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外篇任贤第八

凡十章

子思问于仲尼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仲尼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

卫君曰。夫道大而难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学术。何如。子思对曰。君无然也。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术者劳而无功。古之笃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惧之。故明于死生之分。通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易其胫毛。无所概于志矣。是以与圣人居。使穷士忘其贫贱。使王公简其富贵。君无然也。卫君曰。善。

卫君言计是非。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说人赞已。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弗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谓卫君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君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皆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臣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故使如此。如此则善安从生。诗云。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似卫之君臣乎。

卫君问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无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对曰。希旨容媚。则君亲之。中正弼非。则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贵贫贱者。君也。在朝之士孰肯舍其所以见亲而取所以见疏乎。是故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谓无非也。卫君曰。然乎。寡人之过也。今知改矣。子思对曰。君弗能焉。口顺而心不怿者。临其事必疣。君虽有命。臣弗敢受也。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对曰。臣羇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欲报君以财帛。则君之府藏已盈。而伋又贫。欲报君以善言。则未合君志。而徒言不听也。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耳。曰。贤固寡人之所愿也。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曰。必用以治政。曰。君弗能也。曰。何故。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曰。必以实。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曰。其父祖何也。曰。世农夫也。卫君乃胡卢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爱。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缪公问子思曰。吾闻庞拦氏子不孝。其行何如。子思对曰。臣闻明君之政。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四封之内。孰敢不化。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不治其本而问其过。臣不知所以也。公曰。善。

子思居卫。言茍变于卫君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卫君曰。吾知其才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何也。知其所妨者细也。卒成不訾之器。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君再拜曰。谨受教矣。

子思在齐。齐尹文子生子不类。怒而杖之。告子思曰。此非吾子也。吾妻殆不妇。吾将黜之。子思曰。若子之言。则尧舜之妃复可疑也。此二帝圣者之英。而丹朱商均不及匹夫。以是推之。岂可类乎。然举其多者。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若夫贤父之有愚子。此由天道自然。非子之妻之罪也。尹文子曰。先生止之。愿无言。文留妻矣。

卫公子交见于子思曰。先生圣人之后。执清高之操。天下之君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交虽不敏。窃慕下风。愿师先生之行。幸顾恤之。子思曰。公子不宜也。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意。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今公子绍康叔之绪。处战伐之世。当务收英雄。保其疆土。非其所以明臧否立规检脩匹夫行之时也。

齐王谓子思曰。先生名高于海内。吐言则天下之士莫不属耳目。今寡人欲相梁起。起也名少。愿先生谈说之也。子思对曰。天下之士所以属耳目者。以伋之言。是非当也。今君使伋虚谈于起。则天下之士改耳目矣。耳目既改。又无益于起。是两有丧也。故不敢承命。曰。起之不善。何也。曰。君岂未之知乎。厚于财物。必薄于德。自然之道也。今起以贪成富闻于诸侯。而无救施之惠焉。以好色闻于齐国。而无男女之别焉。有一于此。犹受其咎。而起二之。能无累乎。王曰。寡人之言实过。愿先生赦焉。

猜你喜欢
  大学本旨·黎立武
  中庸集编卷下·真德秀
  ●自序·袁袠
  卷十二·胡广
  卷五·胡广
  卷三·何楷
  卷六·吕祖谦
  (二)·钱穆
  定公·定公六年·左丘明
  卷四百六十一·佚名
  卷二百八·佚名
  解深品第五十四·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零三·彭定求

        卷503_1 【留辞杭州姚合郎中】周贺   波涛千里隔,抱疾亦相寻。会宿逢高士,辞归值积霖。   丛桑山店迥,孤烛海船深。尚有重来约,知无省阁心。   卷503_2 【酬吴之问见赠(一作酬吴处士。一作寄朱庆馀)】周贺

  • 赵癯斋·唐圭璋

      买陂塘   寿监丞吴芹庵   闻掀髯、岭头长啸,梅花一夜香吐。正看呜凤朝阳影,何事惊鸿翩举。来又去。但赢得、儿童拍手笑无据。人间何处。有九曲栽芹,一峰横砚,江上听春雨。   功名事,不信朝鳞暮羽。九关虎豹如许

  • ●初编·卷九·沈瘦东

    山谷最讲句法,尝云:"字中有笔,犹禅家句中有眼。"当时西江社中人,皆祖其说。陈后山云:"句里宗风却饱参"即谓此也。如"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王甥解鞍马,夜雨鸡唤晨"、"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何为陈师道,白发三径草",此皆

  • 卷四十六·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十六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一正始许敬宗奉和圣制饯来济应诏【按本集乃七言律诗】万乗腾镳警岐路百壶供帐饯离宫御沟分水声难絶广宴留歌曲易终卢照邻登封大酺歌日观仙云乘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繁

  • ●后鉴录上·谢蕡

    刑部等衙门题为献俘事。该钦差监督军务御马监太监陆誾,提督军务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陆完,提督军务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彭泽,平贼将军提督军务总兵官、咸宁侯仇钺,各将生擒反贼赵鐩、庞文宣等绑献。 正德七年十

  • 今献备遗卷十·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张辅张辅字文弼河南祥符人父玉元枢宻知院洪武初归附累官兼山护卫指挥同知以忠勇受知文皇帝战死东昌追封河间王谥忠武辅雄壮有父风靖难时累功封信安伯加新城侯永乐五年安南国王陈为其下黎季牦所弑拜辅为总

  • 第四十五卷 仕绩 三 六·缪荃孙

    太 仓 州 二 清曹有武曹有武,字祖来,太仓人。顺治三年岁贡,授同官知县。县经兵燹,有武清户口,豁赔累,戢悍卒,减羡余,循声大著。时明宗藩子改名张大海,拥众集丛山,以有武诚信,来就抚。有武具陈府道,执不可,事遂已。然大海

  • 寇准传·脱脱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圭阝人。他的父亲叫寇相,在后晋开运年间(944~947)应朝廷征召担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寇准年少时杰出超群,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考取进士。宋太宗取士,大多亲临面试,年纪小的考生往往被太宗删除。有人教寇

  • 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一封爵表二宗室封爵二【亲王二】亲王二<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七十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

  • 微子第十八·朱熹

     此篇多记圣贤之出处,凡十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庶兄。箕子、比干,纣诸父。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孔子曰

  • 记义第三·孔鲋

    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

  • 卷三十九·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九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七【七之二】存旧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毛诗国风郑氏笺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释文是子南之国【一叶】元文南作

  • 卷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九圜丘祀天唐书高祖本纪武德四年十一月甲申有事于南郊蕙田案此郊旧书不载疑刻本之脱旧唐书礼仪志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

  • 累害篇第二·王充

    【题解】本篇阐述才能洪大操行贤淑的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压抑、被埋没,并不是他们品行恶劣,才智低下,而是累遭乡里、朝廷损害和灾祸的缘故。王充指出,他们常遭“嫉妒之人”诽谤和陷害,而君主与长官又很糊涂,是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佚名

    【原文】&ldquo;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rdquo;【译文】其次,须菩提,任何人证

  •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夫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体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答。一心不动。诸法无性。以无性故。悉皆成佛。华严经云。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

  •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佚名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撰人不详。内提及元代加封文昌帝君、纯阳帝君(吕洞宾)尊号,应出于元末明初。原书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全书分忏仪、赞叹、皈依、除罪、断障、消灾、集福、成真、结意、满愿十节。各节内容

  •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舒赫德

    十六卷。清舒赫德等奉敕撰。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别字明亭,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初为笔帖式,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该书记载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镇压兖州王伦领导的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