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廿五
日本書紀卷第廿五 天萬豐日天皇 孝德天皇
天萬豊日天皇。天豐財重日足姫天皇同母弟也。尊佛法輕神道。〈■生國魂社樹之類是也。〉爲人柔仁好儒。不擇貴賎。頻降恩勅。
天豐財重日足姫天皇四年六月庚戌。《十四》天豐財重日足姫天皇思欲傅位於中大兄。而詔曰。云々。中大兄退語於中臣鎌子連。中臣鎌子連議曰。古人大兄。殿下之兄也。輕皇子。殿下之舅也。方今古人大兄在。而殿下陟天皇位。便違人弟恭遜之心。且立舅以答民望。不亦可乎。於是。中大兄深嘉厥議。密以奏聞。天豐財重日足姫天皇授璽綬禪位。策曰。咨。爾輕皇子。云々。輕皇子再三固辭。轉譲於古人大兄〈更名古人大市皇子。〉曰。大兄命。是昔天皇所生。而又年長。以斯二理可居天位。』於是。古人大兄避座逡巡拱手辭曰。奉順天皇聖旨。何勞推譲於臣。臣願出家入于吉野。勤修佛道奉祐天皇。辭訖。解所佩刀投擲於地。亦命帳内皆令解刀。即自詣於法興寺佛殿與塔間。剔除髯髮。披著袈裟。』由是。輕皇子不得固辭升壇即祚。于時。大伴長德〈字馬飼。〉連帶金靭立於壇右。犬上建部君帶金靭立於壇左。百官臣連。國造。伴造百八十部羅列匝拜。▼是日。奉號於豐財天皇曰皇祖母尊。以中大兄爲皇太子。以阿倍内麻呂臣爲左大臣。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臣爲右大臣。以大錦冠授中臣鎌子連爲内臣。増封若于戸云云。中臣鎌子連。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云々。』以沙門旻法師。高向史玄理爲國博士。
辛亥。以金策賜阿倍倉梯麻呂大臣與蘇我山田石川麻呂大臣。〈或本云。賜練金。〉
乙卯。天皇。皇祖母尊。皇太子。於大槻樹之下。召集羣臣盟曰。〈告天神地祇曰。天覆地載。帝道唯一。而末代澆薄。君臣失序。皇天假手於我。誅殄暴逆。今共瀝心血。而自今以後。君無二政。臣無貳朝。若貳此盟。天災地妖。鬼誅人伐。皎如日月也。〈改天豐財重日足姫天皇四年爲大化元年。
大化元年秋七月丁卯朔戊辰。立息長足日廣額天皇女間人皇女爲皇后。立二妃。元妃阿倍倉梯麻呂大臣女曰小足媛。生有間皇子。次妃蘇我山田石川麻呂大臣女曰乳娘。
丙子。高麗。百濟。新羅。並遣使進調。百濟調使兼領任調那使。進任那調。唯百濟大使佐平縁福遇病。留津館而不入於京。巨勢德大臣。詔於高麗使曰。明神御宇日本天皇詔旨。天皇所遣之使。與高麗神子奉遣之使。既往短而將來長。是故可以温和之心相繼往來而已。又詔於百濟使曰。明神御宇日本天皇詔旨。始我遠皇祖之世。以百濟國爲内官家。譬如三絞之綱。中間以任那國屬賜百濟。後遣三輪栗隈君東人觀察任那國堺。是故百濟王隨勅悉示其堺。而調有闕。由是却還其調。任那所出物者。天皇之所明覽。夫自今以後。可具題國與所出調。汝佐平等。不易面來。早須明報。今重遣三輪君東入。馬飼造。〈闕名。〉又勅。可送遣鬼部率意斯妻子等。
戊寅。天皇詔阿倍倉梯萬侶大臣。蘇我石川萬侶大臣曰。當■遵上古聖王之■跡而治天下。復當有信可治天下。
己卯。天皇詔阿倍倉梯麻呂大臣。蘇我石川萬侶大臣曰。可歴問大夫與百伴造等。以悦使民之路。
庚辰。蘇我石川麻呂大臣奏曰。先以祭鎭神祗。然後應議政事。▼是日。遣倭漢直比羅夫於尾張國。忌部首子麻呂於美濃國。課供神之幣。
八月丙申朔庚子。拜東國等國司。仍詔國司等曰。隨天神之所奉寄。方今始將修萬國。凡國家所有公民。大小所領人衆。汝等之任。皆作戸籍。及校田畝。其薗池水陸之利。與百姓倶。又國司等在國不得判罪。不得取他貨賂令致民於貧苦。上京之時。不得多從百姓於己。唯得使從國造。郡領。但以公事往來之時。得騎部内之馬。得騎部内之飯。介以上奉法。必須衰賞。違法當降爵位。判官以下。取他貨賂。二倍徴之。遂以輕重科罪。其長官從者九人。次官從者七人。主典從者五人。若違限外將者。主與所從之人。並當科罪。若有求名之人。元非國造。伴造。縣稻置而輙詐訴言。自我祖時。領此官家。治是郡縣。汝等國司。不得隨詐便牒於朝。審得實状而後可申。又於閑曠之所。起造兵庫。收聚國郡刀甲弓矢。邊國近與蝦夷接境處者。可盡數集其兵而猶假授本主。其於倭國六縣被遣使者。宜造戸籍并校田畝。〈謂検覈墾田。頃畝及民戸口年紀。〉汝等國司。可明聽退。即賜帛布各有差。是日。設鍾匱於朝而詔曰。若憂訴之人。有伴造者。其伴造先勘當而奏。有尊長者。某尊長先勘當而奏。若其伴造。尊長。不審所訴。收牒納匱。以其罪々之。其收牒者。昧旦執牒奏於内裏。朕題年月便示羣卿。或懈怠不理。或阿黨有曲。訴者可以撞鍾。由是縣鍾置匱於朝。天下之民咸知朕意。又男女之法者。良男良女共所生子配其父。若良男娶婢所生子配其母。若良女嫁奴所生子配其父。若兩家奴婢所生子配其母。若寺家仕丁之子者。如良人法。若別入奴婢法。如奴婢法。今克見人爲制之始。
癸卯。遣使於大寺喚聚僧尼而詔曰。於磯城嶋宮御宇天皇十三年中。百濟明王奉傅佛法於我大倭。是時。羣臣倶不欲傳。而蘇我稻目宿禰獨信其法。天皇乃詔稻目宿禰使奉其法。於譯語田宮御宇天皇之世。蘇我馬子宿禰追遵考父之風。猶重能仁世之教。而餘臣不信。此典幾亡。天皇詔馬子宿禰而使奉其法。於小墾田宮御宇之世。馬子宿禰奉爲天皇造丈六繍像。丈六銅像。顯揚佛教恭敬僧尼。朕更復思崇正教光啓大猷。故以沙門狛大法師福亮。惠雲。常安。靈雲。惠至。寺主僧旻。道登。惠隣。而爲十師。別以惠妙法師爲百濟寺々主。此十師等宜能教導衆僧。修行釋教要使如法。凡自天皇至于伴造所造之寺。不能營者。朕皆助作。令拜寺司等興寺主。巡行諸寺。驗僧尼。奴婢。田畝之實。而盡顯奏。即以來目臣。〈闕名。〉三輪色夫君。額田部連甥爲法頭。
九月丙寅朔。遣使者於諸國治兵。〈或本云。從六月至于九月。遣使者於四方國。集種種兵器。〉
戊辰。古人皇子。與蘇我田口臣川掘。物部朴井連椎子。吉備笠臣垂。倭漢文直麻呂。朴市秦造田來津謀反。〈或本云。古人大兄。或本云。古人大兄。此皇子入吉野山。故或云吉野太子。垂。此云之娜屡。〉
丁丑。吉備笠臣垂自首於大兄曰。吉野古人皇子。與蘇我田口臣川掘等謀反。臣預其徒。〈或本云。吉備笠臣垂言於阿倍大臣與蘇我大臣曰。臣預於吉野皇子謀反之徒。故今自首也。〉中大兄即使菟田朴室古。高麗宮知。將兵若干討古人大市皇子等。〈或本云。十一月甲午卅日。中大兄使阿倍渠會倍臣。佐伯部子麻呂二人。將兵卅人攻古人大兄斬古人大兄與子。其妃妾自經死。或本云。十一月。吉野大兄王謀反。事覺伏誅也。〉
甲申。遣使者於諸國。録民元數。仍詔曰。自古以降。毎天皇時。置標代民。垂名於後。其臣連等。伴造。國造各置己民。恣情駈使。又株國縣山海林野池田。以爲己財。爭戰不已。或者■并數萬頃田。或者全無容針少地。及進調賦時。其臣連。伴造等先自收斂。然後分進。修治宮殿。築造園陵。各率己民隨事而作。易曰。損上益下。節以制度。不傷財害民。方今百姓猶乏。而有勢者分株水陸以爲私地。賣與百姓。年索其價。從今以後不得賣地。勿妄作主、兼并劣弱。百姓大悦。
冬十二月乙未朔癸卯。天皇遷都難波長柄豐碕。老人等相謂之曰。自春至夏鼠向難波。遷都之兆也。
戊午。越國言。海畔枯査向東移去。沙上有跡。如耕田状。☆是年也太歳乙巳。
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賀正禮畢。即宣改新之詔曰。其一曰。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々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庄。仍賜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賜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盡其治則民頼之。故重其祿所以爲民也。』其二曰。初修京師。置畿内國司。郡司。關塞。斥候。防人。騨馬。傳馬。及造鈴契。定山河。凡京毎坊置長一人。四坊置令一人。掌按検戸口督察奸非。其坊令取坊内明廉強直堪時務者死。里坊長並取里坊百姓清正強■者充。若當里坊無人。聽於比里坊簡用。凡畿内東自名墾横河以來。南自紀伊兄山以來。〈兄。此云制。〉西自赤石櫛淵以來。北自近江狹々波合坂山以來。爲畿内國。凡郡以四十里爲大郡。三十里以下四里以上爲中郡。三里爲小郡。其郡司並取國造性識清廉堪時務者爲大領少領。強■聰敏工書算者爲主政主帳。凡給驛馬。傅馬。皆依鈴傅苻剋數。凡諸國及關給鈴契。並長官執。無次官執。』其三曰。初造戸籍。計帳。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戸爲里。毎里置長一人。掌按検戸口。課殖農桑禁察非違。催駈賦役。若山谷阻險。地遠人稀之處。隨便量置。凡田長卅歩。廣十二歩爲段。爲段。十段爲町。段租稻二束二把。町租稻廿二束。』其四曰。罷舊賦役而行田之調。凡絹■絲緜並隨郷土所出。田一町絹一丈。四町成疋。長四丈。廣二尺半。■二丈。二町成疋。長廣同絹。布四丈。長廣同絹■。一町成端。〈絲綿■屯諸處不見。〉別收戸別之調。一戸貲布一丈二尺。凡調副物鹽贄。亦随郷土所出。凡官馬者。中馬毎一百戸輸一疋。若細馬毎二百戸輸一疋。其買馬直者。一戸布一丈二尺。凡兵者。人身輸刀甲弓矢幡鼓。凡仕丁者。改舊毎卅戸一人〈以一人充廝也。〉而毎五十戸一人〈以一人充廝。〉以死諸司。以五十戸死仕丁一人之粮。一戸庸布一丈二尺。庸米五斗。凡釆女者。貢郡少領以上姉妹及子女形容端正者〈從丁一人。從女二人。〉以一百戸充釆女一人粮。庸布。庸米皆准仕丁。
是月。天皇御子代離宮。遣使者。詔郡國修營兵庫』蝦夷親附。〈或本云。壞難波狹屋部邑子代屯倉而起行宮。〉
二月甲午朔戊申。天皇幸宮東門。使蘇我右大臣詔曰。明神御宇日本倭根子天皇詔於集侍卿等。臣連。國造。伴造及諸百姓。朕聞。明哲之御民者。懸鍾於門而觀百姓之憂。作屋於衢而聽路行之謗。雖芻蕘之説親問爲師。由是。朕前下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諌者也。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管子曰。黄帝立明堂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尭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朝而備訊望也。湯有總術之廷。以觀民非也。武王有靈臺之囿。而賢者進也。此故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亡也。所以懸鍾設匱。拜收表人。使憂諌人納表于匱。詔收表人毎旦奏請。朕得奏請。仍又示羣卿。便使勘當。庶無留滯。如群卿等或懈怠不懃。或阿黨比周。朕復不肯聽諌。憂訴之人。當可撞鍾。詔已如此。既而有民明直心、懷國土之風。切諌陳疏納於設匱。故今顯示集在黎民。其表稱。縁奉國政到於京民。官官留使於雜役云々。朕猶以之傷惻。民豈復思至此。然遷都未久。還似于賓。由是不得不使而強役之。毎念於斯。未甞安寢。朕觀此表。嘉歎難休。故隨所諌之言。罷處々之雜役。昔詔曰。諌者題名。而不隨詔。今者自非求利而將助國。不言題。不。諌朕癈忘。又詔。集在國民所訴多在。今將解理。諦聽所宣。其欲决疑。入京朝集者。且莫退散聚侍於朝。』高麗。百濟。任那。新羅並遣使貢獻調賦。
乙卯。天皇還自子代離宮。
三月癸亥朔甲子。詔東國々司等曰。集侍羣卿大夫。及臣連。國造。伴造。并諸百姓等。咸可聽之。夫君於天地之間。而宰萬民者。不可獨制。要須臣翼。由是代々之我皇祖等。卿祖考倶治。朕復思欲蒙神護力共卿等治。故前以良家大夫使治東方八道。既而國司之任。六人奉法。二人違令。毀譽各聞。朕便美厥奉法。疾斯違令。凡將治者。若君如臣。先當正己而後正他。如不自正。何能正人。是以不自正者。不擇君臣。乃可受殃。豈不愼矣。汝率而正。孰敢不正。今隨前勅而處斷之。
辛巳。詔東國朝集使等曰。集侍群卿大夫。及國造。伴造。并諸百姓等。咸可聽之。以去年八月朕親誨曰。莫因官勢取公私物。可喫部内之食。可騎部内之馬。若違所誨。次官以上降其爵位。主典以下。决其笞杖。入己物者。倍而徴之。詔既若斯。今問朝集使及諸國造等。國司至任奉所誨不。於是。朝集使等具陳其状。穗積臣咋所犯者。於百姓中毎戸求索仍悔還物。而不盡與。其介富制臣。〈闕名。〉巨勢臣紫檀二人之過者。不正其上云々。凡以下官人咸有過也。其臣勢德彌臣所犯者。於百姓中毎戸求索。乃悔還物。而不盡與。復取田部之馬。其介朴井連。押坂連。〈並闕名。〉二人者。不正其上所失。而飜共求己利。復取國造之馬。臺直須彌。初雖諌上。而遂倶濁。凡以下官人咸有過也。其紀麻利耆■臣所犯者。使人於朝倉君。井上君。二人之所。而爲牽來其馬視之。復使朝倉君作刀。復得朝倉君之弓布。復以國造所送兵代之物不明還主。妄傳國造。復於所任之國被他偸刀。復於倭國被他偸刀。是其紀臣。其介三輪君大口。河邊臣百依等過也。其以下官人河邊臣磯泊。丹比深目。百舌鳥長兄。葛城福草。難波癬龜。〈癬龜。此云倶毘柯梅。〉犬養五十君。伊岐史麻呂。丹比大眼。凡是八人等。咸有過也。其阿曇連〈闕名。〉所犯者。和德史有所患。時言於國造使送官物。復取湯部之馬。其介膳部臣百依所犯者。草代之物收置於家。復取國造之馬而換他馬來。河邊臣磐管。湯麻呂。兄弟二人。亦有過也。大市連〈闕名。〉所犯者。違於前詔。前詔曰。國司等莫於任所自斷民之所訴。輙違斯詔自判菟砺人之所訴及中臣德奴事。中臣德亦是同罪也。涯田臣〈闕名。〉之過者。在於倭國被偸官刀。是不謹也。小緑臣。丹波臣。〈並闕名。〉是拙而無犯。忌部木菓。中臣連正月。二人亦有過也。羽田臣。田口臣。二人。〈闕名。〉並無過也。平羣臣〈闕名。〉所犯者。三國人所訴有而未問。以此觀之。紀麻利耆■臣。巨勢德禰臣。穗積咋臣。汝等三人所怠拙也。念斯違詔。豈不勞情。夫爲君臣以牧民者。自率而正。孰敢不直。若君或臣。不正心者。當受其罪。追悔何及。是以。凡諸國司。隨過輕重。考而罰之。又諸國造違詔送財於己國司。遂倶求利。恒懷穢惡。不可不治。念雖若是。始處新宮。將幣諸神。屬乎今歳。又於農月不合使民。縁造新宮。固不獲已。深感二途大赦天下自今以後。國司。郡司。勉之勗之。勿爲放逸。宜遣使者諸國流人及獄中囚一皆放捨。別鹽屋■魚。〈此云擧能之盧。〉神社福草。朝倉君。椀子連。三河大伴直。蘆尾直。〈四人並闕名。〉此六人奉順天皇。朕深讃美厥心。』宜罷官司處々屯田及吉備嶋皇祖母處々貸稻。以其屯田班賜群臣及伴造等。又於脱籍寺入田與山。
壬午。皇太子使使奏請曰。昔在天皇等世。混齊天下而治。及逮于今。分離失業。〈謂國業也。〉屬天皇我皇可牧萬民之運。天人合應。厥政惟新。是故慶之尊之。頂戴伏奏。現爲明神御八嶋國天皇問於臣曰。其群臣連及伴造。國造所有昔在天皇曰所置子代入部。皇子等私有御名入部。皇祖大兄御名部入部。〈謂彦人大兄也。〉及其屯倉。猶如古代而置以不。臣即恭承所詔。奉答而曰。天無雙日。國無二王。是故兼并天下。可使萬民。唯天皇耳。別以入部及所封民簡死仕丁。從前處分。自餘以外。恐私駈役。故獻入部五百廿四口。屯倉一百八十一所。
甲申。詔曰。朕聞。西土之君戒其民曰。古之葬者。因高爲墓。不封不樹。棺槨足以朽骨。衣衿足以朽完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所。無藏金銀銅。一以以瓦器合古塗車蒭靈之義。棺漆際會。奠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諸愚俗所爲也。又曰。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迺者我民貧絶。專由營墓。爰陳其制尊卑使別。夫王以上之墓者。其内長九尺。濶五尺。其外域方九尋。高五尋役一千人。七日使訖。其葬時帷帳等用白布。有轜車。上臣之墓者。其内長濶及高皆准於上。其外域方七等尋。高三尋。役五百人。五日使訖。其葬時帷帳等用白布。擔而行之。〈盖此以肩擔與而送之乎。〉下臣之墓者。其内長濶及高皆准於上。其外域方五尋。高二尋半。役二百五十人。三日使訖。其葬時帷帳等用白布。亦准於上。大仁。小仁之墓者。其内長九九尺。高濶各四尺。不封使平。役一百人。一日使訖。大禮以下小智以上之墓者。皆准大仁。役五十人。一日使訖。凡王以下小智以上之墓者。宜用小石。其帷帳等宜用白布。庶民亡時收埋於地。其帷帳等可用麁布。一日莫停。凡王以下及至庶民不得營殯。凡自畿内及諸國等。宜定一所。而使收埋不得汚穢散埋處處。凡人死亡之時。若經自殉。或絞人殉。及強殉亡人之馬。或爲亡人藏寶於墓或爲亡人斷髮刺股而誄。如此舊俗一皆悉斷。〈或本云。無藏金銀錦綾五綵。又曰。凡自諸臣及至于民不得用金銀。〉縱有違詔犯所禁者。必罪其族。復有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都無正語正見巧詐者多。』復有奴婢欺主貧困。自託勢家求活。勢家仍強留買不送本主者多。復有妻妾爲夫被放之曰。經年之後。適他恒理。而此前夫。三四年後。貪求後夫財物。爲己利者甚衆。復有恃勢之男浪要他女。而未納際。女自適入。其浪要者嗔求兩家財物。爲己利者甚衆。復有亡夫之婦。若經十年及廿年。適人爲婦。并未嫁之女。始適人時。於是妬斯夫婦使祓除多。復有爲妻被嫌離者。特由慙愧所惱。強爲事瑕之婢。〈事瑕。此云居騰作柯。〉復有屡嫌己婦奸他。好向官司請决。假使得明三證而倶顯陳。然後可諮。■生浪訴。復有被役邊畔之民。事了還郷之日。忽然得疾臥死路頭。於是路頭之家。乃謂之曰。何故使人死余路。因留死者友伴。強使祓除。由是。兄雖臥死於路其弟不收者多。復有百姓溺死於河逢者。乃謂之曰。何故於我使遇溺人。因留溺者友伴強使祓除。由是。兄雖溺死於河。其弟不救者衆。復有被役之民。路頭炊飯。於是路頭之家。乃謂之曰。何故任情炊飯余路。強使祓除。復有百姓就他借甑炊飯。其甑觸物而覆。於是。甑主乃使祓除。如是等類。愚俗所染。今悉除斷。勿使復爲。復有百姓。臨向京日。恐所乘馬疲痩不行。以布二尋。麻二束送參河。尾張兩國之人。雇令養飼。乃入于京。於還郷日送鍬一口。而參河人等不能養飼。翻令痩死。若是細馬即生貪愛。工作謾語。言被。偸失。若是牝馬孕於己家。便使秡除。遂奪其馬。飛聞若是。故今立制。凡養馬於路傍國者。將被雇人。審告村首。〈首長也。〉方授■物。其還不須臾報。如致疲損不合得物。縦違斯詔。將科重罪。罷市司。要路。津濟渡子之調賦給與田地。凡始畿内及四方國。當農作月早務營田不合使喫美物與酒。宜差清廉使者告於畿内。其四方諸國國造等。宜擇善使依詔催勤。
秋八月庚申朔癸酉。詔曰。原夫。天地陰陽不使四時相亂。惟此天地生乎萬物。萬物之内。人是最靈。最靈之間。聖爲人主。是以聖主天皇。則天御寓。思人獲所。暫不廢胸。而始王之名名。臣連。伴造。國造。分其品部別彼名名。復以其民品部交雜使居國縣。遂使父子易姓。兄弟異宗。夫婦更互殊名。一家五分六割。由是爭競之訟盈國充朝。終不見治。相亂彌盛。粤以始於今之御寓天皇及臣連等。所有品部宜悉皆罷爲國家民。其假借王名爲伴造。其襲據祖名爲臣連。斯等深不悟情。忽聞若是所宣。當思。祖名所借名滅。由是。預宣。使聽知朕所懷。王者之兒相續御寓。信知時帝與祖皇名。不可見忘於世。而以王名輕掛川野呼名百姓。誠可畏焉。凡王者之號。將随日月遠流。祖子之名可共天地長往。如是思故宣之。始於祖子奉仕卿大夫。臣連。伴造。氏氏人等。〈或本云。名名王民。〉咸可聽聞。今以汝等使仕状者。改去舊職新設百官及著位階。以官位叙。今發遣國司并彼國造可以奉聞。去年付於朝集之政者。随前處分。以收數田。均給於民。勿生彼我。凡給田者。其百姓家近接於田。必先於近。如此奉宣。凡調賦者。可收男身之調。凡仕丁者。毎五十戸一人。宜觀國々■堺。或圖。持來奉示。國懸之名來時將定。國々可築堤地。可穿溝所。可墾田間。均給使造。當聞解此所宣。
九月。遣小德高向博士黒麻呂於新羅而使貢質。遂罷任那之調。〈黒麻呂更名玄理。〉
是月。天皇御蝦蟇行宮。〈或本云、離宮。〉
是歳。越國之鼠。晝夜夜相連。向東移去。
三年春正月戊子朔壬寅。射於朝庭。▼是日。高麗。新羅並遣使貢獻調賦。
夏四月丁巳朔壬午。詔曰。惟神〈惟神者。謂随神道亦自有神道也。〉我子應治故寄。是以。與天地之初、君臨之國也。自始治國皇祖之時天下大同都無彼此者也。既而頃者。始於神名。天皇名々。或別爲臣連之氏。或別爲造等之色。由是率土民心。固執彼此。深生我汝各守名々。又拙弱臣連。伴造。國造。以彼爲姓神名王名。逐自心之所歸。妄付前前處處。〈前々猶謂人々也。〉爰以神名。王名爲人賂物之故。入他奴婢。穢汚清名。遂即民心不整。國政難治。是故。今者隨在天神。屬可治平之運。使悟斯等而治國治民。是先是後。今日明日。次而續詔。然素頼天皇聖化。而習舊俗之民。未詔之間。必當難待。故始於皇子。群臣。及諸百姓。將賜庸調。
是歳。壞小郡而營宮。天皇處小郡宮而定禮法。其制曰。凡有位者。要於寅時。南門之外左右羅列。候日初出。就庭再拜。乃侍于廳。若晩參者。不得入侍。臨到午時聽鍾而罷。其撃鍾吏者垂赤巾於前。其鍾臺者起於中庭。』工人大山位倭漢直荒田井比羅夫。誤穿溝涜控引難波。而改穿疲勞百姓。爰有上疏切諌者。天皇詔曰。妄聽比羅夫所詐。而空穿涜。朕之過也。即日罷役。
冬十月甲寅朔甲子。天皇幸有間温湯。左右大臣。羣卿大夫從焉。
十二月晦。天皇還自温湯。而停武庫行宮〈武庫。地名也。〉▼是日。災皇太子宮。時人大驚恠。
是歳。制七色一十三階之冠一曰。織冠。有大小二階。以織爲之。以繍裁冠之縁。服色並用深紫。二曰。繍冠。有大小二階。以繍爲之。其冠之縁。服色並同織冠。三曰。紫冠。有大小二階。以紫爲之。以織裁冠之縁。服色用淺紫。四曰。錦冠。有大小二階其大錦冠以大伯仙錦爲之。以織裁冠之縁。其小錦冠以小伯仙錦爲之。以大伯仙錦裁冠之縁。服色並用眞緋。五曰。青冠。以青絹爲之。有大小二階。其大青冠以大伯仙錦裁冠之縁。其小青冠以小伯仙錦裁冠之縁。服色並用紺。六曰。黒冠。有大小二階。其大黒冠以車形錦裁之縁。其小黒冠以菱形錦裁冠之縁。服色並用縁。七曰。建武。〈初位。又名立身。〉以黒絹爲之。以紺裁冠之縁。別有鐙冠。以黒絹爲之。其冠之背張漆羅以縁與鈿異高下。形似蝉。小錦冠以上之鈿雜金銀爲之。大小青冠之鈿以銀爲之。大小黒冠之鈿以銅爲之。建武之冠無鈿也。此冠者大會饗客。四月七月齋時所着焉。』新羅遣上臣大阿■金春秋等。送博士小德高向黒麻呂。小山中中臣連押熊。來獻孔雀一隻。鸚鵡一隻。仍以春秋爲質。春秋美姿顏善談咲。』造渟足柵戸。老人等相謂之曰。數年鼠向東行此造柵之兆乎。
四年春正月壬午朔。賀正焉。是夕。天皇幸于難波碕宮。
二月壬子朔。於三韓〈三韓、謂高麗・百濟・新羅〉遣學問僧。
己未。阿倍大臣請四衆於四天王寺。迎佛像四躯。使坐于塔内。造靈鷲山。累積鼓爲之。
夏四月辛亥朔。罷古冠。左右大臣猶著古冠。
是歳。新羅遣使貢調。』治磐舟柵以備蝦夷。遂選越與信濃之民。始置柵戸。
五年春正月丙午朔。賀正焉。
二月。制冠十九階。一曰。大織。二曰。小織。三曰。大繍。四曰。小繍。五曰。大紫。六曰。小紫。七曰。大華上。八曰。大華下。九曰。小華上。十曰。小華下。十一曰。大山上。十二曰。大山下。十三曰。小山上。十四曰。小山下。十五曰。大乙上。十六曰。大乙下。十七曰。小乙上。十八曰。小乙下。十九曰。立身。
是月。詔博士高向玄理與釋僧旻。八省百官。
三月乙巳朔辛酉。阿倍大臣薨。天皇幸朱雀門擧哀而慟。皇祖母尊。皇太子等。及諸公卿。悉隨哀哭。
戊辰。蘇我臣日向。〈日向。字身刺。〉譖倉山田大臣於皇太子曰。僕之異母兄麻呂。伺皇太子遊於海濱而將害之。將反其不久。皇太子信之。天皇使大伴狛連。三國麻呂公。穗積噛臣於蘇我倉山田麻呂大臣所。而問反之虚實。大臣答曰。被問之報。僕面當陳天皇之所。天皇更遣三國麻呂公。穗積噛臣。審其反状。麻呂大臣亦如前答。天皇乃將興軍圍大臣宅。大臣乃將二子法師與赤狛。〈更名秦。〉自茅渟道逃向於倭國境。大臣長子興志先是在倭。〈謂在山田之家。〉營造其寺。今忽聞父逃來之事。迎於今來大槻近就前行入寺。願謂大臣曰。興志請自直進。逆拒來軍。大臣不許焉。是夜。興志意欲燒宮。猶聚士卒。〈宮謂小墾田宮。〉
己巳。大臣謂長子興志曰。汝愛身乎。興志對曰。不愛也。大臣仍陳説於山田寺衆僧及長子興志與數十人曰。夫爲人臣者。安構逆於君。何失孝於父。凡此伽藍者元非自身故造。奉爲天皇誓作。今我見譖身刺。而恐横誅。聊望黄泉尚懷忠退。所以來寺。使易終時。言畢開佛殿之戸仰而發誓曰。願我生々世々不怨君王。誓訖自經而死。妻子殉死者八。是日。以大伴狛連與蘇我日向臣。爲將領衆使追大臣。將軍大伴連等及到黒山。土師連身。釆女臣使主麻呂。從山田寺馳來告曰。蘇我大臣既與三男。一女倶自經死。由是將軍等從丹比坂歸。
庚午。山田大臣之妻子及隨身者。自經死者衆。穗積臣噛捉聚大臣伴黨田口臣筑紫等。著枷反縛。是夕。木臣麻呂。蘇我臣日向。穗積臣噛。以軍圍寺。喚物部二田造鹽。使斬大臣之頭。於是二田鹽仍拔大刀刺擧其完。叱咤啼叫而始斬之。
甲戌。坐蘇我山田大臣而被戮者。田口臣筑紫。耳梨道德。高田醜〈此云之渠。〉雄。額田部湯坐連。〈闕名。〉秦吾寺等凡十四人。被絞者九人。被流者十五人。
是月。遣使者收山田大臣資財。資財之中。於好書上題皇太子書。於重寶上題皇太子物。使者還申所收之状皇太子始知大臣心猶貞淨。追生悔耻。哀歎難休。即拜日向臣於筑紫大宰帥。世人相謂之曰。是隱流乎。皇太子妃蘇我造媛聞父大臣爲鹽所斬。傷心痛■。惡聞鹽名。所以近侍於造媛者。諱稱鹽名改曰堅鹽。造媛遂因傷心而致死焉。皇太子聞造媛徂逝。愴然傷怛。哀泣極甚。於是野中川原史滿進而奉歌。歌曰。耶麻鵝播爾。烏志賦■都威底。陀虞毘預倶。陀虞陛屡伊慕乎。多例柯威爾鷄武。模騰渠等爾。婆那播左該騰摸。那爾騰柯母。于都倶之伊母我。磨陀左枳涅渠農。皇太子慨然頽歎褒美曰。善矣。悲矣。乃授御琴而使唱。賜絹四疋。布廿端。綿二■。
夏四月乙卯朔甲午。於小紫巨勢德陀古臣授大紫爲左大臣。於小紫大伴長德連。〈字馬飼。〉授大紫爲右大臣。
五月癸卯朔。遣小華下三輪君色夫。大山上掃部連角麻呂等於新羅。
是歳。新羅王遣沙喙部沙■金多遂爲質。從者卅七人。〈僧一人。侍郎二人。丞一人。達官郎一人。中客五人。才伎十人。譯語一人。雜■人十六人。并卅七人也。〉
白雉元年春正月辛丑朔。車駕幸味經宮觀賀正禮。〈味經。此云阿膩賦。〉▼是日車駕還宮。
二月庚午朔戊寅。穴戸國司草壁連醜經獻白雉曰。國造首之同族贄。正月九日於麻山獲焉。於是問諸百濟君。百濟君曰。後漢明帝永平十一年。白雉在所見焉云云。又問沙門等對曰。耳所未聞。目所未覩。宜赦天下使悦民心。道登法師曰。昔高麗欲營伽藍。無地不覧。便於一所白鹿徐行。遂於此地營造伽藍。名白鹿薗寺。住持佛法。又白雀見于一寺田庄。國人僉曰。休祥。又遣大唐使者。持死三足烏來。國人亦曰。休祥。斯等雖微。尚謂祥物。况復白雉。僧旻法師曰。此謂休祥。足爲希物。伏聞。王者旁流四表。則白雉見。又王者祭祀不相踰。宴食衣服有節則至。又王者清素則山出白雉。又王者仁聖則見。又周成王時。越裳氏來獻白雉曰。吾聞國之黄■曰。久矣無烈風淫雨。江海不波溢三年於茲矣。意中國有聖人乎。盍往朝之。故重三譯而至。又晉武帝咸寧元年。見松滋。是即休祥。可赦天下。是以白雉使放于園。
甲申。朝庭隊仗如元會儀。左右大臣。百官人等。爲四列於紫門外。以粟田臣飯中等四人使執雉輿。而在前去。左右大臣乃率百官及百濟君豐璋。其弟塞城忠勝。高麗侍醫毛治。新羅侍學士等而至中庭。使三國公麻呂。猪名公高見。三輪君甕穗。紀臣乎麻呂岐太四人代執雉輿而進殿前。時左右大臣就執輿前頭。伊勢王。三國公麻呂。倉臣小屎。執輿後頭置於御座之前。天皇即召皇太子共執而觀。皇太子退而再拜。使巨勢大臣奉賀曰。公卿百官人等奉賀。陛下以清平之德治天下之故。爰有白雉。自西方出。乃是陛下及至千秋萬歳。淨治四方大八嶋。公卿百官及諸百姓等。冀磬忠誠勤將事。奉賀訖再拜。詔曰。聖王出世治天下時。天則應之。示其祥瑞。曩者西土之君。周成王世與漢明帝時。白雉爰見。我日本國譽田天皇之世。白烏樔宮。大鷦鷯帝之時。龍馬西見。是以自古迄今。祥瑞時見。以應有德。其類多矣。所謂鳳凰。騏■。白雉。白烏。若斯鳥獸及于草木有苻應者。皆是天地所生休祥。嘉瑞也。夫明聖之君獲斯祥瑞。適其宜也。朕惟虚薄。何以享斯。蓋此專由扶翼公卿。臣連。伴造。國造等。各盡丹誠奉遵制度之所致也。是故始於公卿及百官等。以清白意敬奉神祇。並受休祥。令榮天下。又詔曰。四方諸國郡等。由天委付之故。朕總臨而御寓。今我親神祖之所知。穴戸國中。有此嘉瑞。所以大赦天下。改元白雉。仍禁放鷹於穴戸境。賜公卿大夫以下至于令史各有差。於是褒美國司草壁連醜經授大山。并大給祿。復穴戸三年調役。
夏四月。新羅遣使貢調。〈或本云是天皇世。高麗。百濟。新羅三國。毎年遣使貢獻也。〉
冬十月。爲入宮地所壌丘墓及被遷人者。賜物各有差。即遣將作大匠荒田井直比羅夫立宮堺標。
是月。始造丈六繍像侠侍八部等四十六像。
是歳。漢山口直大口奉詔刻千佛像。』遣倭漢直縣。白髮部連鐙。難波吉士胡床於安藝國使造百濟舶二隻。
二年春三月甲午朔丁未。丈六繍像等成。
戊申。皇祖母尊請十師等設齋。
夏六月。百濟。新羅遣使貢調獻物。
冬十二月晦。於味經宮請二千一百餘僧尼。使讀一切經。是夕。燃二千七百餘燈於朝庭内。使讀安宅土側等經。於是。天皇從於大郡遷居新宮。號曰難波長柄豐碕宮。
是歳。新羅貢調使知万沙■等。著唐國服泊于筑紫。朝庭惡恣移俗。訶嘖追還。于時巨勢大臣奏請之曰。方今不伐新羅。於後必當有悔。其伐之状不須擧力。自難波津至于筑紫海裏。相接浮盈艫舳。召新羅問其罪者。可易得焉。
三年春正月己未朔。元日禮訖。車駕幸大郡宮。』自正月至是月班田既訖。凡田長卅歩爲段爲町。〈段租稻一束半。町租稻十五束。〉
三月戊午朔丙寅。車駕還宮。
夏四月戊子朔壬寅。請沙門惠隱於内裏使講無量壽經。以沙門惠資爲論議者。以沙門一千爲作聽衆。▲丁未。《廿》罷講。』自於此日初連雨水。至于九日。損壞宅屋傷害田苗。人及牛馬溺死者衆。
是月。造戸籍。凡五十戸爲里。毎里長一人。凡戸主皆以家長爲之。凡戸皆五家相保。一人爲長。以相検察。』新羅。百濟。遣使貢調獻物。
秋九月。造宮已訖。其宮殿之状不可殫論。
冬十二月晦。請天下僧尼於内裏設齋大捨燃燈。
四年夏五月辛亥朔壬戌。發遣大唐大使小山上吉士長丹。副使小乙上吉士駒。〈駒。更名糸。〉學問僧道嚴。道通。道光。惠施。覺勝。弁正。惠照。僧忍。知聡。道昭。定惠。〈定惠。内大臣之長子也。〉安達。〈安達。中臣渠毎連之子。〉道觀〈道觀。春日粟田臣百濟之子。〉學生巨勢臣藥。〈藥豐足臣之子。〉氷連老人〈老人。眞玉之子。或本。以學問僧知辨。義德。學生坂合部連磐積而増焉。〉并一百廿一人。倶乘一船。以室原首御田爲送使。又大使大山下高田首根麻呂。〈更名。八掬脛。〉副使小乙上掃守連小麻呂。學問僧道福。義向。并一百廿人。倶乘一船。以土師連八手爲送使。
是月。天皇幸旻法師房。而問其疾。遂口勅恩命。〈或本。於五年七月云。僧旻法師臥病於阿曇寺。於是。天皇幸而問之。仍執其手曰。若法師今日亡者。朕從明日亡。〉
六月。百濟。新羅。遣使貢調獻物。脩治處處大道。』天皇聞旻法師命終。而遣使弔。并多送贈。皇祖母尊及皇太子等皆遺使弔旻法師喪。遂爲法師命畫工狛堅部子麻呂。■魚戸直等。多造佛菩薩像安置於川原寺。〈或本云。在山田寺。〉
秋七月。被遣大唐使人高田根麻呂等。於薩麻之曲。竹嶋之間合船没死。唯有五人。繋胸一板流遇竹嶋。不知所計。五人之中。門部金採竹爲筏。泊于神嶋。凡此五人經六日六夜。而全不食飯。於是。褒美金進位給祿。
是歳。太子奏請曰。欲冀遷于倭京。天皇不許焉。皇太子乃奉皇祖母尊。間人皇后并率皇弟等。往居于倭飛鳥河邊行宮。于時公卿大夫。百官人等皆隨而遷。由是天皇恨欲捨於國位。令造宮於山碕。乃送歌於間人皇后曰。舸娜紀都該。阿我柯賦古麻播。比枳涅世儒。阿我柯賦古麻乎。比騰瀰都羅武箇。
五年春正月戊申朔。夜。鼠向倭都而遷。
壬子。以紫冠授中臣鎌足連。増封若干戸。
二月。遣大唐押使大錦上高向史玄理。〈或本云。夏五月。遣大唐押使大華下高玄理。〉大使小錦下河邊臣麻呂。副使大山下藥師惠日。判官大乙上書直麻呂。宮首阿彌陀。〈或本云。判官小山下書直麻呂。〉小乙上崗君宜。置始連大伯。小乙下中臣間人連老。〈老。此云於唹。〉田邊史鳥等。分乘二船。留連數月。取新羅道泊于莱州。遂到于京奉覲天子。於是東宮監門郭丈擧悉問日本國之地里及國初之神名。皆随問而答。押使高向玄理卒於大唐。〈伊吉博得言。學問僧惠妙於唐死。知聰於海死。智國於海死。智宗以庚寅年付新羅船歸。覺勝於唐死。義通於海死。定惠以乙丑年付劉德高等船歸。妙位。法謄。學生氷連老人。高黄金。并十二人。別倭種韓智興。趙元寶。今年共使人歸。〉
夏四月。吐火羅國男二人。女二人。舍衛女一人。被風流來于日向。
秋七月甲戌朔丁酉。西海使吉士長丹等。共百濟。新羅送使泊于筑紫。
是月。褒美西海使等奉對唐國天子。多得文書寶物。授小山上大使吉士長丹以小華下。賜封二百戸。賜姓爲呉氏。授小乙上副使吉士駒以小山上。
冬十月癸卯朔。皇太子聞天皇病疾。乃奉皇祖母尊。間人皇后并率皇弟公卿等。赴難波宮。
壬子。天皇崩于正寢。仍起殯於南庭。以小山上百舌鳥土師連土德主殯宮之事。
十二月壬寅朔己酉。葬于大坂磯長陵。』▼是日。皇太子母奉皇祖母尊。遷居倭河邊行宮。老者。語之曰。鼠向倭都遷都之兆也。
是歳。高麗。百濟。新羅遣使奉弔。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六·刘昫 卷第一百一十五·胡三省 卷二十二·唐·蒋一葵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佚名 卷之四十一·佚名 卷二十·陈均 第二十七卷明天顺·缪荃孙 通志卷一百九十七·郑樵 梁纪·张居正 一九 县考·周作人 杨皇后传·令狐德棻 卷九十六·杨士奇 辛丑条约·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