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

    ◎百官志三

  ○南面上

  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蕃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枢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勋为南院枢密,则枢密之设,盖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禄四年,建政事省。于是南面官僚可得而书。其始,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吏、兵、刑有承旨,户、工有主事,中书省兼礼部,别有户部使司。以营州之地加幽、冀之半,用是适足矣。中叶弥文,耶律杨六为太傅,知有三师矣。忽古质为太尉,知有三公矣。斡古得为常侍,刘泾为礼部尚书,知有门下、尚书省矣。库部、虞部、仓部员外出使,则知备郎官列宿之员。室昉监修,则知国史有院。程翥舍人,则知起居有注。邢抱朴承旨,王言敷学士,则知有翰林内制。张干政事舍人,则知有中书外制。大理、司农有卿,国子、少府有监,九卿、列监见矣。金吾、千牛有大将,十六列卫见矣。太子上有师保,下有府率,东宫备官也。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咸在方州,如唐制也。凡唐官可考见者,列具于篇;无征者不书。

  南面朝宫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三师府,本名三公,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故称三师。

  太师。穆宗应历三年见太师唐骨德。

  太傅。太宗会同元年命冯道守太傅。

  太保。会同元年刘昫守太保。

  少师。《耶律资忠传》见少师萧把哥。

  少傅

  少保

  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掌太保印。

  三公府。先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汉更名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显十一年见太尉赵思温。

  司徒。世宗天禄元年见司徒划设。

  司空。圣宗统和三十年见司空邢抱质。

  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

  枢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见枢密使李崧。

  知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杨遵勖,咸雍中为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见同知枢密院事耶律迷离已。

  知枢密院副使事。杨皙,兴宗重熙十二年知枢密院副使事。

  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见枢密直学士郭嘏。

  枢密都承旨。圣宗开泰九年见枢密都承旨韩绍芳。

  枢密副承旨。杨遵勖,重熙中为枢密副承旨。

  吏房承旨

  兵刑房承旨

  户房主事

  厅房即工部主事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

  中书令。韩延徽,太祖时为政事令;韩知古,天显初为中书令;会同五年又见政事令赵延寿。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见大丞相赵延寿。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见左丞相张俭。

  右丞相。圣宗开泰元年见右丞相马保忠。

  知中书省事。萧孝友,兴宗重熙十年知中书省事。

  中书侍郎。韩资让,寿隆初为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太宗

  大同元年见平章事张砺。

  参知政事。圣宗统和十二年见参知政事邢抱朴。

  堂后官。太平二年见堂后官张克恭。

  主事。

  守当官。并见耶律俨《建官制度》。

  令史。耶律俨,道宗咸雍三年为中书省令史。

  中书舍人院。

  中书舍人。室昉,景宗保宁间为政事舍人;道宗咸雍三年见中书舍人马铉。

  右谏院。

  右谏议大夫。圣宗统和七年见谏议大夫马得臣。

  右补阙

  右拾遗。刘景,穆宗应历初为右拾遗。

  门下省

  侍中。赵思忠,太宗会同中为侍中。

  常侍。兴宗重熙十四年见常侍斡古得。

  散骑常侍。马人望,天祚乾统中为左散骑常侍。

  给事中。圣宗统和二年见给事中郭嘏。

  门下侍郎。杨皙,清宁初为门下侍郎。

  起居舍人院

  起居舍人。圣宗开泰五年见起居舍人程翥。

  知起居注。耶律敌烈,重熙末知起居注。

  起居郎。杜防,开泰中为起居郎。

  左谏院

  左谏议大夫。

  左补阙。

  左拾遗。统和三年见左拾遗刘景。

  通事舍人院

  通事舍人。统和七年见通事舍人李琬。

  符宝司

  符宝郎。耶律玦,重熙初为符宝郎。

  东上阁门司。太宗会同元年置。

  东上阁门使。韩延徽传见东上阁门使郑延丰。

  东上阁门副使

  西上阁门司

  西上阁门使。统和二十一年见西上阁门使丁振。

  西上阁门副使

  东头承奉班

  东头承奉官。韩德让,景宗时为东头承奉官。

  西头承奉班

  西头承奉官

  通进司

  左通进

  右通进。耶律瑶质,景宗时为右通进。

  登闻鼓院

  知登闻鼓使

  匦院

  知匦院使。太平三年见知匦院事杜防。

  诰院

  诰院给事。耶律铎斡,重熙末为诰院给事。

  尚书省。太祖尝置左右尚书。

  尚书令。萧思温,景宗保宁初为尚书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默记为左尚书,三年,见左仆射韩知古。

  右仆射。太宗会同元年,见右仆射烈束。

  左丞。武白为尚书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员外郎

  右司员外郎

  六部职名总目:

  某部

  某部尚书。圣宗开泰元年见吏部尚书刘绩。

  某部侍郎。王观,兴宗重熙中为兵部侍郎;李澣,穆宗朝累迁工部侍郎。

  某部郎中。刘辉,道宗大安末为礼部郎中。

  某部员外郎。开泰五年见礼部员外郎王景运。

  某部郎中。圣宗统和九年见虞部郎中崔祐。诸曹郎官未详。

  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置。

  御史大夫。会同九年见御史大夫耶律解里。

  御史中丞

  侍御。重熙七年见南面侍御壮骨里。

  殿中司。

  殿中。圣宗开泰元年见殿中高可恒。

  殿中丞

  尚舍局。见《辽朝杂礼》。

  奉御

  尚乘局奉御

  尚辇局奉御

  尚食局奉御

  尚衣局奉御。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

  翰林都林牙。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

  南面林牙。耶律磨鲁古,圣宗统和初为南面林牙。

  翰林学士承旨。《赵延寿传》见翰林学士承旨张砺。

  翰林学士。太宗大同元年见和凝为瀚林学士。

  翰林祭酒。韩德崇,景宗保宁初为翰林祭酒。

  知制诰。室昉,太宗入汴,诏知制诰。

  翰林画院

  翰林画待诏。圣宗开泰七年见翰林画待诏陈升。

  翰林医官。天祚保大二年见提举翰林医官李奭。

  国史院。

  监修国史。圣宗统和九年见监修国史室昉。

  史馆学士。景宗保宁八年见史馆学士。

  史馆修撰。刘辉,大安末为史馆修撰。

  修国史。耶律玦,重熙初修国史。

  宣政殿。

  宣政殿学士。穆宗应历元年见宣政殿学士李澣。

  观书殿

  观书殿学士。王鼎,寿隆初为观书殿学士。

  昭文馆

  昭文馆直学士。杨遵勖子晦为昭文馆直学士。

  崇文馆

  崇文馆大学士。韩延徽,太祖时为崇文馆大学士。

  乾文阁

  乾文阁学士。王观,道宗咸雍五年为乾文阁学士。

  宣徽院。太宗会同元年置。

  宣徽使

  知宣徽院事。马得臣,统和初知宣徽院事。

  宣徽副使

  同知宣徽使事

  同知宣徽院事

  内省

  内省使。圣宗太平九年初见内省使。

  内省副使

  内藏库

  内藏库提点。道宗清宁元年见内藏库提点耶律乌骨。

  内侍省

  黄门令

  内谒者

  内侍省押班

  内侍左厢押班

  内侍右厢押班

  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

  左承宣使

  右承宣使

  内库

  都提点内库

  尚衣库

  尚衣库使

  汤药局

  都提点、勾当汤药

  内侍省官,并见《王继恩》、《赵安仁传》。

  客省。太宗会同元年置。

  都客省。兴宗重熙十年见都客省回鹘重哥。

  客省使。会同五年见客省使耶律化哥。

  左客省使。萧护思,应历初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馆。

  四方馆使。高勋,太宗入汴为四方馆使。

  四方馆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诏四方馆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引进司

  引进使。圣宗统和二十八年见引进使韩杞。

  点签司。

  同签点签司事。兴宗重熙六年见同签点签司事耶律圆宁。

  礼信司

  勾当礼信司。兴宗重熙七年见勾当礼信司骨欲。

  礼宾使司

  礼宾使。大公鼎曾祖忠为礼宾使。

  寺官职名总目:

  某卿。兴宗景福元年见崇禄卿李可封。

  某少卿。耶律俨子处贞为太常少卿。

  某丞

  某主簿

  太常寺。有博士、赞引、太祝、奉礼郎、协律郎。

  诸署职名总目:

  某署令。

  某署丞。

  太乐署。

  鼓吹署。

  法物库。《辽朝杂礼》有法物库所掌图籍。

  法物库使

  法物库副使

  崇禄寺。本光禄寺,避太宗讳改。

  卫尉寺

  宗正寺。职在大惕隐司。

  太仆寺。有乘黄署。

  大理寺。有提点大理寺,有大理正,圣宗统和十二年置。

  鸿胪寺

  司农寺

  诸监职名总目:

  某太监。兴宗景福元年见少府监马惮。

  某少监。兴宗重熙十七年见将作少监王企。

  某监丞

  某监主簿

  秘书监。有秘书郎、秘书郎正字。

  着作局

  着作郎

  着作佐郎。杨皙,圣宗太平十一年为着作佐郎。

  校书郎。杨佶,统和中为校书郎。

  正字。开泰元年见正字李万。

  司天监。有太史令,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

  国子监。上京国子监,太祖置。

  祭酒

  司业

  监丞

  主簿

  国子学

  博士。武白为上京国子博士。

  助教

  太府监

  少府监

  将作监

  都水监

  已上文官。

  诸卫职名总目:

  各卫

  大将军。圣宗开泰七年见皇子宗简右卫大将军。

  上将军。王继忠,统和二十二年加左武卫上将军。

  将军。圣宗太平四年见千牛卫将军萧顺。

  折冲都尉

  果毅都尉

  亲卫

  勋卫

  翊卫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虎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已上武官。

  东宫三师府。凡东宫官多见《辽朝杂礼》。

  太子太师。太宗大同元年见太子太师李崧。

  太子太傅。世宗天禄五年见太子太傅赵莹。

  太子太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太保赵莹。

  太子少师。圣宗太平十一年见太子少师萧从顺。

  太子少傅。耶律合里,重熙中为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少保冯玉。

  太子宾客院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院

  太子詹事

  少詹事

  詹事丞

  詹事主簿

  太子司直司

  太子司直

  左春坊

  太子左庶子

  太子中允。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中允冯若谷。

  太子司议郎

  太子左谕德

  太子左赞善大夫

  文学馆

  崇文馆学士

  崇文馆直学士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韩滦。

  司经局

  太子洗马。刘辉,大安末为太子洗马。

  太子文学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张昱。

  太子正字

  典设局

  典设郎

  宫门局

  宫门郎

  右春坊

  太子右庶子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太子右谕德

  右赞善大夫

  太子通事舍人

  太子家令寺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太子率更寺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仆寺

  太子仆

  丞

  主簿

  太子率府职名总目:

  某率。兴宗重熙十四年见率府率习罗。

  太子左右卫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太子左右内率府

  已上东宫官。

  王傅府

  王傅。萧惟信,重熙十五年为燕赵王傅。

  亲王内史府

  内史。道宗大康三年见内使吴家奴。

  长史

  参军

  诸王文学馆

  诸王教授。姚景行,重熙中为燕赵国王教授。

  诸王伴读。圣宗太平八年,长沙郡王宗允等奏选诸王伴读。

  已上诸王府官。

  ◇南面宫官

  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亦曰南面行宫都部署司。圣宗开泰九年改左仆射。

  汉儿行宫都部署。开泰七年见汉儿行宫都部署石用中。

  汉儿行宫副部署。兴宗重熙十五年见汉儿行宫副部署耶律敌烈。

  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重熙十年见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耶律褭里。

  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道宗大康三年见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萧挞不也。

  同签部署司事。耶律俨,大康中为同签部署司事。

  都部署判官。耶律俨,咸雍中为都部署判官。

  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职名总目:

  某宫汉人行宫都部署

  某宫南面副都部署

  某宫同知汉人都部署

  弘义宫

  永兴宫

  积庆宫

  长宁宫

  延昌宫

  彰愍宫

  崇德宫

  兴圣宫

  延庆宫

  太和宫

  永昌宫

  敦睦宫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十二·赵尔巽
  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陈邦瞻
  卷十三·金履祥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父入女胎·李定夷
  六六三 江苏巡抚杨魁奏苏州书局续缴应毁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佚名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1)·李叔同
  史记集解卷一百十九·裴骃
  卷六十二·司马迁
  四十一、外国文的放弃·包天笑
  历书第四·司马迁
  刘焕传·脱脱
  程钜夫传·宋濂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一·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62 ·佚名

    李弥逊 春日种菊东离顾丛半衰谢欲充之因取以植墙下 天公善转物,剪爪不停轸。 春工未削迹,秋事已张本。 檀栾嘉菊丛,戢戢露奇蕴。 枝分要及时,手植须着贤。 清晨东篱下,畚插自畦轸。 土膏入新

  • 唐诗镜卷二十九·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九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一 【中唐诗亦有胜盛唐处去方而得去实而得松去?模而得情趣然声格之降一往不复反矣】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

  • 卷十五·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十五     元 方回 编暮夜类 道途晚归斋阁夜坐眺暝色数长更诗思之幽致尤见於斯 五言【五十首】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

  • 卷四·贾谊

    匈奴(事势)窃料匈奴控弦大率六万骑,五口而出介卒一人,五六三十,此即户口三十万耳,未及汉千石大县也。而敢岁言侵盗,屡欲亢礼,妨害帝义,甚非道也。陛下何不使能者一试理此,将为陛下以耀蝉之术振之。为此立一官,置一吏,以主匈奴。

  • 卷三百三十二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起神宗元豐六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丁丑朔,御大慶殿受朝。先是,上以朝會儀物敝,當改為,詔閤門、御史臺詳定朝會儀,更造仗衛、輿輅、冠服。至是,始陳於殿。既而儀鸞司夜半徹覆輅幕屋,屋壞,毀新玉輅,上不懌久之,乃詔儀鸞司

  • 康熙四十八年一月至康熙五十年十二月·蒋良骐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上召领侍卫内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等,问:去年冬,朕躬违和,命尔等保奏可为储贰者,何以独保胤禩?其日先举者为谁?内大臣巴浑(岱)[德]奏:众人公同入奏,并无首先发言之人。上曰:尔等所举皆同,则大可疑矣,此必有倡首之人

  • 卷之五百五十二·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己亥朔。上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戊辰皆如之。内记  ○湖广总督张之洞奏、遵练兵处新章。改编湖北常备军两镇营制饷章。并设立督练公所。考

  • ●宰惠紀略題辭·柳堂

    光緒乙酉沈子衡明府重修惠民縣志延教授李南渠夫子為總纂鳳岡亦濫廝採訪維時館於郡城時與南渠師晤丙戌夏師語鳳岡曰書成汝宜校對嗣沈明府以升任去此事遂廢迨志書巳行校勘首列鳳岡名其間錯訛雜出閱者咸相咎因粗閱一過摘

  • 魏玄传·令狐德棻

    魏玄字僧智,任城人。六世祖魏休,在晋朝担任鲁郡守。永嘉年间南迁,定居江东。父亲魏承祖,在魏景明年间,从梁国回到魏国,定居新安。魏玄从小意气风发,有胆气谋略。普泰年间,授奉朝请。多次随军与梁人作战。永安初年,以战功授征虏

  • 汤开远传·张廷玉

    汤开远,字伯开,是主事汤显祖的儿子。年轻时就很有才识,以经济之才自许。崇祯五年(1632)由举人出任河南府推官。当时庄烈帝恼恨廷臣玩忽职守,用法过于严酷。开远上书谏议说:“陛下登基以来,明罚亲断,不肯姑息,从小臣到大臣,接连

  • 论学会·梁启超

    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星地相吸而成世界,质点相切而成形体,数人群而成家,千百人群而成族,亿万人群而成国,兆京陔秭壤人群而成天下。无群焉,曰鳏寡孤独,是谓无告之民。虎豹狮子,象驼牛

  • 礼一三·徐松

    神御殿南京鸿庆宫。大中祥符七年正月,诏曰:「睢阳奥壤,艺祖旧邦。应命历以天飞,创基图而日盛。朕躬朝涡水,茂集蕃禧;旋幸平台,缅怀积德。想清都之锡类,庆鸿绪之无疆。奉真像以颙昂,建灵宫于曲密。洪惟二圣,敷佑万方。故当陪仙御

  • 卷七十 易六·黎靖德

      ◎屯 屯是阴阳未通之时,蹇是流行之中有蹇滞,困则穷矣。〔贺孙〕   "屯'利建侯',此占恐与乾卦'利见大人'同例,亦是占者与爻相为主宾也。"曰:"然。但此亦大概如此,到占得时又看如何。若是自卜为君者得之,则所谓建侯者,乃

  • 卷七十二·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七十二    婺源江永撰刑辟   通禮二十五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

  • 示书品第十·佚名

    佛告诸比丘,菩萨年始七岁。是时以备百千吉祥威仪之事。欲将菩萨往诣学堂。十千童男一万童女围绕翊从。车一万乘载以珍羞并诸宝物。於迦毗罗城四衢道中及诸廛里。处处散施。复有百千音乐同时俱作雨众天花。复有无量百千

  • 保越录·徐勉之

    一卷。元徐勉之撰。本书记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朝军队攻绍兴事。时徐勉之任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绍兴从元末起被张士诚所控制。至是,朱元璋遣胡大海率军攻之。攻城三月不破,明军乃撤。本书记载胡大海兵受挫后纵兵淫

  •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佚名

    十八卷,宋维净与法护共译。与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同本。

  • 大摩里支菩萨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   佛在给孤独园,先为苾刍说菩萨名,及咒,次说种种护摩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