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四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小参

开元入院小参。山僧一介草茅。半生担板。三十年来。未曾向人前说一禅字。今日狭路相逢。不免出乖弄丑。若论佛法。本自无法。今日禅和佛法太多不见。古云。法法何曾法。又云。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诸兄弟。莫因山僧说无法。便在虚空中。钉个橛子。若在虚空中。钉个橛子。则无法便成有法了也。今诸兄弟。且须守个本分。莫妄生拟议。如今有等人。祇弄虚头。向古人公案上穿凿。学颂。学拈。学答。话向人前。或喝。或棒。擎拳。竖指。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拂袖便行。推倒禅床。转身作女人拜。打个筋斗出门去。此等虽是古人已用三昧。今日种种相袭。便成恶套了也。如何是佛法。所以山僧总不理他。盖为无许多闲气力也。大众要佛法么。山僧今夜将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一切诸法尽情。与诸兄弟说去好么。良久云。灯笼跳出人前。却说。和尚今日。开堂辛苦。珍重。

小参。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秘魔祇解擎叉。俱胝祇是竖指。今日山僧。抛下鼓山鼓。来扫紫云云。将前络索。老和尚缚作一捆。丢在洛阳桥下去也。且道。山僧有甚么长处。良久云。莫莫。无事归堂好。

除夜小参。古人云。腊月三十日。作么生折合去。此语最为利害。盖为诸人长年。祗在街头巷尾。索残唾过日。全非真实。腊月三十日如何受用。得着此事。必须向自己本地风光上透出。始有受用。有等人。祇在公案上。穿凿孰为向上孰为向下。孰为全提孰为半提。一一解了。却又要学拈学颂。学上堂学小参。徒弟呈览。师父涂改。以此过日。谓之操宗。又有等人。祇在语言快便机锋圆活上留心。终日学问学答。驴唇马舌。到处乱弄。又有等人。祇认着一个无名无相非有非无的境界。以为极则。到处乱截乱扫。殊不知。此乃儱侗。真如宗门中。更有千圣不传的一路在。未可颟顸去也。又有等人。祇认着一个能见能闻处处具足的。执以为真。此正认奴作郎。颠倒知见。大抵此数等人。似个穷乞儿牵着个无尾巴猢狲。前村后店到处弄。弄来弄去。自谓渠生意好弄。到腊月三十日。鼓也打破了。猢狲也走去了。顿足搥胸。悔之何及。昔日北禅贤。烹露地白牛。与诸人分岁。未免将官物作私用。看来也好与拄杖三十。开元今夜。丛林初兴。常住淡薄。举箸向空中。画一圈云。山僧祇将个糊饼。与诸人分岁。一任诸人餐采。若餐采得管取饱。欣欣地过了残年。其或未然。这个糊饼。变成棘栗蓬。要吞吞不得。要吐吐不得。此乃诸人之咎。非山僧之咎也。

小参。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与君通。虽然如是今日。按下云头。略通一线。拈数珠曰。不得说是珠。不得说不是珠。不得当头便喝。不得夺珠抛在地上。不得说放下着。不得拂袖归堂。请各下语看。如下语相应。山僧拂子。当堂分付。非独山僧。三世诸佛也不奈你何。试道看。众默然。师曰。各请归堂参看好。

上元小参。今夜上元节。不必山僧说。家家有花灯。处处悬明月。日月灯明佛彻底为君泄闹浩浩处。快承当暖烘烘地。休分别。虽然如是。更有密移一步的句。作么生道。冷似日兮暖似铁。

弥陀殿小参。此事不远如人在空。如鱼在水。出入进退。无不是。空顺逆游泳。无不是水。祇为见起情生。所以白云万里。昔日投子参翠微。问。如何是西来意。翠微但以目顾视。投子拟进语。微曰。更要第二杓恶水么。投子便大悟。你看他这里还容得一点情见么。后来投子住庵。雪峰往参。投子下禅床立。峰伫思。被投子托出庵外。峰直得哭。你看他这里还容得一点情见么。所以山僧今日。祇作死马医。教人离心意识参。透出个本有光明。不是钝置。诸兄弟。盖为这个不是知解边事也。僧问。如何是本有光明。师笑一声。僧曰。未笑已前时如何。师云。汝未会在。

小参。千思万虑不如休。千言万语不如歇。不用捧出破砂盆。何须提起乾屎橛。虽然。也不可一向恁么道。祇如甘露戒坛。跳入你眼睛里。又作么生袒膞和尚在你背后行。又说甚么话。也须着些精彩。始得。

小参。但是禅衲。祇要除得四病。第一不得沿途觅唾。第二不得钉桩摇橹。第三不得斩头求活。第四不得头上安头。能离四病。自然天下太平。

小参。昔马祖向大梅道。个即心即佛。好似个九转灵丹。服之者。顿令凡身变为仙骨。后来又道。个非心非佛。好似个金刚宝剑。当头一挥。直要断人命根。后来南泉又道。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好似婆心太切。彻底相为学人不必思量。千玄万妙。且于此三转语中透去。便可归家稳坐。但是鼓山门下。则又不然。不饮君王宴。安问杏花村。还知么。黑虎夜行头戴雪。笑杀堂中老圣僧。

小参。曲如箭。直如钩。小是海。大是沤。蚯蚓跳过东海。跛鳖飞上云头。参。

蔡司衡母二七请对灵。小参。树头霜占白。庭下月生寒。要明今日意。识取最初关。今日乃蔡母刘孺人二七之辰也。今秋余过沙镇。寓长芳僧舍。孺人屡为法来。叩我百年时事。余为说西方胜缘甚悉。阅数月而病。病数日而告终。世俗谓五十五年前。孺人之生也。五十五年后。孺人之死也。余谓。威音王以来。刻刻孺人生。无有不生时。刻刻孺人死。无有不死时。世人见其粗。而不见其精。见其显。而不见其微。乃唤今日是二七。数水底之鱼踪。辨空中之鸟迹。岂不大可慨哉。然既知常生常死底。更须知不生不死底。既是常生常死底。作么生是不生不死底。莫是唯其不生不死故。能常生常死么。莫是唯其常生常死故。能不生不死么。此乃教家极则。若我达摩门下。犹隔江在。今日且问。孺人化去。已经二七。即今在甚么处。安身立命。二七之前。四大无恙时。又在甚么处。安身立命。五十五年前。未入胞胎时。又在甚么处。安身立命。喝一喝云。个中若能明得这一喝。今日意最初关一时打翻了也。坐看灵柩成三昧。笑杀灯台泪两垂。

入堂小参。诸方有法说得。有公案商量得。有棒喝施设得。到老僧这里。却是一味关门打睡。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古人云。顾鉴嚬呻。曲为中下。闭门打睡。接上上机。老僧今夜入堂。便是拖泥带水。况为诸人说长道短耶。然既到此。也不免随例喋喋一番。大抵学禅者。第一。不得凿壁偷光。有等学人。专向古人公案上。穿凿解说。以为了。当殊不知。你虽说得滴水不漏。依旧是古人底。与诸人毫无干涉。第二。不得拨波求水。自谓。今日是迷。求他日悟。谓眼前万境。以及内心意识。悉皆幻妄。却要这里求见真心。殊不知。即妄说真。已是钝汉。况弃妄说真耶。第三。不得空中钉橛。有等学人。於古人方便。执而不舍。以为奇特。如临济三玄。洞山五位。云门三句等。或痴守孤危。或偏坠平实。或贪向上。或好格外。此正是法执不忘。去道奚啻万里。诸人若能离此三病。方是当家种草。虽然。更有事在。昔马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先和尚拈云。老僧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有盐酱。二大老分疆列界。名有为人处在。老僧则又不然。老僧自从胡乱后三十年。祇管逢茶吃茶。逢饭吃饭。那管渠有盐酱。无盐酱。诸人若也会得。老僧有个破钵囊。两手交付。其或未然。且向期中。再四参看好。

小参。直截根源。不存知解。当阳露出不费纤毫。若也眨起眉毛。早成蹉过。才落拟议。便隔千山。所以睦州见僧来。便掩门。鲁祖见僧来。便面壁。可谓。真实相为。岂似我辈阿漉漉地。说三道四。问妙答玄。虽然。也须识得古人誵讹处始得。如鲁祖面壁。罗山云。我当时若见。好与五火抄。何故为渠解放。不解收。玄沙云。我当时若见。也好与五火抄。且道。与罗山意。是同是别。二大老。总是借西家灯。照东家壁。各具手眼。今日老僧简点将来。好将三大老。各与五火抄。还知么。横身当宇宙。谁是出头人。

小参。举马祖云。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目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於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师曰。马祖好似一个老婆婆。呕心呕血与汝诸人说了也。但近日稍通文字者。俱云会得。及见僧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祖便打云。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在。诸人见此。俱云。这里却难会。既是这里会不得。因甚前面底会得。既是这里会不得。前面会得底俱非也。或有云。我会也我会也。打处正是直指他底意。或云。打处祇是断他解心。苦哉苦哉。马祖正法眼。但恁么流通去也。今日若有人问。如何是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老僧便打。诸人又作么生商量。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小参。举懒安初参百丈。问曰。学人欲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安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到家。安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莫令犯人苗稼。安自兹领旨。师曰。此一则公案。可见。古人之大全。大抵古人沉厚细密。大非今人之比。百丈是马祖门下。亲遭一喝。得大机者。其答安公之问。岂不能一喝一棒。却云。如骑牛觅牛。及问识得后如何。便云。如人骑牛到家。夫既到家。则千稳万当。更有何事。却又问云。始终如何保任。若是今人答这话便咄云。将谓汝是个人元来作这般见解。百丈却不然。又云。如牧牛人执杖视之。莫令犯人苗稼。安从兹领旨。便养成一头露地白牛。其不坠师训如此。今人视之。可谓大不唧[口*留]汉也。今日诸人说保任且置。还有识得牛者么。牵出与老僧看。众无语。师曰。莫道。古人不唧[口*留]好。

小参。本分衲僧。自然寥廓。分别不生。逈异诸学。不问未生前。不管清净觉。菩提与涅盘。是甚破木杓。指毫末为泰山。视沧海为一勺。颠三倒四没来繇。千圣闻之眉皱却。因甚如此。祇缘迸断黄金索。此土西方寻不着。

承天寺小参。今之承天。古之招庆也。第一代棱和尚。有一则公案。七百年来未了。招庆尝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诸仁者作么生会。还是拨万象。还是不拨万象。若说拨万象。渠又说万象之中。若说不拨万象。渠又说独露身。既不许说拨。又不许说不拨。毕竟作么生说。莫祇喝一喝打一掌拂袖便行。以为了当。须是有个真实会处。若是仙陀客。举头便知尾。其或未然。且学棱和尚坐破七个蒲团去也。今人多道。不消用功。祇要放下。殊不知。你才起念放下。这一念。便放不下了也。或有云祇须直下承当。殊不知。你才起念承当。这一念。便隔千山了也。或有专学驴唇马舌。问东答西。谓之不受人安排。不受人缠缚。以为了当。殊不知。你才起此念。便自家安排。自家缠缚了也。盖为你才生一念。便有能有所。非妄而何。咦。鹤有九皋难翥翼。马无千里谩追风。珍重。

兴化菩提庵小参。若论这个处处全彰。祇如今日海风如雷。大地震动。已为诸人说法竟。若能从此会去。何用叨呾。其或未然。须知。诸人本有之性。与诸佛无二。因甚诸佛成无上尊。而我等祇为博地凡夫。盖为我等有妄识妄情故也。何谓妄识。于一切境上。起种种有无是非之见也。何谓妄情。于一切境上。起种种爱憎取舍之情也。繇有妄识。乃起妄情。繇有妄情。乃造妄业。造天业则生天。造人业则生人。造鬼业则生鬼。乃至造地狱业。则生地狱。无有不繇业而生者。生繇业生。造繇情造。情繇识起。诸人若能于一切境上。不生有无是非之见。则能于一切境上。不起爱憎取舍之情。斯人于圣凡位中。收不得。又岂有生死之可言哉。若有个汉闻恁么道出来。推倒法座也。怪他不得如未稳在。且莫弄虚头。山僧且教渠作死马医。但二六时中。发起勇猛坚固之心。看个话头。念兹在兹。如猫捕鼠。如龙护珠。无一刻放下。日久月深。情穷理极。忽然磕着。管取通天彻地。古德云。尘劳逈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大道岩小参。山僧今晨。出圭峰过金鸡桥。迤逦田野间。日午始到弥陀岩。斋后取道巢云。石壁天高。扪萝百折。寒泉天泻。飞溅人衣。崎岖数里。始达大道岩。至晚课后。与诸人相见。祇如恁么来。还有佛法也无。若道无。诸人眼在什么处。若道有。毕竟佛法在什么处。咦。满林桃李皆春色。为问东君几个知。

中秋小参。年年八月有中秋。此夜中秋更可愁。岭上木鸡御月走。溪边石犬吠难休。惊起东村王大姐。点灯床下觅踪由。捉得虾蟆生两翅。转身飞去状如鸥。诸仁者。莫强求。鬼谷烧龟亡五兆。君平起数失双筹。

小参。棒如雨点。喝似雷轰。朝打三千。暮打八百。古人如此为人。岂不痛快。但是山僧。这里未肯挨门傍壁受古人杂毒在。若有客来。祇向他道。个五三九七。杀人刀活人剑。各自领取。

闻大师入塔。小参。兹当闻大师入塔之次。四来缁素。雾拥云屯。还有知闻大师住处者么。莫是云鼻孔里安禅。眉毛上[跳-兆+孛]跳么。莫是云清风度廊下。秋月转檐前么。莫是云依稀湘南。彷佛潭北么。莫是云红霞不离碧落。白日祇绕须弥么。莫是云乾坤包不得。日月照难周么。恁么说话。似则也似。在则未在。蓦竖起拳云。元来祇在老僧拳头上。要与诸人相见。挥案一声云。一音演说随类各解。收拳云。忽化作出海金龙。直透青霄去也。你诸人莫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

结制日小参。诸兄弟今日。又逢结制。须知期有解结。功无始终。直要万里一条铁去。唯有本参死对头在。尚不问悟与不悟。况其他乎。若夫古人言句。切不得妄生穿凿。起心解会。为这个法。不是你穿凿得的。不是你解会得的。且不必举出古人许多古怪机缘。祇如德山道。汝但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此四句尽情说破。更无隐讳。不难解会。但汝才说无心。便是有心了也。才说无事。早是有事了也。能虚么。能寂么。既不虚寂。则虽通身是口。辨若悬河。总是生死岸头。浊智流转而已。所以上代诸祖。祇教你将通身胆力通身精神。全用在一句话头上。看来看去。忽然爆地一声。则身心世界。一旦平沉。千差万别。一旦融通。七玄八妙。一旦消灭。那时更说甚么。无事有事。无心有心。虚灵寂妙四字。直是无处安着。那管德山老人唤来打折渠驴腰。其或未然。且莫乱统。九十日中。仔细参详好。

曹侍御夫人吴氏。百日请对灵。小参。小艇移来芳草岸。流莺啼破绿杨枝。昨宵又下催花雨。添得春光满穆溪。不用达摩来面壁。何须诸佛露全机。若能脑后开双眼。佛性因缘在此时。夫人向此中会也未。若会得时。便向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去也。如或未会。老僧不免瞒夫人去。夫人六十年前。生在吴家。祇缘父精母血假合而有生。六十年后。卒于曹家。亦祇缘父精母血离散而有死。前之生者若实。则后安得有死。前之生者非生。则后之死者亦非死。所以生死止同幻化。绝不相干。汝自看。即今历历孤明。能听老僧说法者。还有生死也无。夫人更须知有道吾道底。昔道吾同渐源。到一家吊慰。渐源拊棺而问曰。生耶死耶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曰。为甚不道。吾曰。不道不道。源曰。若不与某甲道。打和尚去也。吾曰。打则任打。道则不道。夫人试看道。吾意在甚么处。击拂子曰。忽然打破阎浮梦。笑倒南无观世音。

对灵示曹嘉鱼居士。小参。呜呼居士而遽往耶。居士之恬和恭俭宜寿。孝友仁厚宜寿。归心真乘。奉佛精虔亦宜寿。何得此促报。而遽往耶。以世俗之见观之。固宜哀怨之不已。呼号而不平者也。苟能达受命之元由。酬业之深脉。则或延或促。或丰或啬。非从天降。悉本自招。将何尤乎。是须知报从业致。业从识生。识从幻起。正如镜中有影。待物而彰。水面生波。因风而动。迷者执镜定有影。水定有波。而不知其本实非有。尽从幻起。若了此幻源。则非幻不灭者可识。识此非幻不灭。则幻可不除而自净。於是为生死乎。为无生死乎。咄。居士倘能明此。则历劫业因可从此识。无始习气可从此消。又何长年短算之可言哉。今承尊翁严命。对灵为汝演说。汝其念之。

天宁寺小参。祖师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诸人若能于此直下领略。更有何事。如或未能。山僧打葛藤去。众生所以汩没生死。长劫冥冥。无有出期者。只为你有个拣择分别之心。有分别便有好丑。有好丑便有爱憎。有爱憎便有去取。有去取便有善恶。繇是善者上升。恶者下坠。报在天人。即欲去善恶。而取无善无恶报。在二乘。所以终不能超生出死。只为有分别之识。爱憎之情也。所以诸佛诸祖。教人直出轮回者。无有他术。唯要你泯此妄识妄情而已。若要泯此识情。须是要一步死工夫。古人工夫无定。总只为渠一个。为生死之心切急急忙忙。如作一件大不好事在。将露未露之间。展转思惟。求个出路。亦如在狭小路头。逢着一个生死冤家。直须弃命打出。日久月深。情忘识绝。心花顿开。逢缘遇境。而生死之心尽矣。后来人根器既劣。偷心日重。虽说参话头做工夫。而浮慕之心日分。为道之念日澹。加之。狂慧竞起。便尔随俗流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以口舌为三昧。以偈颂为正参。殊不知。你答话似赵州。偈颂过雪窦。总归生死窟穴而已。所以古人云。老兄下语。即老僧未能过。但未能脱生死耳。或又云。任你上堂也上得。小参也说得。拈也拈得。颂也颂得。祇是未在。何以故。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王回庵小参。王回山上白云坞。门外落花如红雨。青松翠竹各争妍。紫燕黄鹂相共语。虚空逼塞尽春风。何须更说。云门普斩断雪峰鳖鼻蛇。倒骑玄沙白额虎。临济只是小厮儿。西河那有真狮子。任渠百妙与千玄。到底看来只如此。何以故。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庄屏庵小参。闹蓝早抽身。僻谷偏留情。王回不厌深。今复到庄屏。岂为耽独乐。世衰道难行。静处闲叉手。为人不为人。只如深山僻谷之中。作么生是为人一句。和烟拾橡栗带月灌菠薐。珍重。

智者寺小参。婺州为古圣垂迹之地。智者大师其一也。老僧今到婺州。首得瞻礼。忆昔大师。曾入澡瓶中趺坐。为是廓瓶以容身。为是缩身以就瓶。若作神通商量。错认驴鞍桥。若不作神通商量。又作么生商量。古人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今日老僧与诸人相逢了也。拈出了也。作么生是知有底事。好向黑白未分前。看取。

普明寺小参。草碧泉清旧日山。牧牛人去未曾还。我来惯把泥牛牧。等闲笑破几重关。昔日有个南泉。称善牧者。曾云。自小牧一头水牯牛。拟向溪西牧。未免犯国王水草。拟向溪东牧。亦未免犯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看来却似画地为牢。转动不得。未为好手。又有个懒安。称善牧者。曾云。养得一头水牯牛。变成个露地白牛。眼前孤逈逈地趂亦不去。看来却似气穷力竭。驱遣不得。亦未为好手。唯有普明禅师。原始要终。分为十则。牧牛之义无遗矣。但老僧却又不然。只牧得一头折角泥牛。那管溪东溪西。不论山南山北。有时耕翻大地。有时触破虚空。诸人还识也未。良久云。吽。

冬至晚小参。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良久云。会么。进云。恁么则无出入也。师云。无亦不可得。进云。古人又道。面门出入何也。师云。指影只为标真。进云。如何又道。是什么乾屎橛。师云。若无后语。何有临济。僧礼拜。师乃云。大易云。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此戒诸人妄动也。盖本分大事。不容动着。动着些儿即乖本色。所以成佛作祖。是头上安头。明心见性。是眼中着屑。大机大用。是体妙失宗。返本还源。是弃家外走。诸人莫见我如是说。便作无事无心会。若作无事无心会。也是阴山鬼窟里坐。纵饶你不恁么。也是蟭蟟虽脱壳。未免抱寒枝。老僧已是满盘托出。与诸人了也。若更凝眸。不劳相见。

小参。生从何来。空里片云莫乱猜。死从何去。满眼空花落甚处。休言。昔日与今朝。莫计生灭并常住。昔人苦口曾垂示。有无恰如藤倚树。树倒藤枯更浪寻。一笑分明重指注。重指注。毕竟一句归何处咄。

为叶子暄居士对灵小参。福唐叶子暄居士。以妙龄慧质。遽尔云亡。宗族邻里。皆共惜之。老僧却谓。居士实未尝亡。祇于今一灵真性。惺惺不昧。来听老僧说法者。还有存亡也无。此既无存亡。则从前一切生死。皆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盖此幻妄。原从心境而得。心本无心。因境而有。境本无境。因心而现。心境交妄造成幻业。既有幻业。汲引生死。今但能知此生死之妄。则诸佛涅盘。实不出此。遂举拂子云。子暄居士惺惺着。但能於此会得。则不必言妄。亦不必言不妄。不必言亡。亦不必言不亡。不必言知。亦不必言不知。三世诸佛。一切妙法。尽在此中。彻透根源去也。老僧葛藤不少。居士。珍重。

小参。举庞公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公便悟去。后草堂清拈云。若恁么道。鱼龙瑕蠏。向什处安着。今日鼓山诸人。各代马祖。转一语看。一僧云。随声便喝。一僧云。草堂合吃老僧手里棒。一僧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一僧云。唤什么作鱼龙虾蠏。一僧云。恁么即水生也。师云。诸人各能为马祖出气。可谓。同坑无异土。但祇是扶强不扶弱。据老僧看来。马祖语不妨痛快易会。但是应机合节。亦祇得八成。后广严泽别马祖云。城中青史楼。云外高峰塔。广严合唤来。与马祖洗脚。诸人还有道。得十成者么。请各道看。一僧背师前叉手而立云。请和尚鉴。师云。好与七藤条。一僧云。万象之中独露身。师云。的当甚的当。但是借照邻家。一僧云。今日事繁。不能为汝说。师云。亲切甚亲切。但恐相习成风。一僧云。天不能盖。地不能载。师云。错亦不错。但无大人作略。一僧但向师前挺身而立。师云。非即不非。是即未是。一僧曰。咄。说什么与不与。师云。似也似。但可惜许。一僧云。某甲但扭住问他。你是阿谁。师云。他便劈面一掌。你又作么生。一僧云。灵源洞口石将军。师云。你到做得广严弟子。一僧云。不识。师云。不识又不识个什么。一僧云。某甲今日。满口道不出。师云。且放汝三十棒。师复云。今日诸人各具一知半解。下语各有来由。但浅深不一。多难出得古人蹊径耳。十成语。且待他日。下座。

为太史陈仲谋居士。及夫人李氏对灵。一切众生。沉溺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无有出期。其始只因一念之迷。以至于此。所以起贪嗔痴。发身口意。四生六道。轮回不息故。世尊于金刚会上。末后叮咛说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能如是观。即是成佛之初门。出生死之要道也。今日子嘉居士。为先太史陈公。及夫人李氏礼忏。屈山僧到此。不免向葛藤窠里。与渠相见。举拂子云。聻。无量生死百千业债。但向此中脱去。咄。

为优婆夷林氏对灵。生死从来本寂。佛法一切现成。争奈后人不守本分。曲为来机。施出种种三昧。也总明者个事。若到鼓山门下。却又不然。道吾笏秘魔叉总请放下。德山棒临济喝。到此都休。今日老僧。为优婆夷林氏对灵。又说个什么。如人夏则摇扇。冬则附炉。寒则添衣。饥则进食。者里便是少林心髓。曹溪血脉。若能会得。方知生死从来本寂。佛法一切现成。众生成佛。其来旧矣。会么。珍重。

为宗见监院对灵。宗见上座。生平以戒月严身。悲花接物。在樟湖固为一方知识。在石鼓亦为一众纲维。一旦拂袖归西。灰飞烟灭。将就窣堵。诸法眷屈老僧到此。为渠说个最后祖饯。夫人有身。总由虚妄因缘所成。不由你差排。不由你管摄。你要念念常存。他要念念速灭。挨到腊月三十日。一场戏剧已完。须要求个非生非灭真归休处。如何是真归休处。莫是离生灭而求不生不灭么。斯人未见道源。莫是即生灭而求不生不灭么。斯人亦未见道源。毕竟作么生即是。举拂子云。见则便见。会则便会。说什么生灭不生灭。又说什么即生灭离生灭。宗见上座会也未。山中梅树花开徧。几个能闻一段香。

为秀生上座对灵。秀生上座。秉志坚贞。律身清苦。似铁骨之凌空。若天花之不染。三十年守一破茅蓬。念念专归净邦。步步脚踏实地去。冬十月卧疾。至腊月十七日。念佛坐化。顶门如炙。其生西之验明矣。可谓。僧中翘楚。世外珪璋。今乃终七之期。其徒等问等宣请老僧。为渠对灵说法。老僧更有何说。不是当风点烛。便是醉后添杯。何以故。全身已坐黄金剎。安用疎山腊月莲。

小参。古云。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与君通。昔山僧在寿昌日。僧问老人参廪山。得何指示。老人云。实无指示。山僧曰。若无指示。这片香因甚烧向廪山去。老人云。若有指示。这片香不烧向廪山去也。因言。我在廪山时。先师绝口。不提宗门事。一日因与兄弟。论金刚经义甚快。先师笑曰。宗眼不明。非为究竟。我闻着茫然自失。乃请问。如何是宗眼。先师拂衣而起。后因到郡城。访罗近溪先生于从姑山。始见五灯会元。句句如拦路虎归。请得一部。日夕披玩。每以疑义请益先师。但云我实不知。汝自看取。一日因见僧问兴善宽。曰。如何是道。宽曰。大好。山不觉豁然。后千七百则。无少滞碍。乃入方丈。通所悟。先师曰。悟即不无。却要受用得着始得。不然恐祇是个汞银禅也。我后辞先师隐峨峰。一夕山境大喧。不觉惊动。因忆先师之言。乃曰。小境尚动。况生死乎。即点灯。信手抽会元一卷来看。正值珪禅师为岳神受戒章。廓然无畏。而生死之心始尽矣。所以我这片香烧向廪山去。祇重他一个无指示。若当时为我阿漉漉地说来。岂有今日也。此意非独廪山。山僧当日见寿昌。有所请问。和尚但云。我不如你。一日问如何是清净光明身。和尚振衣而立。山僧曰。祇此更别有。和尚拂衣便行。山僧忽有省。乃入方丈。礼三拜。未及启口。和尚举杖打三下曰。向后不得草草。诸兄弟看。这两个老人果有何法示人。然此便是第一等相为也。葛藤且止。祇如今日恁么举。是叮咛是无言。是通是未通。咦。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四

猜你喜欢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朱棣
  卷第三十七之下(露字号)·朱时恩
  卷二百九十·佚名
  告青年苾刍之还俗者·太虚
  大妄语决堕地狱·印光
  卷第十八·宗密
  目次·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序·隐元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吉藏
  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二卷·佚名
  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卷三·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八卷·湛然
  佛说兴起行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谢榛

      《三百篇》直写性情,靡不高古,虽其逸计,汉人尚不可及。今学之者,务去声律,以为高古。殊不知文随世变,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於古,而终非古也。  唐山夫人《房中乐》十七章,格韵高严,规模简古,乎商周之《倾》。迨苏李五

  • 六·钱仲联

    二五二、陈独漉《读秦记》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此诗传诵已久。顷阅《袁中郎集》,则竟是窃取中郎。中郎诗为《经下邳》云:“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纲目

  • ◆陈□□雷·顾嗣立

    雷字公声,秀民之子,有《窳庵集》。公声诗尤工近体,如《寄王近智》云:「烟村白屋留孤树,野水危桥蹋卧槎。」《奉云门张布政》云:「月转桐阴书帙静,幕深花影吏人稀。」皆佳句也。 春日怀周葵窗助教 题方氏澄心亭 题杨氏问月轩

  • 卷三·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     歙县汪立名编长庆集三【讽谕新乐府上二十首】 新乐府【并序○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 【立名按元稹集有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上阳白髪人华原磬等十二首序云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庚寅朔○壬辰春分祭大明于朝日坛遣英国公张溶行礼○礼部以山西河南同日地震请如例修省九卿科道许极言时政得失凡可以救灾恤民者条奏其被灾地方遣大臣一人祭告境内名山大川河洛之神及祀典所载神祗其死

  • ·补授台湾道谢恩摺·丁曰健

    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监事。窃臣于本年八月初四日接奉抚臣徐宗干行知:奉上谕:“台湾道员缺,着丁曰健补授。钦此”;恭录转行到臣。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伏念臣庸愚下士,知识毫无;由顺天举人于道

  • 一一八、淳于髠考·钱穆

    《史记 滑稽列传》:齐威王时,淳于髠说之以隐,云“有鸟三年不飞不鸣”,此髠在威王初年既已知名于齐也。(《世家》称邹忌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髠见之云云,余考邹忌见知在威王初立,则髠在威王早岁即在齐,益可见。)后去而

  • 后梁纪二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二年(戊辰、908)·司马光

    后梁纪二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 [1]八月,吴越王遣国节度使王景仁奉表诣大梁,陈取淮南之策。景仁即茂草也,避梁讳改焉 [1]八月,吴越王钱派遣宁国节度使王景仁带着奏表前往大梁,陈述攻取淮南的计策。王景仁,即王茂章,

  • 三十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庚寅,上在貞陵洞行宮。○王世子問安。7月2日○辛卯,經歷宋一魁來時御所,上出迎請拜。○司諫院啓曰:「龜城府使楊鶴瑞,前爲守令,巧作名目,專事侵虐,闔境嗷嗷。如此汎濫之人,不可一日在官,重貽民害。請命罷職。」

  • 卷十一 学五·黎靖德

      ◎读书法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於心,体之於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於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 卷十二·俞汝言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平义卷十二     秀水俞汝言撰哀公【名蒋定公子母定姒四岁即位在位二十七年春秋止十四年春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报栢举也 随自楚武王见伐之后不复见者一百

  • 卷四·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四翰林院侍讲衘方苞撰乡饮酒礼将兴贤能其德之蓄行之恒艺之习惟乡先生教之乆知之深故就而谋焉若州长习射党正正齿位则宾之爵齿德乆着于众无待于谋注谓乡大夫兴贤能不可易也习射正齿位乃平时所以

  • 卷十三·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内则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十三大学士傅以渐恭纂让之道崇谦退内则曰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又曰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

  •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昙旷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论。又以觉心至非究竟觉 释曰。下广二觉。于中有二。先明始觉。后显本觉。前中又三。总标因果满非满觉。次广寄四相释成其义。后显始觉不异此初也。言心源者。有其三义。本觉真如为染心源。业相

  • 华盖集·鲁迅

    192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该书收集作者在1925年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当时,工农群众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封建复古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右翼胡适、陈源等人,则充当封建军阀的帮凶。他们宣扬

  • 中法兵事始末·罗惇曧

    《中法兵事始末》,晚清罗惇曧(一八七一~一九二四)撰。罗氏为清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著述丰富,此书即其中的一种,民国时曾被编入《满清野史》丛书中,现据此标点整理。

  • 词林典故·张廷玉

    八卷。清乾隆时官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翰林院落成,高宗案临赐宴赋诗,因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本书。十二年成书。专记翰林院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全书共分八门,依次为:“临幸盛典”,记乾隆九年燕饮诸

  • 初分说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即是度三迦叶,及舍利弗,目连事。与他经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