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

──八年春作──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固圣教之决定量,佛理之根本义也。就三界依正之总相言之,则曰三界唯心;就诸法体用之别相言之,则曰万法唯识;故唯识宗学,实为大乘之始。自海西科学之功盛,以其所宗依者在乎唯物哲论也──海西哲学诸宗,始于多元论、二元论,于纯正哲学未能极成也。进至一元之唯物论与唯心论,然唯物论未极成唯物论,唯心论亦未极成唯心论,以唯物论所云之原质轶出于证验,而唯心论仅为神我论也。又进为一元二行论,即指天地人物之和合连续假相,以为一元而物质、精神为二行。新近诸科学,大概均以此一元二行论为依归。精核之,此乃“真唯物”论耳。盖所云物者,本指天地人物之和合连续假相中之现象,非谓物质、精神。物质、精神则天地人物之现象上同时并著之二现象耳。此一元二行之真唯物论,颇近小乘俗谛。盖小乘之俗谛,亦即天地人物之和合连续假相,其缘起流转因果义,亦说色心二行,即“极微”之物质、与“惑业”之精神是也。真谛、则为生空真如,即和合连续之假相本来空寂,及缘起流转之幻事择除还灭是也。然小乘之所重,固在由实践哲学之道品以断俗证真,此虽非一元二行论所有,然专就纯正哲学以言之,小乘固近于一元二行论者也。一元二行论又近于大乘唯识现量性境,以其即现对之天地人物为一实元,以精神与物质为二行相,近似唯识论以前六同时亲所缘缘之色尘为实事,以四大极微等为意识假想观慧所缘缘影也。但此为免违世间过,随顺世间世俗谛姑纵许之耳。究之、乃是似现量、似性境,所谓非量与带质境,非真现量、真性境也。何者?以真现量、真性境中,无复和合连续假相之天地人物等故也。然无论为现量性境、抑非量带质境,此一元二行之真唯物论,卒不得不归之大乘唯识真唯心论中之一部分也。其详当阅拙著之道学论衡,楞严摄论──,遂畏闻大乘佛教之名,抑若一言大乘佛教,即挟神权幻术俱至!不知大乘唯识论之成立,先尝经过小乘及大乘之空宗,将邪僻唯心论──正名公神或我神论──之常见,与邪僻唯物论之断见,同日摧荡清理,乃开大乘唯识中道。故竺干当日大乘唯识论之所缘起,正以胜论之多元或二元论等,天神、泛神及数论之神我论等,顺世论四大极微之物质论等,小乘之有论、空论等,大乘之空宗等,探究玄奥,观慧微密,皆极一时之盛,迫于人心之要求所不能自己,大乘唯识论乃应运兴起。且彼时虽有小乘之正论,徒高超世表而不能普救群生,与今日虽有科学所宗依之一元二行近真唯物论,徒严饰地球而不能获人道之安乐,亦恰相同。故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案中华隋、唐间因研究竺干外道小乘之学者颇盛,故大乘唯识宗学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学衰微,唯识宗学遂亦因之湮没。相承者,但禅宗及净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阐明唯识宗学,抑亟须以唯识宗学救唯物科学之穷耳。

突然闻唯识无境物之言,似乎可惊,然未能细按唯识之义耳。言唯识者、识有四分:一者、相分,即识心上所明了分别之境象,如镜中影;世间所言物质,不越乎此。二者、见分,即识心中能明了分别之功用,如镜上明;世间所言精神,不越乎此。三者、识自证分,即识心不待他证明心有而能自证明者──如境象之有无,必待心为证明,非心证明即为虚妄无验之言。心自证知故,曾起心能自忆之,更不待他──此为识心自体,喻如镜面。四者、证自证分,即识心自体所证明之结果及能证明识心自体者;此为识心体实,喻如镜身。后之二分,皆世间所未与知也。若知有“识自证分”者,则一元二行论之所谓一元者,不难见矣。否则、虽立一元虚位,实无元耳!又曷尝有所谓一元者哉?诸识心之一相分中,境凡有三:一者、实境,此又有二:一、一切法真如性境,此转识成智时第六、第七、第八识相应之无分别智了之。二、一切法自相性境,此前六识及第八识与其心数了之,若现量所了一一色、声等离名言之自相是也。二者、带质境,此又有二:一、以心缘心真带质境,此第六、第七识与其心数了之。二、以心缘境似带质境,此唯第六识与心数了之,即现在天地人物等宇宙现象,乃和合连续如幻如梦之假相,亦谓之意言境。其根、则以在心缘心之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相为内自我体,法兰西特嘉尔所谓吾生始终唯一意境,殆亦有见于此。三者、影像境,唯第六识与其心数了之,亦谓之意言境,略分为二:一、妄情执著境,若执著无验之原质为实体等,又若执著造物主等。二、随念分别境,若念过去、未来之境,及假想观慧所观之境等──未得无分别智亲证,虽观真如亦影像境──。复次、言唯识者,有二类识:一者、本识,即第八识,为诸色法、心法、心数法、分位法作因,而又有自现行之四分心与心数者。二者、转识,即前七识,各各有自识之现行四分、心与心数,亦还熏习本识,增长本识功能而为本识作因。复次、有二类识:一者、有漏恒俱转识,即第七识与第八识,乃和合与连续二假相之根本作生死依。二者、不定恒俱转识,即前六识,依和合连续心倏起倏伏,亦还牵引有漏恒俱转识,受生死轮。又“唯识”言,总含诸法,非谓一切绝无,色、声等法识变现故;眼识乃至藏识,识自体故;触、欲、信、贪、寻等,识眷属故;时、方、名、数、前后、同异等,前三分位故;真如、乃前四实性故。皆不离识,俱非心外,故名唯识。又唯识宗说人生世界之缘起,非谓一霎忽有,或异熟焉,或等流焉,或共共业力化成焉,或不共不共业力化成焉,成共不共业力化成焉,或不共共业力化成焉。十二有支,十五依处,三习、四缘、十因、五果,理趣宏深,兹难具述。不应闻言唯识,即指器物,责心令造。要之、种种业习因缘并所生果,皆非识外,俱不离心,故名唯识。以此圆净成实真唯心论,律一元二行之唯物论学,抑而夺之,虽未知真实义,纵而与之,固真唯心论之一分。必明唯识宗学,诸唯物科学乃能消归自己而成妙用焉。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相关通之处,不言其远,即就佛教大小乘共同之说以观之:佛言身为虫聚,又言滴水有多微虫,此虽佛及诸圣弟子天眼之所亲见,然诸肉眼凡夫所不能见,故无证明;今得科学所制成之显微镜以观之,则获其亲观矣。又若四洲一日之所照临而互视有日夜之别,得今之天文学益明其指。又说色身之所生起,乃有起身根虫,证以今之精虫说而确验。略举数事,余可类推。近顷以光学、电学之进步,己能窥见宇宙诸存在物皆是和合连续假相,绝无不透明、无空隙之固实质。刹那刹那生灭流动连续而现,展转展转抵吸调剂和合、而起,是以一切无常无实,其实常者正唯“空”耳,盖密迩小乘之生空观矣。第何缘而现起和合连续假相诸物且有类别及恒轨乎?彼刹那生灭展转拒摄之微体究为何性,复依何现起乎?且平常见天地人物之时,既不见其为刹那生灭、展转抵吸之连续和合假相;逮藉光电见为刹那生灭、展转抵吸之连续和合假相时,又失平常所见天地人物之相,则欲藉光电证明彼缘理性源,亦终为不可能之事。然究实唯一真如性,藉光电犹见有生灭抵吸相者,仍在乎能见心上之有障碍耳。依此可知空不定空,有不定有,但心明见臻何程度,即心之境则成何状。是以能从唯识宗学如实修证,则得圆成五眼──此举眼以总表六根,当知耳、鼻、舌、声、意亦各成五种──,遍知诸境。以人眼──本曰肉眼──见天地人物,以天眼见透微远预,以慧眼见常遍空寂,以法眼见缘起因果,以佛眼彻证唯是一心更无二相可见,而圆显真如觉性。然五重境,皆即唯心真如觉性,故佛眼具前四眼,而前四眼不能具佛眼。藉光电所见者,可准为天眼、慧眼之少分。修唯识宗学则渐得成五眼,一念中平等了知五重境,知藉光电所见者虽境界不同,实即吾人之所平常见者,亦可推知吾人妄造惑业、妄受生死之现行无明境界,即如来之不动智光矣。道有可证,言非凭虚,思之思之!夫亦何远之有?

尝有二因明比量曰:一、佛所说阿赖耶识人人所能谛信;以可内自证知故;凡可内自证知者,必人人所能谛信,如人居闇中皆审知非无自身;反之、则人人所不能谛信者,必是不可内自证知者,如言天神、上帝。二、佛所说五眼、六通众人皆能谛信;以有众同分现量可得故;凡有众同分现量可得者,必众人皆能谛信,如质学化验。反之、则众人皆不能谛信者,必是无众同分现量可得者耳,如言上帝创造天地。夫科学之可贵,在乎唯征真理实事,不妄立一标格坚握之,以所知自封而拒所未知耳。若不求真是而妄排蔽,则与迷神教者亦复何异?习唯物科学者,若知佛乘唯识宗学,其贵乎理真事实,较唯物科学过无不及,则必不将佛教视同天魔畏途而相戒不游也。乃作此以忠告诸治唯物科学者!(觉书第三期)

  


猜你喜欢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佚名
  卷第四·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四卷·佚名
  禅门宝藏录卷中·真静天頙
  卷第十七·佚名
  佛 法 要 义·太虚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怀感
  卷二百二·佚名
  广百论疏卷第一·文轨
  卷第三·呆翁行悦
  颠海心韵自叙·太虚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二·海明
  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七言绝句·刘克庄

    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

  • 第三出 赴闽·周履靖

    【小重山】〔外上〕几载戎衣满战尘。雄心拚裹革肯思莼。兹承新命鎭南闽。机务重。砺剑亟长征。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谩说寰中多黠虏。须知天上有将军。下官姓柳。名菀。字茂夫。唐山南节度使柳子宽之裔

  • 第三折·王晔

    (周公上,云)老夫周公,昨日使了个智量,着彭祖拿那红酒去谢了任二公,随后,媒婆去说亲,要求他桃花女做媳妇,喜的他已许允了。今日是第三日,我准备下彩段财礼,已着彭祖唤媒婆去了,只等他两个来时,好送到任二公家。一边辆起坐车儿,两旁

  • ●花舫缘·沈泰

    (山阴子若孟称舜原本锦江珂月卓人月重编友人野君徐批点林宗沈泰参评) 正名申女郎一笑相思病, 唐伯虎千金花舫缘。 △楔子 (〔孤领张千上〕然杖履出尘氛,半世生涯酒一尊。游衍水边惊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老夫姓沈,本贯金

  • 列传第二十二 王洛兒 车路头 卢鲁元 陈建 万安国·魏收

    王洛儿,京兆人也。少善骑射。太宗在东宫,给事帐下,侍从游猎,夙夜无怠。性谨愿,未尝有过。太宗尝猎于氵垒南,乘冰而济,冰陷没马。洛儿投水,奉太宗出岸。水没洛儿,殆将冻死,太宗解衣以赐之。自是恩宠日隆。天赐末,太宗出居于外,洛儿

  • 班马异同卷二十三·倪思

    匈奴列传第五十史记一百十匈奴传上第六十四汉书九十四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允荤薫粥居于北蛮邉随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竒畜则橐駞佗驴骡駃騠騊駼驒騱奚逐水草迁徙毋无城郭常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七·纪昀

    列传宋 【七十一】○宋七十一李纲李纲△李纲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 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京师大水纲上疏言阴气太盛

  • 第九辑·佚名

     曾静遣徒张倬投书案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缴回朱批档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冒昧密陈恳祈恩凿事窃臣于九月二十六日巳刻拜回署署前西街有人持书趋向臣舆被从人呵止臣见其形貌不似投书官役令接书入舆阅封面题

  • 读史记十表卷二·汪越

    南阳汪越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太史公读春秋厯谱谍【索曰案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谱起周代艺文志有古帝王谱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厯谱谍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厯及公子谱盖因于旧说】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泰不华传·宋濂

    泰不华,字兼善,本姓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他现在名字。先祖世居于白野山。父塔不台入宫为宿卫,后任台州录事判官,全家迁于台州。泰不华家贫,好读书,集贤待制周仁荣教养他。十七岁在江浙科举乡试中考第一名。第二年在

  • 卷八 咸有一德第八·孔颖达

    伊尹作《咸有一德》。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以戒太甲。[疏]“伊尹作《咸有一德》”○正义曰:太甲既归于亳,伊尹致仕而退,恐太甲德不纯一,故作此篇以戒之。经称尹躬及汤咸有一德,言己君臣皆有纯一之德,戒太甲使君臣亦然。此主戒

  • 阳货篇·王夫之

    一程子创说个气质之性,殊觉崚嶒。先儒于此,不尽力说与人知,或亦待人之自喻。乃缘此而初学不悟,遂疑人有两性在,今不得已而为显之。 所谓“气质之性”者,犹言气质中之性也。质是人之形质,范围著者生理在内;形质之内,

  • 礼记析疑卷十三·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内则后王命冡宰降徳于众兆民司徒掌邦敎而内则使冢宰布之者冢宰掌王后之内治六宫之阴礼王后世子之服羞故兆民之家礼亦使布焉不曰敷敎而曰降徳者凡子妇孝敬之事皆王后世子所躬行而以为民则者也栉縰筓

  • 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太虚

    一 修学的宗旨二 全部佛法之鸟瞰三 研究的方针 甲 五三共法系 乙 小大律藏系 丙 法相唯识系 丁 般若中论系 戊 中国台贤禅净系 己 印华日藏密法系四 结论  一、修学的宗旨

  • 中四上·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四上释持犯篇持犯名义。如下名字门自释。持谓执持。犯即侵犯。并从本受。而建斯名。篇列七门。遍该法界。是开解之龟镜。实立行之楷模。解行所凭故云方轨。注分二段。初叙此篇来意。上二句指前篇

  • 养性延命录·陶弘景

    古代养生术书。南朝陶弘景集注。约成书于南朝梁武帝中期六世纪初期。二卷。上卷讲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讲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论述养性延命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所载“华陀五禽戏”为现存关于五禽戏的

  • 徐仙真录·方文照

    《徐仙真录》,明朝方文照编撰。五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记述洪恩灵济真君徐知证、徐知谔(即徐仙)之生平及其灵迹。包括真君之家族世系、生平事蹟、死后灵应显化事蹟、徐仙降笔或有关徐仙之诗文赞颂,历代褒封徐仙之碑

  • 诸葛亮博望烧屯·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博望烧屯》。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值曹操命夏侯惇领兵攻新野,刘备用诸葛亮为军师,指挥兵马,张飞不服。诸葛亮向众将授火烧博望坡之计,故意不用张飞。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