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庸直指补注序

现前介尔一念。而实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清净本然。寂然不动。谓之性。感而遂通。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者。谓之道。全性起修。为善去恶。造圆因以致圆果者。谓之圣人之教。所以为教。慎独是矣。所以慎独。致中和是矣。所以致中和。空假中一心三观是矣。修此三观。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智仁勇三德立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交。五达道行焉。凡为天下国家之九经备焉。以其关系于天下成败利钝治乱安危之重也。故谓之三重。此三观者。惟是一心。故曰所以行之一也。中庸之为书。蕅益大师之直指。具于是矣。或曰。进今之学者。而与之言中庸。无乃奥乎。蕅师直指。以佛释儒。又奥之甚者也。晓之曰。所谓中庸。所谓直指。即直指尔我乃至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现前介尔一念。而又无量无边。不生不灭。清净周徧。圆具三谛三观三德之妙真如心也。真者不妄。如者不变。妙者神通自在。不可思议也。三谛者。真俗中。三观者。空假中。三德者。般若解脱法身也。既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而圣凡之分。天地悬隔者。何也。修与不修之殊也。修则性显。不修则性隐。修之则为智为仁为勇。为君子。为至圣。为尧舜文王武王周公仲尼。乃至成佛。不修则为愚。为不肖。为蛮貊。为无忌惮之小人。乃至为畜生饿鬼地狱受苦无量之众生。子思之作中庸。蕅师之作直指。教修之宝筏也。尧舜文武周公孔子三世诸佛。教修之导师也。世间法之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与出世法之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教修之条目也。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乃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教修之全功也。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溥薄渊泉。而时出之。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教修之极致也。而皆本于空假中一心三观之修。以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谓之空。以其体物而不可遗。所谓物者。亦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谓之假。以其空假双照。不偏于空。不偏于假。谓之中。故曰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渊渊其渊者空观也。肫肫其仁者假观也。浩浩其天者中观也。空观即惟一也。一故能立天下之大本。假观即惟精也。精故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空假双照之中观。即允执厥中也。故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而无所偏倚。盖性无不同。而相无不异。空观者。平等观也。假观者。差别观也。性相不二。故于平等而知差别。于差别而知平等。是宇宙万物所由分合。而天下国家之所由治平也。此真能雨众宝之无价摩尼珠也。藏此珠而行乞。可谓智乎。怀此宝而迷邦。可谓仁乎。知是衣中之珠。宅中之宝。而不肯探求。可谓勇乎。故谨为补注以劝于学者。学者得此宝而明其性。以修其身。则家齐国治天下平之效可睹也。得此宝以修华严。可以知法界无尽之圆观也。以修法华。可以知方便度生之妙用也。以修净土。可以知出凡入圣。简易而圆满。捷速而究竟之最胜法门也。学者其永宝之哉。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孟夏江谦谨述。

猜你喜欢
  表·孙星衍
  卷之三·罗汝芳
  春秋阙如编卷三·焦袁熹
  卷三十八·纳兰性德
  卷一百二十八·山井鼎
  提要·王道焜
  卷二·佚名
  序·惠周惕
  昭公·昭公四年·左丘明
  大雲初分金刚智健度第十六·佚名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全文·佚名
  弘明集卷第十·僧祐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智旭
  佛说魔逆经·佚名
  第十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二目録山水类题朱审寺壁山水画【唐柳公权】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唐李白】台中寓直晨览萧侍御壁画山水【唐羊士谔】奉和李右相书壁画山水【唐孙逖】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 山谷内集诗注卷六·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六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春皇赋上瑞来宁黄屋忧【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是谓太昊文选谢惠连雪赋曰盈尺则呈瑞于丰年汉书高帝

  • 冯岑贾列传第七·范晔

    冯异 岑彭 贾复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

  •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成化十八年秋八月丁酉朔○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尹旻行礼○戊戌祭 太社 太稷○夜南方流星如盏大赤色光明照地自羽林军东南行至云中后三小星随之尾迹炸散○己亥太监萧敬传奉 圣旨太监樊坚从子泰授锦衣卫带

  • 卷九·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九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一汉张良张良字子房韩人也大父开地父平俱相韩历五主秦灭韩时良年少未宦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东见仓海君得力

  • 李师道传·欧阳修

    李师道,是李师古的异母弟。师古曾说“:即使不能改变民间疾苦,也要使其知道衣食之从何而得。”让他管密州之事。李师古病了,召来亲信高沐、李公度,问他们:“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让谁即位?”两人迟疑未答,李师古说:“难道你们想以

  • 彭时传·张廷玉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1448),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成阝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过后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不久他进升为侍读

  • 附录(一) 读胡仔《孔子编年》·钱穆

    胡仔字元任,尝辑诗话,所谓苕溪渔隐者是也。其为孔子编年,乃奉其父舜陟汝明之命。舜陆序其书在绍兴八年,有曰:孔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者,杂出于《春秋》三传、《礼记》、《家语》与夫司马迁《世家》,而又多伪妄,惟《

  • 职官三六·徐松

    内侍省【宋会要】国初有内班院,淳化五年改黄门院,又改内侍省内侍班院,景德三年止名内侍省。所领旧有监,少监,内侍,内给事,内谒者,内寺伯,宫教博士,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令、丞。(令)[今]置左右班都知、(左班右班都

  • 中庸原文·子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 鄙名第十七·佚名

    名者命之形也,言者命之名也,形有巧拙,名有好丑,言有善恶。名言之善,则悦於人心;名言之恶,则忮於人耳。是以古人制邑名子,必依善名名之,不善害于实矣。昔毕万以盈大会福,晋仇以怨偶逢祸。然盈大者不必尽吉,怨偶者不必皆凶。而人怀

  • 卷三十一·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三十一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商颂 郑笺曰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者吞鳦卵而生契尧之末年舜举为司徒有五教之功乃赐姓而封之世有官守十四世至汤受命伐夏桀定天下後世有中宗高宗此三王

  • 儒佛异同论之二·梁漱溟

    佛教传入中国后,社会上抵拒之者固有其人,而历来亦有不少躬行修养之儒者领悟于彼此相通之处辄相附会而无辨焉,是不可不再一申论之。儒书足以征见当初孔门传授心要者宜莫如《论语》;而佛典如《般若心经》则在其大乘教中最为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四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四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调伏心品第七问曰。如上品说。三发心必成。余四不必成。云何为成。云何不成。答曰。若菩萨发菩提心行。失菩提心法。是则不成。若行不失菩提心法。是

  •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智顗

    佛国品之二复有万梵下三辨杂众证成不谬。此中具有大小凡圣故名为杂。此有权实。实随业生。若法身住二十五三昧。应迹受生此谓权也。故上叹菩萨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又下文云众生病则菩萨病。此诸天等预座闻经者今傍

  • 七瓶金施缘品第二十八·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各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安居: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印度夏季之雨期

  • 卷第二十八·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八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报谢回寺提纲 五祖演禅师郡中回上堂。船上无散工。时时事不同。昨朝城郭里。今日白云中。且道不动尊在什么处。自云。气似韛袋。令人可爱。 密庵杰禅师府中

  • 管窥外篇·史伯璿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