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十二 天禧二年(戊午,1018)

  起真宗天禧二年五月盡是年十二月

  五月壬戌朔,令淄州刺史、知登州范昇與比部員外郎、知淄州王穆兩易其任。時知青州李士衡言登州仍大旱歉,昇武人,不閑治道故也。(范昇或作花昇,當考。)

  詔曰:「民勤稼穡,家有儲峙,所以備流行之災。而末俗澆浮,罕務蓄積,歲或少歉,便至流亡,豈教導之方未甚篤也?今禾麥將登,令所在長吏躬親勉諭,無使復然。」

  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呂夷簡守本官,同句當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度支郎中杜夢楨兼侍御史知雜事。夷簡與中丞趙安仁近親,避嫌也。

  癸亥,詔祥源觀先營正殿,餘俟明年興葺。

  甲子,成德鎮寧等軍節度使、太尉、尚書令兼中書令徐王元偓薨【一】。先是,宮邸遺燼燔舍數區,元偓驚悸,暴中風眩不能言。上憂之,親視者數四。及是,臨奠慟哭,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鄧王【二】,諡曰恭懿。葬日,御製輓詞。元偓姿貌偉異,寬厚寡言,樂善多藝,知音律。既沒,詔取生平歌詩、文記纂為六卷及墨跡三卷,親製二序,藏之秘閣。

  丁卯,命宰臣王欽若管句修祥源觀事。

  右正言劉燁言:「前世傳聖水者,皆詭妄不經。今盛夏亢陽,不宜興土木以營不急。」疏入,不報。又嘗建議罷提點刑獄官,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行。

  夔州路轉運使言順州蠻田彥宴【三】等齎彭儒猛狀,哀訴求歸順。乃下詔釋儒猛罪,仍加錄用。令高州等處諸族蠻人以此詔諭,如挈屬來降,願給田耕鑿,或卻還洞溪,皆聽從便。其詔諭之人,亦遞加酬奨。

  壬申,廣德軍言:「管內祠山廟,承前民施牛二百頭,並僦與民戶,每歲一牛輸絹一疋,或經三十年牛斃而猶納絹。欲望歷十五年已上者,並除之。」詔可。

  甲戌,以荊湖北路提點刑獄、權轉運使事、屯田員外郎江嗣宗為都官員外郎,辰州都巡檢、供備庫副使李守元為西京作坊副使,內殿崇班、閤門祗候、知辰州錢絳為內殿承制,入內西頭供奉官江德源為內殿崇班,左侍禁、閤門祗候劉永崇為東頭供奉官,右侍禁、閤門祗候、知澧州史方為西頭供奉官,辰澧鼎州都巡檢使、右班殿直、閤門祗候康八元為右侍禁,以討捕溪蠻有功。其使臣、將校,第勞遷補有差。召德源、八元赴闕。以守元為辰、澧、鼎州都巡檢使,絳知鳳州,永崇知施州,方知辰州。(康八元,未見。)

  太常博士張及言,災傷州軍望權罷造閏年長卷版籍,俟後閏仍舊,從之。

  丙子,富州刺史向通漢率所部九十二人來朝,貢名馬、丹砂、銀裝劍【四】、兜鍪、彩牌等物,詔賜襲衣、金帶、鞍勒馬,并其子光澤以下冠服、器幣有差。通漢求日奉朝請,詔許五日一起居。

  己卯,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兼宗正卿、贈吏部尚書、諡文定趙安仁卒。

  庚辰,京東轉運使請益兵防護兗州僊源縣文宣王廟,從之。

  丙戌,河陽三城節度使張旻言:「近聞西京訛言,有物如帽蓋,夜飛入人家,又變為大狼狀,微能傷人。民頗驚恐,每夕皆重閉深處,以至持兵器捕逐。」詔使體量,又命侍御史呂言馳往按本府長吏洎轉運、提點刑獄司不即上聞之故。仍設祭醮禳禱。(呂言,造父,夏卿祖。)

  丁亥,以暑熱賜輔臣花素布,人十匹【五】。

  翰林學士李維罷為戶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初,維三兄皆年五十八而卒,及是維亦得疾,因力辭近職云。維疾稍間,命知許州。集賢院學士出藩,自維始。(春明退朝錄。)

  六月壬辰朔,詔三班使臣經汾陰改官後七年者,並許考課遷秩【六】。

  禁陝西民鬻漆於北界。

  乙未,以宣徽北院使、同知樞密院事曹利用知院事。

  詔奨涇原駐泊都監周文質,以其築南使城及緣山壕塹功畢也,仍賜名曰靜邊鎮。

  丁酉,以太常博士、提點開封府界公事齊革監安州稅。革擅令尉氏縣毀撤坊市民舍,當暑擾動,故及於責。

  己亥,詔諸州文學、參軍、長吏、別駕等降謫經十年者,聽還鄉。

  壬寅,富州刺史向通漢以五溪【七】地圖來上,乞留京師。上嘉其意,甲辰,授通漢本州防禦使,還疆土,署其兄子光澤等三班職名【八】。通漢再表留京師,不允,乃為光澤等求內地監當,及言歲賜衣裘,願使者至本任。並從之。通漢本青州人,唐僖宗時隔在溪洞,因母疾不茹葷【九】,迄今三十年,語言與中華無異云。

  乙巳,入內供奉官趙用和言:「太廟每有享祀,行事官並前一日入廟致齋。望自今每月朔望祭,宮闈令以前一日致齋。」從之。

  是夕,京師民訛言帽妖至自西京,入民家食人,相傳恐駭,聚族環坐,達旦叫譟,軍營中尤甚。上慮因緣為姦,詔立賞格,募人告為妖者。既而得僧天賞、術士耿概張崗【一○】等,令起居舍人呂夷簡、入內押班周懷政鞫之,坐嘗為邪法,並棄市,其連坐配流者數人。然訛言實無其狀。時自京師以南,皆重閉深處,知應天府王曾令夜開里門,敢倡言者即捕之,妖亦不興。

  辛亥,有彗出北斗魁第二星東北,長三尺許,向北行,經天牢,拂文昌,長三丈餘,歷紫微、三台、軒轅速行而西,至七星,凡三十七日沒。

  己未,加號真武將軍曰真武靈應真君。

  知秦州李及言得回鶻九部族軍主納丹等狀,以曹瑋得假還京,望令且在本任。詔奨瑋,仍從其請。

  初,皇后父通嘗掌禁旅,從潘美征廣南,又累戰北面,積勞至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刺史。太平興國中,護蹕太原,卒於師,權窆京城西,累贈永興節度使、兼中書令。母龐氏,贈徐國太夫人。是月,始葬通及龐氏,詔贈通太師、尚書令,諡武懿,命昇王府諮議參軍張士遜具鹵簿鮜吹護葬祥符之鄧公原。皇后親臨遣奠,上御製祭文置靈坐之右。

  秋七月丁卯,三司借內藏錢五十萬貫。

  辛未,徙知陳州馮拯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代王嗣宗。以嗣宗知陝州。時帽妖興自西京,嗣宗不得察故也。

  壬申,以星文示變,赦天下流以下罪,死罪減一等。十惡致死,故殺、刼殺、謀殺人、官典枉法贓至死,造妖惑眾者,論如律。在降官羈管十年以上者,放還。京朝官丁憂移任七年未改秩者,以聞。

  詔:「自今鏁廳應舉人,所在長吏先考藝業,合格,即聽取解。如至禮部不及格,當停見任,其前後考試官、舉送長吏,並重寘其罪。」

  甲戌,以樞密直學士、刑部侍郎李士衡為三司使,代馬元方也。士衡以足疾表求門謝,許之。上作寬財利論賜士衡,又出內藏錢二百萬貫以助經費,士衡因請刻聖制于本廳,從之。士衡方進用,王欽若害之,欲言而未有路。會上論時文之弊,欽若因言:「路振,文人也,然不識體。」上曰:「何也?」曰:「士衡父誅死,而振為贈告,乃曰『世有顯人』。」上頷之,士衡以故不大用。(欽若沮士衡,據蘇軾雜記附見。路振卒于祥符七年十月,去年九月李迪對內東門云云【一一】,可參考。)

  丙子,浚汴口。

  己卯,詔:「諸州帳籍,自今簡停。軍士每歲一造,營房半歲一造,職員、馬遞鋪馬數每季一造。」時上封者言其繁冗,紙墨所費或至掊斂故也。

  癸未,右正言劉燁言:「近者詔捕妖人【一二】,許陳告酬賞。亦慮所告之人,妄覬重賞,誣執平民。按問之際,願令詳審。」上曰:「比令糾告造妖者,及呂夷簡推劾,屢戒其審察,無使枉濫,果多不實。」即詔今日已前犯者,更不問罪。

  丁亥,謁玉清昭應宮,幸開寶寺靈感塔。

  是夕,彗沒,輔臣奉表稱賀。

  八月庚寅朔,謁景靈宮,遂幸上清宮、祥源觀、會靈觀。

  辛卯,免青州原河口乾渡課錢。

  三陵副使郝昭信等請於永安縣建營,徙軍士二指揮就糧,從之。

  乙未,判三司都催欠憑由司、左正言、集賢校理宋綬言:「本司屢經恩赦除放欠負,差官詳定,內有事節未圓者,凡六十八州軍,共六百七十三萬貫石斤兩,計三千二百餘人,至今報應未備。望令轉運司選官與長吏、催欠官詳酌,如合蠲免,限半月聞奏。」從之,於是皆獲蠲免焉。(皆獲蠲免,據綬本傳。)

  丙申,對輔臣於龍圖閣。

  丁酉,羣臣上表請立皇太子,不允。表三上,許之。

  先是,知梧州、衛尉寺丞陳執中上復古要道三篇,上異而召之。上時已屬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儲者。執中既至,進演要三篇,以早定天下根本為說。翌日,上以他疏示輔臣,皆贊曰:「善。」上指其袖中曰:「更有善於此者。」出之,即演要也。因召對便殿,勞問久之,尋擢為右正言。執中,恕之子也。(實錄云執中得見於崇政殿,其日甲寅,在立太子後凡十日。據本傳則執中既見逾月,乃立太子,不知孰是。以事理推之,本傳當得其實,蓋羣臣因執中言始有建儲議。見於崇政,恐非初對也【一三】。今從本傳。執中附傳與正傳載所上演要,亦小不同,今從正傳。疑正傳考據必詳審爾。)

  辛丑,詔流內銓,選人有累犯罪因衝替而獻文求試者,不得進內。

  壬寅,新城內權都巡檢周仁美言:「地分巡檢軍士捕亡卒、盜賊,不獲皆有罰,而獲者無賞。今請獲亡卒一人,賞錢二百;賊一人,錢五百。」從之。(仁美,深州人。)

  辰、澧、鼎州都巡檢使張綸言:「下溪州刺史彭儒猛納先所略人口、器甲等,乞修貢如故。」詔賜儒猛錦袍、銀帶,令辰州通判劉中象【一四】賚詔至明灘,與歃血為誓,遣之。

  癸卯,詔前歲上聖號冊寶所賜酺,今秋豐稔可追行之。

  甲辰,立昇王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禎。大赦天下,惟十惡、刼殺、謀殺、故殺、鬥殺、盜官物、偽造符印、官典犯贓,論如律。宗室並加恩。文武常參官子為父後見任官者,賜勳一轉。

  乙巳,以翰林學士晁迥為冊立皇太子禮儀使,命祕書監楊億撰皇太子冊文,知制誥盛度書冊,陳堯咨書寶。

  丁未,內出鄭景岫四時攝生論、陳堯叟所集方一卷示輔臣,上作序,命刊板模印付閤門,賜授任廣南臣僚,仍分給諸道州軍。

  戊申,黎州山後兩林百蠻都王李阿善遣將軍卑熟等百五十人來貢。

  己酉,免潁、濮二州浮客乾食鹽錢。

  庚戌,以右諫議大夫、知開封府樂黃目為給事中、兼太子左庶子;昇王府諮議參軍【一五】、吏部郎中、直昭文館張士遜為右諫議大夫、兼右庶子;禮部郎中、直史館崔遵度為吏部郎中、直史館、兼左諭德;記室參軍、左正言、直史館晏殊兼舍人,賜金紫;右正言魯宗道為戶部員外郎、兼右諭德,賜緋魚;玉清昭應宮資善堂都監、左藏庫使、長州刺史、入內押班周懷正為左騏驥使、入內副都知、兼管句左右春坊事。

  壬子,彭王元儼加太傅,為永清、橫海節度使【一六】,進封通王。

  以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上初欲授迪太子太傅,迪辭以太宗時未嘗立保傅,乃止兼賓客,而詔皇太子禮賓客如師傅。有殿侍張迪者,春坊祗候,太子不欲其名與賓客同,改名克一。迪奏其事,上喜,以告輔臣。

  以賀州團練使錢惟灝知和州。惟灝表謝,自陳和州去京太遠,改命知漣水軍。惟灝,俶之子也。

  詔中書門下五品、尚書省御史臺四品、諸司三品,見皇太子,並答拜,自餘受拜。

  癸丑,上作元良箴賜皇太子,又作詩分賜賓客而下。

  甲寅,楚王元佐加興元牧,其雍州牧如故。兼州府兩牧,自元佐始。徐國長公主進封福國,邠國長公主進封建國,宿國長公主進封鄂國。

  乙卯,給事中、兼太子左庶子樂黃目責授左諫議大夫、知荊南府。西京左藏庫使、會州刺史、入內副都知張繼能責授西京作坊使,罷禁職,為邠寧環慶路鈐轄。開封府判官、虞部員外郎李直方監漣水軍稅。推官、監察御史張及監高郵軍稅。

  先是,繼能主往來國信,有國信司吏陳誠者,頗巧黠,繼能欲援置羣牧司,而誠先隸羣牧,坐事停職。至是,羣牧吏左宗抉其宿負,白制置使曹利用,故誠不遂所求。繼能怒宗之沮己,密遣親事卒偵宗。會宗弟元喪妻,宗嘗為假教駿軍校馬送葬,及還,元抵飲肆與酒保相毆,繫府中,而假馬事未發。誠即白繼能,請屬府并劾之【一七】。黃目時知府,受繼能屬,獄未具,為羣牧副使楊崇勳所發,故黃目等并坐責。繼能自陳不願外任,得掌瑞聖園。

  九月庚申,殿中丞史瑩言:「準詔詣鄭州界經度畎索水入金水河,止有役卒七千。望發鄭州丁夫,可一月功畢。」詔以軍士萬人給之,無得擾民,仍令右領軍衛大將軍、梧州團練使魏榮為都大部署,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張榮副之【一八】。

  辛酉,詔皇太子月給錢二千貫。

  禮儀院言:「至道中敕百官於皇太子稱名,宮僚稱臣。續準敕,依皇太子所請,宮僚止稱名。」詔如至道之制。

  知祁州、供備庫副使高志寧請詣闕言邊事,許之。壬戌,對於承明殿。(韓琦墓誌云:志寧自祁州請覲,及對,密奏今上德業日新【一九】,宜早建東宮。真宗大寤,面賜黃金五十兩,還所治。仍詔志寧,凡所奏事,許附入內內侍省通進,無關銀臺司。按志寧對承明日,東宮已建矣,今不取。)

  甲子,右諫議大夫、兼太子左庶子張士遜等言:「臣等日詣資善堂參見皇太子,猶令升階列拜,然後跪受。望令坐受參見。」不許。

  乙丑,占城國王尸嘿排摩牒【二○】遣使羅皮帝加等以方物來貢。羅皮帝加言國人詣廣州,或風漂船至石堂,則累歲不達矣。明年,使還,賜其王銀四千七百兩,并戎器、鞍馬(會要云四萬七千兩,今從本傳。)

  蔡州團練使德雍等請皇太子受拜,不許。

  丁卯,御天安殿,冊皇太子。

  庚午,詔舊制賜諸軍物,外戍者減半,今聽全給。

  流內銓言自今注軍、監判官,請不兼通判,常從不給軍士,從之。

  辛未,令河南府葺王屋山陽臺觀,給官田為常住。時女道士王道真住是觀,得玉璧於山中,因請增葺故也。

  壬申,皇太子謁玉清昭應宮、景靈宮。

  癸酉,謁太廟。

  龍圖閣待制李虛己上奉詔編羣臣所和御製詩為明良集五百卷,詔賜銀帛。

  三司假內藏銀十萬兩。

  丁丑,詔三班使臣部送益州綱運至荊南無遺闕者,自今每運賜錢五十千,司軍大將十千。

  戊寅,監察御史劉平請對於承明殿。

  庚辰,御正陽門觀酺,自是凡五日。上作稼穡倍登詩、欹器戒酒二論示輔臣。

  詔京城諸司當賽土地者【二一】,不得用十月七日,以是日本太宗誕辰故也。

  河中府、同耀州民饑,多流亡,遣度支判官、侍御史周實馳驛存撫之。

  壬午,慶雲見於正陽門樓上。

  右正言劉燁言:「今歲秋賦【二二】,食祿之家鏁廳應舉者頗眾。望諭中外,自今食祿家弟姪子孫,若文藝必可程試者,不得就資蔭;其有官者,不得與孤寒競進。」詔不許,但令諸州精加考較。

  甲申,起居舍人呂夷簡為契丹國主生辰使,供奉官、閤門祗候曹琮副之。工部郎中、直史館陳堯佐為正旦使,侍禁、閤門祗候張君平副之。琮,彬幼子。君平,滏陽人。

  君平管勾汴口,嘗建言歲開汴口當審擇其地,則水湍駛而無留沙,歲可省疏浚工百餘萬,詔用其策。雖役不歲興,然其後浸有淤塞之患。又請沿河縣令佐、使臣能植榆柳至萬株者,書歷為課;汴中溺死無主名者,敕所在收瘞。悉施行之。(種榆柳書歷為課,會要在天禧元年三月,今從本傳,並書於此。)

  祥源觀成,觀宇凡六百一十三區。以監修內臣、內染院使鄧守恩為崇儀使。

  是月,京東路,饒、韶、巴、昌州,荊門、保安軍,並言豐稔。

  冬十月壬辰,詔自今遣使檢逃戶、災傷,令三司以奏帳式付之【二三】。

  開封府發解官任布等請依南省例,謄錄進士試卷及進士試題,御筆點定。詔試題進入,餘不許。

  乙未,雪,上作瑞雪詩賜輔臣。

  庚子,詔近臣觀玉宸殿刈小香占城稻,遂宴於安福殿,上賦詩,從官畢賀。

  壬寅,召知益州、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王曙為給事中、兼太子賓客,職如故。

  癸卯,三司使李士衡等言,準詔歲省文帳二分已上,其在司主典亦合裁減。詔令與三部眾官詳定【二四】,具合留名目以聞。既而取事簡人眾者,出補三班。

  辛亥,河北緣邊安撫副使張昭遠言:「保州等處所種榆柳,多匿亡命軍士,亦嘗殺害守卒。又緣邊寨柵多種此樹,久亦非便。望加采伐。」從之。

  癸丑,太常博士、祕閣校理李垂請令江、浙兩路放行茶貨。左諫議大夫孫奭言:「茶法屢改,非示信之道,望遣官重定經久之制。」即詔奭與三司詳定,務從寬簡。時言者愈多,不過欲惠小商、優園戶,朝廷亦嘗差優其直、饒其給。大抵吝茶之出,而須錢實京師,故法不能變。言者但采浮論,而不切於事理。未幾,奭出知河陽,事遂止。

  奭初自密州代還,時方置天慶等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廣。奭又請裁省浮用,不報。奭復出,其居朝廷蓋不周歲云。(十一月十九日,奭出知河陽,今并書。)

  樞密直學士王曙言,自今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使臣舉官,望不許預先移牒報知,免立私恩,庶臻公道。詔令別行條約。(會要,十月事。)

  十一月,己未,翰林學士晁迥為承旨。時朝廷數舉大禮,詔令每下,多出迥手。嘗夜召對,上令內侍持御前炬燭送歸院。他日曲宴宜聖殿,內出牡丹百餘盤,千葉者惟十餘蒂,以賜宰臣、親王。上顧迥與學士錢惟演,亦皆賜焉。

  壬戌,詔諸州職田,先以三月、四月、九月內到任為限,過其月、有閏者,勿理。

  己巳,三司言:「陝西入中芻糧,請依河北例,每〈豆斗〉束量增直,計實錢給鈔,入京以見錢買之。如願受茶質交引,即依實錢數給之,令榷貨務並依時價納緡錢支茶,不得更用芻糧交鈔貼給茶貨。」詔每入百千,增五千茶引與之,餘從其請。

  辛未,召近臣觀太清樓書、太宗墨跡及御製,遂賜宴。上作詩,從官畢和。

  壬申,斬威武軍副使都頭王成、迮建,坐訛言惑眾也。(迮建當檢「迮」字。)

  甲戌,命翰林學士錢惟演、盛度,樞密直學士王曙,龍圖閣待制李虛己、李行簡,於祕閣再考定開封府得解舉人試卷,令祕閣校理王準封彌,定為三等,具名以聞。乃詔從上解百五十人。準,質子也。(封彌,此非事始,書此為任布等得罪張本。)

  乙亥,上作冬至宴親賢詩,又出御製三教詩,各百首,歌論九首,示宰相。

  起居舍人呂夷簡言澶、魏豐熟,望出內藏錢二十萬貫市芻糧【二五】,從之。

  辛巳,迎道、釋經赴三宮觀及都城寺院。先是,上令選藏教中精妙者凡五十八卷,绚校摹印,至是而畢。

  癸未,上作後苑宴宗親詩賜皇太子、通王。

  祕書丞朱正臣上言:「前通判廣州,竊見蕃商多往交州貿市,齎到黎字及砂蠟錢至州,頗紊中國之法。望自今犯者決配牢城,隨行貨盡沒入官。」詔廣南轉運使洎廣州覆議。既而上言:「本州海路與交州、占城相接,蕃商乘舟多為海風所漂,因至外國,本非故往貨易。欲望自今齎到黎字、砂蠟等物,並沒入官,其餘博易所得布帛,取三分之一,餘悉還之。所犯人以違制失論。」詔可。

  丙戌,契丹遣使右衛上將軍耶律留寧,副使翰林學士、起居舍人、知制誥吴叔達來賀承天節。

  丁亥,命翰林學士承旨晁迥、知制誥陳堯咨於祕閣再考國子監及太常寺別試進士文卷,上其名。詔國子監從上解二十人、太常寺六人。開封府、國子監、太常寺發解官皆坐薦舉不實,責監諸州酒稅屯田員外郎、判度支勾院任布,鄧州;著作郎、直集賢院徐奭,洪州;太子中允、直集賢院麻溫其,池州;度支判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楊侃,汝州;太子中允、直集賢院丁度,齊州。太常少卿、直史館張復罰銅十斤。

  初作祥源觀,布論之,既忤宰相,及考試開封,而奭潛發封卷視之,遂與奭等俱責。度,祥符人也。

  十二月己丑朔,免涇、原折變芻藁,以穀不登也。

  甲午,詔:「如聞邠、寧、涇、原州流民多往秦、隴州故關山及渭州山外鎮戎軍以來逐熟,慮無知者誘略人口,鬻於蕃界,宜令所在州縣洎巡檢使臣察舉之。」

  丁酉,周實言:「同、耀、邠、寧、涇、原、渭、華、虢、隴州【二六】及河中府永樂、虞鄉二縣旱歉,望權格稅物,仍罷和糴。」從之。(實,九月出使。)

  詔文武官自今承天節除子孫外,自餘宗屬及已食祿者,不得奏薦。

  辛丑,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張旻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旻遭喪,有詔起復,於是自河陽來朝,特加寵命,尋出判陳州。

  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張知白與宰相王欽若議論多相失,因稱疾辭位,丙午,罷為刑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知天雄軍,上賦詩餞之。輔臣以雜學士出藩,并翰林侍讀學士外使,皆自知白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云:祖宗時,宰相罷免,唯趙令得使相,餘多本官歸班,參、樞亦然。天禧中,張文節始以侍讀學士知南京。天聖中,王文康以資政殿學士知陝州。自慶曆後,解罷率皆得職焉。)

  將作監丞蔡齊為著作郎、直集賢院。故事,第一人及第,到任一年,即召試。齊自兗州通判徙濰州,獻所為文,乃得召試。(此據江休復雜誌,當考。)

  癸丑,契丹遣使左林牙、工部尚書蕭留寧,副使右諫議大夫馬貽謀來賀明年正旦。

  甲寅,詔文武官曾使契丹及接伴者,自今戎使到闕,除兩省給舍外,並令於左掖門出入。

  丙辰,賜宣州學究徐晝出身。晝上涇縣茶場利便,歲增課千萬故也。

  禮儀院言,儀制圖內言閤門通事舍人者,今欲止名通事舍人,從之。(咸平四年七月焦守節事,當考。)

  注 釋

  【一】成德鎮寧等軍節度使太尉尚書令兼中書令徐王元偓薨「兼中書令」四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本書卷八九天禧元年二月戊寅編、宋會要帝系一之三一補。

  【二】追封鄧王「鄧王」,原作「郡王」,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會要帝系一之三一、宋史卷二四五鎮王元偓傳改。

  【三】田彥宴原作「田產彥」,據宋會要蕃夷五之七九至八○、宋史卷四九三西南溪峒諸蠻傳改。

  【四】銀裝劍「劍」原作「斂」,據閣本及上引宋會要、宋史改。

  【五】人十匹「人」原作「八」,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

  【六】並許考課遷秩「秩」原作「徙」,閣本作「陟」,據宋史卷八真宗紀改。

  【七】五溪原作「五州」,據宋會要蕃夷五之八○、宋史卷四九三西南溪峒諸蠻傳改。

  【八】署其兄子光澤等三班職名按同上書同卷篇此句無「兄」字。

  【九】因母疾不茹葷「母」原作「每」,據閣本及宋會要蕃夷五之八○改。

  【一○】張崗原作「張山岡」,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十朝綱要卷三改。

  【一一】去年九月李迪對內東門云云「李迪」原作「李士迪」,「內東門」原作「東門」,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本書卷九○天禧元年九月癸卯編刪補。

  【一二】近者詔捕妖人「詔」原作「招」,據閣本、活字本改。

  【一三】恐非初對也「初」原作「所」,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二八訓導太子改。

  【一四】劉中象「象」原作「等」,據閣本及宋會要蕃夷五之八○改。「中」,宋會要作「仲」。

  【一五】昇王府諮議參軍「諮」原作「詔」,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二八訓導太子、宋祁景文集卷五七張文懿公士遜舊德之碑及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卷三一一張士遜傳改。

  【一六】為永清橫海節度使「橫海」原作「黃梅」,據閣本及宋會要帝系一之三二、十朝綱要卷二、宋史卷二四五周王元儼傳改。

  【一七】誠即白繼能請屬府并劾之「請」原作「親」,據閣本、活字本及宋史卷四六六張繼能傳改。

  【一八】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張榮副之「御前」原作「御史」,「副都軍頭」原脫「軍」字,據宋會要方域一六之二六改補。按職官分紀卷三五御前忠佐軍頭司見司條云:「又有馬軍都軍頭、副都軍頭。」

  【一九】密奏今上德業日新「今」原作「令」,據閣本改。

  【二○】尸嘿排摩牒原作「尸哩排摩牒」,據宋會要蕃夷四之六九、宋史卷四八九占城傳改。

  【二一】詔京城諸司當賽土地者「者」字原脫,據閣本補。

  【二二】今歲秋賦「賦」原作「試」,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宋會要選舉一四之九改。

  【二三】令三司以奏帳式付之「令」原作「今」,據文改。

  【二四】詔令與三部眾官詳定「令」原作「今」,據閣本、活字本改。

  【二五】望出內藏錢二十萬貫市芻糧「芻」下原衍「積」字,據宋本、宋撮要本及續通鑑卷三四刪。

  【二六】隴州原作「隴川」,據閣本改。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张廷玉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梁启超
  附表目·连横
  ◎所谓“畜产业公会理事长”李振才·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序·杨士聪
  七○八 浙江巡抚李质颖奏查缴违碍书籍并缮清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苏曼殊·陶菊隐
  十国春秋卷六十八·吴任臣
  沈君理传·姚思廉
  刘球传·张廷玉
  卷八·佚名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
  卷四十七·雍正
  卷一百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一十二·彭定求

        卷212_1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高適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

  • 巻一·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一唐 皇甫冉 撰四言古诗刘方平璧画山墨妙无前性生壁先廻溪已失逺嶂犹连侧径樵客长林野烟青峯之外何处云天五言古诗与张补阙王錬师自徐方清路同舟南下于台头寺留别赵员外裴补阙同赋杂题一首

  • 唐诗镜卷十二·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十二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四 王昌龄【新唐书云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词科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世乱还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五言古诗 听弹风入松

  •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顾况梦後吟醉中还有梦身外已无心明镜唯知老青山何处深题灵山寺【战鸟】觉地本随身灵山重结因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

  • 给——·徐志摩

    我记不得维也纳, 除了你,阿丽思; 我想不起佛兰克府, 除了你,桃乐斯; 尼司,佛洛伦司,巴黎, 也都没有意味, 要不是你们的艳丽,—— 玫思,麦蒂特,腊妹, 翩翩的,盈盈的, 孜孜的,婷婷的, 照亮着我记忆的幽黑, 像冬夜的明星, 像暑夜的游萤,——

  • 赵长卿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长卿」自号仙源居士,宋宗室,居南丰(今属江西)。生平未详,曾赴漕试。饶宗颐《词籍考》卷三:“案《宋史。职官志》,宗寺修纂牒谱有《仙源积庆图》、《仙源类谱》,此号盖宋三祖下宗室派系。但玉牒派下无长字,亦无卿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弘治十四年六月丁丑朔升顺天府府尹张宪为工部右侍郎管理易州山厂柴炭○戊寅黜广东按察司佥事金章以总督军务都御史刘大夏等言其素行不谨也○户科给事中丛兰等言近奉旨拣选官军正阳等九门官军宜并从拣选提督九门太监陈

  • ◎古墓中之宝玉·李定夷

    距江西吉安县城四十里许之北有刘某者,为父营葬于荒郊,掘坑三尺,遽见青石一块,光滑可爱。刘见之,惊为奇货,乃用力揭起。视其下有铁棺焉,锈坏不堪,未知历年几何。以锄敲之,其声轰然。刘某喜不自胜,预揣其中必为窖藏。乃掘土启棺,则

  • 第六十卷 忠节 四·缪荃孙

    苏 州 府 三 明(下)屈垣之屈垣之,字毓庵。父复显,诸生,以学行著。垣之幼好读书,受经于老儒冯培南,与王忠亮同学。冯曰:王生耸壑凌霄,故自令器;屈生超然有出尘之表,亦非凡人也。其后忠亮成进士,仕至监司,垣之以名节著,人

  • 弁言·佚名

    前曾在「清季外交史料选辑」的一弁言」中,指出『近代中国外交史料的彙编,始自清廷官纂的道、咸、同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同时,并引述原书蒋廷黻先生的序言:『有了「筹办夷务始末」及「清季外交史料」二书,以前的著作(按

  • 卷七十七军装四·冯煦

    绿营军火凡通省绿营巡警,岁需军火,计光绪三十一、二、三等年,每年约共需洋药五千八百九十三斤、奇零数目不备载,下仿此。土药五千三百二十六斤、青铅四千一百五十四斤、铜火帽二十五万六千九百七粒、皮纸二百五十九(万)[刀]、

  •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晏婴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敝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

  • 礼记析疑卷二十六·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祭统统者总也绪也篇中所论祭之大体义理之总防也三重十伦之类节文之条绪也 此记惟篇首心怵而奉之以礼二语似古贤遗言其余义甚肤浅辞亦冗漫多疵如言祭而曰不求其为言齐而曰不齐则于物无防嗜欲无止言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六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六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三法品第四之余 三住者。一天住。二梵住。三圣住。天住云何。答谓四静虑。何等为四。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广说乃至

  • 卷第九·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九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择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缘)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缘  ·善友缘  ·恶友缘  ·债负缘  ·惩过缘述意缘第一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倏

  • 卷之八·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於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作佛事。尊者曰。

  • 乌石山志·郭柏苍

    《乌石山志》由清代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分宸翰、名胜、古迹、寺观、祠庙、第宅园亭、石刻、人物、仙释、志余10卷,全书31.3万字。主要介绍乌石山的自然风貌、人文事迹、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物。

  •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佚名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咒内间诸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