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卷六二
后晋纪
高祖皇帝
纲 丁酉,正春月,晋以李崧同平章事,充枢密使,桑维翰兼枢密使。
目 时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或虽服从,反仄不安。兵火之余,府库殚竭,民间困穷,而契丹征求无厌。维翰劝晋主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
纲 吴徐知诰建齐国于金陵。
目 徐知诰始建太庙、社稷,改金陵为江宁府,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使。
纲 夏四月,晋迁都汴州。
目 天雄范延光聚卒缮兵,将作乱。会晋主谋徙都大梁,桑维翰曰:“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距魏不过十驿,彼若有变,大军寻至,所谓疾雷不及掩耳也。”下诏托以洛阳漕运有阙,东巡汴州。
纲 吴徐知诰更名诰。
纲 五月,吴与契丹通使修好。
纲 六月,晋范延光举兵反,遣杨光远等讨之。
纲 晋以和凝为端明殿学士,张谊为左拾遗。
纲 秋七月,吴徐诰称帝,国号唐。奉吴主为让皇。
目 吴主下诏禅位于齐。齐王诰即帝位于金陵,国号唐。遣丞相玠奉册诣吴主,称受禅老臣诰谨拜稽首,上尊号曰高尚思玄弘古让皇。立王后宋氏为皇后,以景通为吴王,更名璟。
纲 契丹改号辽。
目 是岁,契丹改元会同,国号大辽,公卿庶官皆仿中国,参用中国人,以赵延寿为枢密使,寻兼政事令。
纲 戊戌,春二月,晋诏求直言。
目 左散骑常侍张允上驳赦论,以为:“帝王遇天灾,多肆赦,谓之修德。借有二人坐狱遇赦,则曲者幸免,直者衔冤,冤气升闻,乃所以致灾,非所以弭灾也。”诏褒之。
晋主乐闻谠言,诏百官各上封事,置详定院以考之,无取者留中,可者行之。数月,应诏者无十人,复降御札趣之。
河南奏修洛阳宫。谏议大夫薛融谏曰:“今宫室虽经焚毁,犹侈于帝尧之茅茨;所费虽寡,犹多于孝文之露台。请俟海内平宁,营之未晚。”诏褒纳之。
纲 夏五月,唐主诰迁故吴主于润州。
纲 秋八月,晋上尊号契丹。
目 上尊号于契丹主及太后,以冯道、左仆射刘昫为册礼使,契丹主大悦。晋主事契丹甚谨,奉表称臣,谓契丹主为“父皇帝”;其后契丹主屡止晋主上表称臣,但令为书称“儿皇帝”,如家人礼。
纲 九月,范延光复降于晋,晋以为天平节度使。
纲 冬十月,契丹加晋主尊号。
纲 晋停兵部尚书王权官。
目 晋主遣权使契丹谢尊号,权耻之,谓人曰:“吾老矣,安能向穹庐屈膝!”乃辞以老疾。晋主怒,停权官。
纲 十一月,晋范延光致仕。
纲 故吴主杨溥卒。
纲 己亥,春正月,唐主徐知诰复姓李氏,更名昪。
纲 三月,晋加刘知远、杜重威同平章事。
目 知远自以有佐命功,重威起外戚,无大功,耻与之同制,制下数日,杜门不受。晋主怒,谓赵莹曰:“知远坚拒制命!可落军权,令归私第。”莹拜请曰:“陛下昔在晋阳,兵不过五千,为唐兵十余万所攻,危于朝露,非知远心如金石,岂能成大业!奈何以小过弃之!窃恐此语外闻,非所以彰人君之大度也。”晋主意乃解,命和凝诣知远第谕旨;知远惶恐,起受命。
纲 夏四月,晋废枢密院。
纲 秋七月,晋以桑维翰为彰德节度使。
目 杨光远疏平章事桑维翰迁除不公,与民争利;晋主不得已,出维翰镇相州。
纲 闽王曦弑其主昶而自立,称藩于晋。
纲 八月,晋以冯道守司徒,兼侍中。
目 诏中书知印止委上相,由是事无巨细,悉委于道。晋主尝访以军谋,对曰:“征伐大事,在圣心独断。臣书生,惟知谨守历代成规而已。”晋主然之,宠遇无比。
纲 冬十二月,晋禁造佛寺。
纲 庚子,秋七月,晋西京留守杨光远杀太子太师范延光。
目 延光请归河阳私第,许之。延光重载而行。光远利其货,且虑为子孙之患,奏:“延光叛臣,恐其逃入敌国,宜早除之!”不许。请敕延光居西京,从之。光远使其子承贵以甲士围其第,逼令自杀。延光曰:“天子赐我铁券,尔父子何得如此?”承贵以白刃驱延光,挤于河,奏云自赴水死。晋主知其故,惮光远之强,不敢诘。
纲 晋以杨光远为平卢节度使。
目 光远入朝,帝欲徙之他镇,谓光远曰:“围魏之役,卿左右皆有功,尚未之赏,今当各除一州以荣之。”因以其将校数人为刺史。徙光远镇青州。
纲 辛丑,夏四月,唐遣使如晋。
目 唐主遣通事舍人欧阳遇如晋,求假道以通契丹,不许。
自黄巢以来,天下血战数十年,然后诸国各有分土,兵革稍息。及唐主即位,江、淮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纲 六月,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执契丹使者,上表请伐契丹。
目 重荣耻臣契丹,见其使者必箕踞慢骂。六月,重荣执契丹使拽剌,上表数千言,大抵斥晋主父事契丹,竭中国以媚无厌之虏。又为书遗朝贵及移藩镇,云已勒兵,必与契丹决战。晋主患之。
时邺都留守刘知远在大梁,泰宁节度使桑维翰密上疏曰:“陛下免于晋阳之难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不可负也。今重荣恃勇轻敌,非国家之利,不可听也。议者以岁输缯帛谓之秏蠹,有所卑逊谓之屈辱。殊不知兵连祸结,财力将匮,秏蠹孰甚焉!武吏功臣,过求姑息,屈辱孰大焉!臣愿陛下训农习战,养兵息民,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又,邺都富盛,国家藩屏,今主帅赴阙,军府无人,乞陛下略加巡幸,以杜奸谋。”晋主谓使者曰:“朕比日以来,烦懑不决,今见卿奏,如醉醒矣。”
纲 秋七月,晋以刘知远为北京留守。
目 晋主忧安重荣跋扈,以知远为北京留守。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尝牧马犯僧田,僧执而笞之。知远至,首召其僧,命之坐,慰谕赠遗,众心大悦。
纲 八月,晋以杜重威为御营使。
目 冯道、李崧屡荐重威以为御营使,代刘知远,知远由是恨二相。重威所至黩货,民多逃亡,尝出过市,谓左右曰:“人言我驱尽百姓,何市人之多也!”
纲 晋主如邺都。
纲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卒,子弘佐嗣。
纲 冬十月,闽王曦称帝。
纲 十二月,汉主龚更名。
目 汉主龚寝疾,有胡僧谓龚名不利;龚乃自造“”字名之,义取“飞龙在天”,读若俨。
纲 壬寅,春正月,晋以杜重威为顺德节度使。
目 晋改镇州成德军为恒州顺德军,以杜重威为节度使。重威表王瑜为副使,瑜为之重敛于民,恒人不胜其苦。
纲 夏四月,汉主殂,子玢立。
纲 五月,唐以宋齐丘为镇南节度使。
纲 六月,晋主敬塘殂,兄子齐王重贵立。
目 初,刘知远遣亲将郭威,以诏指招纳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契丹遣使来让。晋主忧悒成疾。一旦,冯道独对。晋主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命宦者抱置道怀中,盖欲道辅立之。六月,晋主殂,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奉齐王重贵为嗣。是日,即位。延广始用事,禁人偶语。初,高祖疾亟,有旨召刘知远入辅政,晋主重贵寝之,知远由是怨。
纲 秋七月,晋以景延广为侍卫都指挥使。
出帝
纲 癸卯,春二月,晋主还东京。
目 晋主之初即位也,大臣议奉表称臣告哀于契丹,景延广请致书称孙而不称臣。李崧曰:“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延广固争,冯道依违其间。晋主卒从延广议。契丹大怒,遣使来责让,延广复以不逊语答之。契丹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帝中国,屡说契丹击晋,契丹主颇然之。晋主谓契丹将入寇,还东京,然犹与契丹问遗相往来,无虚月。
纲 唐主昪殂。
目 唐主饵方士丹,浸成躁急。群臣奏事,往往暴怒;然有论辩中理者,亦敛容谢之。问道士王栖霞:“何道可致太平?”对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国。今陛下尚未能去饥瞋、饱喜,何论太平!”凡所赐予皆不受。唐主疽发背,疾亟,太医吴廷裕遣亲信召齐王璟入侍疾。唐主谓曰:“吾饵金石,始欲益寿,乃更伤生,汝宜戒之!”是夕,殂。秘不发丧,下制以齐王监国。
纲 闽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殷。
目 王延政称帝,以潘承祐为吏部尚书,杨思恭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国小民贫,军旅不息。思恭以善聚敛得幸,增田亩山泽之税,至于鱼盐蔬果,无不倍征,国人谓之“杨剥皮”。
纲 晋以桑维翰为侍中。
纲 唐主璟立。
纲 汉晋王弘熙弑其主玢而自立,更名晟。
纲 秋九月,晋执契丹回图使乔荣,既而归之。
目 初,河阳牙将乔荣,从赵延寿入契丹,契丹以为回图使。往来贩易于晋,置邸大梁。至是,景延广说晋主囚荣于狱。凡契丹贩易在晋境者,尽杀之,夺其货。大臣皆言契丹不可负,乃释荣,慰赐而归之。契丹主大怒,入寇之志始决。
纲 冬十月,晋主立其叔母冯氏为后。
纲 十二月,晋杨光远诱契丹入寇。
纲 唐以宋齐丘为青阳公,遣归九华。
目 唐侍中周宗,年老恭谨,中书令宋齐丘树党,倾之。宗泣诉于唐主,唐主由是薄齐丘。齐丘忿怼,表乞归九华旧隐;唐主知其诈,一表即从之,仍赐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齐丘乃治大第于青阳,服御将吏,皆如王公,而愤色尤甚。
纲 甲辰,春正月,契丹陷晋贝州,权知州事吴峦败死。晋遣兵御之。
纲 唐主敕齐王景遂参决庶政,既而罢之。
目 唐主决欲传位于齐、燕二王。翰林学士冯延己等因之欲隔绝中外以擅权,请敕“齐王景遂参决庶政,百官惟魏岑、查文徽白事,余非召对不得见。”唐主从之,国人大骇。给事中萧俨上疏极论,不报。侍卫都虞候贾崇叩泣谏,唐主感悟,遽收前敕。
唐主于宫中作高楼,召侍臣观之,众皆欢笑。萧俨曰:“恨楼下无井。”唐主问其故。对曰:“以此不及景阳楼耳。”唐主怒,贬为舒州观察使。
纲 晋主自将次澶州,遣刘知远、杜威、张彦泽将兵御契丹。
纲 二月,契丹度河。晋主自将,及遣李守贞等分道击之,契丹败走。
纲 晋诏刘知远击契丹,知远屯乐平不进。
纲 三月,闽指挥使朱文进弑其主曦而自立。
纲 夏四月,晋主还大梁,以景延广为西京留守。
纲 晋太尉、侍中冯道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
目 道虽为首相,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或谓晋主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乃以为匡国节度使。或谓晋主曰:“陛下欲御北狄安天下,非桑维翰不可。”遂复置枢密院,以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事无大小,悉以委之,数月之间,朝廷差治。
纲 秋八月,晋以刘知远为行营都统,杜威为招讨使,督十三节度以备契丹。
目 契丹之入寇也,晋主再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不至,晋主疑之,谓所亲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至是,虽为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
郭威见知远有忧色,谓知远曰:“河东山河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
纲 朱文进称藩于晋,晋以为闽国王。冬十二月,殷遣兵讨朱文进,唐遣兵攻殷。
纲 闰月,闽人讨杀朱文进,传首建州。
纲 契丹复入寇。
纲 乙巳,春正月,契丹至相州,引还,晋主自将追之。
纲 殷改国号曰闽。
纲 二月,晋主至澶州,诸将引军北上。
纲 契丹陷晋祁州,刺史沈斌死之。
目 契丹以羸兵驱牛羊过祁州城下,晋刺史沈斌出兵击之,契丹以精骑夺其门,州兵不得还。赵延寿引契丹急攻之,斌在城上,延寿语之曰:“使君何不早降!”斌曰:“侍中父子失计,陷身虏庭,忍帅犬羊以残父母之邦,不自愧耻,更有骄色,何哉?沈斌弓折矢尽,宁为国家死耳,终不效公所为!”明日,城陷,斌自杀。
纲 晋以冯玉为枢密使。
纲 闽人及唐人战,闽人败绩。
纲 三月,契丹还军南下,晋都排陈使符彦卿等击之,契丹败走。夏四月,晋主还大梁。
纲 秋八月,晋加冯玉同平章事。
纲 唐兵拔建州,闽主延政出降。
纲 晋以杜重威为天雄节度使。
纲 晋桑维翰罢。
纲 丙午,春正月,唐以宋齐丘为太傅。
纲 冬十月,晋遣杜重威将兵伐契丹。
纲 十一月,契丹大举入寇。十二月,晋将王清战死,杜重威等以兵降。契丹遣兵入大梁,执晋主重贵以归。杀桑维翰,囚景延广。
目 契丹主大举入寇,趣恒州。杜重威等闻之,将自冀、贝而南。张彦泽时在恒州,引兵会之,言契丹可破之状。重威等乃复趣恒州,以彦泽为前锋,与契丹夹滹沱而军。
开封尹桑维翰,以国家危在旦夕,求见言事。晋主方在苑中调鹰,辞不见。又诣执政言之,执政不以为然。退谓所亲曰:“晋氏不血食矣!”
晋主诏以高行周、符彦卿共戍澶州,景延广戍河阳,指挥使王清言于杜威曰:“请以步卒二千为前锋,夺桥开道,公帅诸军继之,得入恒州则无忧矣。”重威许诺,遣清与宋彦筠俱进。清战甚锐,契丹小却,诸将请以大军继之,威不许。彦筠败走,清独帅麾下力战,至暮不息。契丹以新兵继之,清及士众尽死。
契丹遥以兵环晋营,军中食尽。重威与李守贞、宋彦筠谋降契丹。威潜遣腹心诣契丹牙帐,邀求重赏。契丹主绐之曰:“赵延寿威望素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重威喜,遂定降计。威命军士释甲,军士皆恸哭,声振原野。
契丹主引兵南,杜重威将降兵以从。遣张彦泽将二千骑先取大梁。张彦泽倍道疾驱,夜渡白马津。晋主召李崧、冯玉、李彦韬入禁中计事,欲诏刘知远发兵入援。明日,彦泽自封丘门斩关而入,城中大扰。晋主召范质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祸至神惑,运尽天亡。今与太后及妻冯氏,举族面缚待罪。”彦泽迁晋主于开封府,顷刻不得留,见者流涕。
彦泽杀桑维翰,以带加颈,白契丹主,云其自经。契丹主命厚抚其家。遣兵趣河阳捕景延广,延广伏地请死,乃锁之。
右后晋二主,共十一年。
后汉纪
高祖皇帝
纲 丁未,春正月,契丹德光入大梁,杀张彦泽。景延广自杀。
纲 契丹封晋主重贵为负义侯,徙之黄龙府。
纲 契丹以李崧为枢密使,冯道为太傅,晋诸藩镇皆降。
纲 契丹纵兵大掠,遣使括借士民钱帛。
目 赵延寿请给上国兵食,契丹主曰:“吾国无此法。”乃纵胡骑四出剽掠,谓之打草谷。丁壮弊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契丹主谓判三司刘昫曰:“契丹兵应有优赐,速宜营办。”时府库空竭,昫请括借都城士民钱帛,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诣诸州括借。人不聊生,由是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
纲 晋刘知远遣使奉表于契丹。
目 初,晋主忌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以为北面行营都统。知远因之广募士卒,又得吐谷浑财畜,由是富强,步骑至五万人。晋主与契丹结怨,知远知其必危,而未尝论谏。契丹屡深入,知远初无邀遮入援之志。及闻契丹入汴,乃分兵守四境,遣客将王峻奉表称臣于契丹。
纲 二月,晋刘知远称帝于晋阳。
目 河东将佐劝知远称尊号,以号令四方,知远不许。闻晋主北迁,声言欲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命指挥使史弘肇集诸军告以出师之期,军士皆曰:“今天下无主,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谁?宜先正位号,然后出师。”争呼万岁不已。郭威与都押衙杨邠入说知远曰:“此天意也。王不乘此取之,人心一移,则反受其咎矣。”知远从之,遂即位。自言未忍改晋国,又恶开运之名,乃重称天福十二年。
纲 晋主知远自将迎故晋主重贵至寿阳而还。
纲 晋主知远还晋阳。
目 知远还至晋阳,议率民财以赏将士。夫人李氏谏曰:“陛下因河东创大业,未有以惠泽其民,而先夺其生生之资,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请悉出宫中所有以劳军,虽复不厚,人无怨言。”知远从之,中外大悦。
纲 三月,契丹德光发大梁。
目 契丹主发大梁,晋文武诸司、诸军、吏卒从者皆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尽载府库之实以行。谓宣徽使高勋曰:“吾在上国,以射猎为乐,至此令人悒悒。今得归,死无恨矣!”
纲 晋主知远以其弟崇为太原尹。
纲 夏四月,晋以刘信、史弘肇为侍卫指挥使,杨邠为枢密使,郭威为副使,王章为三司使。
纲 晋以苏逢吉、苏禹珪同平章事。
纲 契丹耶律德光死于杀狐林。
目 契丹主至临城,得疾,至杀狐林而卒。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契丹主丧至国,述律太后不哭,曰:“待诸部宁一如故,则葬汝矣。”
纲 五月,晋以刘崇为北都留守。
纲 楚文昭王希范卒,弟希广嗣。
纲 六月,晋主知远入洛阳。
纲 吴越忠献王弘佐卒,弟弘倧嗣。
纲 晋主知远入大梁,诸镇多降,始改国号曰汉。
目 知远发洛阳,枢密院使魏仁浦自契丹逃归,郭威问以兵数及故事,仁浦强记精敏,威由是亲任之。知远至大梁,晋之藩镇相继来降,复以汴州为东京,改国号曰汉。仍称天福年,曰:“余未忍亡晋也。”
纲 秋七月,汉以杜重威为归德节度使,重威拒命,汉发兵讨之。
纲 汉以窦贞固、李涛同平章事。
纲 冬十月,汉主如澶、魏劳军,十一月,杜重威出降。
纲 十二月,汉主还大梁。
纲 吴越统军使胡思进废其君弘倧而立其弟弘俶。
纲 戊申,春正月,汉主更名暠。
纲 汉以冯道为太师。
纲 汉主暠殂,杜重威伏诛,周王承祐立。
目 汉主大渐,召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入受顾命,曰:“承祐幼弱,后事托在卿辈。”又曰:“善防重威。”是日殂,逢吉等秘不发丧。下诏称:“重威父子因朕小疾,谤议摇众。”皆斩之,磔尸于市,市人争啖其肉。二月,立皇子承祐为周王,有顷,发丧。周王即位,时年十八。
纲 汉以王景崇为凤翔巡检司。
纲 三月,汉征凤翔兵诣阙,行至长安,军校赵思绾据城作乱。
纲 汉护国节度使李守贞反。
纲 夏四月,汉以杨邠同平章事,郭威为枢密使。
纲 汉遣郭从义讨赵思绾,白文珂、王峻讨李守贞。
纲 六月,汉王景崇叛降于蜀。
纲 八月,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表募兵备契丹。
纲 汉以郭威为西面招慰安抚使。
目 汉自河中、永兴、凤翔三镇拒命,继遣诸将讨之,久无功,汉主患之,欲遣重臣临督。以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诸军皆受节度。威问策于冯道,道曰:“守贞自谓旧将,为士卒所附,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威从之,由是众心始附于威。
纲 郭威督诸将围李守贞于河中。
纲 冬十月,汉赵晖围王景崇于凤翔,蜀遣兵救之,不克。
纲 荆南节度使高从诲卒,以其子保融知留后。
隐帝
纲 己酉,夏四月,太白昼见。
纲 秋七月,汉郭从义诱赵思绾杀之。
纲 汉郭威克河中,李守贞自杀。
目 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李守贞与妻子自焚。威入城,阅守贞文书,得朝臣藩镇交通书,词意悖逆,欲奏之,秘书郎王涛谏曰:“魑魅乘夜争出,见日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仄。”威从之。
纲 八月,汉郭威以白文珂为西京留守。
目 西京留守王守恩,性贪鄙,专事聚敛。郭威自河中还,过洛阳,守恩肩舆出迎。威怒,不见,即以头子命白文珂代守恩。守恩犹坐客次,吏白:“新留守已视事于府矣。”守恩狼狈而归,见家属已逐出府矣。朝廷不之问。
纲 九月,汉加郭威侍中。威请加恩将相藩镇,从之。
目 威至大梁,入见,劳赐甚厚。辞曰:“臣将兵在外,凡镇安京师,供亿兵食,皆诸大臣居中者之力也,臣安敢独膺此赐!请遍赏之。”乃遍赐宰相、枢密、宣徽、三司、侍卫使九人如一。加威兼侍中。诸大臣议,以“执政既溥加恩,恐藩镇觖望”,亦遍加恩有差。
纲 冬十月,契丹寇河北,汉遣郭威督诸将御之。
纲 十二月,汉赵晖攻凤翔,王景崇自杀。
纲 庚戌,春二月,汉汝州防御使刘审交卒。
目 汝州吏民诣阙上书,以审交有仁政,乞留葬汝州,得奉事其丘垄;许之。州人为立祠,岁时享之。冯道曰:“吾尝为刘君僚佐,观其为政,无以逾人,非能减其租赋,除其繇役也,但推公廉慈爱之心以行之耳。此亦众人所能为,但众人不为而刘君独为之,故汝人爱之如此。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为,何患得民不如刘君哉!”
纲 夏四月,汉以郭威为邺都留守,枢密使如故。
目 汉朝以契丹入寇,议以郭威镇邺都,使督诸将备契丹。史弘肇欲威仍领枢密使,苏逢吉以为故事无之,弘肇曰:“领枢密使则可以便宜从事,诸军畏服,号令行矣。”汉主从之。弘肇怨逢吉异议,逢吉曰:“以内制外,顺也;今反以外制内,其可乎!”既而朝贵会饮,弘肇举大觞属威,厉声曰:“昨日廷议,一何同异!”逢吉与杨邠亦举觞曰:“是国家之事,何足介意!”弘肇又厉声曰:“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王章曰:“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自是将相始有隙。
纲 汉以郭荣为贵州刺史。
目 荣本姓柴,父守礼,郭威之妻兄也。威未有子,时养以为子。
纲 五月,郭威赴邺。
纲 闰月,汉大风。
目 汉宫中数有怪,大风发屋拔木,吹掷门扉一十余步而落。汉主召司天监赵延义问以禳祈之术,对曰:“王者欲弭灾异,莫如修德。”汉主曰:“何谓修德?”对曰:“请读贞观政要而法之。”
纲 冬十一月,汉主承祐杀其枢密使杨邠、侍卫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遣使杀郭威,不克;威举兵反,遂杀其主承祐。
目 汉主自即位以来,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赋,国家粗安。汉主左右嬖幸浸用事,太后亲戚亦干朝政,邠等屡裁抑之。汉主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左右因谮之曰:“邠等专恣,终当为乱。”苏逢吉与弘肇有隙,屡以言激太后弟李业等,汉主遂与业谋诛邠等。弘肇与邠、章入朝,殿中甲士出而杀之。
汉主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令镇宁李洪义杀弘肇党步军指挥使王殷,又令行营指挥使郭崇威、曹威杀郭威及监军王峻。
孟业至澶州,洪义不敢发;殷囚业,以诏示郭威。威召郭崇威、曹威及诸将,告以邠等冤死及有密诏之状,且曰:“吾与诸公,披荆棘,从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卫国家,今诸公已死,吾何心独生!君辈当奉行诏书,取吾首以报天子,庶不相累。”崇威等皆泣曰:“天子幼冲,此必左右群小所为,愿从公入朝自诉,荡涤鼠辈以清朝廷。”威乃留其养子荣镇邺都,命崇威前驱,自将大军继之。
威至封丘,人情忷惧,汉主遣慕容彦超等将兵御之。屯七里店,汉主自出劳军。既陈,慕容彦超引轻骑直前奋击,郭威与李荣帅骑兵拒之。彦超引兵退,麾下死者百余人,于是诸军夺气,稍稍降于北军。彦超遂与十余骑奔还,汉主独与从官数十人宿于七里寨。旦日,回辔至赵村,追兵已至,汉主下马入民家,为乱兵所弑。
威至,自迎春门入,归私第。冯道帅百官谒见郭威,威犹拜之,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纲 汉迎武宁节度使刘赟于徐州。
目 郭威帅百官起居太后,奏请早立嗣君。太后诰曰:“河东节度使崇、忠武节度使信,皆高祖之弟,武宁节度使赟、开封尹勋,高祖之子,其令百官议择所宜。”赟,崇之子也,高祖爱之,养视如子。郭威、王峻入见太后,请以勋为嗣。太后曰:“勋久羸疾不能起。”于是郭威与峻议立赟。帅百官表请太后诰,遣太师冯道及枢密直学士王度、秘书监赵上交诣徐州奉迎。
威之讨三叛也,见诏书,处分军事皆合机宜,问“谁为之?”使者以范质对。威曰:“宰相器也。”至是,令草诰令,具仪注,苍黄之中,讨论撰定,皆得其宜。
纲 汉太后临朝。汉以王峻为枢密使,王殷为侍卫都指挥使。
纲 契丹入寇,屠内丘,陷饶阳,汉遣郭威将兵击之。
纲 汉以范质为枢密副使。
纲 马希萼陷潭州,杀楚王希广而自立。
纲 汉刘赟发徐州。
纲 汉郭威至澶州,自立而还。王峻、王殷遣兵拒刘赟,以太后诰废为湘阴公,令郭威监国。
目 威至澶州。将发,将士数千人忽大噪曰:“天子须侍中自为之,将士已与刘氏为仇,不可立也!”或裂黄旗以被威体,共挟抱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笺,请奉汉宗庙,事太后为母。下书抚谕大梁士民,勿有忧疑。至七里店,窦贞固帅百官出迎,拜谒,劝进。
赟至宋州,王峻、王殷闻澶州军变,遣郭崇威将七百骑往拒之。郭威召冯道先归。太后诰废赟为湘阴公,以侍中监国,百官藩镇相继上表劝进。
右后汉二主,共四年。
后周纪
太祖皇帝
纲 辛亥,春正月,郭威称皇帝,国号周。
纲 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表请湘阴公归晋阳。
目 初,崇闻隐帝遇害,欲起兵南向,闻迎立湘阴公,乃止,曰:“吾儿为帝,吾又何求!”太原少尹李骧阴说崇曰:“观郭公之心,终欲自取,公不如疾引兵逾太行,据孟津,俟徐州相公即位,然后还镇,则郭公不敢动矣;不然,且为所卖。”崇怒曰:“腐儒,欲离间吾父子!”命左右曳出斩之。及赟废,崇乃遣使请赟归晋阳。周主报曰:“湘阴公比在宋州,今方取归,必令得所,公勿以为忧。”
纲 周以王殷为邺都留守。
纲 周主威弑汉湘阴公赟于宋州,汉刘崇称帝于晋阳。
目 刘崇即位于晋阳,仍用乾祐年号。闻湘阴公死,哭曰:“吾不用忠臣之言,以至于此!”为李骧立祠,岁时祭之。
纲 周罢四方贡献珍食,诏百官上封事。
目 周主谓王峻曰:“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命峻疏四方贡献珍美食物,诏悉罢之。又诏曰:“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以苏逢吉之第赐王峻,峻曰:“是逢吉所以族李崧也!”辞而不处。
纲 二月,周主以其养子荣为镇宁节度使。
纲 周主毁汉宫宝器。
目 周主悉出汉宫中宝玉器,碎之于庭,曰:“凡为帝王,安用此物!”
纲 夏四月,周以王峻、范质、李谷同平章事。
目 初,周主讨河中,已为人望所属;李谷时为转运使,周主数以微言讽之,谷但以人臣尽节为对,周主以是贤之。即位,首用为相。时国家新造,四方多故,王峻夙夜尽心,知无不为,军旅之谋,多所裨益。范质明敏强记,谨守法度。李谷沉毅有器略,议论慷慨,善譬喻以开主意。
纲 壬子,春二月,唐设科举,既而罢之。
目 唐主好文学,故韩煕载、冯延己、延鲁、江文蔚、潘佑、徐铉之徒皆至美官。文雅于诸国为盛,然未尝设科举,多因上书言事拜官。至是,始命文蔚知贡举。执政皆不由科第,相与沮毁,竟罢之。
纲 三月,唐以冯延己、孙晟同平章事。
目 唐以延己、晟为相。既宣制,户部尚书常梦锡众中大言曰:“白麻甚佳,但不及江文蔚疏耳!”晟素轻延己,谓人曰:“金杯玉碗,乃贮狗矢乎!”延己言于唐主曰:“陛下躬亲庶务,故宰相不得尽其才,此治道所以未成也!”唐主乃悉以政事委之,而延己不能勤事,益不治,唐主乃复自览之。
纲 夏六月朔,周主如曲阜,谒孔子祠,拜其墓。
目 周主谒孔子祠,将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周主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遂拜。又拜孔子墓,禁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以为曲阜令及主簿。
纲 冬十月,武平留后刘言遣兵攻潭州,唐节度使边镐弃城走,言遂取湖南。
目 唐武安节度使边镐,不合众心。吉水人欧阳广上书,言“镐非将帅才,必丧湖南。”不报。仍使镐经略朗州,自朗来者,多言刘言忠顺,镐不为备。唐主召言入朝,言不行,谓王逵曰:“唐必伐我,奈何?”逵曰:“边镐抚御无方,士民不附,可一战擒也。”言乃以逵及周行逢、何敬真、潘叔嗣、张文表等十人皆为指挥使,部分发兵。行逢能谋,文表善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情款甚昵。十月,逵等将兵分道趣长沙,攻潭州,镐弃城走。唐将守湖南者,相继遁去。刘言尽复马氏岭北故地。
纲 刘言奉表于周。
纲 唐冯延己、孙晟罢,削边镐官爵,流饶州。
目 初,镐从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获皆全之,建人谓之“边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潭人谓之“边菩萨”。既而政无纲纪,惟日设斋供,盛修佛寺,潭人失望,谓之“边和尚”矣。冯延已、孙晟上表请罪;皆释之。晟陈情不已,乃与延己皆罢。唐主思欧阳广之言,拜本县令。
纲 癸酉,春正月,周以刘言为武平节度使。
纲 周罢户部营田务,除租牛课。
目 前世屯田皆在边地,使戍兵佃之。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赀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领,不隶州县,或丁多无役,或容庇奸盗,州县不能诘。梁太祖击淮南,得牛万计,以给农民,使岁输租。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周主素知其弊,李谷亦以为言,敕悉罢之,以其民隶州县;田、庐、牛、具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或言:“营田有肥饶者,不若鬻之,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周主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
纲 三月,周主以郭荣为开封尹,封晋王。
纲 夏六月,周九经版成。
目 初,唐明宗之世,令国子监较正九经,刻版印卖。至是,版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是时蜀毋昭裔,亦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版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亦盛。
纲 秋八月,唐复置科举。
世宗皇帝
纲 甲寅。
纲 春正月,周以晋王荣判内外兵马事。
目 初,周主疾作,群臣希得见,中外恐惧。闻晋王典兵,人心稍安。
纲 周主疾笃,诏晋王荣听政。周以王溥同平章事。
纲 周主威殂,晋王荣立。
纲 二月,北汉主以契丹兵击周,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逆战,败绩。
纲 三月,周主自将与汉战于高平,汉兵败绩。周将樊爱能、何徽等伏诛。
目 世宗欲自将御汉兵,群臣皆谏,冯道固争之,世宗不悦,惟王溥劝行,乃命冯道奉梓宫赴山陵。遂发大梁,至怀州,兼行速进,进宿泽州东北。北汉主军高平南。明日,世宗介马临陈督战,合战未几,周右军将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降北汉。世宗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我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乃将二千人进战,太祖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时南风甚盛,周兵争奋,北汉兵大败。是夕,世宗野宿,得步兵之降敌者,皆杀之。爱能、徽闻捷,与士卒稍稍复还。明日,休兵高平。北汉主帅百余骑昼夜北走,仅得入晋阳。世宗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辈非不能战,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张永德称我太祖之智勇,世宗擢为殿前都虞候。
纲 周太师、中书令、瀛王冯道卒。
目 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公、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尝著长乐老叙,自叙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纲 周立后符氏。
目 初,符彦卿有女,适李守贞之子崇训,相者言其贵当为天下母。守贞喜曰:“吾妇犹母天下,况我乎!”反意遂决。及败,崇训先自刃其弟妹,次及符氏;符氏匿帏下,崇训仓猝求之不获,遂自刭。乱兵既入,符氏安坐堂上,叱乱兵曰:“吾父与郭公为昆弟,汝曹勿无礼!”太祖遣使归之于彦卿,既而为世宗娶之。至是,立为皇后。后性和惠而明决,世宗甚重之。
纲 夏五月,周主攻晋阳,不克,引军还。
纲 秋七月,周以魏仁浦为枢密使。
纲 冬十月,周简阅诸军,募壮士以补宿卫。
纲 十一月,北汉主旻殂,子钧立。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二十二·赵尔巽 卷三十 志五·赵尔巽 卷二百二十·毕沅 东都事略卷九十四 ·王称 卷二十三·连横 第三十二回 杀刘畅惧罪请师 系郅寿含冤毕命·蔡东藩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九·佚名 二百五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进物单·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八十一·纪昀 一四七五 军机大臣奏将《通鉴辑览》移写添载各条黏签进呈恭候钦定片·佚名 卷九·傅恒 刘子羽传·脱脱 卷三百八·杨士奇 卷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