废,而王弼的《易注》行。马、郑的《尚书》废,而伪古文《尚书》行。服虔的《左氏》废,而杜预注的《左氏》大行了。

颓废的人生观,是这时代人的一个大病。如王羲之作《兰亭集序》,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类灰心绝望,贪生怖死的话,到处都是。此时国势的所以不振,社会的所以无活气,这实在是一个大原因。而这时代的人,所以崇尚文辞,则亦由于此。隋朝的李谔(è)说:“自魏之三祖,注338崇尚文辞。竞骋浮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可见崇尚文辞的风气,是起于魏、晋之世的。魏、晋之世,为什么要崇尚文辞呢?我们看魏文帝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就可以知其所由来了。人之年寿有尽;神仙等求长生之术,又不可恃,则不免侥幸于“没世不可知之名”。而文辞原是美术之一,爱好文辞,也不免有些“及时行乐”的意思。所以这时候的文学,多带颓废的色彩。从东汉以后,骈文渐兴,不过是(一)句调渐趋整齐;(二)用字务求美丽,尚未大离其本。至齐梁以后,则“隶事”日益繁富;字句愈趋雕琢。始而辞胜其意,浸至不能达意了。于是有文笔之分。然笔不过参用俗语。其语调仍是整齐啴(chǎn)缓,和自然的语言,相去很远的,仍不能十分适用。又古人文字,不甚讲调平仄。齐、梁以后,则渐重四声。于是诗和文都生出律体。注339虽然音调谐和,而雄壮朴实之气,则远逊古人了。此亦是其时的人,注意于修饰的一证。

文字本所以代语言。我国的文字,则因其构造的特殊,而亦成为美术之一。古代文字,意近图画,本有美的意味。秦时,官、狱务繁,改用隶书,这是专为应用起见。然而后来又渐求其美观。于是又有“挑法”的隶书,谓之八分。汉之末世,章程书兴,即今所谓正书;注340而草书亦分章草和狂草两种。前者字字分离。后者则一笔不断。草书离正书太远了,乃又有行书,以供藁草之用。凡此种种,无一不求其美化。其风气起于后汉,而极盛于晋代。东晋的右军将军王羲之,即是擅名当世,而后人称其“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的。然南朝的帖,虽为后人所宝贵,而北朝的碑,朴茂遒逸,至近世,亦很为书家所推重。

【注释】

注335 参看《廿二史劄记》“汉儒言灾异”条。

注336 正始是魏废帝的年号。从公元二四〇至二四八年。清谈的风气,实起于此时。玄学之兴,亦以此时为嚆(hāo)矢。可看《日知录》“正始”条。

注337 以前讲《左氏》的,都借用《公》、《穀》两家的条例,到杜预,才就《左氏》自立条例,和《公》、《穀》脱离。范宁注《穀梁》,则于三传都不相信,都有驳难之辞,注其书而驳其书,是前此所少有的。

注338 武帝、文帝、明帝。

注339 凡调平仄的,都可谓之律体,不限于诗赋等有韵之文。如以唐、宋之四六,较六朝之骈文,则六朝之骈文,为骈文中之古体;唐、宋之四六,即为骈文中之律体。

注340 挑法亦谓之“波磔(zhé)”。秦隶本无波磔,西汉的隶书,还系如此,章程书即是承此种无波磔的隶书而变的。在当日,章程书为应用之作,八分为美术作品。但到后来,章程书又变为美术品了。详见拙撰《中国文字变迁考》第四章。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欧阳修
  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欧阳修
  卷六十九 魏紀一·司马光
  ●卷二·徐锡麟
  卷五十九·宋·蒋一葵
  路史卷四十六·罗泌
  第八卷 唐 吴 南唐 吴越·缪荃孙
  别集下卷一·宋名臣言行录
  忠贞录卷二·李维樾
  周迪传·姚思廉
  萧正德传·李延寿
  杜景俭传·刘昫
  林栗传·脱脱
  卷四·佚名
  第一节 文帝内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八·彭定求

        卷278_1 【天长久词】卢纶   玉砌红花树,香风不敢吹。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   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娃起夜妆。   辞辇复当熊,倾心奉六宫。君王若看貌,甘在众妃中。   云日呈祥礼物殊,

  • 精华録巻五·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今体诗清明后三日邹平西郭赋诗雨歇西原上莺花事事妍青山环县郭白鸟破溪烟墟落明流外园林霁景前永怀兰渚客行怅暮春天蚕词四首青青桑叶映回塘三月红蚕欲暖房相约明朝南陌去背人先祭马头娘戴胜初来水染

  • 唐诗镜卷五十二·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五十二 明 陆时雍 编 晩唐第四 陆龟蒙【字鲁望吴中人举进士不第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性嗜茶置圉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又不喜与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不乘马升舟设篷席齎束书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一·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永乐臣二)◆臣林记(永乐臣二)杨士奇杨溥蹇义黄淮夏原吉胡濙宋晟顾成何福张辅陈懋韩观吴允诚金忠陈诚王彰蔺芳王伯贞史诚祖胡俨陈琏

  • 卷之三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九三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得经史各书开单呈览折·佚名

    九三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得经史各书开单呈览折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八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恭陈续购经史各书,仰祈圣鉴事。窃照钦奉上谕,纂辑四库全书,首冠以经,表自古圣贤之

  • 况钟传·张廷玉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当初以一名小吏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奇他的才华,推荐他任仪制司主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上因知府多不称职,正好苏州等九府都缺知府,这些都是大府,便命各部、院的大臣推举廉能的属下来补任。况钟

  • 守南昌广饶记·林福祥

    林福祥守南昌府记自粤匪之由湖南而窜扰湖北也,咸丰二年十一月,湖北失守。三年正月九江失守。二月安庆、金陵、镇江、扬州又相继失守。于是江西戒严,议防堵。四月,予请用木牌扎水寨,以守湖口之梅家洲小浦,张中丞正在奏办。五

  • 一六三、诸子攟逸·钱穆

    余考先秦诸子年世,略已完具。复检《汉志》,择其姓字粗著,为余考所未及者,列诸篇为攟逸。六艺略礼家《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师古曰:“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也。”)诸子略儒家《漆雕子》十三篇。(孔子

  • 皇朝礼器图式序·允禄

    皇朝礼器图式序五礼五器之文始着虞书若玑衡若作绘絺绣若笙镛柷敔粲乎具列迨成周攷工记乃详载广围尺度与夫方色钧锊圜匡缜疏侈弇之差说者谓器之有图实权舆是汉儒言礼图者首推郑康成自阮谌梁正夏侯伏明辈均莫之逮宋聂崇

  • 卷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二旗分志二十二八旗佐领二十二【汉军佐领缘起 镶黄旗汉军佐领】汉军佐领缘起崇德二年七月分乌真超哈【汉文称汉军】一旗为两旗以昂邦章京【汉文称总管】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以昂

  • 卷二十一、鸿博经学诸特科·黄鸿寿

    圣祖康熙十七年春正月,诏举博学弘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时海内新定,明室遗臣多有存者,居恒著书言论,常概然有故国之思,帝思以恩礼罗致之。至是,谕吏部,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在品以上,及科道,在外督抚、布

  • 纲鉴易知录卷六二·吴楚材

    后晋纪高祖皇帝纲 丁酉,正春月,晋以李崧同平章事,充枢密使,桑维翰兼枢密使。目 时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或虽服从,反仄不安。兵火之余,府库殚竭,民间困穷,而契丹征求无厌。维翰劝晋主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

  • 墨子後語上·孙诒让

    墨子傳略第一

  • 提要·郑伯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太平经国书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太平经国书十一卷宋郑伯谦撰伯谦字节卿永嘉人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王与之周礼订义首列宋代説周礼者四十五家伯谦为第三十一居黄

  • 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三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化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觉菩提。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

  • 卷第九·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五已辩能作因相。俱有因相云何。颂曰。俱有一果法  如大相所相心心随转等论曰。若有为法同得一果。可得说此为俱有因。由助彼力得一果故。其相

  • 佛祖纲目·朱时恩

    凡四十二卷(包括卷首)。明代朱时恩编。崇祯七年(163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开始编纂,历时二十一年完成。内容从释尊之示现受生至明代万峰时蔚示寂为止,以诸佛及历代祖师之化导、行谊等事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