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廿四

續日本紀卷第廿四〈起天平寶字六年正月、盡七年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廢帝

六年春正月庚辰朔。廢朝。以宮室未成也。

辛巳。日有蝕之。

癸未。帝臨軒。授三品船親王二品。正四位上紀朝臣飯麻呂從三位。无位榎本王從四位下。荻田王從五位下。正五位上粟田朝臣奈勢麻呂。中臣朝臣清麻呂。石川朝臣豊成並從四位下。從五位上阿倍朝臣子嶋正五位下。從五位下石川朝臣人成。巨勢朝臣淨成並從五位上。正六位上息長丹生眞人國嶋。路眞人鷹養。中臣朝臣伊加麻呂。阿倍朝臣小路。阿倍朝臣息道。石上朝臣奥繼。大伴宿祢田麻呂並從五位下。正六位上守部垣麻呂。船連小楫並外從五位下。」以中納言正三位文室眞人淨三爲御史大夫。信部卿從三位氷上眞人塩燒。鎭國衛驍騎將軍兼美濃飛騨信濃按察使從四位上藤原惠美朝臣眞光並爲參議。」授從四位上氷上眞人陽侯正四位下。正六位上紀朝臣眞艫。從六位上安曇宿祢夷女。從七位下車持朝臣塩清。无位當麻眞人多玖比礼並從五位下。

乙酉。遣參議從四位上藤原惠美朝臣眞光。饗唐人沈惟岳等於大宰府。賜大使以下祿有差。

戊子。以信部少輔從五位下紀朝臣牛養爲兼少納言。從五位上阿倍朝臣毛人爲左中弁。從四位下石川朝臣豊成爲右大弁。從五位上大伴宿祢家持爲信部大輔。外從五位下忌部連黒麻呂爲内史局助。從四位下宗形王爲右大舍人頭。從五位下淡海眞人三船爲文部少輔。從五位下中臣朝臣伊加麻呂爲礼部少輔。從四位下林王爲木工頭。從五位上上毛野公廣濱爲左京亮。外從五位下茨田宿祢枚野爲東市正。從五位下阿倍朝臣許智爲攝津亮。從五位上巨曾倍朝臣難破麻呂爲造宮大輔。外從五位下椋垣忌寸吉麻呂爲右平準令。從五位下笠朝臣眞足爲右勇士翼。從五位上高元度爲參河守。從五位下阿倍朝臣小路爲近江介。從五位下阿倍朝臣息道爲若狹守。外從五位下日置造蓑麻呂爲丹波介。從五位上河内王爲丹後守。從五位上長野連公足爲因幡守。從五位下石上朝臣奥繼爲播磨介。從五位下大野朝臣廣立爲肥前守。從五位下百濟王理伯爲肥後守。從五位下田口朝臣大戸爲日向守。

丁未。造東海。南海。西海等道節度使料綿襖冑各二万二百五十具於大宰府。其製一如唐國新樣。仍象五行之色。皆畫甲板之形。碧地者以朱。赤地者以黄。黄地者以朱。白地者以黒。黒地者以白。毎四千五十具成一行之色。

二月辛亥。授從一位藤原惠美朝臣押勝正一位。

乙夘。造綿甲冑一千領以貯鎭國衛府。

辛酉。簡點伊勢。近江。美濃。越前等四國郡司子弟及百姓。年■已下廿已上練習弓馬者。以爲健兒。其有死闕及老病者。即以與替。仍准天平六年四月廿一日勅。除其身田租及雜徭之半。其歴名等第。毎年附朝集使送武部省。

甲戌。賜大師藤原惠美朝臣押勝近江國淺井高嶋二郡鐵穴各一處。

三月庚辰朔。遣唐副使從五位上石上朝臣宅嗣罷。以左虎賁衛督從五位上藤原朝臣田麻呂爲副使。

壬午。於宮西南。新造池亭。設曲水之宴。賜五位已上祿有差。

甲辰。保良宮諸殿及屋垣。分配諸國。一時就功。

戊申。參河。尾張。遠江。下総。美濃。能登。備中。備後。讃岐等九國旱。

夏四月庚戌朔。以外從五位下山田連古麻呂爲主税助。從五位上大伴宿祢御依爲義部大輔。外從五位下漆部直伊波爲贓贖正。從五位上巨勢朝臣淨成爲智部大輔。從五位下紀朝臣廣名爲少輔。從五位下高橋朝臣子老爲大膳亮。從五位下高橋朝臣老麻呂爲内膳奉膳。從五位下高圓朝臣廣世爲山背守。外從五位下坂上忌寸老人爲介。右大弁從四位下石河朝臣豊成爲兼尾張守。從四位下粟田朝臣奈勢麻呂爲遠江守。從五位上田中朝臣多太麻呂爲陸奥守。鎭守副將軍從五位下大伴宿祢益立爲兼介。外從五位下下道朝臣黒麻呂爲隱岐守。信部卿從三位氷上眞人塩燒爲兼美作守。外從五位下中臣酒人宿祢虫麻呂爲豊前員外介。

丁巳。河内國狹山池堤决。以單功八万三千人修造。

戊午。遠江國飢。賑給之。

癸亥。尾張國飢。賑給之。

丙寅。遣唐使駕船一隻自安藝國到于難波江口。著灘不浮。其柁亦復不得發出。爲浪所搖。船尾破裂。於是。■節使人限以兩船。授判官正六位上中臣朝臣鷹主從五位下爲使。賜節刀。正六位上高麗朝臣廣山爲副。

辛未。始置大宰弩師。

壬申。勅越前國江沼郡山背郷戸五十烟施入岡寺。

五月壬午。京師及畿内。伊勢。近江。美濃。若狹。越前等國飢。遣使賑給之。

丁亥。美濃。飛騨。信濃等國地震。賜被損者穀家二斛。」石見國飢。賑給之。

己丑。備前國飢。賑給之。

丁酉。大宰府言。唐客副使紀喬容已下卅八人状云。大使沈惟岳。贓汚已露。不足率下。副使紀喬容。司兵晏子欽堪充押領。伏垂進止。府官商量。所申有實。報曰。大使副使並是勅使。謝時和与蘇州刺史。相量所定。不可改張。其還郷之祿亦依舊給。

辛丑。高野天皇与帝有隙。於是。車駕還平城宮。帝御于中宮院。高野天皇御于法華寺。

丙午。賜大師正一位藤原惠美朝臣押勝帶刀資人六十人。通前一百人。其夏冬衣服者官給之。

六月庚戌。喚集五位已上於朝堂。詔曰。太上天皇御命以〈弖〉卿等諸語〈部止〉宣〈久〉。朕御祖大皇后〈乃〉御命以〈弖〉朕〈尓〉告〈之久〉岡宮御宇天皇〈乃〉日繼〈波〉加久〈弖〉絶〈奈牟止〉爲。女子〈能〉繼〈尓波〉在〈止母〉欲令嗣〈止〉宣〈弖〉此政行給〈岐〉。加久爲〈弖〉今帝〈止〉立〈弖〉須麻〈比〉久〈流〉間〈尓〉宇夜宇也〈自久〉相從事〈波〉无〈之弖〉斗卑等〈乃〉仇〈能〉在言〈期等久〉不言〈岐〉辞〈母〉言〈奴〉。不爲〈岐〉行〈母〉爲〈奴〉。凡加久伊波〈流倍枳〉朕〈尓波〉不在。別宮〈尓〉御坐坐〈牟〉時自加得言〈也〉。此〈波〉朕劣〈尓〉依〈弖之〉加久言〈良之止〉念召〈波〉愧〈自弥〉伊等保〈自弥奈母〉念〈須〉。又一〈尓波〉朕應發菩提心縁〈尓〉在〈良之止母奈母〉念〈須〉。是以出家〈弖〉佛弟子〈止〉成〈奴〉。但政事〈波〉常祀〈利〉小事〈波〉今帝行給〈部〉。國家大事賞罸二柄〈波〉朕行〈牟〉。加久〈能〉状聞食悟〈止〉宣御命衆聞食宣。」尾張國飢。賑給之。

戊辰。河内國長瀬堤决。發單功二万二千二百餘人修造焉。」散位從四位下榎本王卒。

庚午。尚藏兼尚侍正三位藤原朝臣宇比良古薨。贈太政大臣房前之女也。賻■百疋。布百端。鐵百廷。

秋七月丙申。散位從三位紀朝臣飯麻呂薨。淡海朝大納言贈正三位大人之孫。平城朝式部大輔正五位下古麻呂之長子也。仕至正四位下左大弁。拜參議。授從三位。病久不損。上表乞骸骨。詔許之。

是月。送唐人使從五位下中臣朝臣鷹主等。風波無便不得渡海。

八月乙夘。勅。唐人沈惟岳等着府。依先例安置供給。其送使者。海陸二路量便咸令入京。其水手者。自彼放還本郷。

丁巳。令左右京尹從四位下藤原惠美朝臣訓儒麻呂。文部大輔從四位下中臣朝臣清麻呂。右勇士率從四位下上道朝臣正道。授刀大尉從五位下佐味朝臣伊与麻呂等。侍于中宮院。宣傳勅旨。

乙丑。陸奥國疫。賑給之。

丙寅。御史大夫文室眞人淨三。以年老力衰。優詔特聽宮中持扇策杖。

九月乙巳。御史大夫正三位兼文部卿神祇伯勳十二等石川朝臣年足薨。時年七十五。詔遣攝津大夫從四位下佐伯宿祢今毛人。信部大輔從五位上大伴宿祢家持。弔賻之。年足者。後岡本朝大臣大紫蘇我臣牟羅志曾孫。平城朝左大弁從三位石足之長子也。率性廉勤。習於治體。起家補少判事。頻歴外任。天平七年。授從五位下。任出雲守。視事數年。百姓安之。聖武皇帝善之。賜■卅疋。布六十端。當國稻三万束。十九年。至從四位下春宮大夫兼左中弁。拜參議。勝寳五年授從三位。累遷至中納言兼文部卿神祇伯。公務之閑。唯書是悦。寳字二年授正三位。轉御史大夫。時勅公卿各言意見。仍上便宜。作別式廿卷。各以其政繋於本司。雖未施行。頗有據用焉。

冬十月丙午朔。正六位上伊吉連益麻呂等。至自渤海。其國使紫綬大夫行政堂左允開國男王新福已下廿三人相隨來朝。於越前國加賀郡安置供給。我大使從五位下高麗朝臣大山。去日船上臥病。到佐利翼津卒。

甲寅。讃岐守從四位下大伴宿祢犬養卒。

己未。夫人正三位縣犬養宿祢廣刀自薨。賻■百疋。絲三百■。布三百端。米九十石。夫人者讃岐守從五位下唐之女也。聖武皇帝儲貳之日。納爲夫人。生安積親王。年未弱冠。天平十六年薨。又生井上内親王。不破内親王。

十一月乙亥朔。以正六位上借緋多治比眞人小耳。爲送高麗人使。

丁丑。遣御史大夫正三位文室眞人淨三。左勇士佐從五位下藤原朝臣黒麻呂。神祇大副從五位下中臣朝臣毛人。少副從五位下忌部宿祢呰麻呂等四人。奉幣於伊勢太神宮。

庚寅。遣參議從三位武部卿藤原朝臣巨勢麻呂。散位外從五位下土師宿祢犬養。奉幣于香椎廟。以爲征新羅調習軍旅也。

庚子。奉幣及弓矢於天下神祇。

壬寅。遣使奉幣於天下群神。

十二月乙巳朔。授從四位上藤原惠美朝臣眞光正四位上。以御史大夫正三位文室眞人淨三爲兼神祇伯。從三位氷上眞人塩燒。從三位諱。從三位藤原朝臣眞楯爲中納言。眞楯爲兼信部卿。正四位上藤原惠美朝臣眞爲大宰帥。又以從三位藤原朝臣弟貞。從四位下藤原惠美朝臣訓儒麻呂。藤原惠美朝臣朝獵。中臣朝臣清麻呂。石川朝臣豊成爲參議。

乙夘。遣高麗大使從五位下高麗朝臣大山贈正五位下。授副使正六位上伊吉連益麻呂外從五位下。判官已下水手已上各有差。

閏十二月丙子。以中納言從三位氷上眞人塩燒。復爲兼美作守。

丁亥。配乞索兒一百人於陸奥國。便即占着。

癸巳。高麗使王新福等入京。

己亥。以從五位上田中朝臣多太麻呂。爲陸奥守兼鎭守副將軍。

七年春正月甲辰朔。御大極殿受朝。文武百寮。及高麗蕃客。各依儀拜賀。事畢。授命婦正四位下氷上眞人陽侯正四位上。

丙午。高麗使王新福貢方物。

庚戌。帝御閤門。授高麗大使王新福正三位。副使李能本正四位上。判官楊懷珍正五位上。品官着緋達能信從五位下。餘各有差。賜國王及使■人已上祿亦有差。宴五位已上及蕃客。奏唐樂於庭。賜客主五位已上祿各有差。

壬子。授從五位下道守王從五位上。无位桑原王。田上王並從五位下。正五位上大和宿祢長岡從四位下。正五位下日下部宿祢子麻呂正五位上。從五位上阿倍朝臣毛人。多治比眞人土作並正五位下。從五位下阿倍朝臣御縣。布勢朝臣人主並從五位上。從六位上波多朝臣男足。正六位上當麻眞人吉嶋。從六位上中臣朝臣宅守。正六位上大伴宿祢小薩。笠朝臣不破麻呂。藤原朝臣繼繩。紀朝臣廣純。藤原朝臣藏下麻呂。藤原惠美朝臣執棹並從五位下。正六位上坂合部宿祢斐太麻呂。大友村主廣公。村國連子老。淨岡連廣嶋。贄土師連沙弥麻呂並外從五位下。无品不破内親王四品。從四位上圓方女王正四位上。從四位下秦女王從四位上。无位掃部女王從四位下。无位廣河女王。石上朝臣絲手。藤原朝臣乙刀自。藤原朝臣今兒。藤原朝臣人數。從六位下大野朝臣中千。縣犬養宿祢姉女。外從五位下稻蜂間連仲村女並從五位下。」以從五位下大伴宿祢東人。藤原朝臣藏下麻呂。並爲少納言。外從五位下伊吉連益麻呂爲大外記。從四位下中臣朝臣清麻呂爲左大弁。從五位上小野朝臣都久良爲左中弁。從五位下大原眞人今城爲左少弁。從五位上粟田朝臣人成爲右中弁。從五位下紀朝臣牛養爲右少弁。從五位下忌部宿祢鳥麻呂爲信部少輔。從五位下縣犬養宿祢沙弥麻呂爲大監物。從四位下上道朝臣正道爲中宮大夫。播磨守如故。從五位下小野朝臣小贄爲内藏助。從五位下伊刀王爲縫殿頭。從五位下陽胡毘登玲■爲内匠助。從五位下文室眞人高嶋爲内礼正。從五位上石上朝臣宅嗣爲文部大輔。侍從如故。從五位上藤原朝臣綱麻呂爲礼部大輔。侍從如故。從五位下大藏忌寸麻呂爲玄蕃頭。從五位下豊國眞人秋篠爲雅樂頭。從五位上巨曾倍朝臣難破麻呂爲仁部大輔。從五位下阿倍朝臣繼人爲主税頭。從三位藤原朝臣永手爲武部卿。從五位下大伴宿祢小薩爲少輔。從五位下田口朝臣大万戸爲兵馬正。外從五位下村國連子老爲主船正。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楓麻呂爲大判事。外從五位下李忌寸元環爲織部正。出雲介如故。外從五位下廣田連小床爲木工助。從五位下奈紀王爲大炊頭。從五位下荻田王爲正親正。從五位下當麻眞人吉嶋爲主油正。從五位下豊野眞人尾張爲糺政弼。從五位上布勢朝臣人主爲右京亮。正五位下市原王爲攝津大夫。從四位下佐伯宿祢今毛人爲造東大寺長官。從五位上藤原朝臣宿奈麻呂爲造宮大輔。上野守如故。從五位下石川朝臣豊人爲少輔。從五位下石川朝臣豊麻呂爲鑄錢長官。正四位上坂上忌寸犬養爲大和守。從五位下阿倍朝b息道爲﨟B正五

ハ下阿倍朝臣毛人爲河内守。從五位下石川朝臣名足爲伊勢守。從五位下佐味朝臣宮守爲安房守。在唐大使仁部卿正四位下藤原朝臣清河爲兼常陸守。從五位上佐伯宿祢美乃麻呂爲介。從五位上藤原朝臣田麻呂爲美濃守。正五位上日下部宿祢子麻呂爲上野守。從五位下百濟王三忠爲出羽守。從五位下高橋朝臣子老爲若狹守。從五位下石川朝臣弟人爲越後守。正四位下高麗朝臣福信爲但馬守。從五位下巨勢朝臣廣足爲介。從五位下大原眞人繼麻呂爲伯耆守。從五位下阿倍朝臣意宇麻呂爲出雲介。外從五位下上毛野公眞人爲美作介。從五位上甘南備眞人伊香爲備前守。從五位上道守王爲備中守。從五位下小野朝臣石根爲長門守。從三位百濟王敬福爲讃岐守。外從五位下池原公禾守爲介。從四位下和氣王爲伊与守。從五位上中臣丸連張弓爲介。從五位下紀朝臣廣純爲大宰員外少貳。從五位下中臣朝臣鷹主爲肥前守。從五位下笠朝臣不破麻呂爲日向守。

戊午。詔曰。如聞。去天平寳字五年。五穀不登。飢斃者衆。宜其五年以前公私債負。貧窮不堪備償公物者。咸從原免。私物者除利收本。又役使造宮。左右京。五畿内及近江國兵士等。寳字六年田租並免之。

庚申。帝御閤門。饗五位已上及蕃客。文武百官主典已上於朝堂。作唐吐羅。林邑。東國。隼人等樂。奏内教坊踏歌。客主主典已上次之。賜供奉踏歌百官人及高麗蕃客綿有差。」高麗大使王新福言。李家太上皇少帝並崩。廣平王攝政。年穀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議。稱聖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鋒甚強。無敢當者。■州襄陽已属史家。李家獨有蘇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於是。勅大宰府曰。唐國荒亂。兩家爭雄。平殄未期。使命難通。其沈惟岳等。宜往往安置優厚供給。其時服者並以府庫物給。如懷土情深。猶願歸郷者。宜給駕船水手。量事發遣。

甲子。内射。蕃客堪射者亦預於列。

二月丁丑。太師藤原惠美朝臣押勝設宴於高麗客。詔遣使賜以雜色袷衣卅櫃。

癸未。新羅國遣級■金體信已下二百十一人朝貢。遣左少弁從五位下大原眞人今城。讃岐介外從五位下池原公禾守等。問以約束貞卷之旨。體信言曰。承國王之教。唯調是貢。至于餘事非敢所知。於是。今城告曰。乾政官處分。此行使人者喚入京都。如常可遇。而使等約束貞卷之旨。曾无所申。仍稱。但齎常貢入朝。自外非所知者。是乃爲使之人非所宜言。自今以後。非王子者。令執政大夫等入朝。宜以此状告汝國王知。

癸巳。高麗使王新福等歸蕃。

壬寅。出羽國飢。賑給之。

三月丁夘。令天下諸國進不動倉鈎匙。以國司交替因茲多煩也。其隨事修造。及似欲濕損。臨時請受。

夏四月甲戌朔。信濃國飢。賑給之。」京師米貴。糶左右京穀。以平穀價。

癸未。壹岐嶋疫。賑給之。

丙戌。陸奥國飢。賑給之。

丁亥。以從五位下石上朝臣奥繼爲少納言。從五位下池田朝臣足繼爲左少弁。從五位上石川朝臣人成爲信部大輔。從五位上布勢朝臣人主爲文部大輔。從五位下榎井朝臣小祖父爲仁部少輔。從五位上阿倍朝臣御縣爲武部大輔。從五位下當麻眞人高庭爲鼓吹正。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濱足爲節部大輔。從五位下藤原朝臣雄田麻呂爲智部少輔。從五位下豊野眞人篠原爲大膳亮。左大弁從四位下中臣朝臣清麻呂爲兼攝津大夫。從五位下石川朝臣豊人爲造宮大輔。從五位下小野朝臣小贄爲少輔。正五位下市原王爲造東大寺長官。外從五位下山田連銀爲河内介。從五位下津連秋主爲尾張介。正五位下阿倍朝臣子嶋爲上総守。從五位下大原眞人今城爲上野守。參議從四位下藤原惠美朝臣久須麻呂爲兼丹波守。左右京尹如故。外從五位下村國連武志麻呂爲播磨介。從五位下菅生王爲阿波守。從五位下笠朝臣不破麻呂爲豊後守。外從五位下陽胡毘登玲珍爲日向守。

五月戊申。大和上鑒眞物化。和上者楊州龍興寺之大徳也。博渉經論。尤精戒律。江淮之間獨爲化主。天寶二載。留學僧榮叡業行等白和上曰。佛法東流至於本國。雖有其教無人傳授。幸願。和上東遊興化。辞旨懇至。諮請不息。乃於楊州買船入海。而中途風漂。船被打破。和上一心念佛。人皆頼之免死。至於七載更復渡海。亦遭風浪漂着日南。時榮叡物故。和上悲泣失明。勝寳四年。本國使適聘于唐。業行乃説以宿心。遂与弟子廿四人。寄乘副使大伴宿祢古麻呂船歸朝。於東大寺安置供養。于時有勅。校正一切經論。往往誤字諸本皆同。莫之能正。和上諳誦多下雌黄。又以諸藥物令名眞僞。和上一一以鼻別之。一無錯失。聖武皇帝師之受戒焉。及皇太后不■。所進醫藥有驗。授位大僧正。俄以綱務煩雜。改授大和上之号。施以備前國水田一百町。又施新田部親王之舊宅以爲戒院。今招提寺是也。和上預記終日。至期端坐。怡然遷化。時年七十有七。

癸丑。伊賀國疫。賑給之。

戊午。河内國飢。賑給之。

己巳。義部卿從四位下安都王卒。

庚午。奉幣帛于四畿内群神。其丹生河上神者加黒毛馬。旱也。

六月戊寅。尾張國飢。賑給之。

丙戌。越前國飢。賑給之。

壬辰。能登國飢。賑給之。

丙申。大和國飢。賑給之。

戊戌。美濃國飢。攝津。山背二國疫。並賑給之。

秋七月乙夘。以從五位下大伴宿祢田麻呂爲參河守。從五位上高元度爲左平凖令。從五位上藤原朝臣田麻呂爲陸奥出羽按察使。外從五位下高松連笠麻呂爲日向守。從五位下忌部宿祢呰麻呂爲齋宮頭。

丁夘。備前。阿波二國飢。並賑給之。

八月辛未朔。勅曰。如聞。去歳霖雨。今年亢旱。五穀不熟。米價踊貴。由是百姓稍苦飢饉。加以疾疫。死亡數多。朕毎念茲。情深傷惻。宜免左右京。五畿内。七道諸國今年田租。

壬申。近江。備中。備後三國飢。並賑給之。

壬午。初遣高麗國船。名曰能登。歸朝之日。風波暴急。漂蕩海中。祈曰。幸頼船靈。平安到國。必請朝庭。酬以錦冠。至是縁於宿祷。授從五位下。其冠製錦表■裏。以紫組爲纓。

甲申。丹波。伊豫二國飢。並賑給之。

戊子。山陽。南海等道諸國旱。停兩道節度使。廢儀鳳暦始用大衍暦。」丹後國飢。賑給之。

己丑。糺政臺尹三品池田親王上表曰。臣男女五人。其母出自凶族。臣惡其逆黨不預王籍。然今日月稍邁。聖澤頻流。當是時也。不爲處置。恐聖化之内。有失所之民。伏乞。賜姓御長眞人。永爲海内一族。詔許之。

癸巳。遣使覆損於阿波。讃岐兩國。便即賑給飢民。

甲午。新羅人中衛少初位下新良木舍姓前麻呂等六人賜姓清住造。漢人伯徳廣道姓雲梯連。

九月庚子朔。勅曰。疫死多數。水旱不時。神火屡至。徒損官物。此者。國郡司等不恭於國神之咎也。又一旬亢旱。致無水苦。數日霖雨。抱流亡嗟。此者國郡司等使民失時。不修堤堰之過也。自今以後。若有此色。自目已上宜悉遷替。不須久居勞擾百姓。更簡良材速可登用。遂使拙者歸田。賢者在官。各修其職務無民憂。

癸夘。遣使於山階寺。宣詔曰。少僧都慈訓法師。行政乖理。不堪爲綱。宜停其任。依衆所議。以道鏡法師爲少僧都。

甲寅。以從五位下奈紀王爲石見守。從五位下采女朝臣淨庭爲豊後守。

庚申。尾張。美濃。但馬。伯耆。出雲。石見等六國年穀不稔。並遣使覆損。」河内國丹比郡人尋來津公關麻呂坐殺母。配出羽國小勝柵戸。

丙寅。授從五位上山村王正五位下。從四位下池上女王正四位下。

冬十月癸酉。幸山背國授介外從五位下坂上忌寸老人外從五位上。從五位下稻蜂間連仲村女從五位上。

乙亥。左兵衛正七位下板振鎌束至自渤海。以擲人於海。勘當下獄。八年之乱。獄囚充滿。因其居住移於近江。初王新福之歸本蕃也。駕船爛脆。送使判官平群虫麻呂等慮其不完。申官求留。於是。史生已上皆停其行。以修理船。使鎌束便爲船師。送新福等發遣。事畢歸日。我學生高内弓。其妻高氏。及男廣成。緑兒一人。乳母一人。并入唐學問僧戒融。優婆塞一人。轉自渤海相隨歸朝。海中遭風所向迷方。柁師水手爲波所沒。于時鎌束議曰。異方婦女今在船上。又此優婆塞異於衆人。一食數粒。經日不飢。風漂之災未必不由此也。乃使水手撮内弓妻并緑兒乳母優婆塞四人。擧而擲海。風勢猶猛。漂流十餘日。着隱岐國。

丙戌。參議礼部卿從三位藤原朝臣弟貞薨。弟貞者平城朝左大臣正二位長屋王子也。天平元年長屋王有罪自盡。其男從四位下膳夫王。无位桑田王。葛木王。鈎取王亦皆自經。時安宿王。黄文王。山背王。并女教勝。復合從坐。以藤原太政大臣之女所生。特賜不死。勝寳八歳。安宿。黄文謀反。山背王陰上其變。高野天皇嘉之。賜姓藤原。名曰弟貞。

乙未。淡路國飢。賑給之。

丁酉。前監物主典從七位上高田毘登足人之祖父嘗任美濃國主稻。属壬申兵乱。以私馬奉皇駕申美濃尾張國。天武天皇嘉之。賜封戸傳于子。至是坐殺高田寺僧。下獄奪封。

十二月己丑。攝津。播磨。備前三國飢。並賑給之。

丁酉。礼部少輔從五位下中臣朝臣伊加麻呂。造東大寺判官正六位上葛井連根道。伊加麻呂男眞助三人坐飮酒言語渉時忌諱。伊加麻呂左遷大隅守。根道流於隱岐。眞助於土左。其告人酒波長歳授從八位下。任近江史生。中臣眞麻伎從七位下。但馬員外史生。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四·杨仲良
  卷六·庞元英
  通用諡法释义·鲍应鳌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七·王祎
  ●卷五·毛奇龄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佚名
  卷之九·佚名
  卷十三·曾巩
  三四一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呈续获应选应毁书籍折·佚名
  卷八十七·司马迁
  羊侃传·李延寿
  王敬则传·李延寿
  卷十四 世宗之立·李有棠
  大理寺·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七十三·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七 王廷相 折杨柳 陇头二三月杨柳黄绿丝郎行杨树下骢马金络羁马瘦不忍鞭柳弱不堪折出谷复入谷落日独行客水流陇山下

  • 卷二百五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一刘方平刘方平河南人邢襄公政会之後与元德秀善不仕诗一卷代宛转歌二首星参差明【一本无明字】月二八灯五枝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 陈陶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陶(约812— 888 前)唐诗人。字嵩伯,自号 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

  • 卷三·宁调元

    姜如農萊陽姜如農埰崇禎間以直諫下獄幾死。久之,奉命戍宣州,未至戍所,而宣城陷。遂與其弟垓變姓名為僧,走浙東,閉門不出,自號敬亭山人,又號宣州老兵,嗣奉母歸山東。巡撫某雅重其人,欲以官縻之,因佯墜馬折股,傅故事得免,即夜馳還江

  • 附录·陈蝶仙

    户部尚书臣阎敬铭跪奏,为已革道员侵取公私款项,请旨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国法,而挽颓风,恭折仰祈圣鉴事。窃从前亏空各案在于官,官所侵者国帑,而不及民财。近来亏空流弊在子商充官,复以官经商,至举国帑民财皆为所侵吞,而风俗乃大坏

  • 卷三·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詹孟举篆书曹云西避天字詹孟举挽袁华诗张汉杰拒叛贼吴思庵遗外孙诗轮王子明寇平仲僧无言僧景燮宗潮诸公才学心量廉夫题风雨归牧图黄希声前辈存心蒸山黄状元墓吾训导请俸庄伯和诙谐

  • 二百一十六 苏州织造李煦奏与曹(兆页)同挂普济堂御书匾额情形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曹(兆页)至江宁传示谕旨:李煦、曹(兆页)同挂普济堂御书匾额。钦此钦遵。 奴才即诣普济堂洒扫洁净,鹄立以候。而苏州绅衿士庶,恭闻圣主赐匾,各踊跃忭舞,欢声动地。六月初一日曹(兆页)恭赍

  • 绎史卷一百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子发用兵淮南子子发辩撃剧而劳佚齐楚国知其可以为兵主也 盖闻子发之战进如激矢合如雷电觧如风雨员之中规方之中矩破敌陷陈莫能壅御泽战必克攻城必下彼非轻身而乐死务在于前遗利于后故名立而不堕此

  • 九五 望越篇·周作人

    辛亥革命的前景不见得佳妙,其实这并不是后来才看出来,在一起头时实在就已有的了。且不说大局,只就浙江来看,军政府的都督要捧一个汤寿潜出来,这人最是滑头,善于做官,有一个时候蒋观云批评他最妙,他说,蛰仙的手段很高,他高谈阔论

  • 叱列平传·李百药

    叱列平,字杀鬼,代郡西部地方的人氏,其家世代为酋帅。平有容貌,须髯漂亮,善骑马射箭。袭职第一领民酋长、临江伯。孝昌末年,拔陵反叛,蠕蠕的部分人众寇掠马邑,平由于统领其部众反击,立军功,补为别将。后来牧子作乱,同时,刘胡仑、斛

  • 卷一百十九·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九宋 宋敏求 编政事讨伐上令秦王讨王世充诏讨辅公佑诏亲征安禄山诏贬田承嗣永州刺史诏讨李希烈诏削夺李惟岳官爵诏讨吴少诚诏讨李錡诏削夺王承

  • 卫灵公篇·王夫之

    一&ldquo;吾道一以贯之&rdquo;,&ldquo;之&rdquo;字所指,包括周遍。&ldquo;予一以贯之&rdquo;,&ldquo;之&rdquo;字所指,则子贡所疑为&ldquo;多学而识之&rdquo;者也。于此有别,故集注曰&ldquo;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rdquo;。若

  • 第四章 15·辜鸿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辜讲孔子对一位学生(曾参)说:“在我的一生及教学生涯中,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原则。” “我觉得也是。”这位学生回答。过

  • 评花草有灵·太虚

    万物有生论,原是佛法中所昌言的,故众生一名,包括有情无情之类;众缘和续而生的无常诸行,是皆可谓之众生的有情无情。既皆是众生,故情与无情间,原无一定划然之分界,不过从比较上说有情与无情之区别耳。此印度科学家发明花草有灵

  • 众经目录卷第四·静泰

    释静泰撰众经别生四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middot;善时鹅王经一卷右一经出正法念经。&middot;舍卫城人丧子狂经一卷(一名梵志丧女经) 分三经&middot;调达入地狱事经一卷&middot;飞鸟喻经一卷&middot;三十三天园

  • 卷第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目录卷第七卷三十六南岳下第十三世 法云本禅师法嗣  净慈楚明宝印禅师 长芦道和祖照禅师  云峯思慧妙湛禅师 宝林果昌宝觉禅师  资福法明宝月禅师 云峯志璿祖灯禅师  慧林常悟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 徐正字诗赋·徐寅

    二卷。唐徐寅撰。徐寅,字昭梦,泉州莆田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工诗,屡举不第。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温,误触其讳,欲遁不得,乃作过大梁赋以献。温大悦,酬一字绢一匹,厚礼馆待。大顺三年(892)始登第,乾宁元年 (84

  • 绎史·马骕

    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六十卷。马骕撰。成书于清初。马骕,字宛斯,又字聪御。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淮安推官,改灵璧知县。平生研究先秦历史,有“马三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