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二

  永光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免云阳徒。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所过无出田租。上留射猎。御史大夫薛广德上书言。窃见关东困极。民人流移。陛下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臣诚悼之。今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愿陛下亟反宫。与天下同忧乐。上即日还宫。诏丞相御史大夫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三月。殒霜。杀麦苗。诏曰。朕之不明。无以知贤。佞人在位。哲人壅蔽。民渐俗薄。去礼触刑。岂不哀哉。其赦天下。令励自新。各务农亩。无田者假贷种食。赐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爵二级。名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秋七月己未。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赐金安车驷马。免。上自酹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薛广德当乘舆免冠顿首曰。宜从桥。上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颈。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渡矣。上不悦。先驱光禄大夫张猛曰。主圣臣直。从桥安。乘船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广德病。赐安车驷马。免。辛亥。太傅韦玄成为御史大夫。九月戊子。侍中尉王接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接者。宣帝舅王无敬之子也。冬十有二月。丞相于定国赐安车驷马。免。子永嗣位。至御史。尚馆陶公主施。施者。宣帝长女也。贤而有行。永以选尚焉。周堪复为光禄勋。与张猛皆给事中。见亲任。而石显等数赞毁之。刘向以草莽臣上书曰。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磬拊石。百兽率舞。及至周之开基西郊。杂集众贤。莫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息忿争之讼。周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诸臣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穣穣。贻我来麰。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刺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众小人在位。而邪议潝潝相是而背君子。其诗曰。潝潝訾訾。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彊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谮愬。其诗曰。僶俛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嗷嗷。当此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日有蚀之。亦恐之丑。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厮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此皆不知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自此之后。天下大乱。厉王奔彘。幽王见弑。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反而不朝。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蚀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阤二。彗星见三。野鸡夜鸣。常星不见。夜中星殒如雨者一。火炎十四。长狄入中国三。五石殒坠。六鶂退飞。冬糜。有蜚。鸲鹆来巢。昼晦。冬无冰。李梅冬实。七月霜降。草木死。八月杀菽。大雨雹。雷电失序。水旱饥馑。蝗螽俱出。众灾并起。当此之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郑伤桓王。戎执其使。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遂至陵迟。不能复兴。由此观之。气和致祥。气乖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德。古今之通义也。当今邪正杂糅。忠谗并进。章交公车。人满北军。朝臣乖忤。分曹为党。更相谮愬。不可称言。是以灾异并起。皆妖气之所致也。夫履衰周之迹。循诗人之刺。而欲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谗邪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行善政。而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消矣。怀多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谗邪进者贤人退。群枉盛者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善恶相消。诗曰。雨雪麃麃。见睍聿消。昔舜禹与欢兜共工杂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是之时。皆迭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孔子与季孟。俱事于鲁。李斯与叔孙通。并宦于秦。定公始皇贤李斯与季孟。而消孔子叔孙通。故以大乱。夫治乱之端。在于所信任。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诗云。我必匪石。不可转也。言守善固也。昔孔子与颜渊子贡更相称举。不为朋党。禹稷皋陶更相汲引。不为比周。何则。忠于为国而无邪心也。故贤人在上位。引其类聚于朝。故易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在下位。则与类俱进。故易曰。拔芽连茹。以其汇。征吉。今奸邪与贤臣并进。在交战之内。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此天地所以见诫。灾异所以重至也。自古圣王为有无诛而治者。故舜有四放之罚。孔子有两观之诛。今以陛下之圣明。宜深思天地之心。察两观四放之意。鉴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唐周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时之变。仰鉴前古之事。宜放远佞人之党。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明去就。则百异消灭。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显等见其书而愈与许史比周而怨向。向等遂禁锢十余年。初。上内重周堪。而患诸谮愬无所信。时长安令杨兴。尝称举堪。上欲以为助。乃问兴曰。朝臣不可光禄勋。何也。兴。倾巧士也。谓上疑堪。因顺旨曰。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臣前见堪等与刘向谋毁骨肉。议者以为当诛。故臣前言不可也。上曰。然此何罪而当诛也。今宜如何。兴曰。臣愚以为赐爵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勿令典事。明主不忘师傅之恩。此最计之得者。上尤是疑焉。又惜其才。乃迁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后下诏曰。河东太守堪。先帝贤臣。命之傅朕。论议正直。忧国之心。以不阿尊事贵。孤特寡助黜退。往者。众臣每有灾异。讬咎此人。朕迫逼于俗。不得专心。堪出之后。天变仍臻。众亦晻然。堪治郡未期年。而三老官属有识之士。称说其美。使者过郡。靡人不称。此固足以彰先帝知人。朕有以自明也。其复征堪。拜光禄大夫给事中。领尚书事。堪病卒。而显遂诬张猛。令自杀。显知专权。恐左右耳目。一旦通己者。乃时还诚。取一信以为验。显尝出使。自白曰。恐后漏尽还。请称诏开门。上许之。显故投夜还。称诏开门。后果有人上书告显。专命矫诏。上笑以其书示显。显因泣下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妒嫉。欲陷害者。类如此非一。愚臣微诚不能以一身快万众。任天下怨也。愿归枢机之职。充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上以为然而怜之。数劳免之。益信任。厚其赏赐。赀至万数。初。显杀望之。知天下怨己。因荐贡禹而深礼事之。明进贤不妒望之。其设变诈以自解免。皆此类也。显见左将军冯奉世父子为公卿着名。心欲附之。因荐奉世中子谒者逡为侍中。逡因言显专权不可任。上怒。免逡。归郎官。后御史大夫缺。群臣皆荐昭仪兄野王。上以问显。显曰。九卿无出野王上。然昭仪兄也。恐后世以陛下越度众贤。私后宫之亲。上曰。善。吾不见是。乃不用。野王曰。人皆以内宠贵。我独以内宠贱。自此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矣。

  荀悦曰。夫佞臣之惑君主也甚矣。故孔子曰。远佞人。非但不用而已。乃远而绝之。隔塞其源。戒之极也。察观其言行。未必合于道者。必此人也。此亦察人情之一端也。伪生于多巧。邪生于多欲。是以君子不尚也。礼。与其奢也宁俭。事。与其烦也宁略。言。与其华也宁质。行。与其彩也宁朴。孔子曰。政者。正也。夫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平直真实者。正之主也。故德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位。能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事。功必核其真。然后授其赏。罪必核其真。然后授其刑。行必核其真。然后贵之。言必核其真。然后信之。物必核其真。然后用之。事必核其真。然后修之。一物不称。则荣辱赏罚。从而绳之。故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先王之道。如斯而已矣。

  二年。春二月。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孝弟力田帛。丁酉。御史大夫韦玄成为丞相。左扶风郑弘为御史大夫。弘所在着名迹法度条教。为后世所称。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六月。诏曰。元元之民。困于饥馑。朕为民父母。德不能覆而加其刑。甚自伤焉。其赦天下。时灾异数发。上问言事得失者。博士匡衡上疏曰。夫朝廷者。天下之桢干。公卿大夫。相与修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民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顺。则众相爱。此四者。明王所以不严而治也。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皆在本也。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今长安天子之都也。亲承圣化。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仿效之。宜正之本朝。使海内昭然。易其视听。道德兴于京师。淑问扬于疆外。然后大教成也。传曰。审好恶。治性情。而王道兴矣。治性情之道。必彊己之不足。而审己之有余。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拥蔽。勇猛刚彊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沈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伪巧之徒。不敢比周而妄进矣。今俗吏致治。不奉礼让。而尚苛暴。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陛下哀愍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而今日赦令。明日犯法。相随而入狱。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不息。是时赦令数。故衡对及之。

  荀悦曰。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汉兴。承秦兵革之后。太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失时宜矣。若惠文之世。无所赦之。若孝景之时。七国皆乱。异心并起。奸邪非一。及武帝末。赋役繁兴。群贼并起。加太子之事。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无赦矣。君臣失礼。政教陵迟。犯法者众。亡命流窜而不擒获。前后相积。布满山野。势穷刑蹙。将为群盗。或刑政失中。猛暴横作。怨枉繁多。天下忧惨。群狱奸昏。难得而治。承此之后。宜为赦也。或赦大逆。或赦轻罪。或赦一方。或赦天下。期于应变济时也。秋七月。西羌反。遣右将军冯奉世击之。奉世字子明。上党人也。徙杜陵。初。前将军韩增举之。自宣帝时。为名臣矣。上议出兵。奉世曰。虏无过三万人。而兵法当倍用六万。然羌众。弓矛之兵耳。器不锋利。可四万人守屯足矣。议发万人。奉世曰。国家战守之备久废。夷狄皆有轻边之心。今以万人分屯数处。虏见兵少。必无畏惧。战则兵挫。守则不足。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会。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人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功相万倍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于是奉世将万二千骑。以两裨将至陇西。分兵数处。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上谷。羌虏众多。汉兵为羌所败。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乃足。上乃大为发兵六万人。拜太常任千秋为奋威将军以助之。奉世上书。愿得其众。不烦大将。上不听。遂并进兵。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八月。天雨草如莎。相摎结如弹丸。是岁。有献雄鸡生角者。本志以为黄龙元初永光鸡变三见。王氏僭位之萌也。黄龙元年而宣帝崩。上即位。皇后将立。应是正宫之中。雌鸡为雄。不鸣不将无距者。贵始萌而未成也。元初元年。封王婕妤父为丞相。内史禁为平阳侯。婕妤立为皇后。故应是也。丞相府史家雌鸡为雄。即丞相内史女之应也。伏子者。明己有子。将距者。尊已成也。以永光二年。禁薨。子奉嗣侯为侍中卫尉。始见用雄鸡生角。明布威行权。从此始也。卒成篡之渐矣。

  三年春。西羌平。军罢。奉世还。以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三月。立皇太子康为济阴王。夏四月癸未。大司马王接薨。七月壬戌。左将军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嘉。上之元舅。即广汉弟延寿之子。广汉无子。嘉奉其祀。冬十有一月己丑。地震。雨水。大雾。复盐铁官。博士弟子员以用不足。民多复除故也。

  四年。春二月。赦天下。所赈贷贫民。勿收责。三月。行幸雍。祠五畤。六月甲戌。孝宣帝园东阙灾。戊寅晦。日有蚀之。诏曰。盖闻明王在上。忠臣布职。则群生和乐。方外蒙泽。今朕闇于王道。夙夜忧惧。不通其理。靡瞻不眩。靡听不惑。是以教令多违。民心未得。邪说虚进。事无成功。此天下所着闻也。公卿大夫。好恶未同。或缘奸作邪。侵削细民。元元安所归命哉。诗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后。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辅朕之不逮。直言尽意。无有所讳。秋七月。罢卫思后园及戾园。冬十月乙丑。罢祖庙在郡国者。先是。贡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景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依古礼。宜止。未及施行而禹卒。于是追思禹言。乃下诏议。丞相玄成御史大夫弘等十七人皆曰。臣闻祭者皆由中出。生于心者也。惟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于京师之居。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尊尊之大义也。五帝三王不易之道也。诗云。有来雍雍。至止肃肃。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臣等愚。以为宗庙在郡国。一切勿修。奏可。因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祀。置吏守而已。诸侯分属三辅。以渭城亭部北原上以为初陵。诏曰。往者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今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分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自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灾。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诗不云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初陵无置县邑。使天下安土乐业。无有摇动之心。又罢先后父母奉邑。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祀后土。秋。颍川水出流。杀人民。吏从官员被害者与告。士卒遣还。冬。上幸长杨。布车骑大腊。十有二月乙酉。毁太上皇孝惠帝寝园。是时。丞相列侯中二千石博士等四十四人奏议曰。礼。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继太祖五庙。皆迭毁。毁庙主。藏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一禘一祫。祫祭者。言毁庙及未毁庙之主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祭义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以祖配之。而不为立庙。亲尽也。立亲庙四。亲亲也。周之所立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焉。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皆亲尽而毁。成王承二王之业。制礼作乐。功德茂盛。庙犹从毁。以行为谥而已。臣愚以高祖受命定天下。宜为高帝太祖之庙。世世不毁。太上皇孝文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皇考庙亲未尽。如是。宜皆就太祖庙序昭穆。如礼。大司马许嘉等二十九人。以为孝文皇帝德化茂盛。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廷尉忠以为孝武皇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为世宗之庙。谏议大夫尹更始等十六人。以为皇考庙上序于昭穆。非正礼。宜毁。于是上重序昭穆。立庙而已。世宗留不毁。

  建昭元年。春正月。戊辰。有石陨于梁国六。三月。行幸雍。祀五畤。秋八月。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轵道。冬河间王元有罪废。迁房陵。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昭仪等皆坐。熊逸出圈。攀槛。欲及上。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婕妤曰。人情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恐至御座。故以身当之。上嗟叹而嘉之。傅昭仪甚惭。由是与婕妤有隙。婕妤。即右将军冯奉世之女。傅昭仪者。少为上官太后才人。自上为太子。得进幸。为人有才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醊地。皆祝延之。甚宠。有男。是为定国恭王。上欲殊于后宫。故曰昭仪。位次皇后。昭仪之号自此始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三·徐梦莘
  第五十二回 守安庆仗剑戮叛奴 下南昌发兵征首逆·蔡东藩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东林十八高贤传目次·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三上·袁枢
  三五 娱园·周作人
  野史无文卷十九(阙)·郑达
  唐纪八十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复三年(癸亥、903)·司马光
  卷八十六·雍正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七·高晋
  四年·佚名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脱脱

        理宗五   景定元年春正月丙子,诏奖贾似道功。庚辰,岁星、荧惑合在尾。壬辰,诏:"知涪州赵〈立或〉,聚粮不运饷兵士,遂为北有,已削一秩,罚轻,再削两秩。"乙未,潼川城仙侣山。贾似道言:"高达守鄂州城凡三月,大元师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 下半卷原阙·杨仲良

      太祖皇帝   亲征河东 太宗朝附   建隆元年。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掠河西之地,诏诸镇会兵以御之。三月,定难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李彝兴言:遣都将李彝进援麟州,北汉引众去。北汉主知昭义节度使李筠有异志,潜以蜡

  • ●东征集卷一·蓝鼎元

      漳蒲蓝鼎元玉霖稿  天长王者辅近颜评  上满制府论台湾寇变书  与制府论进兵中路书  与施提军论止杀书  檄台湾民人  六月丙午大捷攻克鹿耳门收复安平露布  鲲身西港连战大捷遂克府治露布  擒贼首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五·佚名

    嘉靖二年四月壬申朔 太庙 上以灾异脩省敕谕中外文武群臣曰朕嗣大历服抚临亿兆仰惟 上天付托之重俯念小民属望之切蚤夜孜孜图新治理未尝敢懈顷因风雷水溢之变已尝敕谕中外臣工同加脩省天未悔祸粤自去秋历冬以至今春

  • 陈第年谱·金云铭

    金云铭撰陈第字季立,号一斋,世居连江城西笼西铺。祖□□,少起赤贫,有丈夫子五,殖财以义,渐置田宅,寿至八十余,乡邑推重。祖妣赵氏,处家有法,一钱不私。父木山公,居长,耽悦书史,少履庠序,遭时不偶,乃隐于吏,性谦和,笃孝友,克己不欺。母杨

  • 卷二·佚名

    七月乙巳(初五日)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沈葆桢等奏谕军机大臣等沈葆桢等又奏署山东巡抚漕运总督文彬奏文彬又奏谕军机大臣等七月丙午(初六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七月戊申(初八日)江苏巡抚张树声奏七月辛亥(十一日

  •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子、172)·司马光

    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 [1]春,正月,车驾上原陵。司徒掾陈留蔡邕曰:“吾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威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易夺也。礼有烦而不可省者,此之谓也。” [1]春季,正月

  • 进鬻子表·逄行珪

    臣行珪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诫之门由啟。於是国版稠叠,謨训昭彰,唱讚之道以弘,阐扬之理兹畅。德业弥縟,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作圣,鬻子称贤,意合道同

  • 大学集説啓蒙·景星

    元 景星 撰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徳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庻乎其不差矣【程子上加子字是尊之之辞傲公羊传子沈子例大学经文本先王治化之序因孔子先世所藏

  • 卷十·陈傅良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後传卷十    宋 陈傅良 撰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三月取郓於是季孙宿伐莒取郓则书法何以

  • 卷三十一·佚名

    △出现光明会第十一之二我昔为是经,护持清净戒。常修於定慧,及施诸众生。我昔为是经,恶人来毁骂。我时生怜愍,於彼不加害。我昔为是经,求者皆施与。各随其所乐,悉令得欢喜。我昔为是经,奉施诸宫殿。庄严众宝网,供养於诸佛。我

  •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绍昙

    云门宗云门匡真禅师师嗣雪峰。讳文偃。秀州人。俗姓张。空王寺受业。听四分律。弃见睦州。州才见。便掩门拶折师足曰。秦时[車*度]轹钻。师大悟。州指见雪峰。师至峰庄。见僧。问。上座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

  • 佛塔的光明·太虚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吉桃灵石塔前讲──中国信仰佛教的人,向来到仰光,只知拜大金塔。这次、我们到缅甸,承当地的菙侨及高僧的领导,差不多见到五处圣地,如吉桃的灵石,海滨的佛塔,勃固的大佛,曼德里的铜佛。中国人向来少知道,我

  •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阿上字门一切法本不生故。  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  伊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  伊引去字

  • 卷第十七·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七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西秦昙牟谶者西秦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据金城苑川自号西秦当晋武帝大元十二年立号昙牟谶亦云摩谶无谶此云法丰以道法丰盛故为名即中印土人别传云是伊波勒菩萨六

  • 淡水厅志·陈培桂

    地方志。作者陈培桂,广东高要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任淡水同知。淡水设厅,始自1723年(雍正元年),但久无“厅志”。道光年间,台籍人士郑用锡辑有初稿四卷(即《淡水志略》);1867年,淡水同知严金清聘福建林豪续成志稿十

  • 东汉会要·徐天麟

    记述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朝宗禅师语录·朝宗通忍

    十卷,明通忍说。行导编(依驹本印)。一卷缘起上堂,二卷上堂,三卷上堂,四卷小参,五卷小参晚参升座,六卷普说,七卷机缘,八卷请益,九卷法语颂古杂偈佛事,十卷书问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