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世宗朝 嘉靖〗兴王妃蒋氏,世宗母也。其先徐州人,以尺藉隶京师,父效,初授兵马指挥使,嘉靖间追赠玉田伯。生妃,通诗书,尝著《女训》十二篇。

弘治五年,册为兴王妃。生二子,长岳王厚熙,次即世宗也。兴王死,妃居邸一年,世宗入继大统即位,甫三日,即奉笺诣藩邸迎妃,而令廷臣议推尊礼。廷臣举大义谓:“宜考孝宗而称兴王为皇叔父,妃为皇叔母。”议三上不允。时妃已迎至通州,闻称皇叔母,大恚,曰:“安得以我子谓他人母乎?”不肯入,上闻之,启慈寿太后,愿奉母归藩。而进士张璁者,逆上意,谓:“宜考兴王而母太妃。”上大喜,乃始迎妃来。将入宫,礼臣具仪注,谓:“当由崇文门进东安门,皇帝出东华门迎而入。”不许。再议:“自正阳门进大明门,承天端门、午门之东从王门入。”又不许。崇文门,京师东门也。正阳门者,正门也,御道在焉。王门,诸王所出入门也。上曰:“圣母当从御道入朝太庙。”于是群臣相顾,争谓“王妃无谒庙礼。”不听。又谓“当具诸王妃仪仗。”不听。乃尊称兴献太后,具太后车服仪仗,竟以太后从正阳门直入,谒奉先殿,不庙见。顷之,加称兴献皇太后。群臣又力争,谓“称皇非是。”大学士杨廷和至辞位去。不听。会清宁宫旁室灾,论者谓“议礼所致”,乃姑称兴国太后,然非上意也。越三年,上尊号曰本生章圣皇太后。当是时,张璁、桂萼等揣上意有在,益任情与群臣辨,谓“上宜考兴献帝,而母兴献后,去本生二字乃成礼。”上是之。遂以是年秋,尊妃为圣母章圣太后,去本生二字。(原评曰:此篇以逐节反覆为章法。)

五年,为兴王作世庙成,奉妃入谒庙。大学士石瑶等力争之。不听。七年,加尊称曰慈仁。九年,颁所制《女训》于天下。十五年,四郊庙享礼成,加尊称曰庆静贞寿。九月,奉妃谒天寿山七陵,又谒恭让章太后及景帝后陵。十六年,奉妃幸金山,命诸臣进贺行殿。十七年九月,奉妃居慈宁宫。十二月癸卯崩,谕礼、工二部曰:“朕皇考献皇帝陵,远在承天。升遐之日,尚以诸王礼葬。藩卫浅薄,堂隧狭隘。比者展视山陵于成祖长陵之北,得支山曰大峪,林岗郁衍,实为吉丘。欲起逆梓宫,迁于此,朕不敢专,卜告于皇祖。”既得吉卜,二三勋辅近臣咸赞曰:“宜尔郡臣其择期襄事。”又谕曰:“圣母升遐,山陵为重。”

分遣大臣祭告大峪山顶建显陵,于是以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为奉迎行礼使,兵部尚书张瓒为礼仪护行使,太监鲍忠为奉侍官,指挥赵俊为吉凶仪仗官,又赖太师翊国公郭勋知圣母山陵事。上亲幸大峪视之,忽谕曰:“献皇帝体魄藏显陵者二十年,北迁遥远,大不宁于朕心,朕将奉慈宫南诣合葬。”其议以闻,于是礼臣严嵩等议谓:“灵驾北来,慈宫南举,共一举也。而春秋享祀,远近迥殊,如初议便。”上曰:“孰谓四海非王土欤,且孝陵何以尚在南也。”因止崔元等毋行,第令赵俊往顺天启视元宫,乃上太后尊谥曰孝慈贞顺仁敬诚一步天诞圣献皇后。

明年赵俊还,谓显陵不吉,上乃议南巡。九卿大臣许贤等暨左都御史王廷相各疏谏。不听。已而侍郎吕楠、给事中曾蜓、御史刘贤、郎中岳伦皆相继谏。不听。已而太学生陈良鼎上书谏。不听。良鼎下诏狱。上乃至承天作新宫,虚其一以待合葬。工竣,归过庆都,御史谢少南言庆都有尧母墓,佚于祀典,请祀之。

上忽曰:“帝尧母有墓,洵乎!合葬非古也。”即拜少南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检讨,更议圣母,葬大峪山。四月,上躬谒长陵,忽召礼臣严嵩曰:“大峪山何如?纯德山耶。”仍命崔元护樟宫南。七月合葬显陵,主睿宗庙。

陈皇后,元城人。少与诸女掷钱戏,钱四侧。既长,绍圣张太后为世宗选婚,台官言“大名有佳气。”得后迎入宫。嘉靖元年册为后,授后父万言都督同知,赐第西安门外。工部尚书赵璜言:“西安门近宫,治万言第,请毋过高广。”上怒,逮营膳郎中叶宽、员外郎翟下狱,而封万言泰和伯,给世券。既而万言侵牟其县民,县令张好古执万言家人杖之,好古亦下狱。时上方议礼,以为礼始自宫闱。每诵关睢讲教化,(原评曰:先入此数语史笔)值上与后坐,张文二妃者尝茗,上循视其手。后恚,投杯起。上大怒,后以惊悸忽堕妊,既而崩。当堕妊时,万言乞妻入视,上以非祖制,不许。至是议丧礼,欲从杀,因裁礼官所上仪注:上玄冠素衣,十二日更浅色衣,听政西角门,朝两宫,则具如常服。百官三日临,丧服十二日,朝则玄冠素衣,通二十七日除。阁臣张璁执不可,请上素衣带十二月,乃更服玄冠素衣。百官则素衣带侍西角门,通二十七日除。上曰:“不如朕言,朕且以九日除矣。”璁曰:“不然。天子与后,犹父与母。春秋天王岁有三年之丧二焉,为后也。古人服妻三,后世易以期,期之丧,诸侯绝旁期也。妻之丧,正期也,日易月杀矣。杀之九月后,若有杀者,则将无也。且宁忍臣子不终君母之服者?”上曰:“以上有两宫皇太后故也。”终不听。

既而詹事霍韬奏曰:“今百官有妻之丧,不当公。古人父在丧母,仗不上于堂,避尊也。臣请陛下玄冠素衣,御西角门十日,即玄冠玄裳,御奉天门。百官朝则玄冠玄裳,退则素,二十七日除。谓夫陛下二十七日,皆御西角门,则无辨于大丧也。百官素衣朝中门,则礼不肃敬也。陛下即以玄冠玄裳御奉天门者,当阳之义也,犹之百官有妻之丧不当公也。百官退而素不敢见陛下,避尊之义也。

犹之古人杖不上于堂也。庶几变于礼者之礼也。”上可其奏,乃谥曰悼灵皇后,以其年别葬之天寿山澳儿峪。葬之日,出梓宫王门罢辞祖礼,百官一日临。都给事王汝梅谏。不听。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议谓:“先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者七年。夭崩谥悼,虽侔古法,而灵义有六,并非美称。请下翰林更谥。”上意既久释,乃改谥曰孝洁皇后。其后继后谥孝烈,先庙而后只奉先殿西室。

(即西夹室也,一作东室误)隆庆初,礼臣议:“孝洁,大行皇帝元配也,宜合葬庙。若遵遗制,孝烈,则舍元配也。若同,则二后也。皆不合典制。臣窃以大行皇帝升时,宜奉孝洁配,迁葬永陵。孝烈移主陵庙制。”曰:“可。”

乃上尊谥曰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废后张氏,世宗第二后也。父楫,锦衣卫指挥佥事。后初入宫,封顺妃。嘉靖七年,陈皇后崩,两宫皇太后命上自择诸妃中可者。因下诏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者也。顺妃张氏,侍朕以来,克尽礼道,其册立为皇后。”当是时,上方追古礼,而后甚婉娩称上意。每岁祭,后必从上分献宗庙。

方春率嫔御行亲蚕礼,日讲章圣太后《女训》于宫中。尝诵翰林所撰《内则新诗》,使宫人歌之,以当古房中之乐,如是者六年。(原评曰:着此段绩绩,不知其为风也。)

至十三年正月癸卯,忽降谕礼部曰:“朕惟阴以相阳,若地承天。妻纲于夫,道在敬顺而已。朕元配早夭,进册张氏。藉其内助,恩遇特隆。近乃不思敬异,罔顾承乾。俟其既悛,竟成终怙。应收皇后册宝,退闲别所。其天下笺贺总停如敕。”十五年死,上命丧葬,视宪庙吴后礼。十六年,改称废后,葬金山。

方后,江宁人。安平侯方锐女,以嘉靖九年选入宫。十年,奉章圣皇太后旨选九嫔。先是,祖制无九嫔名,自后妃下杂置诸嫔宫,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诸位号。(今史官言明代宫中无昭仪、昭华诸位号,非是。)虽稍参汉制,要其所以为储嗣计,未尝乏也。至是特用张璁言,谓:“上未有子。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广储嗣。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似续计。”于是下慈旨为九嫔之选,而后居其首。三月,后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九人并受册,并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册黄金涂,视皇后杀五分之一。至期,上衮冕,告大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既册,乃从皇后朝奉先殿。礼成,百官入贺。上仍服皮弁受之。当是时,后册名德嫔。上以其行礼敬,且升降有仪度,悦之,然未为后也。(原评曰:此篇逐段起伏,皆见筋节。)越二年,忽废张皇后。欲立后,以问夏言。言故逆上意,顿首曰:“臣请为陛下贺,夫天圆而地方者也。”上大喜,遂以其年立为后,而以僖嫔沈氏为宸妃、丽嫔阎氏为丽妃副之,故事立后谒内庙而已。内庙者,奉先殿也。上谓:“天子立三宫,所以承宗庙。故《礼经》有‘庙见’之文,何以不谒庙?”下翰林礼部议,议谒庙是。

正月壬子,上御奉先殿,遣太傅武定侯勋为正使,少傅孚敬为副使,持节册立。

上乃率后谒太庙及世庙。越三日,颁诏天下。明日,受命妇朝贺于未央宫。自是之后,上尝荐高祖及高后尊号。后捧高后主亚献,上称其有礼,睿皇后升。及禁日,后亲扶宝幄,尚七挟惟谨。睿皇后、祥后奉几筵,帅嫔御行享祀,皆恭恪称上意,上尝特褒之。

二十一年十月,上性卞,待宫人多不测,宫人惧。会所幸曹妃及王宁嫔侍上寝。寝酣,宫人杨金英等谋弑逆,用组系上颈,而以钗股杂刺上胯间。幸系组仓卒,误为殊死,结得不缩。金英惧,同事张金莲者,知事败,走告后。后驰至解组,上苏,然病悸不能言。后命太监张左、高忠捕宫人杂治。词首王宁嫔,云曹妃者虽不与,然亦知之。后乃传上命,收曹妃及金英等十余人磔于市。并捕斩其族属十余人而籍其家。先是曹妃有容色,上爱之,册为端妃,故每侍上寝。至是上稍愈,疑妃冤,曰:“端妃,我所爱,宜无此心。”因德后救已,而翻以妃故憾后。是年进后父锐安平伯为安平侯,以报后功。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火,中宫请救后,上不应,后遂崩。已而复悼曰:“后救我,而我不能救后。”(原评曰:此以述语为断语,纯乎史法。)乃欲厚其丧葬礼,且欲重抑孝洁以厚之。遂称后为元后,豫名所葬地曰永陵。遣太傅兼太子太傅、成国公希忠为正使持节,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言为副使,捧册谥曰孝烈皇后。故事凡册谥,使臣至宫门,内侍传节册以入。上又谕谥后礼重。其命二使上殿,拜命于门内勿如旧。明年二月,丧百日,特修荐事于永禧宫,诏群臣斋戒十日。是日皆素服办事,五月葬永陵。将葬,礼官请仪注,上命梓宫从中道行,虞嫔如礼用九数,百官送丧者,皆制服。至入朝,以素服加乌纱帽黑角带,退而以素服素冠办事。至迎主之日,仍用制服至善安门。外行安神礼,主还,更以素服素冠办事,礼毕除。时廷臣谓逾旧制,且有引孝洁前事争者,皆不听。

二十八年十一月,后大祥,礼官请安主奉先殿东夹室,先是孝洁葬澳儿峪,后主不议。至十五年,礼官始请奉慈殿邵太后傍,以为《丧服小记》有“妇祖姑”之文,因主焉。及邵太后迁陵庙而奉慈殿废,廷臣议:“迁孝洁殿于奉先殿旁室。而殿旁地陋,惟斜廊两庑,难以奉安。于是有奉先殿尽西夹室之,盖迫于所请也。今请安后主于奉先殿东,则位先孝洁,此明以元后尊后者。”而上复不许。谓当太庙。下辅臣严嵩、尚书费采等议:“嵩等言祖姑,礼也。

请岁时飨献,则入太庙,藏主则幄宪庙皇祖妣之傍,以从于祖姑之义。”而上曰:“不然。礼无迁就者。后虽非帝,然帝之配也。帝自有一定之序,而后即因之。今后以朕存,不启柜不定已矣。安有飨在此而主藏彼之礼?其依祖制,奉祧仁宗而以朕,他日之新序,其勿违。”盖上意尊后,且虑他日祧睿考,故欲乘已生存时预祧仁宗,而借后以定序也。(原评曰:直断数语皆旧史所未敢道者。然《史记》、《汉书》在本朝已自有此。)嵩等谓:“谕及新序,则非臣子所敢言,乞下廷臣议。”上命暂已,待再期,姑藏主皇妣睿皇后傍。明年再期,奉主睿皇后傍,入享于太庙,位设新序不及祝,而上终欲主太庙。命再议。礼部尚书徐阶、都给事杨思忠皆以为不可,余无言者。时帝使人觇,会议得状,及疏入,怒曰:“尔等怀二三心犹尔耶?此非专论后也,及非子为亲、夫为妇也。

第以朕躬论正序定位,礼所应有,乃无肯奉行者,阶、思忠二人议定即是矣。”

于是阶、思忠惶恐言:“臣等愚昧,不能仰知圣谕。窃惟周建九庙、三昭、三穆、率六世而祧,至后兄弟相及,亦有不及六世者。国朝庙制,同堂异室,与周礼不同。今太庙九室皆满,若以圣躬论,仁宗当祧,固不待言。但此系异日圣子神孙之事,而陛下自言之,是自豫庙也。臣闻夏人之庙五,商以七,周以九。礼由义起,五可七,七可九,九之外亦可加也。请于太庙及奉先殿各增二室为十庙,孝烈皇后,母祧仁宗,陛下亦无豫焉。”上曰:“会议当人人尽言。今两人各一言而止,此会议耶?臣子之谊,当祧当,自应上请,而乃自为见。且礼有一定,苟定矣,何避豫为。”于是阶等乃如旨议上报闻,随条上祧仪注。并请曰:“忌祭近矣,望可臣奏。”上犹衔初议报曰:“孝烈继后,非元后,其所配者又入继之君,不忌祭亦可。”阶等惶恐请益力。上曰:“非天子,不议礼。后当庙,朕久谕之,顾谓未宜,徒饰繁言,惑众听,实欲待题朕主矣。”因谕严嵩曰:“礼官即从朕言,勉强耳。诸臣争亲、争帝、争、争名三十年矣,至今犹未化耶。今即不忍祧仁宗,且置后主别庙。他日任臣下处之,令忌日奠一卮酒,不致以仁宗伤众情也。”于是礼臣不敢复言,第请如敕行。许之。

后二年,六科官表贺正旦,思忠首署名。上犹修前却,摘其表语诘责之,杖之百,削籍以杜异议。然当时,议臣从无敢为孝洁言者。隆庆初,上后尊谥曰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不称肃字,且移孝洁配世宗庙,迁葬永陵。而别祀后主弘孝殿。见《陈皇后记》。

皇贵妃王氏,指挥佥事王隆之女。嘉靖九年选入宫,十年册为昭嫔。十五年生皇子戴睿。生时有他妃梦星官以婴儿送昭嫔,上异之。是年进昭妃,明年册为贵妃。皇子有奇质,尝见上叩头曰:“见不敢时时举手者,以天在上也。”上奇其言,至是益重妃。十九年,进皇贵妃。二十八年,皇子死,年十有四。时初冠,行冠礼。翼日而病,命太医视之,不治。忽北面拜曰:“儿去矣。”端坐而逝。

上悼之,谥庄敬太子。明年妃死,先是阎丽妃生一子死,谥哀冲太子。至是命妃与阎妃同葬,而以哀冲、庄敬二太子之,其地在天寿山。已而礼官言妃当与阎妃同主孝洁皇后陵庙,诏可。妃弟朝用,累官都督佥事。

杜康妃者,穆宗生母也,大兴人,父林,封庆都伯。嘉靖九年,妃应选入掖庭。明年封康嫔。十五年进封康妃。十六年正月皇子生,是为穆宗。三十三年,妃薨。是时穆宗以裕王居邸,上下礼部议丧礼。尚书欧阳德等言:“累朝皇妃,或未生皇子,或子非居长。而受封国,或子立为东宫而先死,俱与今不同。惟成化中淑妃纪氏死,所生皇子伦序居长,与妃事相类。但彼时孝宗尚幼也。今裕王既已成婚,礼宜持服主丧送葬。”乃议上辍朝五日,裕王主丧。遵孝慈录,斩衰三年。其仪仗人数,皆视旧有加。上不许。于是辅臣引洪武七年,太祖命周王肃服贵妃孙氏故事以对。曰:“彼慈母犹尔,况生母耶?”上命考贤妃郑氏例以闻。于是德等复上仪注。制可敕,谥为荣淑康妃,葬金山。

及穆宗入嗣,以隆庆元年正月乙未谕礼部曰:“朕仰荷天眷,嗣守丕基。溯惟庆源所自,我生母荣淑康妃,恩实大焉。朕曩居外邸,奉养之礼,既阙生前。

光扬之典,未从身后。追思罔极,痛切于衷。夫孝在笃于所生,爱必由于亲始。

今朕方以孝治天下,而母恩未报,大礼未举,其何以表因亲之谊,立成教之本哉。

昔孝宗皇帝上生母淑妃尊谥,葬茂陵,建奉慈殿大内。岁时享祀,万世称孝焉。

兹当如故事,仰稽懿德,恭荐鸿称,举迁之上仪,营祀享之专宇。尔礼部其议详以闻。”丙寅上尊谥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礻付永陵,祀主神霄殿。

李嫔,延津人。嘉靖十四年十月,夏言请慎选贤淑,补嫔御,以广储嗣。上命夫人女官出诸王馆选择。妃父李拱臣自诣通政司上白:“有女端丽,堪充下陈。”

因转送礼部以请,上曰:“此非大臣献谀也。既系亲陈,当从所愿。”遂令拱臣送至京。既至,适上行郊祀,夏言请淑女赴诸王馆择日选视。上曰:“淑女至京,适逢郊享,此高之兆也。”(原评曰:动必引古,然不可已。)敕勿赴馆选,径进大内。既进,册宁嫔,无子死。

〖穆宗朝 隆庆〗穆宗皇后,姓李氏,昌平人。封德平伯李铭女。穆宗为裕王,册为妃,生宪怀太子。嘉靖三十七年殁皇邸。穆宗即位,谥曰孝懿皇后。六年秋,神宗即位,加上尊谥曰孝懿尊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合葬昭陵,主礻付庙。

继后姓陈氏,通州人,(一作大名8景行封固安伯。嘉靖中,孝懿李皇后为太子妃,早死,册后继之。隆庆元年,进为后。已而后无子,出居别宫。越一年后疾,左右无侍者,外廷忧之。既疾甚,试御史詹仰庇上疏曰:“皇后者,本先帝所赐以配陛下。陛下宜遵先帝命,笃宫闱之好。上承宗庙,下以立四方家人之则。旧闻皇后举止端肃,久拂圣意。而去岁车驾谒陵园,皇后随辇,朝野皆庆。

以为相传或失实,群疑总释。顷又闻皇后离坤宁,置之别宫,左右失起居,以致抑郁成疾。陛下又略无眷顾之意,中外忧悬。万一不起,如圣德何?亦何以承先帝命?”上曰:“后无子多病,近移居别宫,冀稍安适,或可从此却病耳。尔不晓内廷事,乃妄言。”神宗即位,上徽称曰仁圣皇太后。

六年进懿安。十年进康静。二十四年七月崩,谥曰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太后,祀奉先殿别室,与孝烈皇后同。先是神宗在东宫时,后病居别宫,而神宗生母李太后者,斯时尚为贵妃也。神宗每辰谒奉先殿朝帝及贵妃毕,即往候后曰:“娘娘寂寞,礼不可旷。”后闻履声即喜,疆起取经书指而问之,神宗应声答。后且感且喜,贵妃闻妃喜,亦喜。(原评曰:贵妃和厚,神宗睿孝两皆可感。)神宗既嗣,后称人仁圣,贵妃称慈圣,两宫既同尊。而后与慈圣皆贤,素无猜嫌,至是益亲谧。神宗又孝事两宫,一无所间。由是后无疾,优游慈宫者二十五年。神宗尝设四斋,近侍二百余人,陈百戏为两宫欢。每遇令节,先于乾清宫大设两宫座,使贵嫔请导,上预俟云台门下拱而立。北向久之,仁圣舆至景运门,慈圣舆至隆宗门,上居中北向跪,少顷两舆齐来前,已复齐至乾清门。上起,于是宫中王皇后扶仁圣舆,皇贵妃郑氏扶慈圣舆,导而入。少憩,请升座,自捧觞安几,以及献馔。更衣必膝行稽首,屏顾摄息,(原评曰:一段只摹叙迎宴一节,如许详尽委皙,岂非司马写生之笔。)皆从来仪注所未有者。于是始陈戏,剧饮乃罢,凡大飨多此类。

猜你喜欢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司马迁
  卷三百九十一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第五十二回 关提督粤中殉难 奕将军城下乞盟·蔡东藩
  卷一·黄、虞、三代·蒋一葵
  平台纪事本末·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五十五·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六上·袁枢
  成祖本纪·张廷玉
  一五九、吕不韦著书考·钱穆
  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己卯、619)·司马光
  1.开天辟地的神话·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苏轼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十东坡词词曲类一【词集之属】【臣】等谨案东坡词一巻宋苏轼撰轼有易传诸书别着録宋史艺文志载轼词一巻马端临经籍考则称东坡词二巻此本乃毛晋所刻旧有晋跋云得金陵刋本凡附入苏黄秦栁之作俱经删去

  • 黄鸟·闻一多

    哦!森林的养子, 太空的血胤 不知名的野鸟儿啊!黑缎底头帕, 蜜黄的羽衣, 镶着赤铜底喙爪—— 啊!一只鲜明的火镞, 那样癫狂地射放, 射翻了肃静的天宇哦!像一块雕镂的水晶, 艺术纵未完成, 却永映着上天底光彩—— 这样便是他吐出的

  • 第一百三十回 强调停弟兄翻脸 争权利姻娅失欢·蔡东藩

      却说关外调人麇集,和平空气,弥漫沈辽。谁知张作霖受了梁、叶迷惑,以为有了倒吴的计划,所以不肯答应。而且新近得了广东和浙江方面的联络,已经订立三角同盟。据传三角同盟的内容,是以孙中山先生为总统,段祺瑞为副总统,梁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一·朱彭寿

    ◎圣寿迈古历代帝王御宇至五十年者,史册即不多觏。羲农之后,帝临魁八十年,帝承 六十年,帝榆罔五十五年,黄帝轩辕氏一百年,少吴金天氏八十四年,颛顼高阳 氏七十八年,帝喾高辛氏七十年,唐尧七十二年,又命舜摄位二十八年而殂,虞 舜

  • 卷六十七·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七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四 行人 汉 邓芝 宗预 陈震 吴 顾徽 赵咨 沈珩 陈化 浩周 郑泉冯熙 张温 秦旦 郑胄 纪陟【弘璆】 张俨 周官大行人王

  • 一四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谢恩命办理十三经刻石折·佚名

    一四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谢恩命办理十三经刻石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臣和珅等跪奏,为恭谢天恩事。本月二十一日奉上谕:自汉、唐、宋以来,皆有石经之刻,所以考定圣贤经传,使文字异同归于一是,以嘉惠艺林,昭垂奕禩,甚

  • 史记集解卷六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人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 苏绰传·李延寿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苏则的九世孙。他们家各代都有人食俸禄二千石。他的父亲苏协,任武功郡的太守。  苏绰从小酷好学习,博览群书,尤工于算术。他的从兄苏让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京城城门外替他饯行。临分别时

  • 蔡清传·张廷玉

    蔡清,字介夫,晋江人。年少时到侯官,跟从林王比学《易》,尽得其精髓。成化十三年(1477)乡试第一,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请求归家讲学,而后选为礼部祠祭主事。王恕主持吏部工作时,器重蔡清,调任稽勋主事。清向王恕提出两条建议

  • 卷十四·陆九渊

    卷十四 与包详道 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实行之人,所谓不言而信,与近时一种事唇吻、闲图度者,天渊不侔,燕越异向。 若能猛省勇改,则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

  • 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初分善学品第五十三之四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则不行色。亦不行受想行识。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则不行眼处。亦不行耳鼻舌身意处。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则不行色处。亦不行声

  • 卷第十三·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十三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智犍度智相应跋渠第五之一人智三昧根  觉意道相应二智种一行  六小七大七七人八智三三昧三根七觉意八道种智相应。及种二智种一行。历六二七。七

  • 卷第五·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科(三) 唐文纲 会稽孔氏子也。曾祖范。陈都官尚书。祖祀。祠部侍即考顶生贞观间。拜尚乘直长。纲方孕。母却荤杂有头陀行。婆罗门僧谓曰。佗日生男。终当绍隆三

  • 春明梦余录·孙承泽

    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 (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但叙述沿革

  • 琴旨·王坦

    二卷。清王坦(生卒年不详)撰。王坦字吉途,南通(今属江苏)人。王坦作此书,本照《律吕正义》的宗旨,而加以推究阐明。其五声数论琴之说,认为丝乐弦音,应当以五声之数定其丝纶多寡之数为体,徽分疏密之数为用,不可以用黄

  • 伤寒论注·柯琴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

  • 封神演义·许仲琳

    长篇小说。明许仲琳撰。 一百回。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仲琳,南直隶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一说为明陆西星撰。西星南直隶兴化县人。诸生。著有《南华经副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