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刘子卷之十
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
正赏第五十一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於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於贵古而贱今;情之乱也,在乎信耳而弃目。古今虽殊,其迩皇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迩同而评殊未得以言评,评正而俱翻则情理并乱也。由今人之画鬼魅者易为巧,摹犬马者难为工,何者?鬼魅质虚而犬马质露也。质虚者可托怪以示奇形,露者不可诬罔以是非,虽以其真而见妙也。托怪於无象,可假非而为是;取范於真形,则虽是而疑非。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
张伯松者,汉时人。仲舒,前汉人也。
近遗子云之美。以夫子之圣非不光於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於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於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鄱近,贵耳而贱目,忠不名而毁实耶。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饬名而挫实,由於美恶混揉,真伪难分,摸法以度物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越人跃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後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後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灵均灵是屈原,举世而诵之,後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锺期不捆泽也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琦顿
是秦人,善别美玉者也。
不谬其真,
易牙善能别味,锺子期善能别乐音,皆位至大夫也。
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昔二人评玉,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不能辨,各曰:尔来入吾目中,则好丑分矣。夫玉有定形,而察之不同,非苟相反,瞳睛殊也。堂珠备幌,缀以金魄,
幌是屏风之别名也。
碧流光霞,曜烂眩目,而醉者眸转,呼为焰火,非备幌状移,目改变也。镜形如盃,以照西施,镜纵则面长,镜横则面广,非西施貌易,所照变也。海滨居者望岛如舟,望舟如亮,而须舟者不造岛,射亮者不向舟,知是望远目乱而心惑也。山底行者望岭树如簪,视岫虎如犬,而求簪者不上树,求犬者不往呼,知是望高目乱而心惑也。至於观人论文,则以大为小,以能为鄙鄙愚,而不知其目乱心惑也,与望山海而不亦反乎。昔者仲尼先饭黍,侍者掩口笑,
人送黍饭来饷孔子。孔子不吃诸食,先饭黍,侍者掩口笑。孔子曰:黍是五谷之长,故先饭黍。
子游褐裘而谚博言也,曾参挥指而哂。以圣贤之举措非有谬也,而不免於嗤诮,奚况世人未有名称,其容止文华能兔於其诮者,岂不难也。以此观之,则正可以为邪,美可以称恶,名实颠倒,可谓叹息也。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於前闻,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燸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激通第五十二
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浚谷者,必欲窥墟。墟墓之问使情哀,清庙之中使心敬。此处无心,而情伪之发者,地势使之然也。故驶雪多积荒城之限,急风好起沙河之上;克己类出瓮牖之氓,庾命必在吞气之士。何者?寒荒之地,风雪之所积;慷慨之怀,忠义之所聚。是以梗格郁蹙以成褥锦之瘤,蚌蛤结瘉以衔明月之珠。乌飞则能翔青云之际,矢惊则能瑜白雪之岭。
泰穆公使人造弓,三年乃成。穆公用射,不穿一札,欲杀弓士。士有一女来见穆公,谓公曰:妾父造弓竟年辛苦。此拓生在朝阳之山,妾一日三回而看其作者,牯以春胶,被以糜筋,箭之束艺,作弓三年而始得成。王今用射,不穿一札,是妾父合得死。妾闻几射之法,左手如格虎,右手如扶枝,左手发,右手不知。王自不解射,何欲杀妾父。穆公闻语,乃取弓当虎圈而射之,矢瑜於山,过於彭城之束,劲过石梁,箭又没其羽,犹未尽弓力也。
斯皆仍瘁以成明文之珍,因激以致高远之势。冲飕之激则折木,湍波之涌必漂石。风之体虚,水之性弱,而能披坚木,转重石者,激势之所成也。故居不隐者思不远也,身不危者其志广也。苏秦若有负郭之田,必不佩六国之印;
秦曰:我有负郭田五十亩,我至终不佩六国之印也。#1
主父无亲友之蔑,必不窥五鼎之食;
蔑,轻也。主父,名偃,楚人也,好学,家贫,为亲知朋友所凌侮。後汉得为卿相,遂得五鼎,奏锺而食,食邑三百户也。#2
张仪不有堂下之耻,必无入秦之志;范睢若无厕中之辱,不怀复魏之心;育越激而修文,卒为周威之师;班超愤而习武,终建西域之绩。
宵越家贫,为人佣作。年可三十笃学,十五年人息不息,人寝不寝,学而得达,威王聘为师也。
观其数贤,皆因窘而发志,绿阪而显名。故平原五达易行之衢也,孤峰九折难陆之迳也,从高越下驽马之步也,腾峭登危飞鼯之足也,以险而陆然後为贵,以难而昇所以为贤。古之烈士厄而能通,屈而能伸,彼皆有才智,又遇其时得为世用也。
惜时第五十三
夫停灯於缸缸是台灯柱也,先焰非後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於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夫天回曰转,其谢如矢,腰裹迅足神马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贻遗为不朽也。昔之君子欲行仁义於天下,则与时竞驰,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阴。故大禹之趋时冠挂而不顾,南荣之访道踵研而不休,
老君弟子,问道於老耻也。
仲尼俩俩突不暇黔,墨翟遑遑席不及暖,皆行其德行,拯世救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今人进不知退,见腐荣华,刻绝嗜慾,被丽弦歌,取媚泉石,退不能被策树勳,毗赞明时,空蝗梁黍,
似蝗虫而能食黍也。
枉没岁华,生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岁之秋也,冻风呜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
蝉近秋而悲,怨呻之也。
瑟于落曰之际。何也。一及其时命迫于严霜,而寄悲於莞柳。今曰向西峰,道业未就,郁声於穷岫之阴,无闻於休明之世已矣。夫亦奚能不沾拎於将来,染意於松烟者哉。
言苑第五十四
忠孝者,百行之宝欤。忠孝不修,虽有他善,其犹玉屑盈库不可琢为珪璋,到丝满筐不可织为绮绶,虽多亦奚以为也。信让者,百行之顺也;诞伐者,百行之悖也。信让乖礼,回而成悖;诞伐合义,翻而成顺。直躬证父,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虽其行直而礼悖也。
苍梧让兄,
仓梧,国名,其国人娶得端正妻而让与兄,纳之为嫂,虽让而非礼也。
信让悖也。弦高娇命,
弦高,商人也。矫诈为君命,犹为顺也。
大禹昌言,诞伐顺也。谓牧圉以桀纣,艳然而怒;比王侯於夷齐,怡然而喜。仁义所在,匹夫为重;仁义所去,则尊贵为轻。事可以必诚,理可以情通。娣秋月明而知孀妇思,
女无夫日孀妇也。
闻林风响而见舟人惊。阳气主生,物所乐也;阴气主杀,物所憾也。故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汶露如泣。夫善交者,不以出入易意,不以生死移情,在终如始,在始如终,犹日月也,故日之出入俱#3明,月之生死同形。天无情於生死,则不可以情而憾怨。故暄然而春,荣华者不谢,凄然而秋,凋零者不憾。荣凋有命,困遇有期。故春药虽茂,假朝露而抽翠;秋叶诚危,因微风而飘零。万物居温则柔,入寒则刚。故春角可卷,夏条可结,秋露可凝,冬冰可折。人皆爱少而恶老,重荣而轻悴。故簪环英华而焚灰枯朽,莫识枯朽生於英华,英华归於枯朽。山抱玉则凿之,江怀珠则竭之,豹佩文则剥之,人合智则嫉之。智能知人,不能自知,神能卫物,不能自卫。故神龟以智见灼,灵蛇以神见曝,孰知不智为智,不神为神乎。妙必假物而物非生妙,巧必因器而器非成巧。是以羿无弧矢不能中微,其中微者非弧矢也。捶无斧新不能善断,其善断者非斧新也。画以摹形,故先质後文;言以写情,故先实後辩。无质而文,则画非形也;不实而辩,则言非情也。红黛饰容欲以为艳,而动目者稀;挥弦繁弄欲以为悲,而惊耳者寡,由於质不美也。质不美者虽崇饰而不华,曲不和者虽响疾而不哀。理动於心而见於色,情发於中而形于声。故强惧者虽笑不乐,强哭者虽哀不悲。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如不见。故雷震必塞耳,掣电必掩目。为仁则不利,为利则不仁。故贩粟者欲岁之饥,卖药者欲人之疾。物各重其所主,而桀纣之狗可以吠尧。故盗蹶之徒,贤於盗蹶而鄙仲尼。运屈而志天,辱至而怨人,是以火焚而怨燧人,溺井而尤伯益。宿不树惠,临难而施恩;本不防萌,害成而修慎,是以临渴而穿井,方饥而植木,虽疾无所及也。公仪嗜鱼,
公仪是姓,楚人也,其性好食鱼也。
屈到嗜芰芰英也,虽非至味,人皆甘之,与众同也。文王嗜胆,曾誓嗜枣,胆苦枣酸,二子甘之,与众异也。鹿形似马而迅於马,豺形似犬而健於犬,国有千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家有千金之犬而无千金之豺,以犬马有用而豺鹿无用也。
九流第五十五#4
道者,老聃#5、关尹、庞涓、庄周之类也,以空虚为本,清净为心,谦抱为德,卑弱为行,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裁成宇宙不见其迩,亭毒万物不有其功。然而薄者全弃忠孝,杜绝仁义,专任清虚,欲以为治也。
儒者,晏婴、子思、孟轲、荀卿之类也,顺阴阳之性,明教化之本,游心於六艺,留情於五常,厚葬文服,重乐有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尊敬其道。然而薄者流广文繁,难可穷究也。
阴阳者,子韦、邹衍、桑丘、南公之类也,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范三光之度,随四时之运,知五行之性,通八风之气,以厚生民,以为政治。然而薄者则拘於禁忌,溺於术数也。
名者,宋鉼#6秦公子,《春秋》云:秦士也、尹文、惠施、公孙龙#7之类也,其道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定尊卑,正名分,爱平尚俭,禁攻寝兵,故作华山之冠,以表均平之制,则宽宥之说以示区分。然而薄者捐本就末,分析明辩,苟析华辞也。
法者,慎到、李俚、韩非、商鞅之类也,其卫在於明罚,讨阵整法,诱善惩恶,俾顺轨度,以为治本。然而薄者削仁废义,专任刑法,风俗刻薄,严而少恩也。
墨者,尹佚、墨翟、禽滑、胡俳之类也,俭啬,谦爱尚贤,右鬼非命,薄葬无服,不怒非国。然而薄者其道大谷,俭而难遵也。
纵横者,阙子阙子,名子我,是齐人,善用兵也、庞煖、苏泰、张仪之类也,其术本於行仁,译二国之情,弥战争之患,受命不受辞,因事而制权,安危扶倾,转祸就福。然而薄者则苟尚华诈而弃忠信也。
杂者,孔甲、尉缭、尸校、淮夷之类也,明阴阳,本#8道德,兼儒墨,合名法,苞纵横,纳农植,触类取与,不拘一绪。然而薄者则芜秽蔓衍,无所系心也。
农者,神农、野老、宰氏、范胜之类也,其卫在於务农,广为垦辟,播植百谷,国有盈储,家有畜积,仓凛充实则礼义生焉。然而薄者又使王侯与庶人并耕於野,无尊卑之别,失君臣之序也。
观此九家之学,虽有深浅,辞有详略,偕侨形反,流分乖隔,然皆同其妙理,俱会治道。迹虽有殊,归趣无异,犹五行相灭亦还相生,四气相反而共成岁,淄渑殊源同归于海,宫商异声俱会於乐,夷惠同操齐踪为贤,二子殊行等迩为仁。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夫道以无为化世,儒以六艺济俗。无为以清虚为心,六艺以礼乐为训。若以教行於大同,则邪伪萌生;使无为化於成康,则氛乱竞起。何者?浇淳时异,则风化应殊;古今乖舛,则政教宜隔。以此观之,儒教虽非得真之说,然兹教可以导物;道家虽为达情之论,而违礼复不可以救弊。今治世之贤宜以礼教为先,嘉遁之士应以无为是务,则操业俱遂而身名两全也。
刘子卷之十竟
#1本注,文渊阁本作:『秦见昆弟前倨後恭,喟然叹曰:一人之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2本注,文渊阁本作:『偃家贫,游齐为亲友排槟。後为齐相,遂列九鼎,奏锺而食』。
#3『俱』文渊阁本作『齐』。
#4文渊阁本先儒後道。
#5文渊阁本『老聃』之前尚有『斋熊」。
#6『妍』原作『骈』,据文渊阁本改。
#7『龙』原作『捷』,据文渊阁本改。
#8『本』文渊阁本作『通』。
猜你喜欢 非攻下第十九·墨子 大学衍义卷二十八·真德秀 第六章 24·辜鸿铭 春秋集传纂例原序·陆淳 春秋简书刊误卷二·毛奇龄 第十三章 论妾·佚名 卷四·车垓 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上·陈师凯 卷十之中·何楷 乐者,通伦理者也(1)·戴圣 精刻大藏經緣起·欧阳竟无 士虞礼·佚名 卷六十·道世 大智度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