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

續日本紀卷第十〈起神龜四年正月、盡天平二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天璽國押開豊櫻彦天皇〈聖武天皇〉

四年春正月甲戌朔。廢朝。雨也。

丙子。天皇御大極殿受朝。是日。左京職獻白雀。河内國獻嘉禾異畝同穗。

庚辰。宴五位已上於朝堂。

壬午。御南苑宴五位已上。賚帛有差。

乙未。夜。月犯心大星。

庚子。授正三位多治比眞人池守從二位。正五位上高安王。正五位下佐爲王。无位船王並從四位下。无位池邊王從五位下。正五位下榎井朝臣廣國正五位上。從五位下平羣朝臣豊麻呂從五位上。正六位上柿本朝臣建石。阿曇宿祢刀。錦部連吉美並從五位下。

二月壬子。造難波宮雇民免課役并房雜徭。

丙辰。夜雷雨大風。兵部卿正四位下阿倍朝臣首名卒。

辛酉。請僧六百。尼三百於中宮。令轉讀金剛般若經。爲銷災異也。

甲子。天皇御内安殿。詔召入文武百寮主典已上。左大臣正二位長屋王宣勅曰。比者咎徴荐臻。災氣不止。如聞。時政違乖。民情愁怨。天地告譴。鬼神見異。朕施徳不明。仍有懈缺耶。將百寮官人不勤奉公耶。身隔九重。多未詳委。宜令其諸司長官精擇當司主典已上。勞心公務清勤著聞者。心挾姦僞不供其職者。如此二色。具名奏聞。其善者量与昇進。其惡者隨状貶黜。宜莫隱諱副朕意焉。▼是日。遣使於七道諸國。巡監國司之治迹勤怠也。

丙寅。詔曰。時臨東作。人赴田疇。膏澤調暢。春事既起。思九農之方茂。冀五稼之有饒。順是令節。仁及黎元。宜賜京邑六位已下至庶人戸頭人塩一顆。穀二斗。

三月乙亥。百官奉勅。上官人善惡之状。

乙酉。天皇御正殿。詔賜善政官人物。最上二位■一百疋。五位已上■疋。六位已下廿疋。次上五位以上廿疋。六位以下一十疋。其中等不在賜例。下等皆解黜焉。

甲午。天皇御南苑。參議從三位阿倍朝臣廣庭宣勅云。衛府人等。日夜宿衛闕庭。不得輙離其府散使他處。因賜五衛府及授刀寮醫師已下至衛士布。人有差。

丁酉。■惑入東井西亭間。

夏四月乙巳。散位從四位下上道王卒。

五月壬申朔。日有蝕之。

乙亥。幸甕原離宮。

丙子。天皇御南野■。觀餝騎騎射。

丁丑。車駕至自甕原宮。

辛夘。從楯波池。飄風忽來。吹折南苑樹二株。即化成雉。

秋七月丁酉。筑紫諸國。庚午籍七百七十卷。以官印印之。

八月壬戌。補齋宮寮官人一百廿一人。

九月壬申。遣井上内親王。侍於伊勢大神宮焉。

庚寅。渤海郡王使首領高齊徳等八人。來着出羽國。遣使存問。兼賜時服。

閏九月丁夘。皇子誕生焉。

冬十月庚午。安房國言。大風抜木發屋。損破秋稼。上総國言。山崩壓死百姓七十人。並加賑恤。

癸酉。天皇御中宮。爲皇子誕生。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又賜百官人等物。及天下与皇子同日産者。布一端。綿二屯。稻廿束。

甲戌。王臣以下。至左右大臣舍人。兵衛。授刀舍人。中宮舍人。雜工舍人。太政大臣家資人。女孺。賜祿各有差。」以從三位阿倍朝臣廣庭爲中納言。

十一月己亥。天皇御中宮。太政官及八省各上表。奉賀皇子誕育。并獻玩好物。▼是日。賜宴文武百寮已下至使部於朝堂。五位已上賜綿有差。累世之家嫡子身帶五位已上者。別加■十疋。但正五位上調連淡海。從五位上大倭忌寸五百足。二人年齒居高。得入此例焉。詔曰。朕頼神祇之祐。蒙宗廟之靈。久有神器。新誕皇子。宜立爲皇太子。布告百官。咸令知聞。

庚子。僧綱及僧尼九十人上表。奉賀皇子誕生。施物各有差。

乙巳。南嶋人百卅二人來朝。叙位有差。

辛亥。大納言從二位多治比眞人池守引百官史生已上。拜皇太子於太政大臣第。

丙辰。賜宴於五位已上并无位諸王。祿各有差。

戊午。賜從三位藤原夫人食封一千戸。

十二月丁丑。勅曰。僧正義淵法師。〈俗姓市往氏也。〉禪枝早茂。法梁惟隆。扇玄風於四方。照惠炬於三界。加以。自先帝御世。迄于朕代。供奉内裏。無一咎愆。念斯若人。年徳共隆。宜改市往氏。賜岡連姓。傳其兄弟。」正三位縣犬養橘宿祢三千代言。縣犬養連五百依。安麻呂。小山守。大麻呂等。是一祖子孫。骨肉孔親。請共沐天恩。同給宿祢姓。詔許之。

丁亥。先是遣使七道。巡検國司之状迹。使等至是復命。詔依使奏状。上等者進位二階。中等者一階。下等者破選。其犯法尤甚者。丹後守從五位下羽林連兄麻呂處流。周防目川原史石庭等除名焉。授正六位上背奈公行文從五位下。」渤海郡王使高齊徳等八人入京。

丙申。遣使賜高齊徳等衣服冠履。渤海郡者舊高麗國也。淡海朝廷七年冬十月。唐將李勣伐滅高麗。其後朝貢久絶矣。至是渤海郡王遣寧遠將軍高仁義等廿四人朝聘。而着蝦夷境。仁義以下十六人並被殺害。首領齊徳等八人僅免死而來。

五年春正月戊戌朔。廢朝。雨也。

庚子。天皇御大極殿。王臣百寮及渤海使等朝賀。

甲辰。天皇御南苑。宴五位已上。賜祿有差。

甲寅。天皇御中宮。高齊徳等上其王書并方物。其詞曰。武藝啓。山河異域。國土不同。延聽風猷。但増傾仰。伏惟大王。天朝受命。日本開基。奕葉重光。本枝百世。武藝忝當列國。濫惣諸蕃。復高麗之舊居。有扶餘之遺俗。但以天崖路阻。海漢悠悠。音耗未通。吉凶絶問。親仁結援。庶叶前經。通使聘隣。始乎今日。謹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游將軍果毅都尉徳周。別將舍航等廿四人。齎状。并附貂皮三百張奉送。土宜雖賎。用表獻芹之誠。皮幣非珍。還慚掩口之誚。主理有限。披瞻未期。時嗣音徽。永敦隣好。」於是高齊徳等八人並授正六位上。賜當色服。仍宴五位已上及高齊徳等。賜大射及雅樂寮之樂。宴訖賜祿有差。

二月壬午。以從六位下引田朝臣虫麻呂。爲送渤海客使。

癸未。勅正五位下鍛冶造大隅。賜守部連姓。

三月己亥。天皇御鳥池塘。宴五位已上。賜祿有差。又召文人。令賦曲水之詩。各齎■十疋。布十端。内親王以下百官使部已上賜祿亦有差。

辛丑。二品田形内親王薨。遣正四位下石川朝臣石足等。監護喪事。天渟中原瀛眞人天皇之皇女也。

丁未。制。選叙之日。宣命以前。諸宰相等。出立廳前。宣竟就座。自今以後。永爲恒例。

甲子。勅定外五位位祿蔭階等科。」又勅。補事業位分資人者。依養老三年十二月七日格。更無改張。雖然。資人考選者。廻聽待滿八考始選當色。外位資人十考成選。並任主情願。通取散位勳位位子及庶人。簡試後請。請後犯罪者。披陳所司。推問得實。决杖一百。追奪位記。却還本色。其三關。筑紫。飛騨。陸奥。出羽國人。不得補充。餘依令。」勅京官文武職事。五位以上給防閤者。人疲道路。身逃差課。公私同費。彼此共損。自今以後。不須更然。其有官人重名。特給馬料。給式有差。事並在格。

夏四月丁夘朔。日有蝕之。

丁丑。陸奧國請新置白河軍團。又改丹取軍團爲玉作軍團。並許之。

辛巳。太政官奏曰。美作國言。部内大庭眞嶋二郡。一年之内。所輸庸米八百六十餘斛。山川峻遠。運輸大難。人馬並疲。損費極多。望請。輸米之重。換綿鐵之輕。又諸國司言。運調行程遥遠。百姓勞幣極多。望請。外位位祿。割留入京之物。便給當土者。臣等商量。並依所請。伏聽天裁。奏可之。」是時。諸國郡司及隼人等授外五位。並以位祿便給當土也。

壬午。齊徳等八人。各賜綵帛綾綿有差。仍賜其王璽書曰。天皇敬問渤海郡王。省啓具知。恢復舊壤。聿修曩好。朕以嘉之。宜佩義懷仁監撫有境。滄波雖隔。不斷往來。便因首領高齊徳等還次。付書并信物綵帛一十疋。綾一十疋。■廿疋。絲一百■。綿二百屯。仍差送使發遣歸郷。漸熱。想平安好。

辛夘。勅曰。如聞。諸國郡司等。部下有騎射相撲及膂力者。輙給王公卿相之宅。有詔搜索。無人可進。自今以後。不得更然。若有違者。國司追奪位記。仍解見任。郡司先加决罸。准勅解却。其誂求者。以違勅罪罪之。但先充帳内資人者。不在此限。凡如此色人等。國郡預知。存意簡點。臨勅至日。即時貢進。宜告内外咸使知聞。

五月辛亥。左右京百姓遭■被損七百餘烟。賜布穀鹽各有差。

乙夘。太白晝見。

丙辰。授正五位上門部王從四位下。正四位下石川朝臣石足正四位上。正五位上大宅朝臣大國。阿倍朝臣安麻呂並從四位下。從五位上小野朝臣牛養正五位下。從五位下多治比眞人占部從五位上。正七位上阿倍朝臣帶麻呂。正六位下巨勢朝臣少麻呂。從六位下中臣朝名代。正六位上高橋朝臣首名。大伴宿祢首麻呂。正六位下紀朝臣雜物。正六位上坂本朝臣宇頭麻佐。田口朝臣年足。正七位下笠朝臣三助。下毛野朝臣帶足。外正六位上津嶋朝臣家道。從六位上上毛野朝臣宿奈麻呂。正六位上若湯坐宿祢小月。葛野臣廣麻呂。丸部臣大石。葛井連大成並外從五位下。▼是日。始授外五位。仍勅曰。今授外五位人等。不可滞此階。隨其供奉。將叙内位。宜悉茲努力莫怠。

六月庚午。送渤海使使等拜辞。

壬申。水手已上惣六十二人。賜位有差。

秋七月癸丑。從四位下河内王卒。

乙夘。勅三品大將軍新田部親王授明一品。

八月甲午。詔曰。朕有所思。比日之間。不欲養鷹。天下之人。亦宜勿養。其待後勅。乃須養之。如有違者。科違勅之罪。布告天下。咸令聞知。▼是日。勅始置内匠寮。頭一人。助一人。大允二人。少允二人。大属一人。少属二人。史生八人。使部已下雜色匠手各有數。」又置中衛府。大將一人。〈從四位上。〉少將一人。〈正五位上。〉將監四人。〈從六位上。〉將曹四人。〈從七位上〉府生六人。番長六人。中衛三百人。〈號曰東舍人。〉使部已下亦有數。其職掌常在大内。以備周衛。事並在格。」正五位下守部連大隅上書乞骸骨。優詔不許。仍賜絹一十疋。■一十疋。綿一百屯。布■端。

甲申。勅。皇太子寢病。經日不愈。自非三寳威力。何能解脱患苦。因茲。敬造觀世音菩薩像一百七十七躯并經一百七十七卷。礼佛轉經。一日行道。縁此功徳。欲得平復。又勅。可大赦天下。以救所患。其犯八虐及官人枉法受財。監臨主守自盜。盜所監臨。強盜竊盜得財。常赦所不免者。並不在赦限。

壬申。太政官議奏。改定諸國史生博士醫師員并考選叙限。史生大國四人。上國三人。中下國二人。以六考成選。滿即与替。博士醫師以八考。成選。但補博士者。惣三四國而一人。醫師毎國補焉。選滿与替。同於史生。語並在格。

丙戌。天皇御東宮。縁皇太子病。遣使奉幣帛於諸陵。

丁夘。太白經天。

九月丙午。皇太子薨。

壬子。葬於那富山。時年二。天皇甚悼惜焉。爲之廢朝三日。爲太子幼弱。不具喪禮。但在京官人以下及畿内百姓素服三日。諸國郡司。各於當郡擧哀三日。

壬戌。夜流星。長可二丈。餘光照赤。四斷散墮宮中。

冬十月壬午。僧正義淵法師卒。遣治部官人監護喪事。又詔賻■一百疋。絲二百■。綿三百屯。布二百端。

十一月癸巳朔。雷。

乙未。以從四位下智努王。爲造山房司長官。

壬寅。制。衛府府生者兵部省補焉。

乙巳。冬至。御南苑。宴親王已下五位已上。賜■有差。

庚辰。擇智行僧九人。令住山房焉。

十二月己丑。金光明經六十四帙六百■卷頒於諸國。國別十卷。先是。諸國所有金光明經。或國八卷。或國四卷。至是寫備頒下。隨經到日。即令轉讀。爲令國家平安也。

天平元年春正月壬辰朔。宴羣臣及内外命婦於中宮。賜■有差。

戊戌。饗五位以上於朝堂。

壬寅。正四位上六人部王卒。

丁未。勅。孟春正月。万物和悦。宜給京及畿内官人已下酒食價直。并餔一日。

壬子。詔。五位以上高年不堪朝者。遣使就第慰問兼賜物。八十已上者。■十疋。綿廿屯。布卅端。七十已上者。■六疋。綿十屯。布廿端。

二月辛未。左京人從七位下漆部造君足。无位中臣宮處連東人等告密。稱左大臣正二位長屋王私學左道。欲傾國家。其夜。遣使固守三關。因遣式部卿從三位藤原朝臣宇合。衛門佐從五位下佐味朝臣虫麻呂。左衛士佐外從五位下津嶋朝臣家道。右衛士佐外從五位下紀朝臣佐比物等。將六衛兵。圍長屋王宅。

壬申。以大宰大貳正四位上多治比眞人縣守。左大辨正四位上石川朝臣石足。彈正尹從四位下大伴宿祢道足。權爲參議。巳時。遣一品舍人親王。新田部親王。大納言從二位多治比眞人池守。中納言正三位藤原朝臣武智麻呂。右中弁正五位下小野朝臣牛養。少納言外從五位下巨勢朝臣宿奈麻呂等。就長屋王宅窮問其罪。

癸酉。令王自盡。其室二品吉備内親王。男從四位下膳夫王。无位桑田王。葛木王。鉤取王等。同亦自經。乃悉捉家内人等。禁着於左右衛士兵衛等府。

甲戌。遣使葬長屋王吉備内親王屍於生馬山。仍勅曰。吉備内親王者無罪。宜准例送葬。唯停鼓吹。其家令帳内等並從放免。長屋王者依犯伏誅。雖准罪人莫醜其葬矣。長屋王天武天皇之孫。高市親王之子也。吉備内親王日並知皇子尊之皇女也。

丙子。勅曰。左大臣正二位長屋王。忍戻昏凶。觸途則著。盡慝窮姦。頓陷踈網。苅夷姦黨。除滅賊惡。宜國司莫令有衆。仍以二月十二日依常施行。

戊寅。外從五位下上毛野朝臣宿奈麻呂等七人。坐与長屋王交通並處流。自餘九十人悉從原免。

己夘。遣左大辨正四位上石川朝臣石足等。就長屋王弟從四位上鈴鹿王宅。宣勅曰。長屋王昆弟姉妹子孫及妾等合縁坐者。不問男女。咸皆赦除。▼是日。百官大祓。

壬午。曲赦左右京大辟罪已下。并免縁長屋王事徴發百姓雜徭。又告人漆部造君足。中臣宮處連東人並授外從五位下。賜食封卅戸。田十町。漆部駒長從七位下。並賜物有差。

丁亥。長屋王弟姉妹并男女等見存者。預給祿之例。

三月癸巳。天皇御松林苑宴羣臣。引諸司并朝集使主典以上于御在所。賜物有差。

甲午。天皇御大極殿。授正四位上石川朝臣石足。多治比眞人縣守。藤原朝臣麻呂並從三位。從四位上鈴鹿王正四位上。從四位上長田王。從四位下葛城王並正四位下。從四位下智努王。三原王並從四位上。正五位下櫻井王正五位上。无位阿紀王從五位下。從四位下大伴宿祢道足正四位下。正五位下粟田朝臣人上正五位上。從五位上車持朝臣益。佐伯宿祢豊人並正五位下。從五位下息長眞人麻呂。伊吉連古麻呂。縣犬養宿祢石次。小野朝臣老。布勢朝臣國足並從五位上。外從五位下中臣朝臣名代。巨勢朝臣少麻呂。阿部朝臣帶麻呂。坂本朝臣宇頭麻佐並從五位下。正六位上巨勢朝臣奈■麻呂。紀朝臣飯麻呂。大神朝臣乙麻呂。三國眞人大浦。正六位下小治田朝臣諸人。坂上忌寸大國。正六位上後部王起。垣津連比奈並外從五位下。」以中納言正三位藤原朝臣武智麻呂爲大納言。

癸丑。太政官奏曰。令諸國停四丈廣■。皆成六丈狹■。又班口分田。依令收授。於事不便。請悉收更班。並許之。

丁巳。以正八位上紀直豊嶋爲紀伊國造。

夏四月壬戌。播磨國賀茂郡加主政主帳各一人。

癸亥。勅。内外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有學習異端蓄積幻術。壓魅咒咀害傷百物者。首斬從流。如有停住山林詳道佛法。自作教化。傳習授業。封印書符。合藥造毒。萬方作恠。違犯勅禁者。罪亦如此。其妖訛書者。勅出以後五十日内首訖。若有限内不首後被糺告者。不問首從。皆咸配流。其糺告人賞絹卅疋。便徴罪家。又勅。毎年割取伊勢神調■三百疋。賜任神祇官中臣朝臣等。太政官處分。舍人親王參入朝廳之時。諸司莫爲之下座。爲造山陽道諸國驛家。充驛起稻五万束。

乙丑。筑前國宗形郡大領外從七位上宗形朝臣鳥麻呂奏可供奉神齋之状。授外從五位下。賜物有數。

庚午。諸國兵衛資物。令當郡見在郡司節級輸之。仍附貢調使送所司。其輸法以上■一疋充銀二兩。以上絲小二斤。庸綿小八斤。庸布四段。米一石。並充銀一兩。即依當土所出。准銀廿兩。

五月甲午。天皇御松林。宴王臣五位已上。賜祿有差。亦奉騎人等。不問位品給錢一千文。

庚戌。太政官處分。准令。諸國史生及■仗等。式部判補。赴任之日。例下省符。符内仍稱關司勘過。自非辨官不合此語。自今以後。補任已訖。具注交名。申送辨官。更造符乃下諸國。

六月庚申朔。講仁王經於朝堂及畿内七道諸國。

辛酉。廢營厨司。

己夘。左京職獻龜長五寸三分。闊四寸五分。其背有文云。天王貴平知百年。

庚辰。薩摩隼人等貢調物。

癸未。天皇御大極殿。閤門隼人等奏風俗歌舞。

甲申。隼人等授位賜祿各有差。

乙酉。■惑入大微中。

秋七月己酉。大隅隼人等貢調物。

辛亥。大隅隼人姶■郡少領外從七位下勳七等加志君和多利。外從七位上佐須岐君夜麻等久久賣並授外從五位下。自餘叙位賜祿亦各有差。

癸丑。月入東井。

八月癸亥。天皇御大極殿。詔曰。現神御宇倭根子天皇詔旨勅命〈乎〉親王等諸王等諸臣等百官人等天下公民衆聞宣。高天原〈由〉天降坐〈之〉天皇御世始而許能天官御座坐而天地八方治調賜事者聖君〈止〉坐而賢臣供奉天下平〈久〉百官安〈久〉爲而〈之〉天地大瑞者顯來〈止奈母〉隨神所念行〈佐久止〉詔命〈乎〉衆聞宣。如是詔者大命坐皇朕御世當而者皇〈止〉坐朕〈母〉聞持〈流〉事乏〈久〉見持〈留〉行少〈美〉。朕臣爲供奉人等〈母〉一二〈乎〉漏落事〈母〉在〈牟加止〉辱〈美〉愧〈美〉所思坐而我皇太上天皇大前〈尓〉恐〈古士物〉進退匍匐廻〈保理〉白賜〈比〉受被賜〈久〉者卿等〈乃〉問來政〈乎〉者加久〈耶〉荅賜加久〈耶〉荅賜〈止〉白賜官〈尓耶〉治賜〈止〉白賜〈倍婆〉。教賜於毛夫氣賜荅賜宣賜隨〈尓〉。此〈乃〉食國天下之政〈乎〉行賜敷賜乍供奉賜間〈尓〉。京職大夫從三位藤原朝臣麻呂等〈伊〉負圖龜一頭獻〈止〉奏賜〈不尓〉所聞行。驚賜恠賜所見行歡賜嘉賜〈■〉所思行〈久〉者。于都斯久母皇朕政〈乃〉所致物〈尓〉在〈米耶。〉此者太上天皇厚〈支〉廣〈支〉徳〈乎〉蒙而高〈支〉貴〈支〉行〈尓〉依而顯來大瑞物〈曾止〉詔命〈乎〉衆聞宣。辞別詔〈久〉此大瑞物者天坐神地坐神〈乃〉相宇豆奈〈比〉奉福奉事〈尓〉依而顯〈久〉出〈多留〉瑞〈尓〉在〈羅之止奈母〉神隨所思行〈須〉。是以天地之神〈乃〉顯奉〈留〉貴瑞以而御世年號改賜換賜。是以改神龜六年爲天平元年而大赦天下百官主典已上等冠位一階上賜事〈乎〉始一二〈乃〉慶命詔賜惠賜行賜〈止〉詔天皇命〈乎〉衆聞食宣。其賜物。親王■一百疋。大納言七十疋。三位■疋。四位一十五疋。五位一十疋。正六位上■四疋。綿一十屯。定額散位及左右大舍人。六衛府舍人。中宮職舍人。諸司長上及史生各布二端。使部伴部。門部主帥各布一端。其女孺采女准大舍人。宮人准使部。」又天下百姓高年八十已上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鰥寡■獨。疹疾不能自存者。依和銅元年格。」又左右兩京今年田租。在京僧尼之父今年所出租賦。及到大宰府路次驛戸租調。」自神龜三年已前官物未納者皆免。」又陸奧鎭守兵及三關兵士。簡定三等。具録進退如法臨敵振威。向冐万死。不顧一生之状。并姓名年紀居貫軍役之年。便差專使。上奏。」其諸衛府内武藝可稱者。亦以名奏聞。」又諸大陵差使奉幣。其改諸陵司爲寮。増員加秩。」又諸國天神地祇者。宜令長官致祭。若有限外應祭山川者聽祭。即免祝部今年田租。」又在近江國紫郷山寺者入官寺之例。」又五世王嫡子已上。娶孫王生男女者入皇親之限。自餘依慶雲三年格。」其獲龜人河内國古市郡人无位賀茂子虫授從六位上。賜物■廿疋。綿■屯。布八十端。大税二千束。」又勅。唐僧道榮。身生本郷。心向皇化。遠渉滄波。作我法師。加以訓導子虫。令獻大瑞。宜擬從五位下階。仍施緋色袈裟并物。其位祿料一依令條。」既而授正五位下小野朝臣牛養。正五位上榎井朝臣廣國並從四位下。正五位下大伴宿祢祖父麻呂。佐伯宿祢豊人並正五位上。從五位上中臣朝臣廣見正五位下。從五位下大伴宿祢首。田口朝臣家主並從五位上。外從五位下高橋朝臣首名。紀朝臣飯麻呂。正六位上多治比眞人多夫勢。藤原朝臣鳥養並從五位下。

丁夘。左大辨從三位石川朝臣石足薨。淡海朝大臣大紫連子之孫。少納言小花下安麻呂之子也。

戊辰。詔立正三位藤原夫人爲皇后。

壬午。喚入五位及諸司長官于内裏。而知太政官事一品舍人親王宣勅曰。天皇大命〈良麻止〉親王等又汝王臣等語賜〈幣止〉勅〈久〉。皇朕高御座〈尓〉坐初〈由利〉今年〈尓〉至〈麻■〉六年〈尓〉成〈奴〉。此〈乃〉間〈尓〉天〈都〉位〈尓〉嗣坐〈倍伎〉次〈止〉爲〈■〉皇太子侍〈豆〉。由是其婆婆〈止〉在〈須〉藤原夫人〈乎〉皇后〈止〉定賜。加久定賜者皇朕御身〈毛〉年月積〈奴〉。天下君坐而年緒長〈久〉皇后不坐事〈母〉一〈豆乃〉善有〈良努〉行〈尓〉在。又於天下政置而獨知〈倍伎〉物不有。必〈母〉斯理幣〈能〉政有〈倍之〉。此者事立〈尓〉不有。天〈尓〉日月在如地〈尓〉山川有如並坐而可有〈止〉言事者汝等王臣等明見所知在。然此位〈乎〉遲定〈米豆良久波〉刀比止麻尓母己〈我〉夜氣授〈留〉人〈乎波〉一日二日〈止〉擇〈比〉十日廿日〈止〉試定〈止斯〉伊波〈婆〉許貴太斯〈伎〉意保〈伎〉天下〈乃〉事〈乎夜〉多夜須〈久〉行〈無止〉所念坐而。此〈乃〉六年〈乃〉内〈乎〉擇賜試賜而。今日今時眼當衆〈乎〉喚賜而細事〈乃〉状語賜〈布止〉詔勅聞宣。賀久詔者挂畏〈支〉於此宮坐〈支〉現神大八洲國所知倭根子天皇我王祖母天皇〈乃〉始斯皇后〈乎〉朕賜日〈尓〉勅〈豆良久〉。女〈止〉云〈波婆〉等〈美夜〉。我加久云其父侍大臣〈乃〉皇〈我〉朝〈乎〉助奉輔奉〈■〉頂〈伎〉恐〈美〉供奉乍夜半曉時〈止〉烋息無〈久〉淨〈伎〉明心〈乎〉持〈■〉波波刀比供奉〈乎〉所見賜者。其人〈乃〉宇武何志〈伎〉事款事〈乎〉遂不得忘。我兒我王過无罪無有者捨〈麻須奈〉忘〈麻須奈止〉負賜宣賜〈志〉大命依而。加〈尓〉加久〈尓〉年〈乃〉六年〈乎〉試賜使賜〈■〉此皇后位〈乎〉授賜。然〈毛〉朕時〈乃未尓波〉不有。難波高津宮御宇大鷦鷯天皇葛城曾豆比古女子伊波乃比賣命皇后〈止〉御相坐而食國天下之政治賜行賜〈家利〉。今米豆良可〈尓〉新〈伎〉政者不有。本〈由理〉行來迹事〈曾止〉詔勅聞宣。」既而中納言從三位阿倍朝臣廣庭更宣勅曰。天皇詔旨今勅御事法者常事〈尓波〉不有。武都事〈止〉思坐故猶在〈倍伎〉物〈尓〉有〈礼夜止〉思行〈之■〉大御物賜〈久止〉宣。」賜親王■三百疋。大納言二百疋。中納言一百疋。三位八十疋。四位卅疋。五位廿疋。六位五疋。内親王一百疋。内命婦三位六十疋。四位一十五疋。五位一十疋。

九月庚寅。仰大宰府令進調綿一十万屯。

辛丑。陸奧鎭守將軍從四位下大野朝臣東人等言。在鎭兵人勤功可録。請授官位勸其後人。勅宜一列卅人各進二級。二列七十四人各一級。三列九十六人各布十常。

乙夘。正四位下葛城王爲左大弁。正四位下大伴宿祢道足爲右大弁。正三位藤原朝臣房前爲中務卿。從四位下小野朝臣牛養爲皇后宮大夫。正四位下長田王爲衛門督。

冬十月戊午朔。日有蝕之。

甲子。以辨淨法師爲大僧都。神叡法師爲少僧都。道慈法師爲律師。

十一月癸巳。任京及畿内班田司。」太政官奏。親王及五位已上。諸王臣等位田。功田。賜田并寺家神家地者不須改易。便給本地。其位田者如有情願以上易上者。計本田數任聽給之。以中換上者不合与理。縱有聽許。爲民要須者。先給貧家。其賜田人先入賜例。見無實地者。所司即与處分。位田亦同。餘依令條。其職田者民部預計合給田數。隨地寛狹取中上田。一分畿内。一分外國。隨闕收授。勿使爭求膏腴之地。」又諸國等前任之日。開墾水田者。從養老七年以來。不論本加功人轉買得家。皆咸還收。便給土人。若有其身未得遷替者。依常聽佃。自餘開墾者一依養老七年格。」又阿波國山背國陸田者不問高下。皆悉還公。即給當土百姓。但在山背國三位已上陸田者。具録町段附使上奏。以外盡收。開荒爲熟。兩國並聽。」其勅賜及功者。不入還收之限。並許之。

二年春正月丙戌朔。廢朝。雨也。

丁亥。天皇御大極殿受朝。

壬辰。宴五位已上於中朝。賜祿有差。

辛丑。天皇御大安殿宴五位已上。晩頭。移幸皇后宮。百官主典已上陪從踏歌。且奏且行。引入宮裏。以賜酒食。因令探短籍。書以仁義禮智信五字。隨其字而賜物。得仁者■也。義者絲也。礼者綿也。智者布也。信者段常布也。

辛亥。陸奧國言。部下田夷村蝦夷等。永悛賊心。既從教喩。請建郡家于田夷村。同爲百姓者。許之。

二月丁巳。釋奠。詔遣右中辨正五位下中臣朝臣廣見。就大學寮宣勅。慰勞博士學生等勸勉其業。仍賜物有差。

三月丁亥。天皇御松林宮。宴五位以上。引文章生等令賦曲水。賜■布有差。

辛夘。大宰府言。大隅薩摩兩國百姓。建國以來。未曾班田。其所有田悉是墾田。相承爲佃。不願改動。若從班授。恐多喧訴。於是隨舊不動。各令自佃焉。

丁酉。周防國熊毛郡牛嶋西汀。吉敷郡達理山所出銅。試加冶練。並堪爲用。便令當國採冶。以充長門鑄錢。

庚子。■惑畫見。

辛亥。太政官奏稱。大學生徒既經歳月習業庸淺。猶難博達。實是家道困窮無物資給。雖有好學。不堪遂志。望請。選性識聡惠藝業優長者十人以下五人以上專精學問。以加善誘。仍賜夏冬服并食料。又陰陽醫術及七曜頒暦等類。國家要道。不得廢闕。但見諸博士。年齒衰老。若不教授。恐致絶業。望仰。吉田連宜。大津連首。御立連清道。難波連吉成。山口忌寸田主。私部首石村。志斐連三田次等七人。各取弟子將令習業。其時服食料亦准大學生。其生徒陰陽醫術各三人。曜暦各二人。又諸蕃異域。風俗不同。若無譯語。難以通事。仍仰粟田朝臣馬養。播磨直乙安。陽胡史眞身。秦忌寸朝元。文元貞等五人。各取弟子二人令習漢語者。詔並許之。

夏四月甲子。太政官處分。畿内七道諸國主典已上。雖各職掌。至於行事。必應共知。或國司等私造税帳。竟後取署。不肯署名。因此上下觸事相違。又大税收納不得輕忽。進税帳日。不問穎穀。倉別署主當官人名。又國内所出珍奇口味等物。國郡司蔽匿不進。亦有因乏少而不進。自今以後。物雖乏少。不限驛傳。任便貢進。國内施行雜事。主典已上共知。其史生預事有失。科罪亦同也。

庚午。詔曰。聖人大寳曰位。因茲嚮重明。以聽民風。理財正辞曰義。所以裁衣裳而齊時俗。安不之事在予一人。自今以後。天下婦女。改舊衣服施用新樣。永言念茲。懋允所職。公卿百寮豈不愼歟。

辛未。始置皇后宮職施藥院。令諸國以職封并大臣家封戸庸物充價。買取草藥。毎年進之。

六月甲寅朔。太政官處分。自今以後。史生已上上日數。毎月讀申長官。如長官不參。讀申大納言。

庚辰。縁旱令検校四畿内水田陸田。」神祇官曹司災。

壬午。雷雨。神祇官屋災。往往人畜震死。

閏六月甲午。制。奉幣伊勢大神宮者。卜食五位已上充使。不須六位已下。

庚子。縁去月霹靂。勅新田部親王。率神祇官卜之。乃遣使奉幣於畿内七道諸社。以礼謝焉。

庚戌。勅。比者亢陽稍盛。思量年穀不登。宜遣使者四畿内。令検百姓産業矣。

秋七月癸亥。詔曰。供給齋宮年料。自今以後皆用官物。不得依舊充用神戸庸調等物。其大神宮祢宜二人進位二階。内人六人一階。莫問年之長幼。

八月己丑。太白入大微中。

辛亥。遣渤海使正六位上引田朝臣虫麻呂等來歸。

九月壬子朔。日有蝕之。

癸丑。天皇御中宮。虫麻呂等獻渤海郡王信物。

己未。從二位大納言多冶比眞人池守薨。左大臣正二位嶋之第一子也。

丙子。遣使以渤海郡信物。令獻山陵六所。并祭故太政大臣藤原朝臣墓。

戊寅。正四位下葛城王。從四位下小野朝臣牛養。任催造司監。本官如故。

己夘。停諸國防人。

庚辰。詔曰。京及諸國多有盜賊。或捉人家劫掠。或在海中侵奪。蠧害百姓莫甚於此。宜令所在官司嚴加捉搦必使擒獲。又安藝周防國人等妄説禍福。多集人衆。妖祠死魂。云有所祈。又近京左側山原。聚集多人妖言惑衆。多則萬人。少乃數千。如此徒深違憲法。若更因循爲害滋甚。自今以後。勿使更然。又造■多捕禽獸者。先朝禁斷。擅發兵馬人衆者。當今不聽。而諸國仍作■籬。擅發人兵。殺害猪鹿。計無頭數。非直多害生命。實亦違犯章程。宜頒諸道並須禁斷。

冬十月乙酉。大僧都辨靜法師爲僧正。

丙午。彈正尹從四位下酒部王卒。

庚戌。遣使奉渤海信物於諸國名神社。

十一月丁巳。雷雨大風。折木發屋。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六·刘昫
  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脱脱
  名山藏卷之五十九·何乔远
  名山藏卷之四十三·何乔远
  卷之一百·佚名
  卷之七百五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九·纪昀
  三三九 谕内阁着朱世德在四库全书誊录上行走·佚名
  清代学人列传一·佚名
  卷八十·傅恒
  卷三十四·温达
  李叔同年谱(8)·李叔同
  十国春秋卷九十七·吴任臣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吴任臣
  歴代建元考卷三·钟渊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六·董康

      ○雙錘記   一名合歡錘。刻本看松主人作。不載姓氏。自序劇中事云。本小說逢人笑。演博浪沙力士。誤中副車。以雙錘投海中。爲琉球國女主姊妹各得其一。後招以爲壻。故名。按史記博浪沙中力士。不載姓名。此云

  • 卷二·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二目録【起二十八字至三十四字】南乡子【又一体】欧阳炯【五首】甘州曲蜀王衍乾荷叶刘秉忠九张机无名氏落梅风解缙喜春来张雨法驾导引陈与义上清蔡

  • 24、挞厨·蒲松龄

    丑扮厨子上云一身好似油褡,逐日家冒火冲烟。六月暑伏热难堪,汗珠淌到脚面。俺只是混条马条,一褡儿且去清闲。好歹抓打上两三盘,那管他揎与不揎。自家姓吴名恒,号是良心,高宅厨于是也。哈哈!俺在高宅吃着他两个觅汗的工粮,其

  • 列传第五·刘昫

    薛举 子仁杲 李轨 刘武周 苑君璋附 高开道 黑闼 徐圆朗薛举,河东汾阴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初,为金城府校尉。大业末,陇西群盗蜂起,百姓饥馁,金城令郝瑗,募得

  • 六本第十五·王肃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萌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

  •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二·倪在田

    马阮奸迹 崇祯十五年夏五月,以马士英提督凤阳。士英,贵州人;巡抚宣大,为王坤劾论罪,流寓南京。同年生阮大铖俪「逆案」,亦匿南京;遂相结。周延儒再召,大铖求用不可,乃为士英货延儒以万金;延儒畏物议,久之,乃以士英为兵部侍郎,提督

  •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查韦谦恒革职缘由片·佚名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查韦谦恒革职缘由片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查韦谦恒于四十年在贵州布政使 护理巡抚任内,因镇远府知府苏墧浮收税银,婪赃累累等款,经督臣图思德委员访查,苏墧转将该省上司袒庇劣员席缵等词,由驿通揭

  • 徐梦莘传·脱脱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幼时聪慧,嗜好经史,下至稗官小说,皆能过目成诵。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后改知湘阴县。当时,湖南施行括田,号增耕地税,许多县邑奉令照办。只有徐梦莘说自己所管之县没有新田,租税

  • 齐履谦传·宋濂

    齐履谦字伯恒。父名齐义,精于算术。履谦六岁随父亲至京师,七岁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十一岁父亲教他推算星历,十三岁从师,崇拜圣贤之学,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初设太史局,改制新历,履谦为星历生。同辈

  • 卷一百四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四十六雍正十二年八月上谕六道初六日奉上谕陕西领运民人急公敬事办理军粮妥协可嘉着巡抚史贻直硕色查明交米多寡之数酌仿从前之例分别赏赉务令均沾实惠初七日奉上谕朕闻湖南五寨

  • 尹文子卷下·尹文

    大道下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1;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

  • 卷一百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

  • 卷一百八十六·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六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古文孝经序古文孝经谨按古文孝经一卷隋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文献通考及歴代诸儒之説其隠晦出没议论纷纷不一究竟其説亡于梁得于惰其后寻亡孔传不可复见矣隋志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是时。弊魔波旬嗔恚炽盛。即告师子大将曰。速集四部之众。欲往攻伐沙门。又当观察为有何力势。堪任与我共战斗耶。我尔时复更思惟。与凡人交战犹不默然。何况欲界豪

  • 佛说罗摩伽经卷上·佚名

    西秦沙门圣坚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庄严重阁善胜讲堂。与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其名曰光明幢菩萨。须弥山幢菩萨。宝幢菩萨。无碍幢菩萨。花幢菩萨。净幢菩萨。日光幢菩萨。

  • 春愁何处是归程·庐隐

    我有一件事情可以自傲的: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总未曾忘记过“自我”的伟大与尊严…… 这就是我现在还能挣扎于万恶的人间绝大的原因。庐隐的创作生涯很短,但其思辩才识相当健全,文学创作体悟非常,在文化、历史、艺术等

  • 北郭集·徐贲

    诗别集。六卷。明徐贲撰。勘刻于万历年间。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又迁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张士诚抗元,招他做僚属,贲避居湖州蜀山

  • 平台纪略·蓝鼎元

    一卷。记康熙六十年(1721)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始末。起于是年四月,讫于雍正元年(1723)四月。鼎元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为该役清军主帅之一。鼎元参赞军务,一一亲见,故记载翔实可靠。有雍正元年、十年刊本和《鹿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