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绎史卷一百十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

楚子发用兵

淮南子子发辩撃剧而劳佚齐楚国知其可以为兵主也 盖闻子发之战进如激矢合如雷电觧如风雨员之中规方之中矩破敌陷陈莫能壅御泽战必克攻城必下彼非轻身而乐死务在于前遗利于后故名立而不堕此自强而成功者也

列女传子发攻秦絶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幷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梁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句践之伐呉客有献醇酒一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嚢糗糒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幷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梁何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谢其母然后内之

淮南子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觧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日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簮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子发攻蔡逾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顷而封之执圭子发辞不受曰治国立政诸侯入賔此君之徳也发号施令师未合而敌遁此将军之威也兵陈战而胜敌者此庶民之力也夫乗民之功劳而取其爵禄者非仁义之道也故辞而弗受

荀子公孙子曰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舍属二三子而理其地既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徒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舍不宜以众威受赏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羣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按独以为私靡岂不过甚矣哉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説苑蔡使师强王坚使于楚楚王闻之曰人名多章章者独为师强王坚乎趣见之无以次视其人状疑其名而丑其声又恶其形楚王大怒曰今蔡无人乎国可伐也有人不遣乎国可伐也端以此人诫寡人乎国可伐也故发二使见三谋伐者蔡也【○与陈使敦洽讐麋事最相类】 下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旁隣窥墙而问之曰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曰吾国且亡曰何以知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闻其言则举宗而去之于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徃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应曰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能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哉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觧其缚与俱之楚故曰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淮南子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己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恩者恩者逃之于地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类子羔事】

猜你喜欢
  宋本原跋·魏徵
  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李延寿
  第四十回 万贞儿怙权倾正后 纪淑妃诞子匿深宫·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徐乾学
  卷之七百十五·佚名
  卷之十九·佚名
  皇王大纪卷二·胡宏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纪昀
  二 东昌坊口·周作人
  王皇后传·欧阳修
  张彦泽传·薛居正
  床兀儿传·宋濂
  陈万言传·张廷玉
  杨..传·张廷玉
  周逵·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六 林廷选 庚子秋予将赴春官友人王朝纪出扇间梅索题赋以寓别 江南佳实登庙廊托根暂向李桃场包涵元气百万斛散作大地先春香往时卧雪篷窗底踈影横

  • 卷三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十八寒食类五言古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唐】白居易丰年寒食节美景洛阳城三尹皆强健七日尽晴明东郊踏青草南园攀紫荆风拆海橊艶露坠木兰英假开春未老宴合日屡倾珠翠混花影

  •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张说

    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 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 佳此黄花酌,酣余白首吟。 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 登眺思清景,谁将眷浊阴。 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 鱼以嘉名采,木为美材侵。 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 参佐多君子,词华妙

  • 列传第五十一 王肃 宋弁·魏收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司马衍丞相导之后也。父奂,萧赜尚书左仆射。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着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

  • 卷七·杨士奇

    二年六月甲午朔○齐泰黄子澄闻李景隆等屡败济南危急皆震悚丧气乃谋遣尚宝司丞李得成等来讲和以缓我师○七月甲子朔 上遣李得成等归谕之曰吾尝上两书陈达中恳皆不见答今不敢再渎尔吾 皇考所奖拔者能不忘 皇考之恩则

  • 五六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续呈马裕家藏及总商等访得书籍折·佚名

    五六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续呈马裕家藏及总商等访得书籍折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初六日奴才李质颖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奴才前奉谕旨,访觅遗书,当卽钦遵圣训,于商人马裕家内暨江广达等购觅共得书二百九十一种,并马裕恳请将原书呈

  • 华峤汉后书卷三·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杨震传孙赐曾孙彪一六六杨震字伯起,年五十,始应州郡之辟,众人谓之「晚暮」。后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鱼者,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汪。黄)──御览卷九二五 一六

  • 钦定元史语解卷十三·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元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元史语解卷十三人名玛喇【勒 牝鹿也卷十三作密剌里卷二十二作马剌并改】哈扎【尔】齐 【司辔人也卷十三作火者赤卷一百三十五作合赞赤并改】托【

  • 元明善传·宋濂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其祖先大概是拓跋魏的后裔,居住在清河的到明善已是第四世了。明善资质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学习诸经都能理解,而对《春秋》更为深刻。二十岁游吴中,文章名声卓著。由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县学正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 洪武三年二月辛酉朔,命赏陆仲亨所部征南将士,指挥文绮、帛各三匹,千户卫镇抚各二匹,百户所镇抚各一匹,战死者倍之,病故者视战死减三之一,军士赐米有差。 上御东阁,翰林学士宋濂、待制王祎等进讲

  • 二十八年(上)·佚名

    (乙未)二十八年大明萬曆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戌,上在貞陵洞行宮。王世子問安。○大臣及二品以上、六曹堂上,全數問安。答曰:「知道。」○卯時,上行望闕禮于時御所。○注書李德溫,賑濟場摘奸後,啓曰:「臣往賑濟別場,取考今

  • 说林上第二十二·韩非

    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 公不如为仆。公所长者、使也,公虽为

  • 皇言定声録卷六·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诸调第六【六十律】后汉志京房推六十律以十二律循环相生至仲吕之后当再生黄钟但以三分损益之法例之祗得八寸七分有奇不成黄钟正声因妄为立名曰仲吕生执始执始生去灭推而尽之凡四周共四十八名至南授

  • 卷第十三·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十三   [宋勒]云山禅师开堂。升座。有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师云。干山来不绝。坎水出坤流 进云。恁么即赤脚披衣去也 师云。三峰锁夜月。独照一轮灯。师见僧来。便作

  • 进呈奏疏·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进呈奏疏  圣感寺住持(臣)僧(超永)谨奏为进呈五灯全书事。窃惟三教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蹟虽有世间方外之殊。理原无修己利人之别。第品类杂则羣言贵。有折衷须流派清。而根源斯为可据。喜际同文之盛世。敬

  • 泪与笑·纪伯伦

    散文诗集。作者 〔黎巴嫩〕 纪伯伦,1913年于纽约出版。全书共收散文诗56篇。作者在引言中写道: “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 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

  • 李文节文集·李廷机

    文别集。明李廷机(谥文节) 著。二十八卷。卷首有叶向高序,崇祯七年 (1634)洪启遵序。卷一至卷九为奏疏等公文, 卷一○、卷一一为馆课,卷一二至卷二八为文。 有崇祯间刻本。

  • 大学章句·朱熹

    儒家修身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并把修己与安百姓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其修身思想集中地展现在古本《大学》之中。朱熹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的修身思想,并运用理学思想对古本《大学》加以诠释与补充,著《大学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