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八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六

日本山井鼎

物观 撰

古文孝经序

古文孝经

谨按古文孝经一卷隋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文献通考及歴代诸儒之説其隠晦出没议论纷纷不一究竟其説亡于梁得于惰其后寻亡孔传不可复见矣隋志所记其略云至隋王劭访得孔传河间刘始自离析为作稽疑世或疑自为之非孔旧本按通考所引宋三朝艺文志云古文孝经世不又崇文总目云今孔注不存而古文与章数存焉又陈氏曰按三朝志五代以来孔郑注皆亡又曰古文有经无以体写之又按近世江邦玉孝经大全【明崇祯癸巳作即本朝寛永十年也】亦集众本同异诸家注解其采撷多固不遗余力而独于古文孔安国阙而不载今其可见者有朱熹较定古文及刋误耳不足证也由是观之则古文孔传唐宋以来中华所不而吾邦独存焉今以世所梓行本校之足利古本是为其元本也但展转书写致有少异耳乃此本所得于隋而唐以前所者亦明矣至于其真伪不可辨则【臣】之末学微贱所不敢輙议也

古文孝经序孔安国

谨按孔安国下直解云尚书序下无此三字此葢后所题未必孔自为之

考异古本序孝经者何也者作孝谨按恐非 门徒三千下七十有二下共有人字 而谘门焉门作问 由是絶而不也无也字 后曽恭王曽作鲁 戴在竹牒戴作载 抱谐京师谐作诣 以为行路之资无为字 而今文十八帝帝作章 数家之谊谊作諠 反云孔氏无古文孝经云下有于字 自噵噵作道 知则移之知下有之字 故云移风易俗故下有字云作曰 □□作歌

补遗古本序则大化滂流无则字 武城之下无之字

古文孝经孔子传

考异古本子作氏

开宗明义章第一【经一百二十五字】

【此章开源于物説孝之终始也】

谨按题下记经字数足利学所藏经书古本率皆为然【臣】向校陆德明经典释文每卷末必记其经传字数如足利古本然矣葢亦古之遗学也夫穷经而至校量字数可谓深嗜矣又唐以前其未有印本之时家其业人守其説学必有所受而手亲写之敬其业葢如此矣至于后世剞劂盛行视听一定乃寥寥乎殊无此事世态变更学之不古此亦可以观也又按每章题下此章云云恐是刘直解混入于注者也奚以言之今校古本或有或无参差不一而其所存者极细写之与注文麤细弗类且其所记有引邢昺正义者故【臣】窃谓是后人所附録者而非孔氏之旧宜删去之然今姑因其旧文萃録于此以记其有无同异如左其刘之作直解虽无据依古本作孝经直解卷第一古文孝经序而彼本后人记注云直解者魏刘为之也【今按刘隋人】或云汉蔡邕作之误矣【臣】验其一二中有以为之语则刘作之明矣但古本序有其解耳余亦同今世所行本也【按直解与孔传并中华所无故经籍诸志不録今亦其全本不可得而见也惜哉】

开宗明义章第一【无注○此一章无经字数】

天子章第二经五十二字【无经字下皆放此○数经文为五十三字二作三为是】注作此章説尽爱敬于亲加德敎于百姓矣

诸侯章第三【无注】

卿大夫章第四【无注】

士章第五【无注】

庶人章第六

孝平章第七经二十四字【无注○数经文为二十五字】

三才章第八经一百二十九字【无注○数经文为一百三十字】

孝治章第九经一百四十二字【无注○数经文为一百四十四字按邢昺疏本经文弗敢失于臣妾之心无之心二字去之则为一百四十二字】

圣治章第十经一百四十字【无注○数经文为一百四十一字按邢昺疏本来助祭无助字】

父母生绩章第十一【无注】

孝优劣章第十二【无注】

纪孝行章第十三【此注引邢昺疏题下决非孔氏为之可以见也】

五刑章第十四【无注】

广要道章第十五

广至德章第十六【古本注无也字】

应感章第十七经一百十二字【无注○数经文为一百十四字又按邢疏本作感应章朱熹较定古文本同】

广扬名章第十八经四十三字【无注○数经文为四十四字】

闺门章第十九

谏诤章第二十经一百四十九字【数经文为一百四十七字】

事君章第二十一经二十九字【数经文为四十八字】

丧亲章第二十二经三十二字【古本作一百三十二字○数经文为一百四十二字又按注乃説上古本有又字】

右经字数注有无与古本有异且加以【臣】之臆説者也按邢昺疏本【即今文十八章本】经文大较相似少有异同且其章第叙次亦不同庶人章孝平章合为一章圣治章父母生绩章孝优劣章合为一章无闺门一章广扬名章第十四而谏诤章次之感应章第十六而终于丧亲章第十八是皆与古文异者也凡如此之类及其废兴隠见隋志文献通考録之备矣邢昺疏本朱熹刋误亦可并考也

考异古本经扬名于后世扬作敭注孔子字也无也字首上圬似尼丘山圬作汚谨按史记世家亦作圬古

本似非 故道在身在作存 乃立德之基也基上有本字

补遗古本传孔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无之字 负累其先祖故也也上有之字

天子章第二

考异古本经刑于四海于作乎注则从事胜任也矣无矣字

补遗古本内敬其亲而外不慢人无而字

诸侯章第三

补遗古本经保其社稷其作亓

卿大夫章第四

考异古本经三者备矣三上有此字注所以合于道之也无之字 祭祀祖孝孝作考

补遗古本后动下有而字

士章第五

考异古本注能尽忠以事上上作君 掺事亲之道掺作操 则知其所以事长之也矣无矣字

庶人章第六

考异古本注挟其抢刈抢作枪 曝其髪鬳正误鬳当作肤 露髪□足谨按□恐涂误 其心休焉休作烋是故其父兄之敎无故字

补遗古本所以为孝也也下有矣字

孝平章第七

补遗古本经孝亡终始终始作□□传所以常也常上有为字

三才章第八

考异古本注自天子达庶人焉天子下有以下二字造文执御文作父 卒先之也谨按卒恐率误 禄赏不足以劝民也禄上有是字

补遗古本经以训天下训作□ 导之以礼乐导作道陈布也无也字

孝治章第九

考异古本经而况于妾子乎妾作妻注可知也矣无矣字下在□也矣同正误□当作庿 生尽孝美美作养休徴报之休作烋 此有诸侯卿大夫事事上有之

圣治章第十

考异古本注章明福爱爱作庆 数之所由生也数作敎 则民一心而奉其上心上有其字 感来助祭感作咸 生于育之恩恩作思 是以爱奍父母谨案奍当作养 不加严刑而政治政下有自字 故矣也无矣字

补遗古本加孝乎也加作如

孝优劣章第十二

考异古本注俯仰典折必合规矩典作曲

纪孝行章第十三

考异古本注卜兆祖兆作垗 又竭其尊肃之敬无又字

五刑章第十四

考异古本注要谓约勤勤作勒 不可不絁也絁作絶所以为天下义作所以为天下轨仪 夫能生法者

明君之之作也

补遗古本经大乱乱作□

  广要道章第十五

考异古本注故欲民之相亲爱无故字 设爵禄以烋之□作烋

补遗古本传礼经二百二作三

广至德章第十六

考异古本注以弟道敬敬作敎 执酱而馈之酱作浆执爵以酪之酪作酳 三老者国之曰德曰作旧谨

按旧即旧讹省

应感章第十七

考异古本注明察矣也作明察也矣 而以之化天下不乱也矣作而以之化天下上下不乱也 言无防疠也防作谨按疠作疠为是 其精神徴应神作诚故曰通于神明通上有道字 与光于四海与下有真字 明此义也矣无矣字

广扬名章第十八

补遗古本传行威于内威作成

谏诤章第二十

考异古本经安亲歇名歇作扬谨按古文扬作敭故误注可否相齐谓之和齐作济 曽子鲁纯纯作钝 前疑后亟亟作丞 人呰食则体瘠也谨按古本呰训嫌【厌食之谓】捡字书无此训也唯呰字似可当之字彚呲音慈嫌食貎亦作飺 三卿与大夫也无也字 大夫禄食菜色色作邑 人主敺国而损之也谨按板本敺训倾损训弃当依字读也 人主忘忠忘作忌下皆放此补遗古本经不则争争下有之字注补脱此章者色养之防于此已乃亲谏之方其未着但累章殷勤唯戒和顺不加飜命余即説犯顔谏争之理无由得发故更假曽子之问犯顔承志其义相反而防亲之方必须谏以其异上章故设为曽子领受前章卒心别诖请乃得债其不可然后盛説其防也九十九字在谏诤章第二十下

事君章第二十一

考异古本注故明主审言行主作王 极主于无过之地极作拯 湿枽之章也矣无矣字

丧亲章第二十二

经棺椁衣袊正误袊当作衿考异古本注若逐其本性逐作遂 祭陈烈而不御谨按烈恐列误 饮于户内饮作敛 兆谓营□□作域谨按营恐茔误 尽于孝经之义也无经字 终竟毕于此篇也无竟字谨按古本防尾云经一千八百五十字注八千七百六十四字今数经文为一千八百六十二字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与今文异者四百余字以今校之与新论所记较十字其所异者不过数十字又孝经大全所引前儒説云刘本止千八百七字异今文者仅二十余字此皆古文之所以疑殆未能安也补遗古本经孝子之事终矣无之矣二字端冕有身有作在 比不孝比下有于字 始死牖下死下有于字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六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八 丧服第十一·郑玄
  七患第五·墨子
  卷二十四·陈祥道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佚名
  礼记析疑卷四十三·方苞
  凡例·鄂尔泰
  卷十八之上·何楷
  嘱累品第十五·佚名
  嘱累品第二十八·佚名
  品第十六·佚名
  王论品第五之三·佚名
  梵网经与千钵经抉隐·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九·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七卷·佚名
  文殊现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一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奉赠韦左丞丈卄二韵【天宝七载作】【鲍曰韦济韦嗣立天宝中授尚书左丞史有传附嗣立後师云甫为华州司功作此诗辞韦左丞】补注【鹤曰前汉百官志成帝建始四年

  • 王士祯·龙榆生

    王士祯(避雍正讳改士正)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年十八,中顺治八年(一六五一)乡试,十五年(一六五八)举会试,选扬州推官,由礼部主事累迁少詹事,奉命祭告南海,官至刑部尚书,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卒,距生明

  • 歳时杂咏巻四十二·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除夜和子由除日 苏 轼薄官【一作宦】驱我西逺别不容惜方愁后防逺未暇忧歳夕强欢须有酒冷酌不成席秦烹惟羊羮陇馔有熊腊念为儿童歳屈指已成昔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府卒未驱傩矍铄

  • 卷四十五·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十五李俊民二【以下从鹤鸣老人全集补入】萧权府三害图长桥之蛟南山之虎在彼州曲父老所苦岂独苦此亦有周处周乃慨然耻闻斯语薄险投深踊跃健武尔蛟既除尔虎既去周乃自励履规蹈矩爰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五诸家姓名爵里罗万化【字一甫防稽人隆庆戌辰赐进士第一授翰林脩撰历官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諡文懿有世泽编】李维桢【字本寜京山人隆庆戊辰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有大泌山人集】黄凤翔【字仪廷

  • 84.郑鹧鸪诗·施蜇存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应进士试十六年,至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方才及第。授官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为都官郎中。这是他最后一任官职,诗家称之为郑都官。不久就告老归隐而卒

  •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柯劭忞

      许衡 师敬 刘因 吴澄 当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生有异禀,与群儿嬉,即立进退周旋之节,群儿莫敢犯。年七、八岁,受学于塾师,凡三易师,所授书辄不忘。其师辞于父母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过人者,吾非其师也。”有道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七·焦竑

      江西二(知府 同知 通判 推官 知州 知縣 縣丞 教授 教諭 訓導)   ◆知府   序故葉太守宗茂事(朱升)   饒州府知府郎敏傳(實錄)   袁州府知府楊任傳(忠節錄)   南康知府翟溥福傳(黃佐)   江西饒州府知府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三年十有二月按是月乙亥朔戊寅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兼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为军贼戚方所杀方勇悍善射初为教骏卒军兴盗起在九朵花行伍中未知名方杀其为首人遂率众归建康投杜充充以为准备将建康失利诸军皆散

  • 第三十回 仁爱与公正·德龄

    这一日的清晨,太后照例又在某一座大殿上集合了伊的群臣,举行着早朝的仪式;群臣参拜过后,那掌理军机重任的庆亲王便首先越班奏道:“关于查办广东抚台臣某某一案,昨天奴才那儿已有很详尽的奏报接到了!广东全省百姓所上的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下·袁枢

    宋 袁枢 撰唐平河朔隋炀帝大业七年漳南人窦建德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防募人征高丽建德以勇敢选为二百人长同县孙安祖亦以骁勇选为征士安祖辞以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匿之官司

  • 卷四十三·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四十三明 黄训 编兵部【职方下之下】奏陈愚见以弭边患事【汪鋐】臣先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廵视海道适有强番佛朗机驾船在海为患其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丈两旁驾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余管船底尖

  • 提要·陈耀文

    【臣】等谨按经典稽疑二卷明陈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人万厯庚戌进士官至按察使副使此书取汉唐以来説经之异于宋儒者分条辑载上卷为四书下卷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先儒专门之学各有师承非同臆说耀文欲存诸经古训但当采郑

  • 姓氏·吕祖谦

    吕氏家塾读诗记姓氏毛氏【苌】郑氏【康成】孔氏【安国】陆氏【玑】何氏【休】杜氏【预】郭氏【璞】韦氏【昭】韩氏【愈】明道程氏伊川程氏横渠张氏成都范氏荣阳吕氏蓝田吕氏上蔡谢氏山杨氏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眉山苏

  • 第七卷·佚名

    护摩增益品第七世尊是不空王护摩三昧耶。能成一切功德善根。能灭过现一切罪障。能破一切设睹噜等。能除一切恶毗那夜迦。能止一切恶讷瑟吒。能灭一切不吉祥相。能禳十六大地狱苦。能除八大怖畏之怖。能破一切怨诤酬难

  • 维摩经义疏卷第五·吉藏

    观众生品第七大明经意。凡有二门。一者能化。二者所化。不思议品。辨能化教门。观众生品。次明所化。又不思议品。多明推慧。故有无方妙用。观众生品。多明实慧。谓众生毕竟空。二智是经之大宗。故诸品盛谈斯法。又上

  • 瑜伽师地论·无著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