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九 县考

县考是件小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讲的,这在清朝还举行科举的时代,每年在各县都有一次,并不是希罕的事情。但是它的意义却很是重大。这是知识阶级,那时候称作士人或读书人的,出身唯一的正路,很容易而又极其艰难的道路。这有如彩票,人只要有几毛钱就可以去买,也有人居然得中了头二彩,顷刻发了大财,但有人而且这是大多数,连末尾也没有份。这样可以一年年的考下去,到得须发皓白了,还是提了考篮做“考相公”,外号被不客气的称作“场楦”,言其长在考场里混过日子,正如鞋匠用以楦大鞋子的“鞋楦”相似。这考试的本钱是什么呢?买彩票还得要几个银角子,这却更是省事,只要会诌几句半通不通的烂时文就成了。说起时文来,现在的人大半要不懂得了,或者要误会是时髦文章上去也说不定吧。换句话说,时文便是八股文章,四书读熟会得背诵了,学做“破题”以及“起讲”,一直加到“后股”,共成八股,算是“完篇”了,这便有进考场的资格,够得上“文童”或童生的称号。这时文里的奥妙没有穷尽,我们这里只能姑就“破题”一件事,略为谈谈吧。八股文是题目都是出在四书上面,所以说这是“代圣贤立言”,是非常可尊贵的。破题是开头的两句话,须将题目的意思讲说清楚,这便叫作“破”。俗语说初次遇着的事情,是破题儿第一回,也就是借用这个意思。因为八股文里出来的尽是圣贤,所以破题上也有一个规则,便是“破”孔子时务必称“圣人”,孟子等人则称“大贤”或“先贤”,此外无名之辈一律号为“时人”。我现在引用一个故事,来说明破题是怎么一回事,这虽然是用诙谐的说法,当不得真,但是它把题意破得极妙,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了。题目是“三十而立”,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所以“破题”说道:

“圣人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板凳椅子而不敢坐焉。”此外还有一个正经的例,是八股名家章日价所作“父母惟其疾之忧”的文中的两股,发挥尽致,并且音韵铿锵,读起来兼有音乐之美。其文曰:

百年之岁月几何,而忍吾亲以有限之精神,更消磨于生我劬劳之后。”

不过光是这么样子,还没有多少意思,据说有一个名流的儿子不思上进,流留荒亡,父亲将这上半股的文章,写在儿子的书房墙壁上,儿子看见了无话可说。可是那个做父亲的也不大规矩,有一天宿妓回来,给他儿子知道了,于是乃高吟下半股,这里边的意义字字针锋相对,尤为妙绝人工,我想父亲听了更是说不出话,只有苦笑了吧。

“罔极之深思未报,而又徒遗留不肖之肢体,贻父母以半生莫殚之忧。

文章居然“完篇”了,凑足有三四百字,试帖诗也勉强可以做成六韵,这样便可去“观场”了,这是一句“术语”,也是说得颇为谦虚的。天下的文风未必真是在“敝邑”,但是应考的人却实在不少,在当时山阴会稽还未合并为绍兴县的时候,会稽一县的考生总有五百余人,当时出榜以五十人为一图,写成一个圆图的样子,共有十图左右,若在邻县诸暨恐怕还要多些。而每年“进学”就是考取秀才的定额只有四十名,所以如考在第十图里,即使每年不增加来考的人,只就这些人中拔取,待到自己进学,也已在十多年以后了。这些被淘汰下来的人,那么哪里去了呢?他们如不是改变计画,别寻出路,便将“场楦”进而为“街楦”,——在街上游荡的人,落到孔乙己的地位里去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姚思廉
  名山藏卷之三十九·何乔远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一·王世贞
  二百五十三 曹(兆页)奏陈知州王承勋控案由摺·佚名
  通志卷九十三·郑樵
  一○八○ 寄谕浙江等督抚将《通鉴纲目续编》改正本照原板样式刊印换给缴书之家·佚名
  史记集解卷八十一·裴骃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范晔
  顾宪之传·姚思廉
  周贤传·张廷玉
  梁纪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乙丑、545)·司马光
  五〇 “六个人是一个人”·邹韬奋
  卷三十·佚名
  卷八十六·佚名
  蔡增基·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石田诗选巻五·沈周

    (明)沈周 撰○古迹泊百花洲效岑参长濠春来水如油吴王昔日百花洲水流花谢三千秋古人行乐今人愁沉沉细雨停孤舟岸上人家灯满楼红帘火影照中流还闻吹箫楼上头客梦不熟翻黄紬翻黄紬夜悠悠拂吴钩赋逺游和张光弼歌风台韵大风

  • 友林乙稿原序·史弥宁

    太师文惠魏王先生帅闽域以庠序诸生蒙盼睐宠甚侍立函丈饱聆博约诗埒黄陈词轹晁晏片文单字脍炙士林域时年二十有一于甲午僣赓灯夕所和宝鼎现词以献最沐称赏先生今在天为修文郎乆矣沄沄人间无复声容不自意后四十年堕影湘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四·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平闽纪卷之一·杨捷

    三韩杨捷元凯着奏疏惊闻宠命等事疏钦奉上谕事疏闽疆剿抚等事疏恭谢天恩疏军机亟宜等事疏恭报领到等事疏敬竭愚忠等事疏水师请设等事疏剿寇务选等事疏酌调官兵等事疏恭报官兵等事疏飞报出洋等事疏飞报大胜疏标员悬缺等

  • 二百六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江南蝗灾情形并报米价摺·佚名

    雍正二年五月初六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 江南因去冬雪少,今年闰四月间,蝗蝻生发,幸在二麦登收之时,不能为害。今自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连得大雨,淋漓沾沛,蝗蝻僵灭大半,百姓俱现在插苗,及时播种,人心慰悦,太平无事。 目下米

  • 第一禀咸丰十年四月六日一一一○一-一、二·佚名

    香山港长佑宫首事张自得,为兴修捐题,请淡水厅给发示谕(附艋郊殷实头人名单)具禀堑郊香山港长佑宫首事,即总理张自得,为恳恩谕饬捐题银两,以资告竣事。缘香山自开港以来,迄今多年,为船只来往,郊商、乡民云集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纪昀

    唐纪 【八】 肃宗 ○肃宗 肃宗皇帝讳亨玄宗第三子也母曰元献皇后杨氏初名嗣升封陕王开元四年为安西大都护 【按旧书云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 大都护肃宗以景云二年生至开元四年当是六岁】 幼性仁孝玄宗尤爱之十五年徙

  • 提要·钱时

    【臣】等谨案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时有融堂书解已着録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熈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一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

  • 卷四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庆祝一【图画一】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上六旬正诞天下臣民赴京庆祝者以亿万计时上方幸霸州水围臣民拟自畅春园至神武门辇道所经数十里内结

  • 明闇 第六·王符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二〕,其〔三〕所以闇者偏信也〔四〕。是故人君通必兼听〔五〕,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六〕,则愚日甚矣〔七〕。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八〕。”〔一〕○铎按:为

  • 卷二十二·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二宋 吕祖谦 撰北山之什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李氏曰孔子曰公则说若不均则虽征役未甚劳苦而人亦将怨矣观大东之诗则有

  • 卷四·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四明 杨于庭 撰闵公不书即位公谷以为继弑君者是也必以为内无所承上不请命者则胡氏之迂也齐仲孙来仲孙不名嘉之也何嘉乎齐桓乘鲁乱有窥鲁之心而仲孙劝以务宁鲁难亲有礼圣人以是为能存鲁也故嘉

  • 卷七·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七   元 赵汸 撰襄公二十三年礼为邻国阙【孔氏曰?孝公晋平公之舅也尊同则相为不降平公於礼为舅当服缌麻三月但缌麻既轻其恩不过邻国故传言礼为邻国阙也杜言诸侯絶期者据礼之正法言

  • 论 王 阳 明·太虚

    ──十二年冬──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阳明道学之来历  第一节 阳明道学之历程  第二节 阳明学与宋明儒学  第三节 阳明道学与佛之禅教律  第三章 阳明道学之宗纲  第一节 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七尔时舍利子。彼正法行童子为成熟善根故。于二十岁发生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住阿兰若大树林中而为宴坐。

  • 物种起源·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1859年伦敦默里出版社初版。达尔文出生于英国古城施鲁斯伯里,自幼对大自然深感兴趣。1828年在剑桥大学攻读神学时,结识植物学教授汉斯罗,经他推荐参加了1831年英国政府派遣的贝格尔号军舰的环

  • 世说旧注·杨慎

    《世说旧注》一卷,明杨慎撰。杨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即位改充经筵讲官,嘉靖初因议礼案充军云南永昌卫(今属大理)。是书摘取刘孝标注《世说》加以编纂,共十五条,内容广泛,涉及经史诗传等所撰,以求

  • 滴天髓阐微·任铁樵

    《滴天髓阐微》为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