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尹文子卷上

大道上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大道不称,众有必名。生於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於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以名、法、儒、墨治者,则不得离道。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是道治者谓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谓之不善人。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扶问切。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卫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卫,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故穷则徼吉吊切。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圆白黑之实;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名有三科,法有四呈。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1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人君有术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有势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2;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专。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3;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善名命善,恶名命恶,故善有善名,恶有恶名。圣贤仁智,命善者也;顽器鱼巾切。凶愚,命恶者也。今即圣贤仁智之名以求圣贤仁智之实,未之或尽也;即顽器凶愚之名以求顽器凶愚之实,亦未或尽也。使善恶之尽然有分,虽未能尽物之实,犹不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辩也。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4。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今亲贤而疏不肖,赏善而罚恶,贤不肖、善恶之名宜在彼,亲疏、赏罚之称宜属我,我之与彼,又复一名,名之察者也;名贤不肖为亲疏,名善恶为赏罚,合彼我之一称而不别之,名之混者也。故曰:名称者,不可不察也。语曰:好虚到切。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好则物之通称,牛则物之定形,以通称随定形,不可穷极者也。设复言好马,则复连於马矣,则好所通无方也。设复言好人,则彼属於人也,则好非人、人非好也,则好牛、好马、好人之名自离矣。故曰:名分不可相乱也。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而不期为人用。人必用之,终身各有好恶,而不能辩其名分。名宜属彼,分宜属我#5。我爱白而憎黑,韵商而舍音舍。征,好膻而恶焦,嗜甘而逆苦。白、黑、商、征、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也。故人以度审长短,以量受少多,以衡平轻重,以律均清浊,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以简制烦惑,以易御险难,以万事皆归於一,百度皆准於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极,如此,顽器聋瞽可以察慧聪明同其治也。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於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能,左右前后之宜,远近迟疾之问。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於治阙矣。全治而无阙者,大小多少各当丁浪切。其分,农商工仕不易其业。老农长商、习工旧仕莫不存焉,则处上者何事哉?故有理而无益於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於事者,君子弗为。君子非乐有言,有益於治,不得不言;君子非乐有为#6,有益於事,不得不为。故所言者不出於名法权卫,所为者不出於农稼军阵,周务而已。故明主不为治外之理,小人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亦知言损於治,而不能不言;小人亦知能损於事,而不能不为。故所言者极於儒墨是非之辩,所为者极於坚伪偏抗口浪切。之行,求名而已,故明主诛之。古语曰:不知无害於君子,知之无损於小人。工匠不能,无害於巧;君子不知,无害於治,此信矣。为善使人不能得从,此独善也;为巧使人不能得从,此独巧也,未尽善巧之理。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也;贵工捶音垂。之巧#7。不贵其独巧,贵其能与众共巧也。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辩欲出掌,勇欲绝众。独行之贤,不足以成化;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出群之辩,不可为户说;绝众之勇,不可与征阵。凡此四者,乱之所由生。是以圣人任道以夷其险#8,立法以理其差,使贤愚不相弃,能鄙不相遗。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此至治之卫也。名定则物不竞,分扶问切。明则私不行。物不竞非无心,由名定故无所措其心;私不行非无欲,由分明故无所措其欲。然财心欲人人有之,而得同於无心无欲者#9,制之有道也。田骈蒲眠切。曰:天下之士,莫肯处其门庭,臣其妻子,必游宦诸侯之朝者,利引之也。游於诸侯之朝,皆志为卿大夫而不拟於诸侯者,名限之也。彭蒙曰: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10;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物奢则仁智相屈,分定则贪鄙不争。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之自转,使不得止;因方之自止,使不得转,何苦物之失分。故因贤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无用,使不得用;用与不用,皆非我用,因彼所用与不可用而自得其用,奚患物之乱乎?物皆不能自能,不知自知。智非能智而智,愚非能愚而愚,好非能好而好,丑非能丑而丑。夫不能自能,不知自知,则智好何所贵,愚丑何所贱?则智不能得夸愚,好不能得嗤丑,此为得之道也。道行於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质涉切。智勇者不陵,定於分也。法行於世则贫贱者不败怨富贵,富贵者不敢陵贫贱,愚弱者不敢冀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及道也。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於人,俗所不与;苟忮攴义切。於众,俗所共去。故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昔齐桓好许浩切。衣紫,阖境不斋异彩;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上之所以率下,乃治乱之所由也。故俗苟沴,必为法以娇之;物苟溢,必立制以检之。累力伪切。於俗、饰於物者,不可与为治矣。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娇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居上者之难,如此之验。圣王知民情之易动,故作乐以和之,制礼以节之。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礼乐独行;礼乐独行,则私欲寝废;私欲寝废,则遭贤之与遭愚均矣。若使遭贤则治、遭愚则乱,是治乱续於贤愚,不系於礼乐,是圣人之术与圣主而俱没,治世之法逮易世而莫用#11,则乱多而治寡。乱多而治寡,则贤无所贵、愚无所贱矣。处名位,虽不肖下愚#12,物不疏音踈己。亲踈系乎势利,不系乎不肖与仁贤,吾亦不敢据以为天理,以为地势之自然者尔。今天地之间,不肖实众,仁贤实寡。趋利之情,不肖特厚;廉耻之情,仁贤偏多。今以礼义招仁贤,所得仁贤者万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触地是焉。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庆赏刑罚,君事也;守职效能,臣业也。君科功黜陆#13,故有庆赏刑罚;臣各慎所任,故有守职效能。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接万物使分,别海内使不杂,见侮不辱,见推不矜,禁暴息兵,救世之斗,此仁君之德,可以为主矣。守职分使不乱,慎所任而无私,饥饱一心,毁誉同虑,赏亦不忘,罚亦不怨,此居下之节,可为人臣矣#14。世有因名以得实,亦有因名以失实#15。宣王好射,说音悦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阙而止#16,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美。於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楚人檐山雉者,路人问:何乌也?檐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乌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感其欲献於己,召而厚赐之,过於买乌之金十倍。魏田父有耕於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於庑音侮。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音故切。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市专切。弃,殃可销。於是遽而弃於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王#17: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凡天下万里,皆有是非,吾所不敢诬。是者常是,非者常非,亦吾所信。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翻为,我用则是非焉在哉?观尧、舜、汤、武之成,或顺或逆,得时则昌;桀、纣、幽、厉之败,或是或非,失时则亡。五伯之主亦然。宋公与#18楚人战於泓,乌宏切。公子目夷曰:楚众我寡,请其未悉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不鼓不成列;寡人虽亡国之余#19,不敢行也。战败,楚人执宋公。齐人弒襄公,立公孙无知;召忽、夷吾奉公子紏奔鲁,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无知被杀,二公子争国。紏,宜立者也;小白先入,故齐人立之。既而使鲁人杀紏;召忽死之,征夷吾以为相。晋文公为骊姬之谮,出亡十九年。惠公卒,赂秦以求反国,杀怀公子而自立。彼一君正,而不免於执;二君不正,霸业遂焉。已是而举世非之,则不知己之是;己非而举世是之,亦不知己所非。然则是非随众贾而为正,非己所独了,则犯众者为非,顺众者为是。故人君处权乘势,处所是之地,则人所不得非也。居则物尊之,动则物从之,言则物诚之,行则物则之,所以居物上御群下也。国乱有三事:年饥民散,无食以聚之则乱;治国无法则乱;有法而不能用则乱。有食以聚民,#20有法而能行,国不治未之有也。

尹文子卷上

#1『罚』,《四库》本作『法』,误。

#2《道藏》本原脱『名』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3《道藏》本此句前原有『则形也』三字,疑衍。今据《四库》本删。

#4『别』,《道藏》本原作『何』,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5《道藏》本原脱『分』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6《道藏》本原脱一乐】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7《道藏》本原脱『责』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8《道藏》本原脱『夷』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9《道藏》本『心』字前原脱『无』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10『未』,《道戴》本原作『求h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1『治世』,《道藏》本原作『治也』,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2『下愚』,《道藏》本原作『不愚』,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3『科』,《道藏》本原作『料』,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4《道乱》本原脱『臣』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15『亦有』,《道藏》本原作『亦以』,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6『阙』,《四库》本作『闻』。

#17『王』,《四库》本作『曰』。、

#18『与』,《道藏》本原作『以』,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9《道藏》本原脱斗国一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20此句《道藏》本原作『有法食以聚民』。今据文义及《四库》本删衍字『法』。

猜你喜欢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戴德
  鶡冠子卷中·鹖冠子
  三传辨疑卷十八·程端学
  论语精义卷二上·朱熹
  卷九·高士奇
  卷十五·刘敞
  卷八·魏了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林语堂
  四事品第一·佚名
  慈仁品第七·佚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攝大乘論本品目·欧阳竟无
  三十一、赵州勘婆·慧开
  贤愚经卷第十·佚名
  摩诃摩耶经卷下(一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六·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八十六陆防【二】近体诗村中晚望抱杖柴门立江村日易斜雁寒犹忆侣人病更离家短鬓堪成雪双眸旧有花何须万里外即此是天涯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近来唯乐静移傍故城居闲打脩琴料时封谢药书夜停

  • 卷之四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高阿那肱传·李百药

    高阿那肱,善无人氏。其父市贵,曾跟随神武起义。那肱为库直,随从神武征战,以功勋擢为武卫将军。那肱善于骑马射箭,谄媚会事奉人,每宴游之后,极得世祖尊爱。又迎奉和士开,两人特相亲狎,士开常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因而更受亲待。

  • 张定和传·魏徵

    张定和字处谧,京兆万年人。 年少时贫寒低贱,有志气,守节操。 起初做侍官。 时逢平定陈国的战争,定和理当去打仗,但生活不能自给。 他要把妻子的嫁衣卖掉,妻子坚决不给他。 从此定和就走了。 因作战有功,被任命为仪同,赏赐布帛

  • 康义诚传·欧阳修

    康义诚字信臣,代北三部落人。以善于骑射经常跟随晋王,庄宗时为突骑指挥使。随明宗讨伐赵在礼,到魏发生兵变,义诚讲了庄宗的过错失误,劝明宗南下。明宗即帝位,升捧圣指挥使兼汾州刺史。攻破朱守殷,升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

  •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钱穆

    一、孔子之幼年《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生士族家庭中,其家必有俎豆礼器。共母党亦士族,在其乡党亲戚中宜尚多士族。为士者必习礼。孔子儿时,耳濡目染,以礼为嬉,已是一士族家庭中好儿童。二、孔

  • 吏学指南卷之六·徐元瑞

    狱 讼(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易》注云:“反争也。”言之于公也,故讼字从言从公也。)雀角鼠牙 言人遭讼,谓之雀角鼠牙之挠。《毛诗?行露》注云:“雀有咮而无角,鼠有齿而无牙。”故以雀言狱,鼠言讼也。斗

  • 本命第八十·戴德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终也。则必有终矣。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三月而彻盷,然后能有见;八月生齿,然后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

  • 春秋讲义卷三上·戴溪

    宋 戴溪 撰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鲁之桓宣皆继故而立无所畏惧偃然而行即位之礼春秋即其实而书之明着其罪也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文公防祭未终纳币于齐君子固已非之今宣公执亲之防才逾年尔遽遣人逆

  • 卷一百·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八昭公十七年考异足利本传故使穆子帅师献俘于文公公作宫谨按惟万厯与崇祯本同误 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天作及宋板永懐堂同注鴡鸠王鸠也下鸠作鴡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二·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律四十卷  根本毗奈耶杂事律第一卷  砖揩(上拙缘反埤苍云[鹿*瓦]甊也字书云瓴甓也从瓦专声[鹿*瓦]音鹿瓴音零甓音瓶历反下客皆反说文云措摩也拭也从手皆声)。

  • 在波尔薄约国大研究院院长克什梯摩罕沈教授作宗教哲学讨论·太虚

    ──一月二十日──师:提出下面的问题:  一、必有“有情业果流转或解脱”,但没有“常恒固定的各自实我”──神我不成。  二、必有“因缘生法连续或断除”,但没有“常的固定的各别实体”──一元二元多元不成。  三

  • 卷第八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三如契经说。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无灾横而致命终。问何故尔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以慈三摩地是不害法故。

  • 大易粹言·方闻一

    南宋方闻一编。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乃采辑宋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郭忠孝、郭雍等七家《易》说,以明《周易》经传之义,故称《粹言》。《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闻一,舒州人,淳熙中为郡博士;时温陵曾穜守舒

  • 裴航·裴铏

    唐代传奇小说。裴铡撰。原为《传奇》中的一篇。《太平广记》卷50采入,《唐人小说》亦作为《传奇》中代表作选入。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有注释。故事叙落第秀才裴航见同船樊夫人乃国色,

  • 声调谱·赵执信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

  • 百论·提婆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