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孔子删《书》,断自唐虞,所以这时代史料的流传,又较黄帝、颛顼、帝喾三代为详备。

尧、舜都是黄帝之后,其都城则在太原。注24太原与涿鹿均在冀州之域,可见其亦系河北民族。但唐虞时代的文化似较黄帝时为高。《尧典》载尧分命羲和四子,居于四方,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敬授民时”,可见其时,业以农业为重,和黄帝的迁徙往来无常处,大不相同了。这时代,有两件大事,足资研究。一为尧、舜、禹的禅让,一为禹的治水。

据《尚书》及《史记》,则尧在位七十载,年老倦勤,欲让位于四岳。四岳辞让。尧命博举贵戚知疏远隐匿的人。于是众人共以虞舜告尧。尧乃妻之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事之,以观其外。又试以司徒之职。知其贤,乃命其摄政,而卒授之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注25诸侯朝觐(jìn)讼狱的,都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的,亦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才回到尧的旧都,即天子位。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尧问于众。众共举鲧,尧使鲧治之。九年而功弗成。及舜摄政,乃殛(jí)鲧而用其子禹。禹乃先巡行四方,审定高山大川的形势。然后导江、淮、河、济而注之海。百姓乃得安居。九州亦均来贡。当时辅佐舜诸人,以禹之功为最大。舜乃荐禹于天。舜崩之后,禹亦让避舜之子商均。诸侯亦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乃即天子位。儒家所传,尧、舜、禹禅让和禹治水的事,大略如此。

禅让一事,昔人即有怀疑的,如《史通》的《疑古篇》是。此篇所据,尚系《竹书纪年》等不甚可靠之书。然可信的古书,说尧、舜、禹的传授,不免有争夺之嫌的,亦非无有。注26他家之说,尚不足以服儒家之心。更就儒家所传之说考之。如《孟子》、《尚书大传》和《史记》,都说尧使九男事舜。而《吕氏春秋·去私》、《求人》两篇,则说尧有十子。《庄子·盗跖(zhí)篇》,又说尧杀长子。据俞正燮(xiè)所考证,则尧被杀的长子名奡(ào),就是《论语·宪问篇》所谓荡舟而不得其死,《书经·皋陶(gāoyáo)谟(mó)篇》所谓“朋淫于家,用殄(tiǎn)厥世”的。又《书经·尧典》,说舜“流共工于幽州,放

(huān)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而据宋翔凤所考证,则共工、

兜和鲧,在尧时实皆居四岳之职。注27此等岂不可骇。然此尚不过略举;若要一一列举,其可疑的还不止此。儒家所传的话,几千年来,虽然即认为事实,而近人却要怀疑,亦无怪其然了。然古代的天子,究不如后世的尊严。君位继承之法,亦尚未确定。让国之事,即至东周之世,亦非无之。注28必执舜、禹之所为和后世的篡夺无异,亦未必遂是。要之读书当各随其时的事实解之,不必执定成见,亦不必强以异时代的事情相比附。尧、舜、禹的禅让,具体的事实如何,因为书缺有间,已难质言。昔人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我们读史,但知道这时代有一种既非父子,亦非兄弟,而限于同族的相袭法就是了。

治水之事,详见于《尚书》的《禹贡篇》。此篇所述,是否当时之事,亦颇可疑。但当时确有水患,而禹有治水之功,则是无可疑的。《尸子》说当时水患的情形,是“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注29江淮流通,四海溟涬(mǐngxìng)”。则其患,实遍及于今日的江、河流域。禹的治水,大约以四渎(dú)为主。凡小水皆使入大水,而大水则导之入海。未治之前,“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治水成功,则“人得平土而居之”。佐禹的益、稷,又“烈山泽而焚之”;“教民稼穑(sè),树艺五谷”,人民就渐得安居乐业了。注30

舜所命之官,见于《尚书》的,注31有司空、后稷、司徒、士、共工、朕虞、秩宗、典乐、纳言等。又有四岳、十二牧。四岳,据《郑注》,是掌四方诸侯的。十二牧,则因当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命其各主一州之事。《书经》又述当时巡守之制:则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东巡守,至于东岳之下,朝见东方的诸侯。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其礼皆同。其间四年,则四方诸侯,分朝京师。此所述,是否当时之事?若当时确有此制,则其所谓四岳者,是否是后世所说的泰山、衡山、华山、恒山,亦都足资研究。但当时,确有天子诸侯的等级;而尧、舜、禹等为若干诸侯所认为共主,则似无可疑。当时的政治,似颇注重于教化。除契为司徒,是掌教之官外,据《礼记·王制》所述,则有虞氏有上庠(xiáng)、下庠,夏后氏有东胶、西胶;一以养国老,一以养庶老。古人之教,最重孝弟(tì)。养老,正是所以孝弟,而化其犷悍之气的。我国的刑法,最古的是五刑,即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pì)。据《书经·吕刑》,则其法始于苗民,注32而尧采用之。而据《尧典》所载,则又以流宥(yòu)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后世所用的刑法,此时都已启其端倪了。

【注释】

注24 今山西太原县。尧都太原,系汉太原郡晋阳县,见《汉书·地理志》。后人以为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误。

注25 黄河在今山、陕两省之间,古人谓之西河。自此折而东行,谓之南河。更折向东北,则谓之东河。

注26 如《韩非子·外储说》、《忠孝》、《淮南子·齐俗训》等。

注27 《癸巳类稿·奡证》。《尚书略说·四岳》。

注28 较早的,如伯夷、叔齐、吴泰伯。在春秋以后的,如鲁隐公、宋宣公(《春秋》隐公三年),曹公子喜时(同上成公十六年),吴季札(同上襄公二十九年),邾(zhū)娄叔术(同上昭公三十一年),楚公子启(同上哀公八年)。

注29 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县、山西河津县之间。其脉至山西离石县东北为吕梁山。孟门山,在山西吉县西,陕西宜川县东北。

注30 皆见《孟子·滕文公篇》。

注31 《舜典》。此篇实系《尧典》,今本分其后半,而伪撰篇首二十八字,以为《舜典》。

注32 三苗国君,见第一编第二章。

猜你喜欢
  附录等·脱脱
  卷上·刘餗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绎史卷一百二十二·马骕
  五三 我的笔名·周作人
  ·渔船并配公文议·丁曰健
  朱世隆传·李延寿
  谭广传·张廷玉
  卷十七·阿桂
  卷四下·沈枢
  七 英文的学习·邹韬奋
  卷四十一·雍正
  卷六·宋敏求
  卷四合同二·冯煦
  序·曾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67 ·佚名

    潘阆 叙事答所知 久客向天末,唯将鸾鹤群。 盈亏频叹月,舒卷几怜云。 有志思光国,无才可佐君。 知音时见赠,应达圣朝闻。 潘阆 叙吟 高吟见太平,不耻老无成。 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

  • 巻二十二·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二十二   明 袁表马荧 编王检讨集一五言古诗感寓吾闻上古初浑灏本一气羲皇肇人文龙马飒已至轩鸿垂衣绅唐虞臻至治橧巢邈以逺黼黻日云贵云胡苍姫还酒薄真味鳯衰其如何寥落匪一世其二双

  • 卷五百六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甲戌朔,權提舉開封府界常平孫軫為陝西路轉運判官,尋兼權同管勾成都府、利州、陝西等路茶馬事。(兼管茶馬在三月十日,今并此。)   西南韋蕃進奉人安化郎將韋公夏等一十二人並特授奉

  • 卷十八·谷应泰

      ○壬午殉难   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托。”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首肯之。及师次金川门,大内火,建文帝逊去,即召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一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羣庙考【二】历代帝王陵天聪三年十二月遣官祭金太祖世宗陵时太宗文皇帝征明至燕京庚申祭纛於良乡县东山冈是日遣贝勒阿巴泰萨哈廉往祭於房山顺治元年五月上命以礼葬明崇祯帝后暨妃

  • 通制条格卷第六·拜住

     选举  选格至元二十八年六月,中书省奏准《至元新格》:诸职官随朝以三十个月日为任满,在外以周岁为满,钱谷之官各以得代为满,吏员须以九十个月方得出职。由职官转补者同职官例。若未及任满,本管官司不得辄动公文越例保申

  • 三十二年·佚名

    (壬辰)三十二年清道光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己酉朔,行魂宮晝茶禮。○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庚戌,詣仁政殿月臺,傳社稷祈穀大祭香祝。○以李東膺爲慶尙左道兵馬度使,李載亨爲公忠道水軍節度使。○應資老人下

  • 礼经会元卷二上·叶时

    宋 叶时 撰宫衞宫正宫伯掌王宫之官在王宫者百官府之数各有版士庶子之数亦有版官府有府官之次舎士庶子有士庶子之次舎宫正则掌其戒令纠禁而比百官府之众寡宫伯则掌其敎令秩叙而授士庶子之职事此皆言宫衞者也说者多言

  • 春秋提要·胡安国

    周十二王【春秋歴十四王悼王立未逾年敬王崩在春秋后故曰十二王】平王【四十九年隐元年也三年崩在位五十一年】桓王【元年隐四年也桓十五年崩在位二十三年】庄王【元年桓十六年也庄十二年崩在位十五年】僖王【元年庄十

  •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阂。三昧已定,慧无所畏。晓了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其名曰溥首童真、宝事童真、宝印手童真、宝首童真、空藏

  • 智积菩萨品第二十六·佚名

    尔时有菩萨。名逮分别辩。前白佛言:智积菩萨何故号曰为智积耶。佛告族姓子。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佛号名首寂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世界曰精勤。劫名阿摩勒。其佛世界安隐快乐众

  • 指月录卷之二十二·瞿汝稷

    ▲汝州首山省念禅师莱州狄氏子。受业于本郡南禅寺。才具尸罗。遍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也。晚于风穴会中。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师曰。观此一众。岂无人

  • 佛说施灯功德经·佚名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能令众生得无量果。无量光明。无量妙色。无量福藏。无量乐藏。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辩才之

  • 卷第四·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四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小参 开元入院小参。山僧一介草茅。半生担板。三十年来。未曾向人前说一禅字。今日狭路相逢。不免出乖弄丑。若论佛法。本自无法。今日禅和佛法太多不见。古云。法法何曾法

  • 封神演义·许仲琳

    长篇小说。明许仲琳撰。 一百回。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仲琳,南直隶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一说为明陆西星撰。西星南直隶兴化县人。诸生。著有《南华经副墨》、《

  • 慈悲道场忏法·佚名

    梁志公宝唱等集。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发回向心第六。显果报第七。出地狱第八。解怨释结第九。自庆第十。警缘三宝第十一。忏主谢大众第十二。总发大愿第十三。奉为天道礼佛第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元照

    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卷、下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