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秦处关中,本杂戎狄之俗,其文化和生活程度,都较东方诸国为低。而战国初年,秦又时有内乱,魏人因之,攻夺其河西之地;而且北有上郡。注106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则本属于楚。对于江、河两流域,秦人都并无出路。前三六〇年,已是入战国后一百十八年了。秦孝公即位,用商鞅,定变法之令,一其民于农战,秦遂骤强。前三四〇年,秦人出兵攻魏,取河西。魏弃安邑,徙都大梁。注107秦人又取上郡。于是关中之地,始全为秦人所有。

秦国的民风,本较六国为强悍,而其风气亦较质朴。秦国的政令,又较六国为严肃。所以秦兵一出,而六国都不能敌。于是苏秦说六国之君,合纵以摈(bìn)秦。然六国心力不齐,纵约不久即解散。张仪又说六国连衡以事秦。然秦人并吞之心,未必以六国服从为满足;而六国亦不能一致到底;六国相互之间,更不能无争战;所以横约的不能持久,亦与纵约同。

秦人灭六国,其出兵的路共有三条:一出函谷关,劫韩包周,注108此即今日自陕西出潼关到洛阳,而亦即周武王观兵孟津的路。一渡蒲津,北定太原,南攻上党,注109此即文王戡(kān)耆之路。一出武关,取南阳,又出汉中,取巴蜀,沿江汉而下,三道并会于湖北以攻楚。文王当日,化行江、汉,亦就是这一条路。

秦既破魏,取河西,后又灭蜀。注110蜀是天府之国,其人民虽稍弱,而地方则极富饶,于秦人的经济,大有裨益。于是秦人的东方经略开始。前三一三年,秦人败楚,取汉中。前三一一年,攻韩,拔宜阳。注111前二八〇年,秦又伐楚取黔中。注112于是江、汉两流域,秦人皆据上游之势。前二七五年,白起遂伐楚。取鄢、邓、西陵。明年,又伐楚。拔郢,烧夷陵。楚东北徙都陈。后又徙都寿春。注113前二六〇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降赵,秦败赵军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万。注114遂拔上党,北定太原。于是韩、赵、魏三国,都在秦人控制之下。前二五七年,秦遂围赵都邯郸。注115当这六国都岌岌待亡之时,列国虽发兵以救赵,然多畏秦兵之强,不敢进。幸得魏公子无忌,窃其君之兵符,夺魏将晋鄙之军以救赵,击败秦兵于邯郸下。赵国乃得苟延残喘。

然而六国的命运,终于不能久持。前二五六年,久已无声无臭的周朝,其末主赧(nǎn)王,忽而谋合诸侯攻秦。秦人出兵攻周,周人不能抵抗。赧王只得跑到秦国,尽献其地,周室于是灭亡。注116前二三一年,秦人灭韩。前二二八年,灭赵。这时候,赵人已拓境至代。注117于是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与燕合兵军上谷。注118燕太子丹使荆轲入秦,谋刺秦王,不克。秦大发兵围燕。燕王奔辽东。注119前二二五年,秦灭魏。前二二三年,灭楚。明年,大发兵攻辽东,灭燕。还灭代。又明年,自燕南袭齐,灭之。于是六国尽亡。其春秋时代较小的国:则许先灭于郑。郑亡于韩。曹灭于宋。宋在战国时,其王偃曾一强盛,然不久即灭于齐。陈、蔡及鲁,则均亡于楚。惟卫国最后亡。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二〇九年,才迁其君而绝其祀。然而偌大一个中国,区区一卫算得什么?所以当民国纪元前二一三二年,即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灭齐之岁,史家就算他是中国一统。

【注释】

注106 见第一编第三章。

注107 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大梁,今河南开封县。

注108 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南。秦时之关,在谷之东口。今之潼关,则在谷之西口。韩都新郑,就是春秋时郑国的都城。

注109 蒲津,黄河津名,在今陕西朝邑县、山西永济县之间。上党,今山西晋城县。

注110 今四川成都县。

注111 今河南宜阳县。

注112 今湖南沅(yuán)陵县。

注113 鄢即鄢陵。邓,今河南邓县。西陵,今湖北东湖县。夷陵,在东湖,为楚先王坟墓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注114 野王,今河南沁阳县。长平,今山西高平县。

注115 邯郸,今河北邯郸县。

注116 洛阳,有两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周敬王自王城徙居成周。考王封弟揭于王城,谓之西周君。揭孙惠公,复自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河南巩县),谓之东周君。赧王入秦之时,西周君随亡。东周君又七年,才为秦所灭。

注117 13、14见第一编第三章。

注118 见第一编第三章

注119 见第一编第三章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毕沅
  ●奉天靖难记三·佚名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七·刘时举
  卷八十四下下·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三·纪昀
  五○八 江苏巡抚杨魁奏呈续缴违碍书籍单·佚名
  ●弘光实录钞卷四·佚名
  源乾曜传·刘昫
  洪福源传(附洪俊奇等传)·宋濂
  奏折·阿桂
  弇山堂别集卷十四·王世贞
  卷一百四十·佚名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六·允禄
  卷四十一·佚名
  汤松·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二十·邵雍

    伊川邵雍尧夫首尾吟一百三+五首尧夫非是爱吟诗,为见圣贤兴有时。日月星辰尧则了,江河淮济禹平之。皇王帝伯经褒贬,雪月风花未品题。岂谓古人无阙典,尧夫非是爱吟诗。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坐看时。一气旋回无少息,两仪覆焘

  • 第十三出 诗激·叶宪祖

    【似娘儿】〔旦同丑扮侍儿上〕柳色已深深。空懊恼望断佳音。几番不语停织纴。怕他柔肠转炽。雄心渐折。特地沈吟。 久别非无闷。闻归岂不欢。愁君隳壮志。番觉翠眉攒。奴家赵氏。我官人下第。落魄无聊。昨日邻舍人回

  • 广陵诗钞·吴之振

    王令寒林石屏虢山之远数千里,虢石之重难将持。舟车虢来每苦重,釜盎尚弃不肯携。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远载以来。何况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换千琼瑰。流传中州盛称尚,主以诧客客见祈。世人贱真珍贵假,见者喜色留肤皮。强材美干

  • 卷十三本章经手次第·刘若愚

    凡每日通政司使封本到文书房,回知该正公,公即付掌文书周近侍进朝等拆开口占注,语略节,旁有写手一人,执笔草稿文书单毕,连本付捧匣者,如侯保山、李黑子、张大汉等,失其名,请本至乾清宫大殿内,付王体乾、梁栋、李永贞、石元雅、涂

  • 皇王大纪卷二十八·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康王王承文武成王之业无所变更勤脩先王之训典用和洽于天下以对扬皇天上帝之丕显休命小雅首篇曰鹿鸣三章章八句言燕羣臣嘉賔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賔得尽其心矣呦呦鹿鸣食野之

  • 第九○谕光绪二十年六月廿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一·佚名

    新竹知县范,对庄书朱呈玉发给谕戳赏戴花翎、在任候补直隶州、本任台湾县、调署新竹县正堂、随带加二级范为谕饬承充事。案据户粮税总书朱琛禀称:「缘本邑清理田赋案内,奉宪饬,设立庄书,以便稽查逃粮、

  • 第十卷 清举人 (一)·缪荃孙

    [顺治乙酉科] 江宁府 路汝捷 江宁人。 李廷枢 江宁人。 汪 汇 六合人。 李 蔚 溧水人。 史象晋 上元人。 唐懋淳

  • 卷四十二·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四十二董鄂地方嵩佳氏孙扎理      苏法图晒       苏尔吉索格       索通阿拉哈和启以上俱有传古郎阿   

  •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赵胜和同时期赵国上卿虞卿的合传。平原君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任赵相。司马迁认为平原君是个“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的人。这的确是深

  • 偏安排日事迹卷六·佚名

    十月乙卯〔朔〕,升尚宝司卿钱元悫太仆寺卿。荫内臣李国辅弟、侄锦衣卫千户。以郑芝龙为总兵官,镇守福建等处。升罗■〈日兼〉芳前府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贵州、铜仁等处。丙辰,起补右通政梁云构添设兵部右侍郎。后降北,复

  • 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佚名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 说卦卷九·孔颖达

    说卦第九。[疏]正义曰:《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孔子以伏牺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前《系辞》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

  • 孟子纂疏卷五·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孟子纂疏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卷五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

  • 皇言定声录卷一·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乐记曰夫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又曰乐必发之于声音不于声求乐而求之器术此羲和备数纪一衍万之学所从兴而乐因以亡攷史志引书有五声六律七始九歌而春秋论乐则又有五声六律七音九则夫五声六律世所共晓也而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草上现

  • 泉州府志选录·佚名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余」六则。首为「志地

  • 湖舫诗·沈奕琛

    沈奕琛著,清初集会诗总集。

  • 马忠肃公亮墓志铭·晏殊

    晏殊撰。马亮,字叔明。进士出身,曾任大理评事、芜湖知县。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后调濮州知州,升太常博士、福州知州,又迁饶州知州。北宋咸平三年(1000),任西川转运副使。后又知潭州、升州、广州、杭州、庐州及江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