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当初以一名小吏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奇他的才华,推荐他任仪制司主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1430),皇上因知府多不称职,正好苏州等九府都缺知府,这些都是大府,便命各部、院的大臣推举廉能的属下来补任。况钟因尚书蹇义、胡氵荧的推荐,被升为苏州知府,皇上赐给敕书遣他前往。

苏州赋税徭役繁重,巨猾之徒舞弄文墨,谋取奸利,号称最为难治。况钟乘驿车到府。刚一办事,群吏们就围在他的周围请处理文书,况钟假装不懂,左顾右问,都按照属吏的意愿来行事。属吏非常高兴,以为太守昏庸易欺。过了三天,况钟召他们来责问道:“先前某事应该实行,你们反对我;某事不应该办,你们又强迫我实行。你们舞弄文墨已久,罪当死。”立即打死了数人,尽将贪婪凶残庸懦无为的属吏斥退。全府大震,都谨慎守法。况钟于是免除纷繁苛刻的征收,订立条例,不方便百姓的事情,立即上书提出。

清军御史李立勾办军丁很残暴,同知张徽承望他的旨意,动辄以酷刑强制配给平民。况钟上疏免去一百六十人,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人服役只终其本人一身,不传给后代。他所属的各县拖欠赋税四年,总共达七百六十余万石。况钟请酌量折成钱钞,被部里意见反对,但从此以后多得到减免。他又说“:近来奉诏令募人来租种官民荒田,官田准许照民田之例起征,没人耕种的则将税额除去。昆山等县百姓因死亡或迁出、从军而脱籍的,凡有三万三千四百余户,所留下的官田有二千九百八十余顷,应减税十四万九千余石。其他沉入海中的官田,税额犹存,都应照诏书所说执行。臣所领的七个县,秋粮二百七十七万九千多石。其中民田税粮只有十五万三千余石,而官田税粮竟达二百六十二万五千多石,有的一亩征到三石,赋税竟是这样轻重不均。洪武、永乐年间,令出马匹供役于北方各驿站,前后有四百余匹,以三年为期遣还,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马死后又得补上,从没停息。工部征收三棱阔布八百匹,浙江十一府只征一百匹,而苏州竟达七百匹,请敕令所在部门处理。”皇上都回报说答应了。

当时,皇上屡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划,上奏免除了七十多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力促成。济农仓所积蓄的粮食每年有数十万石,除用于救荒之外,还可以用来代替百姓交纳杂办和拖欠的租税。他为政精细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来记百姓的善恶,以进行劝勉和惩罚。他又设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出现奸伪行为;设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设馆夫簿,防止不合理的需求。兴利除害,他可谓不遗余力。他诛锄豪强,扶植良善,人民奉他如神灵。

先前,宦官使者出京织造采办和购买花木禽鸟的不断到来。各府佐官以下,动辄遭到毒打捆绑。而卫所的将卒,又时常欺凌小民。况钟在任时,他们都收敛不敢放任。即使是上级官员和他省的官吏经过他的辖区,心里面也很敬畏他。

况钟虽然起身于刀笔小吏,但很重学校,礼敬文人儒士,单门儒士多受到他的救济。有个叫邹亮的,献诗给况钟。况钟想推荐他,有人写匿名信诋毁邹亮。况钟说“:这是叫我更快地成就邹亮之名而已。”立即将邹亮上奏朝廷。朝廷召他授予吏、刑二部的司务,后来升为御史。

当初,况钟为吏时,吴江人平思忠也以吏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至此况钟多次请他来相会,对他持礼很恭敬,并令两个儿子侍候他,说“:不是没有仆人,只是想借此来报答您而已。”平思忠家素来很贫,却不曾攀缘故交而有所求。人们觉两人都很贤。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上朝廷请求留下他。诏令起复况钟。正统六年(1441),他任满应当升迁,所辖百姓二万余人跑去向巡按御史张文昌诉说,乞请再次留任。诏令进升况钟正三品俸禄,仍处理府事。第二年十二月,他在任上去世。吏民聚集痛哭,为他立祠。

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任苏州知府的无人可及。况钟之后有李从智、朱胜相继任苏州知府,他们都是奉敕令从事,但敕书对他们的委寄已不如况钟那么重了。

猜你喜欢
  卷一八一 隋紀五·司马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一·杨仲良
  第九十六回 讨河东王师败绩 走山南阉党失机·蔡东藩
  铁围山丛谈卷第六·蔡絛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六·佚名
  首卷二 凡例·佚名
  ◎议会门前新绷儿·李定夷
  一三一一 谕内阁所有武英殿国史馆等承辩空函各书着派八阿哥等督饬赶办·佚名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周作人
   附方豪先生的后记·胡传
  战国策刘序·吴师道
  后晋纪五齐王中开运元年(甲辰、944)·司马光
  南史识小录卷五·沈名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洪皓·唐圭璋

      皓字光弼,鄱阳人。元祐三年(1088)生。政和五年(1115)进士。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不屈,被留十五年始还。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忤秦桧,谪濠州团练副使,寻谪英州,徙袁州,卒。桧死,复官

  • 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八十三·赵尔巽

      岳锺琪季父超龙 超龙子锺璜 锺琪子濬 策棱子成衮紥布 车布登紥布   岳锺琪,字东美,四川成都人。父升龙,初入伍,授永泰营千总。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永泰营游击许忠臣受三桂劄。升龙使诣提督张勇告变,密结兵民,执忠臣杀

  •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表略

  • 东都事略卷五十二·王称

    列传三十五  张士逊字顺之光化军人也唐汉阳王东之之后生百日始能啼举进士为郧乡簿迁射洪令嵗旱祷白崖山神即雨士逊立须雨足乃去蜀人异之转运使檄士逊治郪射洪民遮道马不得去乃聴还改襄邑令又知邵武县除御史台推直官

  • 卷之二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二百五十六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谢准允将织造补库分三年带完摺·佚名

    雍正二年正月初七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为恭谢天恩事。 切奴才前以织造补库一事,具文咨部,求分三年带完。今接部文,知已题请,伏蒙万岁浩荡洪恩,准允依议,钦遵到案。窃念奴才自负重罪,碎首无辞,今蒙天恩如此保全,实出望外。

  • 卷四·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康熙二十六年正月丙申喀尔喀两翼汗及七旗济农诺顔台吉等合疏请上尊号土谢图汗等疏曰喀尔喀两汗率领七旗贝勒等谨奏至圣皇帝睿览防皇上鉴照时事欲安辑逺方往谕达赖喇嘛遣使

  • 卷七十五·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第七十五恩赉【十四  赏赉二】乾隆五十五年原任大学士蔡新尚书曹文埴诣阙恭祝皇上万夀先年诏福建安徽督抚察其能否远来并令传旨告之曲示体恤至是咸预

  • 卷一百三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太祖时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王祜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祜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

  • 史记索隐后序·司马迁

    夫太史公记事,上始轩辕,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及传记诸子,其闲残阙盖多。或旁搜异闻,以成其说。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其班氏之书,成于后汉,彪即后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且又兼采众贤,群理毕备。

  • 九年·佚名

    (癸未)九年大明天順七年春正月1月1日○辛卯朔,百官賀正朝,御交泰殿宴。1月2日○壬辰,上令韓繼禧、任元濬曰:「自古起家之主,征戰四方,偕經死地,才力相資者馬,故所以不忘而稱劉備『的盧』、唐宗『六駿』、我太祖之『八駿』者也。

  • 序论 ·佛音

    经中这样说。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在舍卫城时,于夜分中,来一天子,为除自己的疑惑,提出这样的问题: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缚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这问题的大意是:&ldquo;结&rd

  • 重编琼台会稿·邱濬

    二十四卷。明邱浚撰。邱浚,字仲深,号琼台,别署赤玉峰道人,琼山 (今属山东)人、景泰五年 (1454)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迁学士,后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 《琼台会稿》、《家礼仪节》等。其集初

  • 归潜志·刘祁

    金元间刘祁撰。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为十四卷。 《知不足斋丛书》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多附录一卷, 《学海类编》本作八卷,钱曾以为是未见全书。作者自序称,此书是他三十二岁居家乡时,回忆八岁以后从

  • 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佚名

    作者不详。道教经书《五斗经》中之一篇。经文称太上老君于永寿年中授正一张天师《西斗灵文》之后,又于玉局座授此经。据称:中斗位居五天之中,四方拱卫,尊大无极,主天元炁,统领诸天秘文洞章,天人所宝;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

  •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佚名

    述真空,劝人对境忘境、灭心现性。内容与《太上大通经》同,后者有元李道纯注。

  • 世纬·袁袠

    二卷。 明袁袠 (1502—1547)撰。袁袠字永之,号胥台,吴县 (今属江苏) 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广西提学佥事等职。以病告归,读书于横塘别业。著有《皇明献实》、《袁永之集》等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