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九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差别品第三之五

已辩能作因相。俱有因相云何。颂曰。

俱有一果法  如大相所相

心心随转等

论曰。若有为法同得一果。可得说此为俱有因。由助彼力得一果故。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虽有体增体不增者。而皆三一更互为因。自体不应待自体故。亦不应待同类体故。一一大种唯待余三。要四大种异类和集。方有功能生造色故。如是诸相与所相法。心与心随转。亦皆互为因等言为明诸心随转及诸能相亦互为因。是则俱有因。由得一果遍摄有为法。如其所应。然本论中。曾不见说心随转色与心为因。应辩此中造论者意。今我所见彼论意者。若法与心决定俱起。遍一切心。依心而转。即说彼法与所依心展转相望为俱有因。诸心所法非定俱起。或少或多现可得故。身业语业非遍诸心。不定心俱全无有故。生等诸相皆依心转。非互相依。法为上首。生住异灭互相资故。由斯不说彼互为因。又于此中为欲显示但说异类为俱有因。同类互为因不说而成义。又为显示有身语业唯依于心不依于表。故不说彼与心为因。又彼大德意趣难了。诸有智者应更寻思。然于此中有作是计。唯心与色为俱有因。非色与心依心转故。如王臣理胜不因劣。此喻不然。亦相资故心随转法。其体云何颂曰。

心所二律仪  彼及心诸相

是心随转法

论曰。一切心所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何缘心随相非心随转法。以随相于心非俱有因故。何缘心随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彼于一法有功能故。又与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若尔云何心能与彼为俱有因。由随心王生等诸位彼得转故。岂不应如大种生等。心亦用彼为俱有因。谓如造色非生等果。生等非不与诸大种为俱有因。此亦应尔。如是所例其理不齐。展转果一果多。非彼果故。非诸造色。是诸大种。展转果中。一果所摄。何容造色。非诸大种生等果故。例此为失。又如前说。前说者何。不由彼力心得生故。然诸大种与生等相。展转力生。故无此失。何缘此法名心随转。颂曰。

由时果善等

论曰。略说由时果等善等。十种缘故名心随转且由时者。谓此与心一生住灭及堕一世。由果等者。谓此与心一果等流及一异熟。由善等者。谓此与心同善不善无记性故。岂不但言一生住灭。即知亦是堕一世中。虽亦即知堕于一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过去未来亦不相离。或为显示诸不生法。故复说言及堕一世。若尔但应言堕一世。不尔应不令知定堕一世。岂不等流异熟亦是一果摄。如何一果外说等流异熟耶。实尔。此中言一果者。但摄士用及离系果。岂不此言通故亦摄等流异熟。虽言亦摄非此所明。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一俱生。二无间。三隔越。四不生。此显与因非俱有果。为遮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为果故。自非自体士用果故。即显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义。是故别举等流异熟。应知此中时一果一。显俱显共其义有殊。此中心王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十大地法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随相名五十八法。五十八中除心四随相。余五十四为心俱有因。有余师说。五十八内能为心因。唯十四法。谓十大地法并心四本相。非诸心所生等相力。能为心因如心随相。若尔便违品类足论。如彼论言。或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或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亦与有身见为因。即所除法。彼作是言。我等不诵及彼相应法。应随义理简择论文。方可诵持故。异此便坏俱有因相。或应许随相。亦心俱有因。复有说言。一切同聚皆互相望为俱有因。于同聚中随阙一种。所余诸法皆不生故。此诸说中初说为善。本相与法其力等故。又此俱起和合聚中。有是能转而非随转。谓即心王有唯随转。谓色及心不相应行。有是能转。亦是随转。谓心所法随心转故。能转心不相应行故。有二俱非谓除前相。已辩俱有因相。同类因相云何。颂曰。

同类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转九地  唯等胜为果

加行生亦然  闻思所成等

论曰。能养能生。或远或近。诸等流果。名同类因。应知此因唯相似法。于相似法非于异类。如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无记应知亦尔。有余师说。净无记蕴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性下劣故。有余师说。五是四果。色非四因。势力劣故。有余师说。色与四蕴相望展转皆不为因。劣异类故。若就位说。有余师言。羯赖蓝位能与十位为同类因。頞部昙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与余为因后。位望前但有缘义。若尔最初羯赖蓝色应无有因。初后老色应无有果。故理不然。复有师言。前生十位一一皆与后生十位。各自类色为同类因。由此方隅一切外分。各然自类如应当说。为诸相似。于相似法皆可得说为同类因。不尔云何自部自地。唯与自部自地为因。是故说言自部自地。部谓五部。谓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地谓九地。谓欲界为一静虑无色八。此中欲界见苦所断。还与欲界见苦所断为同类因。如是乃至欲界修所断。还与欲界修所断为因。如说。欲界五部所断。静虑无色各四地中。随其所应皆如是说。此为一切。不尔前生谓唯前生。与后相似生未生法为同类因。是谓圆满同类因相。唯说前生与后生果为同类因。于义便阙。不说与未生为同类因。故唯说过去与未来现在为同类因等。于义亦阙。不说过去有因果故。何故未来无同类因。彼无前后次第义故。岂不诸法于正生时。已能蠲除一切障碍。望未生者得说为前。又异熟因。于未来世亦应非有由异熟果。望异熟因无俱前故。要依前后立同类因。非正生时。已越后位。未有作用。如余未来。过去唯前未来唯后。现通前后。约世定故。过去诸法虽皆是前。而取果时已定前后。非未来法于正生时。作用别余可立前后。要至现在已生位中。方简未来令成后位。以自作用取彼为果。若尔异熟因亦勿未来有此彼非类。所以者何。此同类因与等流果善等无别。若无先后应互为因既互为因。应互为果。互为因果。与理相违。既无理能遮互为果。则应许有果在因先。亦有二心互为因义。是则违害发智等文。彼异熟因与果相别。虽离前后而无上过。故同类因。就位建立。未来非有。若异熟因。就相建立。未来非无。言同类因唯自地者。定依何说。定依有漏。若无漏道展转相望。一一皆与九地为因。谓四静虑及三无色。未至中问。是名九地。余无等引非猛利故。皆不能发无漏圣道。无漏九地互为因者。非系地故。各别地爱不执圣道。为己有故。种类同故。地虽有别亦互为因。然非一切。何者唯与等胜为因。加行生故。初定圣道有依初定。乃至有依无所有处。二定等道应知亦尔。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谓依初定。初定圣道。与依九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定道为同类因。不用依上圣道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圣道。除依初定。与依余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二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非依上地。依第三定初定圣道。除依初二。与依余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二三九地圣道为同类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无所有处。初定圣道唯与依此无所有处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通用。依九地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如依九定初定圣道。余定圣道依于九地。随其所应当广思择。又一地摄诸无漏道。亦非一切。为一切因。为等胜因非劣因故。且如已生苦法智忍。还与未来苦。法智忍为同类因。是名为等。又即此忍。复能与后从苦法智至无生智为同类因。是名为胜。如是广说。乃至已生诸无生智。唯与等类为同类因。更无胜故。又诸已生见道修道及无学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展转为因。亦不违理。而非胜道。与劣为因前生钝根。种姓修道。与自相续。未来决定。不生利根。种姓见道。为同类因。何理为碍。一切有情各别相续。法尔安立六种种姓。无学望前。应知亦尔。然有差别。谓有前生无学圣道。于自相续后生修道为同类因。无学退已于修道中。可有转生利根义故。然不违害根蕴所说。依同品根密意说故。又依现起有用根说。如说。现起世第一法。若尔一切有情相续。法尔安立三乘菩提。亦应劣为胜乘因性。无斯过去。性极远故。劣乘不可转成胜故随信随法二行圣道。性相邻故。所依一故。设见道中有出观者。亦可转故。三乘圣道无如是事。由此故言。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若利根道唯利道因。如随信行及信胜解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六四二为同类因。若随法行及见至非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此亦准前应知不定。诸上地道为下地因。云何名为或等或胜。由因增长及由根故。为但圣道唯与等胜为同类因。不尔云何余世间法加行生者。亦与等胜为因非劣。加行生法其体云何。谓闻所成思所成等。等者等取修所成等。因闻思修所生功德。名彼所成加行生故。唯与等胜为因非劣。如欲界系。闻所成法。能与自界闻思所成为同类因。非修所成。因欲界无。故思所成法与思所成为同类因。非闻所成因以彼劣故。若色界系闻所成法。能与自界闻修所成为同类因。非思所成。因色界无。故修所成法。唯与自界修所成法为同类因。非闻所成因以彼劣故。无色界系修所成法。唯与自界修所成法为同类因。非闻思所成因以无故劣故。此闻思修所成诸法各有九品。谓下下等。若下下品为九品因。下中八因乃至上上唯上上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与加行善为同类因。非加行善为生得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切相望展转为因。容一一后皆现前故。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现行异熟九品。可施设有九品差别。染污九品准此应知。复由对治有九品故。无覆无记总有四种。谓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化心俱品。随其次第能与四三二一为因。有说。一切皆互为因。同一缚故。此说非理。勿有暖等互为因。故又欲界化心有四静虑果。非上静虑果下静虑果因。非加行因得下劣果。勿设劬劳无所获故。同类因相义类寔繁。随力决择如顺正理。已辩同类因相。相应因相云何。颂曰。

相应因决定  心心所同依

论曰。唯心心所是相应因。岂不此中无简别故。时境行相别亦相应。设简别言此三同者。异身同瞩应说相应。故说同依总遮斯难。谓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为相应因。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刹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今应思择眼耳等根所依性同。何缘说彼能依之识。所依各异。何劳致问。诸识所依依性虽同而类别故。若尔何故知同依言。唯就俱生刹那依义说眼识等同一所依。非就长时种类依义。说诸眼识同一所依。又无间依种类同故。应眼等识为相应因。是故颂中应如是简。谓心心所同时同依。故彼释中自摄二义。谓若眼识用此刹那眼根为依。乃至广说。颂中既阙同时之言。如何得知此同依者。非一种类是一刹那。若谓释中摄故无过。应所造颂不说同依。但说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又相应言足遮诸难。非时依异可有相应。俱有相应二因何别。且相应因法亦俱有因。有俱有因法非相应因。谓随转色生等诸行。若相应因即俱有因。此中二因义有何别。非相应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义各异故。然即一法是相应因。亦俱有因。义差别者。不相离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又展转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转力同缘一境是相应因。由互为果立俱有因。由五平等立相应因。其中阙一余不得有。是故极成互为因义。已辩相应因相。遍行因相云何。颂曰。

遍行谓前遍  为同地染因

论曰。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随眠及俱品法。与后同地自部他部诸染污法为遍行因。何等名为遍行品法。随眠品中当广分别。此因势力越同类因势力而转故别建立。亦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于自部摄诸烦恼中。同类遍行二因何别。由有身见诸爱得生。诸爱亦能生有身见。二差别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别。谓执我故。能令诸爱生起坚固增广炽盛。我见遍缘诸爱境故。爱令我见生起坚固。而不能令增广炽盛。不能遍缘我见境故。由诸遍惑展转相望。皆能遍缘所缘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坚固增广炽盛。故此二因非无差别。一时一品能为同类遍行二因有何差别。虽同时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余。由二因门所长养故。唯生自部二因何别。无遍行因唯生自部。谓遍行法正现前时。俱时有力取五部果。于自部果亦有差别。生起坚固由同类力。增广炽盛由遍行力。应知过现遍行随眠。为五部因能缘五部。亦是五部之所随增。彼相应法除所随增。生等复除能缘五部。彼诸法得非遍行因。或前后故。性疏远故。非一果故。有遍行随眠非遍行因等。余广决择如顺正理。已辩遍行因相。异熟因相云何。颂曰。

异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论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随其所应。此因能感异熟果故名异熟因。颂中及声显此因与果性相虽异而品类无杂。唯言为遮异熟因体摄诸因义。有说。诸果皆名异熟。彼异熟因亦应遍摄。恐如彼计故说唯言。何缘定知。唯不善法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契经说故。谓契经说有黑黑异熟业。有白白异熟业有黑白黑白异熟业。有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又契经言。现见领受悦意异熟。或复领受悲号异熟。由善不善。又说我遭身业等。损谓苦受。生受苦异熟。复言我遇身业等。益谓乐受。生受乐异熟。如斯等证其类极多。何缘无漏不招异熟。无爱润故。如贞实种无水润沃。又无漏法既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异熟。何缘无记不招异熟。由力劣故。如朽败种。余善不善能招异熟。如有水润诸贞实种。此异熟因总说有二。一能牵引。二能圆满。且众同分及与命根。非不相应行。独所能牵引。故契经说。业为生因。生即命根。及众同分。余色心等。非定遍故。又品类足说诸命根是业异熟。非是业故。非心随转身语二业。亦不能引命众同分。经言。劣界思业所引。应知劣界即是欲有。此说欲有命众同分。唯意业感非身语业。身语表业有多极微。一心所起唯一能引。命众同分。余无此能。不应理故。若许同时共感一果。即应更互为俱有因。有对造色为俱有因。非宗所许。此非展转力所生故。亦非次第。一一极微引命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无异功能。别引生后。而无过失。非为满业。亦有斯过于一生中各别能取圆满果故。依此无表亦同此释。多远离体一心起故。不许互为俱有因故。经说。杀生若修若习若多修习生。那落迦。论说。破僧妄语恶业感无间狱一劫寿者。此举所起显能起思。思业非色难知相故。于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及彼生等。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善不善色及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欲界无有随心转色。故无五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于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无想等至及彼生等。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初静虑善有表业及彼生等。非于第二静虑已上有诸表业。无能起故。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无随转色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有时五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随转色诸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无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灭尽等至及彼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一切善心心所法。如是总有九异熟因。谓三界中。如数次第。三四二种品类差别。有业唯感一处异熟。谓感法处即命根等。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若感触处应知亦二。谓触与法。若感色处定感三处。谓色触法。若感香味应知亦三。谓自触法。若感身处定感四处。谓身色触法。若感眼处定感五处。谓眼身色触法。感耳鼻舌应知亦五。谓自为一身色触法。有业能感六七八九十十一处。声非异熟故此不论。业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种果或少或多。有一念业多念异熟。无多念业一念异熟。勿设劬劳果减因故。有一世业三世异熟。无二世业一世异熟。招感异熟势力法尔。善恶为因感无记故。然异熟果无与业俱。非造业时即受果故。又业现在果非即熟法。受业门理必决定故。亦非无间。由次刹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刹那正起力难制故。又异熟因感异类果。必待相续方能办故。所余决择如顺正理。如是已辨六因相别。此说三世定义云何。颂曰。

遍行与同类  二世三世三

论曰。遍行同类唯居过现未来世无。理如前说。相应俱有异熟三因。于三世中皆悉遍有。颂既不说能作因所居义。准应知通三世非世。不可说彼定时分故。已辨六因相别世定。必应对果建立因名。何等名为因所对果。颂曰。

果有为离系  无为无因果

论曰。果略有五。后当广辩。今且总标。有为离系。故本论说。果法云何。谓诸有为及与择灭。岂不择灭许是果故。必应有因。非无有因可说为果。曾未见故。我亦许道为证得因。经说。此为沙门果故。此六因内从何因得我说此果非从六因。前说六因生所赖故。若尔应许此证得因。离前六因别为第七。我宗所许如汝所言。岂不所宗有如是诵。涅槃是果而无有因。虽有此诵于义无失。谓诸世间于设功用所欣事办共立果名。死于士夫极为衰恼。故于不死事最所欣。如是所欣由道功用所证得故。说名为果。言无因者。道于所得择灭无为非六因故。择灭于道非所生果。是所证果道于择灭非能生因是能证因。故道与灭更互相对。因果是非不可定执。若道于灭为证得因。是则但应得为道果。谁言道果定非灭得。道于灭得为同类因。或亦说为俱有因故。然此非圣正所求果。圣不求有为而修圣道。故道于灭得为能生因。道于灭体为能证因。既许无为是能作因。应许无为有增上果。以不障故立能作因。非能生故无增上果。由如是理如有为法建立因果。无为不然。是故择灭。是因无果。是果无因。余二无为是因非果。无因无果理极成立。于当所辩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及增上果。如是五果对前六因。当言何果何因所得。颂曰。

后因果异熟  前因增上果

同类遍等流  俱相应士用

论曰。于五果中第三离系。非生因得。故此不论且辩六因得余四果。言后因者。谓异熟因。于因颂中最后说故。初异熟果此因所得。有言。异熟从异熟生。故此不应名无异熟。彼言非理。同类异熟二因所生义各别故。谓前异熟为同类因。生后异熟为等流果。即后异熟由先业成。能成诸业名异熟因。所成异熟即异熟果。二因体异。二果义分。因果类殊无相杂过。然异熟体如熟饮食。于生异熟无胜功能。故唯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名有异熟。言前因者。谓能作因。于因颂中最初说故。后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无障住说为增上。又于诸法生灭位中。亦有展转增上势力同类遍行得等流果。果似因故名为等流。如是二因果相相似故因虽二其果唯一。俱有相应得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此士用名为目何法。即目诸法所有功能。如是冥符后颂文说。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此中士用士力士能。士之势分义皆无别。诸法功能如士用故。名为士用。如勇健人。似师子故名为师子。俱士用果。定有又胜。故说相应。俱有因得。无间隔越。或有或无。设有非胜。又滥余果。是故不言余因所得。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九

猜你喜欢
  释迦方志卷上·道宣
  代序二:李叔同先生 曹聚仁·李叔同
  卷第十·智旭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如惺
  卷二·佚名
  卷第三十四·李通玄
  卷之三十二·纪荫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一·无准师范
  卷五十九·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玄奘
  卷之六·即非如一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二·明佺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延寿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声调谱卷一·赵执信

    ○五言古诗秦越人洞中咏【于鹄】扁鹊得【拗字】仙处,传是西南峰【三平声字】。年年山下人【下句是律,上句第五字必平○第三字平,亦拗以别律】,长见骑白龙【上注言凡下句是律之调如此,非谓此句,而此句亦非律也】。洞门黑无底

  • 卷十六·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六  宋 郭知达编古诗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蔡邕拜中郎将校书东观邕以经籍去圣久逺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中表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刘昫

    ○来俊臣 周兴 傅游艺 丘神勣 索元礼 侯思止 万国俊 来子珣 王弘义 郭霸 吉顼 姚绍之 周利贞 王旭 吉温  王钧 严安之 卢铉附  罗希奭 毛若虚 敬羽  裴升 毕曜附古今御天下者,其政有四:五帝尚仁,体

  •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   表略

  •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司马光

      起柔兆困敦(丙子),盡著雍攝提格(戊寅),凡三年。   孝獻皇帝建安元年(丙子、一九六年)   春,正月,癸酉,大赦,改元。   董承、張楊欲以天子還雒陽,楊奉、李樂不欲,由是諸將更相疑貳。二月,韓暹攻董承,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佚名

    弘治五年三月辛未朔清明节遣驸马都尉周景蔡震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文武衙门各分官陪祭○遣仪宾杨淳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虏入宣府西河口等处杀掠人畜守臣请罪分守右参将杨彪右监丞张刚

  • 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九·王当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春秋臣传> 钦定四库全书卷 春秋臣传卷十九     宋 王当 撰襄公三 郑子太叔【游吉】 子太叔郑卿游吉也驷偃子游之孙父曰公孙虿字子蟜荀偃伐秦之役子蟜劝之济十九年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纪昀

    唐纪 【七】 玄宗二 ○玄宗二 开元二十二年春正月己巳如东都辛未遣太府卿严挺之户部侍郎裴宽于河南存问振给乙酉怀卫邢相等州乏粮遣中书舍人裴敦 复巡问量给种子二月壬寅秦州地震给复压死者家一年三人己上者三年夏四

  • 卜颜铁木儿传·宋濂

    卜颜铁木儿,字珍卿,唐兀族人,姓吾密氏。性情豪爽,精明,早已入宿卫侍奉武宗、仁宗、英宗三朝。天历初年(1328),由太常署丞历升为监察御史,又升殿中侍御史。后历任大都路达鲁花赤、都转运盐使、肃政廉访使。由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 李芳传·张廷玉

    李芳,是穆宗朝内官监的太监。穆宗刚即位时,李芳以能够主持正理获得皇上信任。当初,在世宗时期,工匠徐杲由营造人员直接升任工部尚书,负责维修芦沟桥,侵吞钱财以万计。他的属下冒任太仆寺少卿、苑马卿以下官职的有上百个。隆

  •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晏婴

    景公赐晏子邑,晏子辞。田桓子谓晏子曰:“君欢然与子邑,必不受以恨君,何也?”晏子对曰:“婴闻之,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夫长宠广名,君子之事也。婴独庸能已乎?”

  • 卷十五·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五    明 胡广等 撰都人士之什二之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叶音亡】赋也都王都也黄黄狐裘色也【孔氏曰狐之黄者多】不改有常也章文章也周镐京也○乱离之

  • 谋失第二十五·管仲

    失传。

  • 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五十四善现,四无所畏清净故真如清净。真如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四无所畏清净。若真如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四无所畏清净故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

  • 散种章第一·佚名

    天竺须赖国三藏僧伽罗刹汉言,众护造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从明胜日出像。亦颜色行德多。中多贵姓尊行德守。本从是种有。世间亦天上皆叉手礼佛。是故持头面为礼佛。为无上天下无有等精进者,鬼龙天人亦在三界中。随近持

  • 普曜经卷第五·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异学三部品第十四  于是菩萨。游在山间。往至尼连水边。乐于闲居心意寂然。慈念十方欲益天人。佛告诸比丘。菩萨遥见郁头蓝弗。为诸弟子所见奉敬。达知图谶算术天地灾变。为众最师。菩萨心

  • 木笔杂钞·佚名

    二卷。题宋无名氏撰,其人不可考。此书卷首有小序一篇,称作者息轸多年,小有纪录。因斋前有木笔一丛,遂以定书名。今检其书,皆杂抄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之文。吴子良原书八卷,今传本四卷,此书仅摘抄二卷,多论诗评文之语,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