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所以

气也、理也、太极也、自然也、心宗也,一也,皆不得已而立之名字也;圣人亲见天地未分前之理,而以文表之。尽两间,灰万古,乃文理名字海,无汝逃处也。尊名教者,执正名正词之例,方以离伦物、首上安首者为偏枯外道;而习心宗者,执反名,破执之执,又以自然、太极、言理气者为无因外道,诋诃相骂,各尊其名。夫乌知名殊而实本一乎?吾从无是非之原,表公是非之衡而一之。

天地生人,人有不以天地为征者乎?人本天地,地本乎天,以天为宗,此枢论也。天以心予人,人心即天,天以为宗即心以为宗也。

有因无因,何哓哓为?又安知有因、无因之为大因、公因耶?有质论者,有推论者,偏重而废一论乎?不通天地人之公因,即不知三圣人之因,即不知百家学问异同之因,而各护其门庭者各习其药语,各不知其时变,何尤乎执名字之拘拘也?吾折衷之而变其号曰“所以”,此非开天辟地之质论而新语也耶?

人之有心也,有所以为心者;天地未分,有所以为天地者。容成、大挠之伦,知天地气交之首,标心于雷门;四圣人于《易》之冬至见天地之心,此推论、呼心之始矣。则谓未有天地,先有此“心”可也,谓先有此“所以”者也。学者能知天地间相反者相因、而公因即在反因中者,几人哉!

源一流二,二即善、恶。儒者谓“恶”乌可以训?心有善恶之嫌,而指当当然然者号之曰“理”。既曰“理”,则亦哆哆和和而理之,此固无所回避者也,岂知胶柱之理成障乎?理之障理犹心之障心也:故又曰一真法性、涅盘妙心为实相心,余六凡、四圣之心,皆生灭心,岂得已于分乎?剔理于气外,犹之剔心于缘心,而无真、妄之真真即统理、气之至理。譬算器有一、万,又有大一,究竟大一即在算器中,绝待乃亻并待也。

考其实际,天地间凡有形者皆坏,惟气不坏。人在气中,如鱼在水;地在天中,如豆在脬,吹气则豆正脬中,故不坠。泰西之推有气映差,今夏则见河汉,冬则收,气浊之也。由此征之,虚空之中皆气所充实也,明甚。人不之见,谓之“太虚”。虚日生气,气贯两间之虚者实者,而贯直生之人独灵。生生者,气之几也,有所以然者主之。所以者,先天地万物,后天地万物,而与天地万物氤氲不分者也。既生以后,则所以者即在官骸一切中,犹一画后,太极即在七十二、六十四中也。于是乎六相同时,世相常住,皆不坏矣;称之曰“无二”。

无二分无断、无别,事理不二,即如如佛。有、无二无,无二亦灭,特玄其语耳。慈湖所守之“无知”,文成所标之“良知”,即真常、真我之易名也,随流见得,不落有无。吾何妨以贯虚于实、即有是无、遮照存泯,同时俱镕此一味之“中道法界”耶?

心本无心,无岂有二?人犹有胶扰者。谓之“所以然”,所以然岂有二哉?老庄之指,以无知知,无为而无不为,归于自然,即因于自然。自然岂非所以然乎?所以然即阴阳、动静之不得不然,中而双表,概见于形气。形本气也,言“气”而气有清浊,恐人执之,不如言“虚”;虚无所指,不如言“理”;理求其切于人,则何如直言“心宗”乎?近而呼之,逼而醒之,便矣。然圣人且忧末师偷心自尊之弊,遁于洸洋,无所忌惮,故但以好学为教。

学至于学天地,盖莫可征于天地也。《易》者,征天地之几也,日月、魂魄之率也。子思题乃祖之像赞,惟有绘天地而已矣。

一切唯心而不能征天地,又谓征天地为向外驰求以阱其肉心者,此真所谓一往不反、迷于一指者矣。向外驰求病矣,向内驰求非病耶?内外驰求病矣,内外不驰求非病耶?花之发也,春在其中;其未发也,春不在其先乎?所以为华花者,即所以为春者也;所以为心者,即所以为理、所以为气、所以太极、所以自然者也。明心者,明此无善恶、不生灭之心,适用其善统恶之心;养气者,养此无清浊、不生灭之气,适用其清统浊之气;穷理者,穷此无是非、不生灭之理,适用其是统非之理。明至无可明,养至无可养,穷至无可穷,则又何心、何气、何理乎?又何不可心之、气之、理之也乎?既知生即无生矣,心即无心,又何异于理即无理、气即无气也乎?天以日明,君以政显,废日即废天矣,废政即废君矣。谈心名家,粪拚理气,以竞诡越,推论而扫人之质论,鬼论而扫人之推论,直是巧言桔槔,忌理之防其肆欲耳!

出世者泯也,入世者存也,超越二者统矣。泯自扫一切法以尊“体”,存自立一切法以前“用”;究竟执法身亦死佛也。立处即真,现在为政,无亲疏之体在有亲疏之用中,主理臣气而天其心,乃正示也。存泯同时,舍存岂有泯乎?而笼统首上首者,且执其隐语名字之坯瓶而不知归实,岂不大可悲耶?

本无名字而立名字,随其名字,是无相相。质论,理安有障?乃见障之也,人仆而罪路乎?破见止为破识,破识止为破执耳。吾故又变“所以”之号,旧谓之“太虚”,我何妨谓之“太实”?旧谓之“太极”,我何妨谓之“太无”?且谓之“生生”,且谓之“阿阿”,又安往而出吾宗乎?非合顶、背、面三目以为伊帝目者,乌能知之?不为遮表所诒乎?

先儒止曰人心即太虚,愚谓太虚非空阔之太虚。凡天地间有形有声、一木一石,皆太虚也,以无实而非虚、无虚而非实也。苟非彻见自心,安能信此心之即天地万物乎?水中之天光云影,谁容内外而可即之云云乎?则珞珞举气与理而析合之者,皆丁子之尾矣。

古文“无”从“天”,象气也。古文“气”作“炁”,亦作“气”,从“无”、“火”。“理”,玉之孚尹旁达、文理密察也。天有文,地有理。曰“道理”者,谓其路可由而文可见也。圣人何处不以示人?有真识字人,则必不受文字障矣。自孟子创之曰“气”,而愚创证之:气,发为声而出为言;其论附后。

须知有正方便,有权方便。辟异端者,辟碍正之权也;抑外道者,亦尊正因之权也。必曰非权,未梦见在!况更有格外之表诠、遮诠、显权、冥权乎?

◎附:声气不坏说

无始、两间皆气也。以气清形浊论,则气为阳;以阴暗阳显论,则气为阴。则气者阴阳,无体之体,可有可无;而所以为气者,即此心此理也。气尚有质,故曰气为心、理之汁。然有有质之气,有无质之气;犹有可指之心,有无可指之心。故曰:所以为气,所以为理,所以为心,一也。知此即知天统天地、阳统阴阳、善统善恶、清统清浊、无统有无之故矣。

气凝为形,畜为光,发为声。声为气之用,出入相生,器世色笼,时时轮转。其曰总不坏者,通论也;质核凡物皆坏,惟声、气不坏,以虚不坏也。天地之生死也,地死而天不死。气且不死,而况所以为气者乎?

《易》惟雷风始名为《恒》,而反对为《益》;他卦《泰》则《否》、《咸》则《损》矣。雷为帝出,而《巽》风播之;至《兑》金主声,而风始下杀而成冬。雷,阳也;风,阴也。地载神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阴风忍阳气于亥子丑,而出于九会,以长养收藏,故风转四时。坏天地、开天地者,皆风轮也。皇、帝、王集于孔,而佛入中国,以次救世,宗、教、理学,各相盛衰,皆为风力所轮,不得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安得知时变之圣人出,而重转风力,以全提哉?

人心以言出气。倏忽之间,生死之机。无实无虚,不落有无。直心直气,足塞天地。子舆之养也、知也,其真橐龠乎?

邵子分声色臭味,而以声应物,表之以通数,而千年无知者。余十余年疑十数家之等韵,忽因泰西创发,又阅《藏》得苾驮摄陀之原,乃悟阿、左、戈、多、波之一轮,即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举在此矣。

雅言之教,兴于诗而成于乐。古者相见,歌诗谕志,闻乐知德,吹律协姓,微矣。操琴瑟,听新声,皆往往足以知得失、生死、成败、治乱。异室张徽,感同葭管;悟者冲口,妙与韵叶。清净音闻,感寂之微,通格异类,非道理所能说。曾子、桑户,音出金石;孤孽伉烈,声动天地。得道之人与诚迫之人,皆同此不可已之声音迸裂而出。兴之必怨,犹元之必贞。贞而元,怨而兴,岂非最发人性情之真者乎?善知众艺之童子,即无量音声王,不得有言,不得无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未审所养自知否?知者方许入阿字法门。

因言气理,而质论、通论之,皆归一心。若不知所以然,遂以神气为性命,而守之、炼之,则去以形骸为性命者,亦无几也。以性命为性命者,犹非大彻自在汉。故无死生者即无性命,则理也、气也、心也,俱可忘言,俱无不可言,又何拣择乎?婆心至此,不得不为析合。

论气之几几,如泉之滴滴,既有前后,亦名生死。然其际处泯合,如尘世为尘尘相合,则虚空亦空空相合;谓之曰无,亦是无无相合。盖其形如此,其影必如此,则空亦有生死矣,是故存而不论。

猜你喜欢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晏婴
  目录·湛若水
  泾野子内篇卷十三·吕柟
  中庸直指补注序·智旭
  提要·王夫之
  春秋大全卷三十五·胡广
  九经辨字渎防卷七·沈炳震
  卷三十二·吕祖谦
  卷六·程廷祚
  卷三·秦蕙田
  卷十·王植
  卷之二十八·邵经邦
  卷第十四·佚名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佚名
  宗镜录卷第九十八·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楼采·唐圭璋

      采字君亮,鄞(今浙江省宁波)人。登嘉定十年(1217)进士。   瑞鹤仙   冻痕销梦草。又招得春归,旧家池沼。园扉掩寒峭。倩谁将花信,遍传深窈。追游趁早。便裁却、轻衫短帽。任残梅、飞满溪桥,和月醉眠清晓。   年小。

  • 卷516 ·佚名

    赵蕃 斯远生日 下湖有隐人,卜筑自厥先。 官曾驾高车,屋乃无修椽。 究观诸郎贫,固知大夫贤。 籯虽乏黄金,家故余青毡。 其季我与游,于今几何年。 文得南润赏,经从晦翁伟。 味有陆子同,誉由吾

  • 卷一百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唐一百三 拾遗【四】 冯着【广州録事】 短歌 寂寂草中兰亭亭山上松贞芳日有分生长耐相容结根各得地幸沾雨露功参辰无停泊且顾一西东君但开怀抱猜恨莫匆匆 洛阳

  • 卷三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六·脱脱

        何灌 李熙靖 王云 谭世勣 梅执礼 程振 刘延庆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虽数试其材,而常沮抑之,不假借。久乃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盗苏

  •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器服略四·纪昀

    器服略 【四】卤簿 【旌旗用】○卤簿一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十一月南郊礼仪使奏皇帝赴南郊法驾卤簿自清游队己下诸卫将军平巾帻绯两裆大口袴锦縢蛇银隐起金带 刀弓箭佽飞执旗引驾三卫并武弁绯两裆大口袴供奉官并武弁服色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四·阿桂

    八月庚戌阿桂丰升额色布腾巴尔珠尔奏言【臣】等用礮轰击逊克尔宗战碉东面上截碉墙业经轰塌并将碉门摧破贼人于碉寨之内复挖地坑以为藏身死守之计虽督兵力扑亦可望其得手尚恐多至损伤其西北寨落连挐木栅已将逊克尔宗隔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六·阿桂

    四月丙子上谕军机大臣曰僧格桑罪大恶极必当立擒寸磔固不待言前以僧格桑若即就擒或逃往金川索诺木即经擒献并且退地输诚立誓尚可恕其已往此朕迁就完事之见今思两酋狼狈为奸罪实相等僧格桑占据鄂克什之地索诺木亦占据革

  • 四七 生病后·周作人

    我到了南京才得一个月,却不料就生起重病来。这一天是八月二十一日正逢礼拜,患了近似时症的病,当初昏不知人,样子十分沉重。学堂里的医官照例是不高明的,所以医药毫无效验,朋友们劝去住医院,那时这只有外国教会所开的医院,穷学

  • 卷二十四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十四中 朱批陈世倌奏摺 雍正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山东廵抚【臣】陈世倌谨 奏为钦奉 上谕事窃【臣】接准部咨奉 旨道府同知通判州县等官有

  • 卷六·顺治

    大清太宗应天兴国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圣训卷六恤降天聪四年庚午二月壬申上谕贝勒诸臣曰明之土地人民天已与我是其民即我民也以我之人民而我顾加以侵暴则已服之国将非我有他国人民亦无复有来归

  • 卷八十五发配·冯煦

    编发皖省编发军、流及收管军、流,向有定例。兹各列为道里表,而以部议工作、监禁、罚赎三项新章载于表后,俾资参考。编发军犯道里表安庆府属附近二千里东:浙江金华府金华县、永康县、兰溪县,台州府天台县、临海县。南:福建福

  • 胡鸿猷·周诒春

    胡鸿猷 字征若。年二十九岁。生于江苏无锡。本籍通信处。江苏无锡小河上少宰第孙宅转交。已婚。子一。女一。初学于上海南洋公学。光緖三十四年。以官费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财政商业。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宣

  • 御题袁燮絜斋家塾书钞·袁燮

    议论持醇正兴亡鉴古今致危惟戒逸胜怠莫如钦惜未聨全璧幸仍拣碎金流斯失法度先已获予心【袁燮解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节言人君岂能无安逸欢乐之时茍不至于过则亦不害其为法度流而不返便是失法度云云余昔游廵所至一

  • 桑西一家·司汤达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桑西一家》以哀怨动人的笔调写了贝阿特丽丝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个美丽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龄,本该充分享受父母的怜爱。谁知她父亲是只衣冠禽兽,想方设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无

  • 明英宗宝训·李贤

    明英宗朱祁镇语录汇编。李贤、陈文等编纂。成化三年(1467)成书,与《明英宗实录》同进。十二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三卷。凡七十二子目,前有明宪宗序。

  • 吕公实政录·吕坤

    一名吕新吾先生实政录。明吕坤著,七卷。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文炳刊印,集于《吕子遗书》第四函。本书集著者于万历年间历任山东、山西、陕西各官时所作之各类政牍、文稿,共七十一篇,汇为一书。全书内容分五部分:(1)

  • 金刚针论·佚名

    梵名Vajrasu^ci^ 。法称(梵Dharmaki^rti )造,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基于佛教的立场,批判吠陀时代以来印度之阶级制度。除引用婆罗门教经典之文献而加以反驳外,并提倡人间平等,为一部简明之论书。本书之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