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三 我的笔名

我的别名实在也太多了,自从在书房的时候起,便种种的换花样,后来看见了还自惊讶,在那时有过这称号么,觉得很可笑的,不值得再来讲述了。现在只就和写文章有关系的略为说明,这便是所谓“笔名”,和普通一般的别名不同,是专用作文章的署名的。

我的最早的名字是个“魁”字,这个我已经说明过,原来乃是一个在旗的京官的姓,碰巧去访问我的祖父,那一天里他得到家信,报告我的诞生,于是就拿来做了我的小名,其后检一个木旁的同音的字,加上“寿”字,那么连我的“书名”也就有了。但是不凑巧,木部找不着好看的字,只有木旁的一个魁字,既不好写,也没有什么意思,就被派给我做了名字,与那有名的桐城派大家刘大櫆一样。他的大名为什么也弄得这样怪里怪气的呢?这个理由,我也还没有机会查得清楚。总之我觉得没有意思,而且有北斗星的关系的号——“星杓”,也不中意,还不如叫做槐寿的好,虽然木旁一个鬼字,但比较鬼在踢斗总要好得多了。后来因为应考,请求祖父改名,他命改为同音的“奎绶”,这仍旧不脱星宿的关系,而且“奎”又训作“两髀之间”,尤其是不大雅驯,但随后看见有名的坤伶,名字叫作“喜奎”,颇疑心是促狭的文人的作怪呢。奎绶云者,也不过是挂在前面的阔带子,即古代之所谓黻也。

离开南京学堂以后,所常用的笔名是一个“独应”,故典出在《庄子》里,不过是怎么一句话,那现在已经记不得了。还有一个是“仲密”,这是听了章太炎先生讲《说文解字》以后才制定的,因为《说文》里说,周字从用口,训作“密也”,仲字则是说的排行。前者用于刘申叔所办的《天义报》,后来在《河南》杂志上做文章也用的是这个笔名,后者则用于《民报》,我在上边登载过用“仲密”名义所译的两篇文字,其一是斯谛普虐克的宣传小说《一文钱》,现在收入《域外小说集》中,其二是克罗泡金的《西伯利亚纪行》,不过这登在第二十四期上,被日本政府禁止了,其后国民党(那时还是同盟会)在巴黎复刊《民报》,却另外编印第二十四期,并未将东京《民报》重新翻印,所以这篇文章也就从此不见天日了。

我既然决定进水师学堂,监督公用了“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给我更名,又起号曰朴士,不过因为叫起来不响亮,不曾使用,那时鲁迅因为小名曰“张”,所以别号“弧孟”,我就照他的样子自号曰“起孟”。这个号一直沿用下来,直到后来章太炎先生于一九〇九年春夏之间写一封信来,招我们去共学梵文,写作“豫哉启明兄”,我便从此改写启明,随后《语丝》上面的岂明,开明以及难明,也就从这里引伸出来了。

如今说话且退回去,讲那萍云女士吧。这萍云的号也只是那时别号之一,如日记上见着的什么不柯,天欷,顽石一样,不久也就废弃了吧。但是因为给《女子世界》做文章的关系,所以加上女士字样,至于萍云的文字大抵也只取其漂泊无定的意思罢了。碧罗是怎么来的呢,那已经忘记是什么用意,或者是“秋云如罗”的典故吧,或者只是临时想起,以后随即放下了也未可知。萍云的名字在《女子世界》还是用着,记得有一回抄撮《旧约》里的夏娃故事,给它写了一篇《女祸传》,给女性发过一大通牢骚呢。少年的男子常有一个时期喜欢假冒女性,向杂志通信投稿,这也未必是看轻编辑先生会得重女轻男,也无非是某种初恋的形式,是慕少艾的一种表示吧。自己有过这种经验,便不会对于后辈青年同样的行为感到诧异与非难了。

其后翻译小说卖钱,觉得用笔名与真姓名都不大合适,于是又来用半真半假的名氏,这便是《红星佚史》和《匈奴奇士录》的周逴。当初只读半边字,认为从卓声,与“作”当是同音,却不晓得这读如“绰”,有点不合了,不过那也是无碍于事的。民国以来还有些别的笔名,不过那是另一段落的事了,现在这里姑且从略,——我只可惜不曾使用那“槐寿”的笔名,这其实是我所很喜欢的名字,很想把它来做真姓名用呢。

猜你喜欢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司马迁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张岱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王祎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温睿临
  一百八十八 内务府奏请将曹(兆页)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补江宁织造摺·佚名
  第三十卷 宋·缪荃孙
  敬乡录卷五·吴师道
  世家卷第二十 高丽史二十·郑麟趾
  卷四十五·佚名
  二五 周瘦鹃·周作人
  乐书第二·司马迁
  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班固
  清河王拓跋绍传·李延寿
  唐纪五十六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司马光
  卷一百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卷372_2 【灞上轻薄行】孟郊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

  • 卷下·危素

    公无渡河提壶公,向何方。止公勿渡公欲行,妇人之言公不信。蛟螭纵横河水黄,从公死,入河水,千载同作河中鬼。重庆堂诗(为王时中作)翼翼髙堂,临水之阳。谁其作之,其氏曰王。髙堂翼翼,既深且谧。有直其楹,有虚其室。玄冠于于,厥子来趋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科举制度仅仅是讲名讲·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科举词章之习,比阳明之害更大更广。阳明之教,虽足以害道,尚依傍道理来;科举之习,公然讲名讲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直把道理一笔勾消,人类尽灭”等语。朝廷用人,所以设立

  • 卷之七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七十九·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赧王荀子曰万物同宇而异体人伦竝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离居不相待则穷羣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羣矣足国之道节用以礼

  • 卷七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四 辽世系表略 耶律氏炎帝之裔世雄朔陲後居鲜卑山号鲜卑氏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於此始祖曰奇善汗生安图山徙潢水之滨传至聂哷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

  • 卷六十三·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六十三镶黄旗无名位希姓博尔济氏硕色定纪理氏定保拉顔氏奇尔布哈浑达奇氏法穆达托和尔秦氏鼐喀尼色尔杰氏克什讷伊穆图氏都喇锡葛

  • 野史无文卷六·郑达

    永历皇帝兵败入缅甸土司纪事考永历皇帝以顺治四年丁亥十月建位号于肇庆府,至九年壬辰二月移驻安隆土司,至十三年丙申十二月移驻云南府。是时清朝经略洪承畴兵入湖南长沙府。流贼孙可望与李定国不合。可望自武冈州投降于

  • 李煜堂·佚名

    李煜堂先生小传李先生煜堂广东台山县人早年经商美洲回国后在香港创设金利源南北行持身接物一秉至诚旋倡办中国保险事业如联益公司联泰公司上海联保公司中国康年人寿公司均充主席及总理要职自留美时深恶帝王专制政体因

  • 第十五章 20·辜鸿铭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辜讲孔子说:“聪明人寻找自身的缺点,傻子却挑剔他人的缺点。”

  • 卷十九·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九     宋 黄伦 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无垢曰盘庚阳甲弟也止一迁耳而曰盘庚五迁何也曰汤迁于亳仲丁迁于嚻河亶甲居相祖乙圮于耿至盘庚迁于殷通数

  • 卷一百六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乡饮酒礼蕙田案乡饮酒之礼见于经?者有四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能于王以礼礼宾之一也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饮酒以正齿位

  • 第七章 无私·林语堂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1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语译]自古至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乃因它不自营其生,所以才能长生。

  • 卷第二十九·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九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偈颂 ○翠岩真禅师三首 占古庆怀 南北无知已。东西信有缘。祖师言不识。真宰理方宣。性海宽长满。心华静后圆。定山三径艹。谁为扫寒烟。 偶作 白云漫世

  • 伤寒心要·镏洪

    金·镏洪撰。约成书于1234年。全书4千余字。书凡1卷。首列伤寒心要论, 次列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等三十方及新增病后四方, 末则列伤寒心要余论。是书专为伤寒而设, 但在学术上, 则多从河间“火热”

  •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佚名

    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

  • 观无量寿佛经疏·善导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智旭

    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