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八十二  菽園雜記十(明) 陸容 撰

(菽園雜記,十一卷,明太倉陸容撰。容(一四三六──一四九四),字文量,號式齋。成化二年進士。陸容少有文名,學識淵博。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另著有式齋集三十八卷。傳見明史文苑傳。此書通行者為十五卷本,如明嘉靖間毛仲良刻本,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惟本叢書將原書之卷十二至十五更名為蓬軒類記。參見卷六十八第一五一五頁第一個注釋,此本詳實,多有通行本所未收錄者。)

菽園雜記十

予未第時,未嘗作詩餘。天順己卯赴會試,夢至一寺,老僧出卷求題,予為一闋與之。既覺,猶記其半,云:「一片白雲,人留不住。一坐湖山,人移不去。翠竹吟風,蒼松積雨, (「蒼松積雨」,「積」字原作「漬」,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此是怡情處。」及下第歸,讀書海寧寺,僧文公出白雲窩卷求題,宛如夢中。然癸未會試,嘗夢人贈詩云:「一篙春水到底渾,入指不見波濤痕, (「入指不見波濤痕」,「指」字原作「持」,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霹靂為我開天門。」至期貢院火,蓋術家有「霹靂火」之名,而「到底渾」、「不見痕」如其兆矣。成化癸巳,初入職方,夢訪李閣老,題其壁云:「浴日青山雨,文天碧海霞。臣言甘主聽,騎馬夜還家。」戊戌在武庫時,夢為小詞云:「風剪剪,花枝偃,鈴索一聲驚臥犬。可人期不來,半窗明月朱簾捲。」乙巳居憂時, (「乙巳居憂時」,「憂」字原作「夏」,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夢為一詩云:「海中種珊瑚,遠意為兒女,十年失採掇,一枝遽如許。」俱未解其何謂也。

郊壇天地合祀,自唐、宋已如此,而制度有不同耳。唐合祭非定制,宋南郊北郊,各有壇壝,每歲祭天凡四舉。如祈穀大雩之類,皆不合祭。惟冬至合祭天地,三年一舉耳。本朝無北郊,每歲孟春,天地合祭於南郊,名天地壇。壇上又有大祀殿,以為行禮之處。聞議禮之初,高皇以義起之,儒臣莫能奪也。宋臣最多名臣碩儒,而其制禮亦多難曉。如祭天於圜丘,而從以五方之帝,則凡本乎天者,無不在矣。又有所謂感生帝之祭,感生謂如以火德王,則祀赤帝也。祭地於方澤,而從以岳鎮海瀆,則凡麗乎地者,無不在矣。又有所謂神州地祇之祭。神州地祇,即京畿土地也。程子常言:既祭社,則城隍不當祭。不知於此等大處,何獨無議論,抑嘗言之而莫能回耶?

嘗讀召南,至野有死麕一詩, (「至野有死麕一詩」,「麕」字原作「■〈鹿外角內〉」,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下文中「麕」字,亦同。) 以其類淫奔而疑之。然以晦菴先生之所傳註,不敢妄生異議也。近觀王魯齋二南相配圖, (「近觀王魯齋二南相配圖」,「相」字原作「祀」,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乃知古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矣。數年之疑,為之一祛。蓋魯齋以二南篇名各十一篇,召南之甘棠,為後人思召伯而作。何彼穠矣為王風之錯簡,野有死麕為淫詩,皆不足以與此。其大意以為今詩三百五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其所刪者,庸或有存於里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以補亡耳。於是配以為圖,其見亦卓矣。使魯齋生於晦菴之時,得與商確,能不是其言乎?甘棠、何彼穠矣二篇,則非予識所能到也。

醫書言瘦人驟肥,肥人驟瘦,皆不久。同年薛為學登進士時,體甚肥,及為御史,忽爾瘦削。未幾,公幹鄖陽,一疾而歿。聞歿時,身軀縮小如十餘歲小兒,此尤可異也。

徐州百步洪、呂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巉巖,水勢湍急,最為險惡。正統間,漕運參將湯節建議於洪傍造閘積水,以避其險,閘成而不能行,遂廢。成化六年,工部主事郭昇,鑿百步外洪翻船石三百餘塊,又鑿洪中河道, (「又鑿洪中河道」,「洪中」原作「中洪」,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累石修砌外洪堤岸一百三十餘丈,高一丈。八年, (「八年」,「年」字原作「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年」字後除「闊一丈」三字外,原缺一百四十三字,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又,「闊一丈」之「闊」字原作「門」,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主事謝敬修砌呂梁上洪隄岸三十六丈,闊九尺,高五尺;下洪隄岸三十五丈,闊一丈四尺,高五尺。二十一年,主事費瑄修砌呂梁上下牽纜路若干丈。皆便民美蹟。而三人皆遭謗議,遂至坎坷。蓋志於功名者,多不避小嫌;無所建立者,輒生妬忌。當道者不能察,則輒信不疑,而廢棄及之。知巧者遂有所懲,而因循歲月,難有當為之事,一切遜避,以免謗議矣。嗚呼!仕道之難如此夫。

王忠肅公翱,一日入內府,主事某從至左掖門,附名。主事書云:「吏部尚書王、主事某入。」忠肅叱之云:「汝知敬我,不知敬朝廷邪?君前臣名,是如何說?」使書名而入,立候東閣下。主事在左順門傍與一舊識內監談笑自若。公遙見之,呼主事問曰:「曾讀論語鄉黨第十篇否?」主事以曾讀對。公曰:「『過位,色勃如也,』如何說?此地豈是你嬉笑處?後生如此輕薄邪。」蓋奉天門御榻在焉,左順去奉天不遠,故忠肅云然。其敬慎如此,忠肅之謚,可無媿矣。

憲宗皇帝受終日, (「憲宗皇帝受終日」,「受」原作「壽」,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英宗遺言免用宮嬪殉葬,此最盛德事。故憲宗皇帝賓天, (「故憲宗皇帝賓天」,「賓天」二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亦有命不用,遵先訓也。於戲!英宗一言,前足以杜歷代之踵襲,後足以立萬世之法程。自黃鳥興哀之後,僅見此耳。豈非不世出之明君哉!今日聞諸中官,謹記之。

宋朝臣僚受恩典者,皆上表謝恩,凡上尊官皆用啟,故當時有王公四六語、四六嘉話等書。大率駢儷之文,褒諂之語, (「褒諂之語」,「諂」字原作「詔」,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其於治體無補。本朝表箋,皆有官降定式,惟每科狀元率諸進士謝恩表,公侯伯初封謝恩表,出自臨時撰文。上朝廷封事謂之奏,上親王謂之啟,亦皆直陳其事,不用四六體。是以文臣文集中,無作啟者。去華就實,存質損文,亦士習一變也。前代公移多繁文,洪武初,亦有頒降芟繁體式。 (「亦有頒降芟繁體式」,「芟」字原作「蔓」,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職方職掌邊務,覆奏封事頗多,事必引援經史,斷以大義,比諸司章奏,稍涉文墨, (「稍涉文墨」,「稍涉」原作「相逞」,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蓋故事因襲如此。至何行宜掌司時, (「何行宜掌司時」,「何」字原作「有」,「宜」字原作「儀」,均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一奏之中,引經太半,而處置事體處,反欠精詳,人頗厭之。予竊以為邊方有事,只須斟酌事體,非賣弄文學時也。故凡覆奏本,止是就事論事,不急繁文,一切損之。惟本部有所建明,及評議議事條件, (「及評議議事條件」,原文中缺一「議」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應引經史者,略引為證,庶使詞理簡明,盡對君之體。聞天順間,職方奏內引書曰:「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一兵書抹去「乃其有備」四字, (「一兵書抹去乃其有備四字云」,「去」字原作「云」,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云:「何用如許字?」該司云:「此經句,不可去也。」兵書以輕薄叱之。 (「兵書以輕薄叱之」,「叱」字原作「比」,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諸司聞之,以為笑談。

車字,昌遮切。考韻書云:輿輪之總名。今觀凡器之運轉者皆謂之車,則車字有運轉之義。如桔橰汲水曰車水轆轤,挽舟過堰曰車壩,紡紗具曰紡車,颺穀具曰風車,繅絲具曰繅車,圬者斂繩具曰線車,漆工漉漆具曰漆車,規工曰車旋,皆以其有機軸能運轉也。至於泲油者曰油車,梳工製梳,骨角工製簪,亦皆曰車, (「亦皆曰車」,「亦」字原作「木」,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此未可曉。

兵部選官後,武選司官必於內府貼黃,所貼有內黃、外黃,舊官新官,各有黃簿。每官一員名下,註寫功陞世次,會同尚寶監、尚寶司、兵科官於奉天門請用御寶鈐記。外黃印綬監收掌,內黃送內庫銅櫃中收貯。後遇襲替,官選簿迷失者,與赴內府查外黃。外黃可驗則已,如或不明,查內黃,其慎重如此。今軍職多不知自重,如在京衛所官犯罪,備招送武選查例發落者,無日無之。其間罪大惡極,非人所為者,蓋亦有焉。故予嘗謂不觀貼黃用寶,不知軍職之所以重,不觀法司招議,不知軍職之所以輕。記此以示武弁之士。

成化末年,患京師多盗,兵書余公議,欲大索京城內外居民。予嘗以曹參告後相獄市并容之說止之。公不聽,語人曰:「陸郎中,書本子秀才耳。」乃奏差科道部屬等官五十員,分投街巷,望門審驗。時有未更事者,凡遇寄居無引者,輒以為盗,悉送繫兵馬司。一二日間,監房不能容。都市店肆傭工,皆聞風匿避,至閉門罷市者累日。騷擾之謗,漸聞禁中,公始悔之。早朝時,中途有拋擊甓石者,公益懼。乃促畢事,第令五兵馬司造冊復命而止。徒爾擾下,無補於治也。一日公語劉時雍云:「陸郎中向以曹參事止我,我嘗笑其迂。今乃知古人誠有見,後人莫能出其範圍也。」

南方寺觀及人家庭院中多種芭蕉,但可資觀美而已, (「但可資觀美而已」,「資」字原作「壯」,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大率是無用之物。或以其葉代荷葉,襯蒸麵食。然婦人有癥瘕及血氣病者,感其氣則益甚,是亦不可用也。聞猪瘟者,以其根飼之,漁泛者,以其榦剉投池中則已,未之試也。

蕎麥之蕎,韻書無之,本草有之,蓋宋人所增耳。道藏中有藥石爾雅一卷,乃唐元和間梅彪所集諸藥隱名,以粟黍蕎荳麥為五芽, (「以粟黍蕎荳麥為五芽」,「芽」字原作「弟」,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則此字之來亦久矣。

國初懲元之弊,嚴刑峻罰以新天下,故令行禁止,若風草。然有曲從於一時,而心違於身後者數事。如洪武錢、大明寶鈔、大誥、洪武韻是已。洪武錢,民間全不行,予幼時嘗見有之,今復不見一文。蓋銷毀為器矣。寶鈔,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貫僅直銀三釐,錢二文。民間得之,置之無用之地耳。大誥,惟法司擬罪云有大誥減一等云爾。民間全未之見,況復有講讀者乎?洪武韻分併唐韻,最近人情,然今惟奏本內體其筆畫而已。至於作詩,無問朝野,往往仍用唐韻,未嘗有從洪武韻者。

江西一道士善異術,上官多禮貌之。按察某副使獨不信,術士欲自見,請以術為戲,許之。乃剪紙為二刀,作法戲之,二刀即飛起,交舞於前,冉冉近副使,副使端坐不動。俄而撲其面,副使以袖拂之,術士乃收刀而去,但見副使雙眉已削去矣。遣人捕治,不知所之。聞之姜恒頫進士使江西云然。

杭州本秦、漢會稽郡地,隋開皇九年始置今名,治錢塘鳳凰山之右。五代吳越王錢鏐即州建國。鏐之後,納土於宋,罷國為州。宋高宗南渡以為行宮,而徙州治於清波門北凈因寺故基,今府治是也。涉元,入皇朝因之,而三司並治於此。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在清河坊,元置江淮行省,即宋秘書省基為治,改曰江浙行省。至正二十六年十有一月,皇明平浙,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今名。浙江都指揮使司治在布政司之西,洪武三年十一月開設。杭州衛都指揮使司以元行宣政院故址為之,八年十一月改今名。浙江等處提刑按察司治在前洋街紀家橋東宋太學故基也。元置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洪武初改今名,治仍元舊。

兩浙田稅畝三斗,錢氏國除,朝廷遣方贄均兩浙雜稅,贄悉令畝出一斗。使還,責擅減稅額,贄以為畝稅一斗者,天下之通法,兩浙既為王民, (「兩浙既為王民」,「既」字後原有一「以」字,乃衍文,據墨海金壺叢書本刪。) 豈宜復循偽國之法。上從其說。故畝稅一斗者,自方贄始。福建猶循舊額,蓋當時無人論列,遂為定式。贄尋除右司諫,終於京東轉運。有子五:臯、準、覃、鞏、罕。準之子為丞相,其他亦多顯。豈惠民之澤歟?出紹興志。

浙江布政司土地神,塑一青面鬼物,題曰「青面使者緊那羅王之神。」嘗言於左方伯徐公,欲去之。徐云:「事有急於此者。」乃知世以安靜得名者,多從事不更張取之。嘗記南京吏部土地祠,每月朔望部官同司屬展拜,其神塑像與夫人並坐,列侍衛左右。予始到任,見而鄙之。時樂清章恭毅公為右侍,白於公,去其像代以木主,不允。未幾公改禮部,適予權司務事,乃以土偶沉於井,旛幢皆火之,大書木主云「南京吏部土地之神」,人皆是之。

馬尾裙始於朝鮮國,流入京師,京師人買服之,未有能織者。初服者,惟富商貴公子歌妓而已,後武臣多服之,京師始有織賣者。於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官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體虛奓,取觀美耳。閣老萬公安冬夏不脫,宗伯周公洪謨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駙馬至有以弓絃貫其腰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

天下有一定不易之理,雖中人所能知,而氣數之變,事機之來,奇怪特出,雖上智大賢有莫能預為之測者。陳同甫常以平生有坐料人物世事之癖自負,其酌古論云:「苻堅以黠虜之雄,舉三國如拉枯,自以為無敵於天下,侈心一動,遽欲移師而吞晉。晉雖弱,中國也,秦雖強,夷狄也。自古夷狄之人豈有能盡吞中國者哉?」此以定理論也。孰知百年之後,元氏入主中夏,混一華夷,自開闢以來所未有也。然則宋非中國,而蒙古非夷狄耶?同甫獨不思婦人不可加於男子,猶夷狄不可加於中國。數百年之前,亦嘗有婦人易姓改號君臨天下如武曌者矣。而何獨以中國夷狄槩天下後世,而為此確然不易之論哉?

憲宗朝未嘗輕殺人,末年殺二人,於人心最痛快。游民王臣者,以奸術遊貴戚之門,嘗從太監王敬江南公幹,所過需索財物,括掠玩器及諸珍之物,不勝騷擾。事發棄市,傳首縣於蘇州等處。百戶韋瑛者,常為太監汪直羽翼,生事害人,人皆怨之。直敗,調任口外,然其害人之心未已也。嘗掩捕百姓千餘人,械送京師告變。 (「械送京師告變」,「械送京師」四字原缺,據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上命會官鞫之,則皆誣也。蓋瑛媒蘖其狀,欲藉此以立功耳。及坐棄市,縣首於其掩捕之地。

嘉興之海鹽,紹興之餘姚,寧波之慈溪,台州之黃巖,溫州之永嘉,皆有習為倡優者,名曰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不耻為之。其扮演傳奇,無一事無婦人,無一事不哭, (「無一書不哭」,「哭」字原作「笑」,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令人聞之,易生悽慘。此蓋南宋亡國之音也。不知浙之人何以悅而尚之,其贋為婦人者名粧旦, (「其贋為婦人者名粧旦」,「贋」字原作「應」,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柔聲緩步,作夾拜態,往往逼真。予每見之,為之恧媿,不能正視。然不肖者多狎之,甚至令姬妾為梳整者,而又相忘與通笑語,潛被污染者有之。士大夫有志於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絕之。 (「宜峻拒而痛絕之」,「而」字原作「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俞漢遠,上虞人,能詩畫。嘗膺保舉寓京師。時吏部郭尚書知其能畫,使人召之,不赴。召者曰:「冢宰,人欲求一見而不可得,子何獨不往?」漢遠曰:「吾以應薦而來,今往為之畫,使他日得美除,人將謂以畫得之。」卒不往。後卒旅邸,貧無所蓄,鄉人裒金為歛之。近有鍾欽禮者,亦上虞人,善畫山水,以上司多好其畫,輒以此傲人。無何,依託官府聲勢,詐取人財,事露,問發充軍。間有持其畫奉予者,予曰:「屋壁雖陋,不掛賺金賤畫也。」古人看書畫,一要師法古,二要人品高。人品不高,雖工亦減價矣。吾鄉張節之先生見人收蓄黃廉使翰草書,即令裂去,云好人家卻收此人墨跡。其嫉惡如此。

杭州府每歲春秋祭先聖及社稷、山川二壇,皆布政司官主之。如先聖固天下之所尊,而二壇神位,明有府社府稷,本府境內山川及城隍主名,知府卻不得主祭。布政司統十一府,卻只作所治處一府祭主。此等禮制,頗有窒礙。不知當時儒臣議禮,何以慮不及此。

大明一統志,即景泰間修而未成者,天順間,始成之。初修時,學士錢原溥為副總裁,嘗欲志戶口,而李文達以戶口戶部自有數,慮傷繁而止。按周禮:「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是民數朝廷之所重也。苟在所當志,何傷繁之慮耶?如以此為戶部有數而不志,則內外文武諸司之設,吏兵二部有數;學校寺觀,禮部有數;皆將不必志耶?文達既自用,而彭、呂諸公又皆務為簡重,不相可否。故此書之成,不但戶口之登耗無徵而已。

浙江各府縣,布政按察分司在府城者,大率規制如一。在各縣者, (「在各縣者」,「者」字原作「若」,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按察分司多宏敞整麗,布政分司多狹隘朴陋。初疑按察能提問官吏貪污者,懼致罪而然。後至各府縣,徧覽志書,見按察分司皆建自洪武間,布政分司至正統七年以後始有之,乃得究知其所以然。蓋國初糾察諸司,讞審庶獄,在內從各道監察御史,在外從按察司官處分。其時御史建員未廣,有事則奉命而出,事竣即還。巡按亦未有專官。故按察之官,職專而權重。今分巡官各有印章,此可見矣。其後分遣御史巡按外藩,按察之體勢,由是始輕。且御史所至,更無察院,每止宿按察分司而已。按察分司既剏於經畫官府之初,則廣狹豐儉,得以如意為之,故其規制多寬廣。又以御史所寓,禮宜致隆,故有司以時修飾,而華美中度。布政司職理民事,非奉部符不出。至宣德、正統以來,添官稍多,有司始議置分司。且其地率多即官府棄地為之,故規制不能如意。又分守官按臨,不過信宿而去,故有司忽之,而修葺怠焉。是宜其宏敞整麗不如按察司也。此蓋理勢使然,非有意而優劣之。故虛心觀理,則理無不燭,疑心待人,則人鮮無過。有官君子,不可不知也。

各府州縣戒石銘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本蜀主孟昶所作,全文二十四句,本名令箴。宋太宗愛之,摘此四句,命黃庭堅書以刻石,更今名耳。近見紹興察院石刻,高宗題其下云「近見黃庭堅所書太宗皇帝御製戒石銘,恭味旨意,是使民於今不厭宋德也」云云。後有端明殿學士左朝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權邦彥,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呂頤浩等跋語。以為五代之餘,遺民赤子, (「遺民赤子」,「遺」字原作「邊」,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新去湯火,太宗皇帝哀矜撫綏,寄在守令,乃發大訓,垂諸庭石云云。高宗謬語其祖,或出寡聞,而權邦彥等皆文臣,未必無知者,又從而從臾,附會如此,可笑也已。全文二十四句,詳見蜀志并吏學指南。

莊子云:「處蓬藋者,聞人足聲跫然而喜。」跫然,人行聲,二字當屬上文。近見浙江新修貢院記有云:「聞茲盛舉,跫然而喜。」是以跫然為喜意也,未知何據。

幼嘗入神祠,見所塑部從,有袒裸者,臂股皆以墨畫花鳥雲龍之狀。初不喻其故,亦不暇問也。近於溫、台等處見國初有為雕青事發充軍者,因詢問雕青之所以名。一耆老云:「此名刺花繡,即古所謂文身也。元時,豪俠子弟皆務為此,兩臂股皆刺龍鳳花草,以繁細者為勝。洪武中,禁例嚴重,自此無敢犯者。」因悟少年所見,即文身像也。聞古之文身,始於島夷。蓋其人常入水為生,文其身以辟水怪耳。聲教所暨之民,以此相尚,而傷殘體膚,自比島夷,何哉?革之誠是也。由是觀之,凡不美之俗,使在上者法令嚴明,無有不可易者。彼以為民俗在所當順,或以為政事當先所急,而不為之所者,皆姑息之政也。

嘗聞胡地草皆白色,惟王昭君葬處草青,故名青塚。朱溫弒唐昭宗於椒蘭殿前,血漬地處,今生赤草。岳武穆墳樹枝皆南向。前二事皆不可見, (「前二事皆不可見」,「皆」字原作「者」,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岳墳嘗往拜謁,南枝之樹,乃親見焉。

唐選法:試而銓,銓而注,注而唱,集眾告之,然後類為甲,上於僕射,乃上門下省。給事中讀之,侍郎省之,侍中審之,不當者駁下。既審,乃上聞。主者受旨奉行,各給以符,謂之告身。乃知告身非誥敕,即今文憑類也。嘗於南京吏部見國初新選官,皆給黃紙印本符一通,疑即告身之遺意。文憑乃後來所更定,主意在關防姦偽耳,故到任即繳上之。

曹娥碑,後漢上虞令度尚字持中立,弟子邯鄲淳字子禮撰。蔡邕題其陰云: (「蔡邕題其陰云」,「陰」字原作「碑」,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古碑已不存,宋元祐八年正月,右朝請郎充龍圖閣待制知越州軍州事蔡卞重書。碑在今廟中。又有後人臨邕八字。其石方三尺許,已破裂不全。世傳曹操與楊修讀碑陰八字,未達,修欲言而操止之。行三十里,操始悟,由是忌修,斬之。或謂操未嘗至越,安得此事。今按操雖未嘗至越,所謂讀碑,非必廟中之碑。意者搨本流傳它處,二人讀而索其意也。其言修以是被斬則非也。蓋修素與曹植相善,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魏武甚惡之。既慮終始之變,以修素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之。註謂以交搆賜死是也。語在陳思王傳。觀此,則修之死非謂讀碑明矣。碑文載上虞志。

莫月鼎像,吳門蕭鑑、沈文明寫。其自贊云:「雷霆散吏,閑應世緣。若造此道,先天後天。丙戌上元,月鼎自贊。」此像今在予家。曾伯祖諱可山,當元季之亂,棄家為道士,嘗從月鼎學五雷符水法,徧游江湖,後歸老,歿太倉長生道院。此像之所自來也。月鼎本湖州人,歿於蘇州。蘇湖志皆載其事。宋學士景濂嘗為立傳。予近裝潢成軸,備書蘇湖志所載及宋傳於上,以為家藏云。

古人書籍多無印本,皆自鈔錄。聞五經印板,自馮道始,今學者蒙其澤多矣。國初書板惟國子監有之,外郡縣疑未有。觀宋潛溪送東陽馬生序可知矣。宣德、正統間,書籍印板尚未廣。今各處書板,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像,愈隆於前已。但今士習浮靡,能刻正大古書以惠後學者少,所刻皆古今詩文集,內有無益令人可厭者,如唐詩品彙,萬寶詩山、雅音會編、??羸奎律髓之類是已。況上官多以餽送往來,動輒印以百部,有司所費亦繁。偏州下邑,寒素之士,有志佔畢而不得一見者多矣。嘗愛元人詔書籍必經中書省看議過,事下有司,纔敢刻印。想當時無擅刻者,此法亦好。今日救弊,必須如此才好,而無人及此意者,以其近於不厚歟?

毘陵翟、顏二生素交厚,每相會輒談及國事。一日,顏書其所志以示翟,言頗不謹。既而自悔,急遣人追索,翟已執之為奇貨矣。後顏得第,為京職,翟每從假貨,即應之弗吝。人以顏為仗義,而不知為其制也。一書記辛稼軒帥淮時,陳同甫往謁之,與談天下事。稼軒酒酣,言錢塘非帝王之居,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鱉。同甫夜料稼軒酒醒必悔,恐殺己以緘口,乃逃去。月餘,致書稼軒,假十萬緍以濟貧,稼軒如數與之。古今人事,固有偶同者,然同甫平生自許甚重,其亦為此耶!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欧阳修
  卷二十一·黄以周
  东都事略卷二十五·王称
  卷四 元帝·王夫之
  第三十回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鸡逞毒·蔡东藩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二·乾隆
  卷十六·李斗
  卷三·李斗
  卷之八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苏轼传·脱脱
  翰苑羣书目录·洪遵
  卷二百四十三·杨士奇
  卷十·赵汝愚
  卷二·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程珌·唐圭璋

      珌字怀古,休宁人。生于隆兴二年(1164)。绍熙四年(1193)进士。知富阳县,历官翰林学士知制诰、进宝文阁学士、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淳祐二年(1242)卒,年七十九。赠特进、少师。系本河北

  • 张元幹·唐圭璋

      元幹字仲宗,长乐人。自号芦川居士。向子諲之甥。生于元祐六年(1091)。曾为李纲行营属官。官至将作少监。四十一岁致仕。绍兴中,坐以词送胡铨,得罪除名。绍兴末尚在,约寿七十馀。有芦川归来集。   贺新郎   寄李伯纪

  • 古今诗话 七·李颀

      二七一、陈抟赠张咏诗   张忠定少年游华山,谒陈图南,〔遂欲隐华山,谓图南曰:"欲就分先生(华)①山(一)②半住可否?"图南曰:"他人即不可,如公者吾当分半山相奉。然公方有宦职,未可释此,其势如家人张筵,笙歌鼎沸,忽庖中火起,待公救

  • 第一出 家门·梁辰鱼

    【红林擒近】〔末上〕佳客难重遇。胜游不再逢。夜月映台馆。春风叩帘栊。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骥足悲伏枥。鸿翼困樊笼。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

  • 御选宋诗卷六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六十四七言絶句一卢多逊后池对新月应制韵限些子儿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宋白宫词一百首【并序 録二十六首】宫中词名家诗集有之皆夸帝室之辉华叙王游之壮

  •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五·律历十五·脱脱

        ◎律历十五   乾道四年,礼部员外郎李焘言:"《统元历》行之既久,与天不合,固宜;《大衍历》最号精微,用之亦不过三十余年,后之欲行远也难矣。抑历未差,无以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仁宗用《崇天历》,天圣至皇祐

  • 卷四百六十五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閏八月盡其月   閏八月庚申,知杭州林希言:「太湖積水未退,為蘇、湖大患。乞專委監司躬詣瀕海泄水處,相度開決,庶使積水漸退,民田復出,流移歸業。」詔左朝奉郎邵光與本路監司同導積水。   辛酉,刑部言:「

  • ·东溟文集姚莹·与倪兵备论捕盗书·丁曰健

    漳、泉素称多盗,频年诛捕,不为少矣。而攘劫之风不息,则捕之可胜捕哉!今功令以保甲为弭盗首务。此在西北省行之,或有效者。然行之不善,民间已多病之。东南非阻江湖、则滨大海,闽、广之间山深林密,往往兵役所不能

  • 卷一百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乐乐器丝之属【雅部】琴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斵宜子细辨之陶宗仪辍耕録曰宋斵琴名手蔡睿朱仁

  • 卷四十五·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五经费四廪给国子监内肄业生毎名月给膏火银二两五钱十一月十二月加煤炭银五钱外肄业生每名月给衣服银五钱六堂官按名分析于毎月之十五日公堂防名给发无故不到扣除大课则官给膳食【四人

  • 卷上·太安万侣

    一 伊耶那岐命与伊耶耶美命 天地始分一 天地始分的时候,生成于高天原的诸神之名号是:天之御中主神,其次是高御产巢日神,其次是神产巢日神。此三神并是独神,且是隐身之神。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漂浮不定之时,有物如芦

  • 卷二十九·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九昭公集說【孔氏穎達曰魯世家昭公名裯襄公之子齊歸所生以周景王四年即位諡法威儀共明曰昭】【庚景王申四年】元年【晉平十七年齊景七年衛襄三年蔡靈二年鄭簡二十五年曹武十四年陳

  • 卷六十四·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四   宋 王与之 撰司圜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郑司农曰圜谓圜土也圜土谓狱城也今狱城圜职中言凡圜土之刑人也以此知圜谓圜土也【○郑锷曰矩属西方规

  •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卫西琴先生大鉴:两次倾谈,极为心洽。今以依先生教育之宗旨而欲达其目的,必须先从大乘佛化,以得到符合外内上下浑然一体之宇宙、人生实际之孔家儒化与大乘佛化,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承先生之诚恳垂问,谨以此意贡献,幸参究之,并

  • 佛说华手经卷第五·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众相品第十七  尔时东方。过万一千阿僧祇刹。有世界名众相。是中有佛号乐无相。今现在为梵音声菩萨摩诃萨。授无上道记。余如上说。  从众相刹至此中间。有世界名无相。是中有

  • 园冶·计成

    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理论专著。计成著。据计氏自称,此书定稿于崇祯四年(1631),梓行于崇祯七年(1634),原名《园牧》。除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外,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直至近代才被发现和重视。《园冶》

  • 彊村集外词·朱祖谋

    一卷,一百十九首。朱祖谋撰。收入《疆村遗书》。卷末刊民国二十一年(1932)龙沐勋跋。龙跋云:“《彊村集外词》一卷,据先生手稿写定。稿原二册,于先生遗箧中检得之,大抵皆二十年来往还吴门沪渎间所作,亦有成于国变前者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智旭

    地藏忏法著作。行者净身口意。至尊像前。应念我及众生。积迷造罪。无救无归。大士洪慈。为归为救。又念大士法身。及十方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与我现前心性。平等无二。起深信解。如奉慈颜。敷具拱立。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