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象数

宗通、说通,皆为治心设方便耳。曰“无所得”者,至矣,然无所得亦一方便也。本无所得,即有所得,直下有即是无。象数之与虚空,一乎二乎?有法相宗,有破相宗,有法性宗,究竟遮与双遮,适显此正表耳。表相者多言其不得不然,而破者专取所以然以破其执;贯性相者则明其所以然,而安其不得不然,所以然即在不得不然中。一乘实相,全密是显,全显是密,谓之真空即妙有也,况方便法之必归生成法乎?

愚故为象数雪屈曰;理与象,气与形,皆虚实、有无之两端而一者也。气发为声,形托为文,象即有数,数则可记。世有泥象数而不知通者,固矣;专言理而扫象数者,亦固也。专门橛株,言语道断,自取偏至,别开一逼入墙壁之路,而悟后犹专守之,则犹未悟大变通之路矣。然其言所穷、理所不及之理,正吾可以象数寓之者,而彼扃扃不知也。何也?虚即实,实即虚;一即万,万即一,岂有通至理而不合象数者乎?执虚理而不征之象数者,是边无而废有也。执一恶赜,则先为恶赜之心所碍。何谓万即一,何谓实即虚乎?何谓一多相即之一真法界乎?真易简者,不离繁多而易简者也。天何不渺渺,而复有七曜、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地何不莽莽,而有四轮、七山、亿万万国、山川、草木、动物、五方各三百六十?人何不脱脱,而有五官、四肢、百骸、二十五经络、九十九万毛窍?乃故锁锁庞杂,不肯易简,而罗列象数之书于虚玄者之身,环其当前,触其怒乎?此正天地之所以易简也。

提心宗而百家之理皆归一矣。执心与理之二名相确,而不知可一、可二、可万者,此镌其方便之药语,而不肯参伍天地人之象数也。有质论,有推论,推所以通质,然不能废质,废质则遁者便之。吾请作潦倒塾师,一布算曰:有天地后有人,人始有心,而未谓有天地先有此心;心大于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俱在此公心中;特教人者重在切近,謞人差肩耳!何得谓以天地证心者,即黜之无因外道乎?抑知有因、无因之共因于大因乎?抑知有因即无因,而后知天地人物之公因,又何碍言无因之因乎?抑知有相反相因,各各不相因为各各之因,以合众因而为一因乎?不过曰心即天地,欲迫陗其语而言天地证心,则犹两之耳!杨敬仲谓:《易》即天地,何得曰“易与天地准”?此伪书也!固哉!知万即一而不许人言万乎?知分即合而不许人分言之以证其合乎?

何何氏不惜翻破一上,日日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曾知万我皆备于物乎?我亦物也,天地亦物也,不过一彼一此而已,可曰彼备于此,亦可曰此备于彼;彼皆因此,此亦皆因彼,何能禁之但使归此,不许归彼乎?天已分地,地已生人,又何能执无彼此、而禁立彼此之名乎?

有空劫前不死草之神曰污栗驮如来,偶一念起,托胎于鸿蒙,亲见鸿蒙胎中非一我也,乃无万数之我也。天地初剖,生一婴儿(为因眼故,为因心故。是天地之心为正因,我与万我为公因,明矣。茅鸱说法,岂不曰天地人皆备于其卵乎?獒岂不曰天地人皆备于狗宝乎?)婴儿下地能言曰:我自亿万劫来,皆姓曰天屈,名曰无火,小字里玉;每入劫即更姓为又月氏,出劫则还为天屈氏;及至中土,则呼我为太极,为自然;西域则呼我为质多耶,又呼纥利陀耶,又呼干栗陀耶(干栗陀耶即寓于纥利陀耶;而译者以纥为妄,干为真,我自不知,因而识之);人且分我为百法,为百八见。自西入东,而名我更多,千万其号,吾请以一听之。东西公号我曰心,自此为博学者劳作掌记,雕虫者引入纤薄;时中者游我,从我之所欲,即实即虚,无可不可;无上者尊我,不使人加我之上,我遂无事。后来传空我之法,成一死法,备极狠毒,断我破我,罪之曰:何得有形,何故又有影?扫除禁制,血溅梵天,而我乃遁之影中,忌近日灯,惟处朦胧幂离之室。人以欺我,我因欺人,亿万之我皆为我所迷,而任放自尊,依傍不立文字之市中,全不须推本阴阳,极深研几。有言学问者,我且唾之,人固无如我何。惟见羲皇,不觉诶诒。我本无罪,而今乃为羲皇之罪人,入阎摩宫矣。羲皇救之,予一卷书,皆自然之象数,收魂于此,可以死而复生。乃知象数者,正因、公因之表也,真无理之理之所不能到也,然则贬太极、自然为无因外道者,岂非夏虫哉?太极、自然,何尝非心?大小合言,故先就天地之大证之,新上一号耳。正因即公因也。天地何心乎?容我与万我于其中,即天地之羯罗蓝心矣。

公因之中,受中最灵,人独直生,异乎万物,是知天地贵人。此推理、质理,以象数征之益信者也。是则因有象数之人,而后推知未有天地前公心之理,则天地间之象数皆心也,外皆是内也。斥象明心,此破执入门之粗法。因象而知无象,则无象之理始显;因象有数,有数记之,而万理始可析合。则象数乃破执之精法,人谓废之然后为虚玄,不知象数即虚玄也。斥象明心,止能言无理之理,谓理无一定云尔;今汩矑以天地人之象数,始能于无理之理自立自破,于无一定之云尔中,定出一定之云尔。则善表虚玄、以不变易贯变易者,莫妙于象数矣,尚忌之而废之乎?

如此始可言《易》。易也,心也,天地也,海之于水也,灯之于烛也。有此质窍,则如軎缀之捐闷刍童,有何波纹光影,不可幂积析合,使人犁然者哉?虚空以一画表天地人不可言之軎缀,而一画前之軎缀皆可参矣。则象数正有无、交轮之几,所寓于无言者也。圣人类万物之情而穷极其数,细分之至周天之数,衍九十九,行七十二,以至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类,范围不过者,非逐物而数之也。惟通神明,得其原故,象数与理一合俱合,而制器尚象无往不精,往往于小中见大,而不以大名。寸表周髀,衡度合岁,一毫纳海,此以实寓。《易》冒天地,为性命之宗,而托诸蓍策,以艺传世。儒者讳卜筮而专言理,《易》反小矣,此岂表天地、前民用、罕言而以此示人、存人心之苦心乎哉?

《华严》者,《易》之图也,即其四十二字母,即悉昙与文殊问字金刚顶之五十母,《大般若经》言一字入无量字,从无量字入一字,以入无字,此亦收尽天地古今之理、象、数,如六十四卦也,而乃以善知众艺名。声音与象数相表。言为心苗,动静归风,呼吸轮气,诗乐偈喝,其几也;等切,其一节之用也,犹《易》有四道,而制器亦在其中(愚有《等切声原》,略发明之)。视为粗末,竟无能言者矣。果能悟明自心,则于一画前之象数无所不备,而于一画后之象数反不能相通印合,则所悟者,乃边见也。愚尝愿再现祖龙,尽焚东西古今之典籍,请悟道者于虚空一画,得乎?能取火乎?范金乎?从黑缦缦中干支之、角亢之乎?必曰此功勋边事也。夫功勋者,用也,天地间有无用之体乎?何以名无为而无不为乎?无粒与汝,无屋居汝,禽兽食汝,尚曰开物成务为多事乎?

声音象数之微,天地鬼神生死利害之几,时时橐龠于心,触处便可以知昼夜、通古今。悟者于此不通而反摈之,是真所谓虾蟆一跃者也。枯守一体,乃死体耳,况知一期方便之言先乎?腕即有掌,掌即有指,指何妨饭擗、啑盐、将、小、无名之名相。斥之曰:言腕不许言掌,言掌不许言指,则里巷童子皆落象数障矣。寓言法喻,非象莫表;刹刹尘尘,皆是实象。一心王即有十弟子,曰二十五,曰五十三,曰二千五百,曰八万四千,曰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可不谓数乎?由大而小,虚必寓实,理有不及,总不得不谓之理。理无非象,象无非数也。五之三之,暗与数合。《庄子》一二三四而天下之数可括,岂皆未自知乎?

执事事障,执理理障,执无事无理者尤障。无相不碍相,相即无相。有尘可恶者,依然背觉合尘者也。古人尝云保任,岂直饱食终日为保任邪?况本然扩充取证不可缺之薪水哉?人生不能一息不薪水,则一画前之皆备者,即在一画后之错综反对中,是日用饮食也。

羲兆问石斋先生云:圣贤只是说理,更无象数。如落象数,便是算手畴人,安得与主翁坐话?

先生云:若此,圣贤只是事天,天到尽处,更无日星;如落日星,亦是台官稗史,不得主位商量也。日、月、星是三要物,理、象、数是三要事。吾家物事,切忌笼统,消帐不得。且问汝,日行可即是天?月行可即是日?日月星辰之行可皆一理、理皆一象、象皆一数否?

木上曰:论象数则有不同;论理则往来屈伸,何思何虑,无有不同。

先生曰:如此,学问止于《中庸》,行事尽于《论语》;《诗》《书》《礼》《乐》《春秋》皆可不作,宋元而上、威烈而下诸史皆可不读也。凡自羲轩而来,丘索坟典或焚或存,皆以发明事物差等。诸王因天地之自然,观古今之成败,过则留之,不及挽之。如日不及天一日一度,月不及日一日十三度十九分度七,星日相差一岁有五十余分,六十三岁而斗差一度。天以逆数日,日以逆数月,皆逆数也。圣人因之作《易》,积辰为岁,积爻为象,因象立数,因数明卦。六爻十八变,始于一画,究于二十六万二千一百四十四,隶首不能增,成、挠不能减,开为六十四卦,终始六十年之历。日月相差每岁一十三辰九分三厘三丝三抄(秒)。日月不得不交,交会不得不食。尧水汤旱,无以救其上户下厄;郏鄏涧瀍,无以改其墨。故为《诗》以治《易》,《春秋》以治《礼》。礼乐之治《诗》《春秋》,犹朱丝之萦赤社,钟鼓之救日月也。

黄先生《洞玑》甚精经配,折中京、邵,定合自然。至十纬配槎枒,似属胶柱。又尝言《春秋》二百四十二之数穷,而用《诗》三百五篇之数以言气运,此恐未然。其言“性与天道”,以天道为日月星运行之道,此自开辟之说。不肖曰:天之所以为天,是天道也,因日月星之差错而知之;人心亦然。极大极小,岂有二哉?理属无,数属有,微显互征,即是不落有无。

有方便法,有生成法,生成法即一切现成者也。破相宗重在权巧破人之执,而佛为中道。法性宗归于性相一如,相即无相,非扫相也。愚尝曰: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混沌之先,先有图书象数,圣人乃是一抄书客耳,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差别。后人不知佛语落处,而守定糊涂,以废学为无心,直是未梦见在!

猜你喜欢
  卷七 述史篇·王通
  泾野子内篇卷十七·吕柟
  卷六·陈天祥
  卷四·佚名
  春秋左传谳卷八·叶梦得
  出其东门·佚名
  仪礼识误序·张淳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梁启超
  罗汉品法句经第十五(有十章)·佚名
  卷第十·道原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佚名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回 瑟柱频移弹清泪 琴弦重续谁知音·萧晶玉

    且说素娘正自悲感,忽听有人说话,抬头一看,却是任婆子朱氏走将进来。口中夸道:“好俊菊花儿!好俊菊花儿!”看着素娘说:“我的奶奶,叫我好找,原来在此看花儿呢!”素娘说:“你找我作甚?”婆子说:“印哥的小褥子、糠口袋都

  • 卷三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八 崔颢【汴州人】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

  • 卷五十二·佚名

    正月二十三日(丙戌),李侍尧奏言:上年赴闽途次,即风闻内地派往台湾戍兵,多有卖放私回,以致缺额。其在台者,惟上游延、建等兵留在营中当差,而漳、泉兵则听其在外营生,开赌窝娼,贩卖私盐,恣为奸利;镇将等令其按月缴钱。如该兵获利甚厚

  • ◎制毒筹款·恽逸群

    蓝衣社的工作,可分为:调查(情报)、行动(监视、禁锢以及暗杀)、组训、筹款四大类,尤以情报与行动为主,筹款则比较简单,除财政部拨给军事委员会的巨额机密费,及向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索取报效(实际类于摊派,如借口举办事业,代募股金

  •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四·佚名

    伯禽用天子礼乐【高郢】隐公摄位【六一】桓公郑伯以璧假许田【东坡】取郜大鼎于宋【东坡】曹刿言长勺之战【栁州】僖公禘于太庙用致夫人【东坡】五石六鹢【六一】鲁颂【郑獬】用天子礼乐髙郢曰周公居摄七年致政而殁成

  • 卷十四·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十四宫殿四景山神武门之北过桥为景山山之前为 北上门门左右向北长庑各五十楹西为教习内务府子弟读书处东门曰山左里门西门曰山右里门 北上门内为景山门内为 绮望楼楼後即 景山也山周二里余

  • 卷三十一·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一宋 宋敏求 编皇太子纳妃纳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开元十九年皇太子纳妃制开元二十一年皇太子纳妃勅令两京选皇太子妃勅册妃嫔册皇太子苏妃文册皇太子韦妃文册章怀太子张良姊文退让降太子

  • 张襄壮奏疏巻一·张勇

    甘肃提督靖逆侯张勇撰镇守甘肃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臣】张勇谨奏为恭谢天恩事顺治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臣】在肃州征勦逆行间接阅邸报防兵部题覆陜督孟乔芳防题为岩疆亟需总镇等事奉旨张勇着以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

  • 卷八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二宗庙考祭祀时享【荐新】【臣】等谨案马端临考自有虞氏以迄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凡四时祭义日月岁时祭仪详於周礼而汉至隋稍略焉唐则详载开元礼宋

  • 三年·佚名

    (庚戌)三年清明治四十三年八月8月29日二十九日。大日本天皇陛下詔書曰:「朕이東洋의平和를永遠히維持ᄒᆞ야帝國의安全을將來에保障ᄒᆞᄂᆞᆮ必要ᄅᆞᆯ念ᄒᆞ며又常히韓國이禍亂의淵源됨을顧ᄒᆞ야曩者朕의政府로ᄒᆞ

  • 卷四十七(昭十四年,尽十六年)·孔颖达

    【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书至者,喜得免。)三月,曹伯滕卒。(无传。四同盟。)[疏]注“四同盟”。○正义曰:曹伯负刍以襄十八年冬十月卒,则武公立,十九年盟于祝柯,二十年于澶渊,二十五年于重丘,二十七年于宋,皆鲁、曹俱在,是四同

  •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佚名

    宋 滕珙 撰仁义类论事物自然之分答江元通此段谓学者求仁精义未尝不相为用尝谓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然无一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而于其间事事物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维上下定位不易毫厘之

  • 卷三十一·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三十一    宋 黄伦 撰西旅献獒大保作旅獒东坡曰大保召公也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无垢曰纣在上九夷八蛮皆不得其所故诚意断絶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复次如佛世尊为出爱王所说经言。彼王一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过失。现前呵谏于我。我于尔时其心

  • 卷六·心圆

    揞黑豆集卷六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三十五世 湖州报恩玉林通琇禅师 蓉城杨氏子。童子时。一长者令诸晚学。各闭目一回。反观念起。众童子各言起念毕。师良久云。某甲反观。无念可得(彼时长者若疾

  • 集韵·丁度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

  • 网庐漫墨·佚名

    清末民初昂孙撰。全书分清前杂谈和清代野史掌故两大类,所记朝野掌故轶事,多为作者亲历亲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曾在民国初年《民权素》杂志上连载,今据此标点整理。

  • 分别布施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