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从公元前七二二年起至前四八一年止,凡二百四十二年。这其间,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后人遂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王室已不能号令天下。列国内部,有什么问题,以及相互之间,有什么争端,都由霸主出来声罪致讨,或调停其事。霸主为会盟征伐之主,往往能申明约束,使诸侯遵守。列国对于霸主,也有朝贡等礼节;霸主虽有此威力,仍未能“更姓改物”。所以对于周天子,表面上仍甚尊重。王室有难,霸主往往能出来“勤王”。文化程度较低的民族,为文明诸国之患,霸主也要出来设法。所以“尊王攘夷”,为霸主的重要事业。所谓霸主,在表面上,亦受天子的锡命。论实际,则由其兵力强盛,为诸侯所畏;又有相当的信义,为诸侯所服而然。

首出的霸主为齐桓公。其创霸,在前六七九年。这时候,河北省里的山戎,为北燕之患。注91河南北间的狄人,又连灭邢、卫两国。注92齐桓公都兴兵救之。其时楚渐强盛,陈、蔡等国都受其威胁,即郑亦生动摇。齐桓公乃合诸侯以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注93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注94可见其确有相当的信义,为诸侯所归向了。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出来,主持会盟。然国小,力不足。前六三八年,和楚人战于泓,注95为楚所败,伤股而卒。虽亦列为五霸之一,实在是有名无实的。

宋襄公死后,楚人的势力大张。适会晋文公出亡返国。用急激的手段,训练其民,骤臻强盛。前六三二年,败楚于城濮,注96称霸。

同时秦穆公,初本与晋和好。晋文公的返国,多得其力。后来与晋围郑,听郑人的游说,不但撤兵而退,反还留兵代郑戍守。晋文公死后,穆公又听戍将的话,遣孟明等潜师袭郑,为郑人所觉,无功而还。晋襄公又邀击之于崤(xiáo),注97“匹马只轮无返者。”秦穆公仍用孟明,兴师报怨,又为晋人所败。穆公犹用孟明,增修德政。到底把晋国打败。遂霸西戎,辟地千里。亦列为五霸之一。

然而秦国的威权,只限于今陕、甘境内。其在东方,还是晋、楚两国,争为雄长。晋襄公死后,子灵公无道,势渐陷于不振。而楚国的庄王日强。前五九七年,败晋师于邲(bì),注98称霸。庄王死后,子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注99为晋所败。然厉公旋亦被弑。当时的形势,鲁、卫、曹、宋等国,多服于晋;陈、蔡及许,则服于楚;而郑为二国争点。厉王死后,共王仍与晋争郑。直至前五六二年,而郑乃服于晋。晋悼公称为后霸。前五四六年,宋大夫向戍,为弭(mǐ)兵之盟,请“晋、楚之从交相见”。于是晋、楚的兵争,作一结束,而吴、越继起。

吴本僻处蛮夷,服从于楚的。后来楚国的大夫巫臣,因事奔晋,为晋谋通吴以桡(náo)楚。于是巫臣于前五八四年适吴,教以射御战陈之法。吴遂骤强。时时与楚争斗。自今江苏的镇江,上至安徽的巢县,水陆时有战事,楚人不利时多。弭兵盟后,楚灵王因此大会北方的诸侯。向来服从于晋之国,都去奔走朝会于楚,表面上看似极盛。然而灵王实是暴虐奢侈的,遂致酿成内乱,被弑。平王定乱自立,又因信谗之故,国势不振。前五六年,楚相囊瓦,因求贿之故,辱唐、蔡二国之君。注100蔡侯求援于晋,无效,遂转而求援于吴。吴王阖庐乘之,攻楚,入其都城。楚昭王逃到随国。注101幸赖其臣申包胥,求救于秦,杀败吴兵,昭王乃得复国。阖庐虽破楚,伐越却不利。败于槜(zuì)李,注102受伤而死。子夫差立,兴兵伐越,败之于夫椒。注103越王句(gōu)践,栖于会稽之山以请成,夫差许之。句践归,卧薪尝胆,以谋报复。而夫差遽(jù)骄侈,北伐齐、鲁,与晋争长于黄池。注104前四七三年,遂为越所灭。句践北会齐、晋于徐州,注105称为霸王。然越虽灭吴,不能正江淮之土,其地皆入于楚,所以仍和北方的大局无关。其被灭于楚,在前三三四年,虽已是入战国后一百四十七年,然而其国,则久在无足重轻之列了。宇内的强国,仍是晋、楚、齐、秦。而晋分为韩、赵、魏三国。河北的燕亦日强。天下遂分为战国七。史称为战国时代。

【注释】

注91 召公奭(shì)之后,封于蓟。今河北、北平市周时别有姞(jí)姓之国,封于今河南之汲县,所以《春秋》称召公奭之后为北燕。后来姞姓之燕先亡,遂通称北燕为燕,而称姞姓之燕则加一“南”字以别之。

注92 邢国,在今河北邢台县。为狄灭之后,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县。

注93 今河南郾城县。

注94 《论语·宪问》。

注95 水名,在今河南柘(zhè)城县。

注96 今山东城濮县。

注97 山名,在今河南永宁县。

注98 今河南郑县。

注99 今河南鄢陵县。

注100 唐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

注101 今湖北随县。

注102 今浙江嘉兴县。

注103 今江苏吴县西洞庭山。

注104 今河南封邱县。

注105 今山东滕县。

猜你喜欢
  明宗纪十·薛居正
  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二·荀悦
  卷十上·常璩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卷之七十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纪昀
  四一七 谕在京大臣等呈进书籍亦着发还本家及全书告竣后另缮一分贮之翰林院·佚名
  商君列传第八·司马迁
  李贺传·刘昫
  廖庄传·张廷玉
  卷二百十七之四·雍正
  卷一百十·佚名
  卷六十五·佚名
  卷十·戴锡章
  施省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四目録【起四十字至四十一字】生查子韩偓牛希济【二首】魏承班欧阳彬刘侍读欧阳修晏几道【五首】秦观晁补之【二首】毛滂【四首】王观周紫芝【三首】吕渭老【二首】方乔向子諲【三首】赵师

  • 淳熙稿卷十·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十 宋 赵蕃 撰 五言律 午饭资福寺 病骨怯秋凛羸骖疲路长人烟少行店楼阁见僧房憇息今成暂从游旧不忘却尘看姓字淮楚路茫茫【文叔旧寓此刹仆尝过之有畏知题名存焉】 二月十九日同两都监沅陵令

  • 第十六出 伯卿游马·佚名

    (生)(净外)鸡啼头声便起程,鸡啼头声便起程。(净)(马来)猿啼鸟叫得人惊,猿啼鸟叫得人惊。做紧打马过前程,相随伴,莫拆散,到驿递心即安。(又)溪水流过只西桥,溪水流过只西桥。(马来)杜鹃鸟枝头连声叫,杜鹃鸟枝头连声叫,早风送

  • 卷九十二 天禧二年(戊午,1018)·李焘

      起真宗天禧二年五月盡是年十二月   五月壬戌朔,令淄州刺史、知登州范昇與比部員外郎、知淄州王穆兩易其任。時知青州李士衡言登州仍大旱歉,昇武人,不閑治道故也。(范昇或作花昇,當考。)   詔曰:「民勤稼穡,家有儲峙,所

  • 卷二十五诗二·何良俊

    唐时隐逸诗人,当推王无功、陆鲁望为第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之遗习,而无功能尽洗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於情性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陆鲁望则近于里巷风谣,故皆有讽有刺,而不求工于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八·佚名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甲戌朔除补原任福建按察司佥事李琯以原官分巡福宁道○两广总督刘继文上琼南抚安防御要机八事一绥戢安业抚民不令携贰一遣逐流寓奸徒不为盗媒一墟废铺前房舍不为巢窟一设法稽查保甲不致窝盗一议增水寨

  • 第三八○禀同治七年六月初四日一二二○九--二三·佚名

    竹北一保长刘永禀请分府富,饬九芎林保长分摊当差具禀治下竹北一保保长刘永,为据情禀恳,恩准察批,饬限摊事。切永自承当竹堑首保保长,差务罔敢怠惰,所有辖内分办保伙,俱各遵循当差。凡遇硝磺、铅子、大差

  • 后序·丁曰健

    “治台必告录”一书,徐清惠中丞任台、澎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论台事之名言、硕画,益以自治官书荟萃而成。同治二年,台、彰戴逆变作经年,师久无功,全台大扰。方伯丁述安同年方卸署藩篆,请假养痾,中丞

  • 中日修好条规·佚名

    一八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明治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天津。大清国、大日本国素敦友谊,历有年所,兹欲同修旧好,益固邦交,是以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办理通商事务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

  • 十三年·佚名

    (己酉)十三年清乾隆五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戊午朔,下綸音于八道兩都曰:「農者天下之大本,雖値屢豊,不敢放忽,況昨年諸道,登歉各殊?此後有秋之慶,專係於勸農二字,予方宿齋,祈穀于社壇。咨爾方伯、居留之臣,欽體欽體,使各其邑宰,其各躬

  • 卷三·陈士元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三明 陈士元 撰地域考泰山朱子曰泰山山名在鲁地程复心氏曰泰山兖州镇山实万物之始故称岱其位葢五岳之伯故称宗张华氏物志曰泰山一名天孙元按一统志云泰山在今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山东通志

  • 卷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四大学士傅以渐恭纂教之道教子内则曰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夫使人日再问之作而自问之妻不敢见使姆衣服而对至于子生夫复使人日再问之夫齐则不入侧室之门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大夫之子有食母士

  • 至诚佛品第十五·佚名

    佛言:乃往昔时复有佛。名萨遮那摩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泥洹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尔时作国王刹利种。於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从作沙门。欲得於是比丘所一反闻是三昧。

  • 日本太谷大学教授稻叶圆成来访太虚法师之谈话·太虚

    太  先生至中国游历甚久,对于中日佛教,有何联合进行之计划乎?稻  中日佛教之联合,以两国佛教之情形互相开晓为先。两国佛教徒共谋意思疏通,推广佛化,今遂有世界佛教联合之动机。我国佛教徒既有贵国佛教巡历之计画和观光

  • 卷第四·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四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根品之三说二定已。何法为命。偈曰。寿即命。释曰。云何如此。阿毗达磨藏中说。何者为命根。谓三界寿。此非可知。此寿是何法。偈曰。能持身暖及意识。释

  • 卷第七十七·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

  • 目录·野竹福慧

    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目录第一卷上堂住云南大理府宾川州鸡足山石钟禅寺第二卷上堂住云南大理府宾川州鸡足山石钟禅寺第三卷上堂再住云南府嵩山禅寺第四卷法语(附小佛事)第五卷书问第六卷历代祖图真赞(附诸祖赞)第七

  • 续小儿语·吕坤

    吕坤的父亲吕得胜为了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写了《小儿语》。吕坤觉得义犹未尽,还有话可说,便写了《续小儿语》。此书形式与《小儿语》相同,仍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不过内容比《小儿语》更成人化了。宣传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