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太古的社会,情形毕竟如何?古书所载,有说得极文明的,亦有说得极野蛮的。说得极野蛮的,如《管子》的《君臣篇》等是。注21说得极文明的,则如《礼记·礼运篇》孔子论大同之语是。二说果孰是?我说都是也,都有所据。

人类的天性,本来是爱好和平的。惟生活不足,则不能无争。而生活所资,食为尤亟。所以社会生计的舒蹙(cù),可以其取得食物的方法定之。搜集和渔猎时代,食物均苦不足。游牧时代,生活虽稍宽裕,而其人性好杀伐,往往以侵掠为事。只有农业时代,生计宽裕;而其所做的事业,又极和平,所以能产生较高的文化。

古代的农业社会,大约是各各独立,彼此之间,不甚相往来的。老子所说:“郅(zhì)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想象的,就是此等社会。注22惟其如此,故其内部的组织,极为安和。孔子所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所慨慕的,也就是此等社会。内部的组织,既然安和如此,其相互之间,自然没有斗争。这就是孔子所谓“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就是所谓“大同”。假使人类的社会,都能如此,人口增加了,交通便利了,徐徐的扩大联合起来,再谋合理的组织,岂不是个黄金世界?而无如其不能。有爱平和的,就有爱侵掠的。相遇之时,就免不了战斗。战斗既起,则有征服人的,有被征服于人的。征服者掌握政权,不事生产,成为治人而食于人的阶级。被征服的,则反之而成为食人而治于人的阶级。而前此合理的组织,就渐次破坏了。合理的组织既变,则无复为公众服务,而同时亦即受公众保障的精神。人人各营其私,而贫富亦分等级。自由平等之风,渐成往事了。人与人之间,时起冲突,乃不得不靠礼乐刑政等来调和,来维持。社会风气,遂日趋浇薄了。先秦诸子,所以慨叹末俗,怀想古初,都是以此等变迁,为其背景。然而去古未远,古代的良法美意,究竟还破坏未尽。社会的风气,也还未十分浇漓(lí)。在上者,亦未至十分骄侈。虽不能无待于刑政,而刑政也还能修明。这便是孔子所谓小康。大约孔子所慨想的大同之世,总在神农以前;而阶级之治,则起于黄帝以后。《商君书·画策篇》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可见炎黄之为治,是迥然不同的。而二者之不同,却给我们以农耕之民好平和,游牧之民好战斗的暗示。

以上所说,是社会组织的变迁。至于物质文明,则总是逐渐进步的。《礼运篇》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yǒu)户。以炮(páo)以燔(fán),以烹以炙。

这是说衣食住进化的情形。大约从生食进化到熟食,在燧人之世。我国的房屋,是以土木二者合成的。土工原于穴居,木工则原于巢居。构木为巢,据《韩非子》说,是在有巢氏之世。注23其人似尚在黄帝以前。至于能建造栋宇,则大约已在五帝之世。所以《易·系辞传》把“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叙在黄帝、尧、舜之后了。《易·系辞传》又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正义》说:“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这就是《礼运》所说以麻丝易羽皮之事。此外,《易·系辞传》所说后世圣人所做的事,还有:“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服牛乘马,引重致远”、“重(chóng)门击柝(tuò),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及“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guǒ)”、“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各项。这后世圣人,或说即蒙上黄帝、尧、舜而言,或说不然,现亦无从断定。但这许多事物的进化,大略都在五帝之世,则似乎可信的。

【注释】

注21 《君臣篇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注22 此数语,见《史记·货殖列传》。其见于今《老子书》的,辞小异而意大同。因取简明,故引《史记》。果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岂有不相往来之理?老子所说,原系想像之谈,但亦有古代的事实,以为之背景。古代此等社会,大抵因交通不便;又其时人口稀少,各部落相去较远,所以不相往来的。《管子·侈靡(chǐmí)篇》说:“俈(同‘喾’)尧之时,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来(疑当作‘求’)足。”可以和老子之言相证。

注23 亦见《五蠹篇》。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六 周室诸王·李延寿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柯劭忞
  卷第一百七十七·胡三省
  ◎职官十一·徐天麟
  卷之一千六十·佚名
  卷之四百二·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瀋館錄卷四·佚名
  一三六○ 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查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等事折·佚名
  象台首末卷四·胡知柔
  高祖本纪·薛居正
  五·钱穆
  ●皇朝通典卷二十二·佚名
  卷三·赵汝愚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范梈

      《范德机诗集》七卷,元范梈撰。梈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人。以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出为岭海廉访使照磨,历转江西、湖东。后选充翰林应奉。又改闽海道知事,移疾归。天历二年授湖南岭北道廉访使经历,以母老未赴。

  • 第二十六回 冒名姓真来宰相家·佚名

    诗曰:偶然写字在店中不必书写是伯兄冒充同胞会面后始知弟妹进都京闲言少敍,书接上回:却说兰英要往相府中去寻继成,立时打发饭钱。小全只当真是继成兄弟,执意不收,遂将他二人的行李搭在马上,牵出店门之外。二位小姐夸鞍上马,小

  • 志第四 礼乐四·欧阳修

    其非常祀,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守、视学、耕藉、拜陵。 《文中子》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盖其旷世不常行,而于礼无所本,故自汉以来,儒生学官论议不同,而至于不能决,则出于时君率意而行之尔。隋文帝尝令牛弘

  •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姚之骃

    神鬼门神灵天妃 元史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防海运有竒应加封天妃嵗遣使致祭袁凯天妃庙诗百年祀事崇邦典半夜神光出海涛颈涌白液 元史类编王伯顔知福宁骂贼死颈涌白液如乳后贼时覩其引兵出入明年我兵讨贼望空呼王

  • 卷五十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下 【丁卯】宣宗皇帝大中元年春二月旱 【上以旱故减膳彻乐出宫女纵鹰隼止营缮命卢商与御史中丞封敖踈理京城系因大理卿马植奏曰官兴犯赃及故杀人大赦所不免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正统十二年春正月甲子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皇太后 皇后免命妇朝贺○乙丑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夜有流星大如杯色青白有光烛地出玄戈旁东行至天市垣外尾迹炸散

  • ◎“国际情报”·恽逸群

    戴笠所主持的情报工作,从封建势力的内部来说,是比较强的,他供给了很多材料——地方反对派的,其他派系的,一直到嫡系干部的言论行动,蒋介石都能相当了解,比CC的中统局要强的多。但对于外国的材料,特别是对于日本方面的情报,则非

  • 前集卷六·宋名臣言行录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録前集卷六 宋 朱子 纂集 吕夷简 许国文靖公 字坦夫其先莱州人徒夀州进士及第相仁宗配享庙庭 河北自五代末即筭田鎛公叹曰王道本於农此何名哉因表除

  • 卷四十六·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四十六乾隆六年春正月戊辰命免陜甘二省兵丁借支银两上谕内阁曰陜甘两省自军兴以来出征兵丁等俱有赏赉而平时制备军装器械等项陆续借支司库银五十七万两有奇例应在本兵名下按季扣还者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班固

    (萧望之)【原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

  • 姜应麟传·张廷玉

    姜应麟,字泰符,浙江慈溪人。父亲国华,嘉靖年间进士。任陕西参议,以廉洁闻名。姜应麟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授职户科给事中。郑贵妃得到皇上特殊宠爱,生下儿子常洵,被晋封为皇贵妃。而王恭妃所生育的皇长子已五岁

  • 卷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七十三礼部三十二传制诸司职掌一凡大祀前三日陈设如常仪文武官各具朝服诣丹墀拜位钟声止仪礼司跪奏请陞殿乐作皇帝御华盖殿具皮弁服出陞座乐止鸣鞭讫赞四拜传制官诣御前跪传制由东门出至传制位称

  • 第二十六卦 大畜 山天大畜 艮上乾下·佚名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九

  • 卷八 汤誓第一·孔颖达

    《释文》:凡三十四篇,十七篇存。商书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相,息亮反。汤如字。马云:“俗儒以汤为谥,或为号。号者似非其意,言谥近之。然不在《谥法》,故无闻焉。及禹,俗儒以为名,《

  • 目次·正觉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目次卷一上堂晚参示众卷二举古卷三颂古卷四机缘塔铭铭偈记

  • 难经正义·叶霖

    医经类著作。清叶霖撰。六卷。霖字子雨,江苏扬州人。著名医家。撰有《脉说》、《伏气解》、《痧疹辑要》等。并参订《脉诀乳海》、《伤暑全书》。叶氏认为《难经》“理趣深远,非浅学得窥堂奥”,遂“谨考经文,寻其意旨

  • 古本水浒传·施耐庵

    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或《古本水浒》,初由江苏常熟医生、藏书家、小说家梅寄鹤发现,被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水浒传》的一个古老但长期被埋没的、甚至《水浒传》作者最初的版本。但是此说也被另一部分研

  • 张子抄释·吕柟

    六卷,明吕柟(1479—1542)辑。张载为北宋五子之一,著述很多,流传很少。此书摘录张载《正蒙》、《经学理窟》及语录、文集等,各附以释文,体例与《朱子抄释》、《二程子抄释》、《《周子抄释》略同。凡卷一至二《西铭》第一、《东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