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论教育——《礼记·学记》第十八
玉不加磨琢,不会成为美术品;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国为政,总是以教育为先。《尚书·兑命》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语译
发愿为善,只能让人小有声望,尚不足感动群众。与贤能者结交,欢迎远方的来人,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能化育人民。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语译
玉不加磨琢,不会成为美术品;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国为政,总是以教育为先。《尚书·兑命》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语译
虽然有好菜,不去吃,就不能知道味道美。虽然有好学说,不去学,就不知道好在何处。所以,研究学问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教导别人,才知道困难何在。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才能反省有自知之明。知道有困难,才能努力进修。所以说,教学相长。《尚书·兑命》上说:“教为学之一半。”正是此意。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语译
古时教学的处所,二十五家的一村里有一个塾,有五百家的一镇有一个庠,二千五百家的郡有序,国的首都有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考经文句读,辨别志向;三年考查学生的读书习惯与团体生活情形。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学敬师;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叫小成;九年而通晓各科,临事不惑,坚定不移,这叫大成。这时,才能化育百姓,改变风俗,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时时学习不息。”正是此意。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语译
大学开学时,士子穿礼服,用素菜祭祀,表示敬学之意;练习唱《小雅》上三首诗歌,是学做官的初步。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箧,使学生敬业;夏楚两物用以鞭策学生,使之敦品励行。夏天谛祭以前,无人到学校视察,是使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只观察学生,必要时才加以训教,是使学生自己思维。年幼的学生,听讲而不发问,则因学习有一定程序。这七项,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书上说:“凡学习做官,先学管事,要做学者,先立定志向。”正是此意。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语译
大学按时序施教,有正常学科,下课及休假时,有课外研究。学习的方法,如果不学“操”“缦”这些小曲调,指法不熟,弹琴弹不好;不学举譬喻,诗作不好,不学服饰用途,行礼也行不好;不喜爱这些小技艺,就无法对学习有兴趣。所以君子学习时,内藏于心,而发于外,休息或游乐时,都念念不忘。能如此,才能专心学习,亲爱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深信真理。虽离开了师长同学,也不会违背道义。《尚书·说命》说:“恭敬谦顺,努力不懈,进修便可成功。”正是此意。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语译
今之教师,胡言乱语,用陈腐的问题困扰学生,呶呶不休。结果使学生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学生只好假装用功。所教的课业先错,所希望于学生者自然也错。这样,学生昧于学习,憎恶师长,只觉学习困难,不知有什么益处。虽然学完一科,也就很快忘光。教育之不能成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语译
大学教育方法,在恶念发生前,用礼约束禁止,叫做准备;在适宜教导时才教导,这叫合乎时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跨越程度教导,叫做顺序;使学者互相观摩而收到益处,叫做切磋。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发展的方法。
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语译
恶念已经发生才加以禁止,因坚不可入,教育也难有作用。过了适当的学习时期才学习,纵然努力也难有成就。不按着进度学习,只使脑筋混乱而不成功。独自学习,不与同学研究,必然浅陋而见闻不广。结交损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有不良的习惯会荒误学业。这六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语译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兴起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衰落的原因,然后可以为人师。君子的教育方法是晓谕别人,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学生刚严,并不抑制其个性发展;启发学生,而不将结论道破无余。引导而不强迫,使学生易于亲近。教师刚严而不抑制,学生才能自由发展。启发而不必说个净尽,学生才能思考。使学生亲近而又能自由思考,才是善于晓谕。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语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错,教导的人必须要知道。人在学习时,有的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囿于一隅,而所知太少;有的见异思迁而学不专一;有的故步自封,不求进步。这四种心理各自不同,先明白这些心理,才能补救那些毛病。教育之目的,是在培养良善挽救过失。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语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引人随同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续他的思想。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当,少用譬喻也容易了解,这样才能使人继续其理想。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语译
君子知道求学上的深浅难易,个人品性上的优劣,然后能广举晓谕,如此才有能力为人师。能为人师,始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君主。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做君主。所以择师不可不慎。古书说:“虞、夏、殷、周四代,择师都很慎重。”正是此意。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语译
求学时最难做到的,就是尊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重视;真理受到重视,然后人民才知道重视学术。所以君主不以臣事君之礼要求他的臣子,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在祭祀中,臣子代表死者魂灵之时;另一种就是臣子做君主老师之时。在大学里的礼法中,对天子讲课时,臣下不必面北居臣位,这就是表示尊师。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语译
学生善于学习,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加倍,更得到学生的尊敬;学生不善于学习,老师督促严厉,而效果只到一半,学生怨恨老师过于严格。善发问的人,像砍坚硬的木头,先从软的部位开始,再到硬节,久了,木头自然脱落;不善发问的人刚好相反。善于答问的人,有如撞钟,轻敲钟声小,重敲钟声大,从容不迫地敲,钟声会余韵悠扬;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教与学的方法。
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语译
只记忆材料以备回答别人发问的人,不够资格做别人的老师。好老师一定注意学生的见解。学生已经尽力而不得要领时,老师再予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仍然不明白,只暂时搁置。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语译
好铁匠的儿子,自然也能补缀皮袍。好弓匠的儿子,自然也能做畚箕。初学驾车的小马都先系在车子后面,而车就在面前。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学得教学的正当方法。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语译
古代学者,比较事物的异同而归成类别。鼓的声音并不同于五音之任何一种,但是五音不得鼓的调节就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同于五色中任何一色,然而五色没有水调匀就不鲜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任何官员,然而任何官员没经过教育就不会办事。老师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但五伦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也不懂得人伦了。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语译
君子说:伟大的德行,不专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事一物。最大的信用,不必见于盟誓立约。恒久的天时,也不专属暑天或冬天。了解了这四种情形,就能立志学做大事了。
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语译
夏商周三代王者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原委由此即可分明了。知道此一分别,就知道什么是要点了。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八章·佚名 孟夏纪第四·吕不韦 道體第一卷·朱熹 卷二十九·陆九渊 论语解卷十·张栻 提要·邵宝 卷十七·胡广 纲领·朱公迁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佚名 序·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二·慧立 覆张伯良居士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四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卷·宝亮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三卷·一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