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类考卷三

明 陈士元 撰

地域考

泰山

朱子曰泰山山名在鲁地

程复心氏曰泰山兖州镇山实万物之始故称岱其位葢五岳之伯故称宗

张华氏物志曰泰山一名天孙

元按一统志云泰山在今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山东通志云泰山雄峙东方为五岳之长书曰岱宗诗曰鲁瞻周礼曰兖镇名号虽殊然宗言统也瞻繋望也镇主重也咸极尊称矣左传云郑伯请释泰岳之祀而祀周公公羊氏云山川能润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不崇朝而雨天下者唯泰山乎白虎通云王者功成封禅必于泰山者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季氏旅祭之僣见礼仪考

首阳

马融氏曰首阳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元按汉时河东蒲坂县即今山西平阳府蒲州首阳山在州东南三十里即禹贡雷首山也山上有夷齐墓并祠马融顔师古贾逵之説皆同然山名首阳者颇多而河南之首阳有五其河南府偃师县西北二十五里首阳山世传夷齐隠处上有夷齐墓髙诱杜预阮籍之徒咸以为然夫偃师旧亳地也武王伐纣还息偃师徒因有是名恐夷齐所隠不宜在此又许慎谓首阳在辽西夫辽西即今永平府古孤竹国之遗墟在焉其上亦有墓祠岂后人因首阳之名而为之与抑因夷齐之故国而名其山为首阳与

东蒙

朱子曰东蒙山名

金履祥氏曰寰宇记蒙山在沂州费县西北八十里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东故云东蒙元按一统志云蒙山在费县西北七十里沂志云在费县西北五十里书禹贡云蒙羽其艺诗閟宫云奄有蒙所谓蒙者即东蒙也以其居鲁之东故名东蒙又名东山孟子云登东山而小鲁是也若以为在蒙山之东则其山与众山等耳何得云颛臾主哉

朱子曰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

元按禹贡淮沂其乂而鲁水名沂者不一其最大者出沂水县之艾山又郦道元水经注云沂水一出尼山西北经鲁之雩门一出太公武阳之冠石山然则曽防所浴者葢指出尼山而经雩门之沂水故浴后而风舞雩也金履祥氏以沂出尼山东源经鲁城南而入泗沂岸深而水浅中有逵泉冬暖夏冷地志据冬而言故曰温泉云

汶上

朱子曰汶水名在齐南鲁北境上

元按金履祥氏云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北入泲泰安州志云汶河之源有三一出泰山之仙台岭一出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出莱芜县寨子村至泰安州合焉经兖州府宁阳汶上县界又西过东平州又北过东阿县又东北过长清诸县由济入海又水经所载汶名有五北汶瀛汶紫汶浯汶牟汶名虽异而流则同又沂州志亦有汶水葢近于费邑者然闵子所指之汶上当在济青之域今青州府沂水县西北七十里有闵公山世传闵子避召处但闵子所谓如有复我必在汶上乃其自誓之辞季氏不复闵子未必至汶上也程子云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曽子数人而家语乃记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孔子告以徳法御民之语岂闵子变其志耶传记汉儒所増不可尽信多类此

郑氏曰津济渡处

元按尔雅云涉水处曰津括地志云黄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叶县裕州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圣贤塜墓记云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处而一统志于叶县黄城山亦载子路问津事葢自叶适蔡之路也

石门

朱子曰石门地名

金履祥氏曰赵善誉舆地攷云石门在东平之境元按春秋隠公三年冬齐侯郑伯盟于石门杜预氏云石门齐地在济北庐县故城西南又水经注云济北庐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石门然庐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府长清县西南二十里则石门当在今兖州府东平州平隂县地是齐郑所盟之石门即子路所宿之石门也一统志云平隂县西二十五里山上有石门东西相向可通人行者是已而沂州志又云石门山在费县西南八十里即子路宿处似谬

互乡

朱子曰互乡乡名

元按寰宇记云徐州沛县合乡故城古互乡之地葢孔子难与言者一统志云互乡在河南陈州商水县论语互乡难与言即此二説不同葢沛县在春秋时为宋地商水乃陈地也夫子尝过陈宋未知孰是

达巷党 阙党

朱子曰达巷党名又曰阙党党名

元按二党地里今不知何在孟康氏云达巷党人项槖也荀卿氏云仲尼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知有亲者多取孝弟以化之也又仲尼所居之里谓之阙里括地志云阙里在兖州曲阜西南三里水经注云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又灵光殿基之东有两观阙阙里之义葢本于此而阙党之称或亦近阙里者与

陋巷

元按一统志云陋巷在曲阜县顔子庙前

东里

朱子曰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也

元按邢昺氏疏云东里郑城中里名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

三归

朱子曰三归台名

元按五经异义云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鸟兽鱼鼈诸侯无灵台惟有时台囿台而已管仲作台僣也一统志云三归台在东平州东阿县西二里然今之东阿县即古阿邑临淄去阿逺管仲相齐岂筑台于逺地若以阿为管仲采邑考之春秋则阿乃卫邑齐桓公与鲁庄公同时庄公六传而为襄公左传襄公十四年孙林父败卫侯于阿则是时阿尚属卫其后齐威王烹阿大夫乃卫亡之后也管仲岂筑台于卫地故知东阿三归为妄

舞雩

朱子曰舞雩祭天祷雨之处有坛墠树木也

元按一统志云舞雩台在曲阜县鲁城南一名雩坛余详礼仪考

社稷

朱子曰社稷犹言公家

元按颛臾始封为附庸之国以国事附于鲁本非鲁臣至春秋之世各相兼并颛臾始臣于鲁故孔子以为社稷之臣称国而必曰社稷者王为羣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立社曰置社天子社广五丈诸侯半之天子社五色冒以黄而诸侯受土各以其方之色亦冒以黄而苴以茅葢诸侯受封必先立社礼记王制云诸侯祭社稷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又匠人营国左祖右社又封人设其社稷之壝又小司徒立邦国之社稷注云社以祭五土之只稷以祭五谷之神祭社必及稷以其同功均利而养人故也祭法王社侯社无预农事故不置稷大社国社则农之祈报在焉故皆有稷其位在中门之右其壝则北靣不屋其祭以甲日天子用大牢服则希冕诸侯用少牢乐则帗舞蔡墨云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来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国立社稷而祭必有神故以古之有功社稷者为之主里有里社如管仲书社三百是也邑有邑社如子路谓费有社稷是也孔子所谓社稷则以国社侯社言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是也其曰社稷之臣者犹言鲁国之臣云尔不敢斥言鲁君故称社稷也

问社

邢昺氏曰社五土之总神夏都安邑殷都亳周都丰镐其土各有所宜木也

朱子曰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元按周礼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是自古社木固有不同者然宰我所称夏殷之社乃亡国之社也亡国之社则屋之祭则为之尸郊特牲云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春秋哀公四年六月亳社灾孔颖达氏云亳社殷社也武王伐纣以其社班赐诸侯使各立之以戒亡国其社有屋故火得焚之周礼所谓右社稷者乃天子诸侯之正社稷又云决隂事于亳社言不与正社稷同也鲁之外朝东有亳社西有国社故左传云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是也哀公问社于宰我或因毫社之灾木烬于火而欲求木以植之故以为问而宰我乃举三代所植之木为对耳岂为非立社本意而宰我妄对乎但孔子所以责宰我者惟在使民战栗之一语周礼小宗伯立军社而尚书谓不用命戮于社故朱子以宰我附会其説然何休氏注公羊传亦云松犹容也想见其容貌而事之人正之意也柏犹迫也亲而不逺地正之意也栗犹战栗敬谨貌天正之意也岂休之言有所受耶余见草木考

山川

朱子曰山川山川之神也

元按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周礼大宗伯以血祭祭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小宗伯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山川望祭天子四望达于四方鲁三望惟祀泰山与河海为其在境内也祭山川之仪其瑞用璋邸其服用毳冕其乐则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其鬯用蜃其祭期以孟春仲冬而毕于季冬其所用牺牲则月令谓孟春毋用牝他时固可以牝祭而孔子必取骍角之牛何哉葢孟春毋用牝者谓祀山林川泽而非谓祀名山大川也名山谓五岳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山大川谓四渎江河淮济也所谓山川其舍诸者谓人之祭山川不能舍骍角非谓山川之神不舍骍角也

山梁

邢昺氏曰桥梁也

元按尔雅云隄谓之梁郭璞注云梁即桥也卫风云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毛苌注云石絶水曰梁谓之山梁者其山溪水流之处而为梁以渡者乎夫雉本山栖而山梁则人所徃来之地孔子见其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乃叹曰时哉时哉葢色斯举者可以速则速也翔而后集者可以止则止也时孔子去鲁葢有感焉若谓饮啄得其时则动物之常耳孔子何取哉夫山梁雌雉处非其地而举集得宜可以避祸时哉之叹孔子所以教子路者至矣子路不悟而共之宜其不免于卫难

沟渎

元按尔雅水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渎乃水之大者后汉应劭奏议云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渎人莫之知是以孔子自经沟渎之言指召忽也春秋庄公八年左传云鲁杀子纠于生渎召忽死之生渎史记世家作笙渎注云笙渎鲁地句渎也句渎一作沟渎

夷狄蛮貊

郑氏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貊狄郭璞氏曰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

朱子曰蛮南蛮貊北狄

元按曲礼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各自为国举夷狄则蛮貊可知犹四时错举春秋之义

九夷

朱子曰东方之夷有九种

元按尚书旅獒云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地辨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明堂位云九夷八蛮六戎五狄夫四夷之数参差不同郑注周礼谓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理或然也孔子欲居夷不言南蛮西戎北狄而独言东方之九夷何也范东夷论云东方之夷天性柔顺易以道御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回顽薄之俗就寛畧之法故东夷柔谨异乎三方之风孔子懐愤欲居九夷岂有感于箕子耶东夷传云九夷者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夷风夷阳夷干夷九种也孔子居九夷言九夷尚可化而中国君臣不见用故发此叹耳尝读逸论语曰子欲居九夷从鳯嬉呜呼孔子忧世甚切岂为从鳯嬉也与哉

论语类考卷三

猜你喜欢
  子张篇·孔子
  卷三十七·湛若水
  卷八七·邱濬
  第八章·王夫之
  论语集注考证卷三·金履祥
  春秋辨义卷二十八·卓尔康
  第六章 10·辜鸿铭
  卷十·孙复
  序·李如圭
  书经衷论卷四·张英
  修身译文·洪应明
  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十九·赞宁
  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太虚
  百年钻故纸·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八十九·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九古今体五十七首【甲寅五】超然堂咏程苏事两字超然见实过程苏操得室中戈大都一已忘未尽遂致清流祸越多世道民生那有益出奴入主岂无讹向为君子小人论尚慎旃哉识此歌古今朋党之害由於君子

  • 五集卷六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二古今体七十五首【辛亥二】降旨加赈直隶山东昨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新正恩旨讶颁稀【每岁新正於上年被灾之区加恩展赈今岁则幸上年各省普获丰收惟直隶山东江南

  • 卷四十八·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八    宋 陈起 编王琮雅林小稿 北山访僧晚归 吟僧山北住又买过湖船半日得闲话一生无此缘波光揺酒兴竹色带茶烟归路斜阳里徐行听乱蝉 蓬莱【柯山倅圃】 一棹三万里何修入窈深水痕涵

  • 睡者·闻一多

    灯儿灭了,人儿在床; 月儿底银潮 沥过了叶缝,冲进了洞窗, 射到睡觉的双靥上, 跟他亲了嘴儿又偎脸, 便洗净一切感情底表象, 只剩下了如梦幻的天真, 笼在那连耳目口鼻 都分不清的玉影上。啊!这才是人底真色相! 这才是自然底真创造!

  • 卷四百三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一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自此後诗俱赴杭州时作】太原一男子自顾庸且鄙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既居可言地愿助朝廷理伏合三上章戅愚不称旨圣人存大体优贷容

  •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范晔

    乌桓 鲜卑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

  •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五)·陈寅恪

    此期河东君与卧子之关系已如上述,茲附论河东君此期嘉定之游。就所见材料言之,河东君嘉定之游前后共有二次:一为崇祯七年甲戌暮春至初秋,二为崇祯九年丙子正月初至二月末。今依次论述之。虽论述之时间其次序排列先后有所颠

  • 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第十章 西征之役(下)·冯承钧

    先是追逐摩诃末之者别、速不含两军,于摩诃末死后,残破伊剌黑阿者迷诸城;剌夷已先毁,忽木继之。已而进迫哈马丹,城民奉重币迎降,蒙古军置一戍将而去。连破赞章后,东取可疾云,城民短兵巷战,大伤蒙古兵;卒以力不能抗,全城被屠,死者四

  • 郑赐传·张廷玉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县官员多因犯罪被贬戍,郑赐曾奉命在龙江编组行伍,当时天气酷热,囚犯们都很疲惫,郑赐给他们脱去刑具,让他们租房休息,给他们接济饮食,有病便请医疗治,使

  • 卷二十九·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九议处科目人才疏【隆庆五年】   高 拱臣惟国家之用人皆欲其砥砺名节建立事功以共成熙平之治非徒以一日之短长遂为终身定例而故有所抑滞于

  • 骨相篇第十一·王充

    【题解】本篇阐述人的骨(骨骼、形体)相(相貌)能反映人的命和性,故篇名称为“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骨骼、形体、相貌、声气上,能反映出由气形式的命与性,“性命系于形体”。他把能从一个人身体上考察出其命

  • 十过·韩非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

  • 卷之十二·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二义君臣之义康王之诰: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束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rsquo;王义嗣德,答拜。太保暨茵伯咸进,曰:敢敬告天子皇天,

  •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孟献忠

    南阳后学释 升堂 录三宝感通记曰。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繁后具自言之(会盈耳)。唐临冥报记曰唐吴郡□□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

  • 教坊记·崔令钦

    笔记。唐崔令钦撰。一卷。令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初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终官国子司业。是书作于安史乱后,记述开元时有关教坊设置、乐工舞伎教习、排练、演出制度。全文近三千字。录有教坊曲名三百二十四个。

  • 林外野言·郭翼

    元诗别集。2卷。郭翼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所收之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两卷所收的诗未按体裁类别,卷末附有郭翼撰《与顾仲瑛书》一文。没有序跋文字。郭翼

  • 日知荟说·乾隆

    全4卷。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全书约5万字。均为作者于登极继帝位之前,即25岁之前读书思考、研究经史、探索问题时之心得笔记。据作者该书序文说:“予禀承庭训,懋学书斋,留连往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