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士虞礼

士虞祭之礼:用一只豕致祭,将豕的左半边置于寝门外的西边烹煮,面向东。烹煮豕的灶的南边依次是烹煮鱼的灶和烹煮干肉的灶,以北为上。炊黍稷的灶设在东墙下,面朝西。设弃水之器——洗于西阶的西南边,盥洗之水放在洗的西边,盛物的竹器——篚放在洗的东边。酒尊设于室中东北隅,正对着门,甜醴酒一甒,酒一甒,共两甒,其位置是,甜醴酒在西,酒在甜醴酒之东。酒尊直接放在地上,不用“禁”承垫,酒尊之口用麻葛粗布封盖,其上放勺,勺柄朝南。设素几和苇席于堂上西墙下。将白茅草以五寸长为一段切割,并束捆起来。然后将其放在盛物之竹器——篚中,将篚陈设于堂上西南隅的西坫上。继而陈设菹菜和肉酱各一豆于西楹柱的东边,肉酱在西,菹菜在肉酱之东,依于菹菜之东设一盛羹器——铏。铏之东又设丧主献祝的两只豆,豆东设主妇献尸二笾、献祝二笾,两豆和四笾各自为列,以北为上。设一盛黍、一盛稷的两只敦于东西两阶之间,盛黍之敦靠西,盛稷之敦靠东,以西为上,下用苇席垫着。把洗手浇水之器——匜放在盥盘里,匜的吐水口朝南,将其设在西阶的南边,又把盛有巾的竹器——箪放在盘、匜之东。置放三只鼎于寝门外的西边,鼎的正面朝北,以北为上。接着又设抬鼎的杠子和覆鼎之巾,设盛有匕的俎于西塾,即门内西侧的堂屋的西边。设炙肉之俎于内西塾,俎之上端在北,下端在南。

丧主及众兄弟穿葬服,宾客执事穿吊服,都于门外就位,和朝夕哭位相同。妇人和内兄弟穿丧服于堂上就位,亦和朝夕哭位相同。丧祝穿“免服”,整理好葛绖和葛带,然后在室中铺席,席的正面朝东,席的右边放几;继而下堂、出门,和宗人一起向东于门西就位,以南为上。

宗人告诉丧主一切准备就绪,请行虞祭之礼。丧主随即拜谢宾客,和朝夕哭时一样,然后丧主和众兄弟入门而哭,妇人也跟着哭。丧主于堂上西阶向东就位,众主人及兄弟、宾客于堂下西边向东就位,和朝夕哭位相反。丧祝入门后于左边向北就位,宗人则于西阶前向北就位。

丧祝洗手后,登堂,从西坫上取白茅草下堂,将其洗净;然后登堂入室,将白茅草放在几前的席上,自西而东置放,以西为上;继而下堂,清洗酒觯;又上堂,止众人哭。丧主倚丧杖于西墙,然后入室朝西而立。丧祝随从丧主入堂,于丧主的左边向西而立。助祭执事者——赞献上盛菹菜和肉酱之二豆,盛菹菜之豆放在南边,盛肉酱之豆放在盛菹菜之豆的北边。佐食和执事洗手后,出去抬鼎,抬鼎时助祭者之长在左边。鼎抬进门后,正面朝东陈设于西阶的前面,以北为上。盛匕之俎从鼎而入,设于鼎的东边。左边之助祭者抽抬鼎之杠于左手,取下覆鼎之巾置于鼎的北边,加放抬鼎之杠于覆巾之上,然后执匕,佐食和右边之助祭者用匕将牲体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完毕,左边之助祭者先退而复宾位。

取豕俎入而设于豆的东边;取鱼俎入而设于豕俎的东边,取干肉俎入而设干豕俎的北边。助祭执事者赞设两只敦于俎的南边——盛黍之敦在豕俎之南,盛稷之敦在鱼俎之南和盛黍之敦的东边。设一盛羹器——铏于豆的南边。佐食出室,立于户西。助祭执事者撤去空鼎。祝斟甜醴酒,命佐食启开敦盖。佐食应诺,启开敦盖,仰置于敦的南边后,复户西原位。祝设斟有甜醴酒的酒觯于盛羹器铏的南边,回到丧主左边原位。丧主再次叩首拜谢。祝告神享此祭,并命佐食行祭。佐食应诺,挽袖露臂,取黍稷置于白茅草上,祭三次:又取脰肉置于白茅草上,亦祭三次。祝取铏南之酒觯,于白茅草上祭之,亦三次,觯中的甜醴酒不倒尽,添满后还置于铏南。丧主再次叩首拜谢。祝读享辞完毕,丧主又叩首拜谢,和前面一样,继而哭着出来,返回西阶上向东之原位。

祝迎代表死者受祭之人——“尸”进门。丧主之兄弟一人服衰带绖,捧拿盛物之器——篚,哭着从“尸”而入。“尸”入门,男子哭、踊,妇人亦哭、踊。执事用盥倒水让“尸”洗手,宗人授巾于“尸”揩手。

“尸”至阶前,祝请“尸”上阶。“尸”上堂,宗人诏告,男子、妇人哭、踊和前面一样。“尸”入室时,则只踊不哭。此时妇人回避入房。

丧主和祝向“尸”叩拜,请“尸”安坐;“尸”回拜后坐下。

从“尸”而入者(即丧主之兄弟一人)将篚置放于“尸”左边之席上,并于席之北边侍立。“尸”取酒觯于铏南,用左手拿着,又用右手取来菹菜,并杂以肉酱,于两豆之间行祭。祝命佐食取祭物以授“尸”。佐食遵命取来黍、稷、肺等授于“尸”,“尸”以之行祭。祭毕放回原处,祝请“尸”享祭,丧主叩拜如前。“尸”尝过甜醴酒后,亦放回原处。佐食又取来肺脊授于“尸”。“尸”接受振祭,尝过后用左手拿着。祝命佐食将敦移近。佐食遵命并取黍置于席上。”尸”以右手用祭勺祭、尝菜羹。太羹肉汁从门外拿进来,陈设于铏的南边;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四只豆中,陈设于太羹肉汁的左边,“尸”吃饭,剩余的放入篚中。俟“尸”取饭三次,佐食献上肋肉;“尸”接受振祭,尝过肋肉,剩余的放入篚中。又俟“尸”取饭三次,佐食献上豕之后胫骨,“尸”受和尝如前。佐食又献上鱼和干肉,“尸”不受纳,故佐食直接将其放入篚中。又俟“尸”取饭三次,佐食献上豕肩,“尸”受、尝如前。佐食又献上鱼和干肉二俎,而留下臂、臑、肫三俎。至此“尸”食完毕。“尸”取肺、脊于豆而交于佐食,佐食接过后放进篚中;佐食又取席上之黍放回原处,和开始陈设时一样。

丧主洗净无足之酒爵,斟酒后献给“尸”,让其漱口。“尸”拜谢后接过酒爵,丧主面朝北回拜。“尸”继而用酒行祭,然后尝酒。宾客之长随之献肝和盐于”尸”,肝、盐皆盛于俎,肝在左侧,盐在右侧。

“尸”左手执酒爵,右手取肝,蘸盐振祭,尝过后放回俎上。宾客下堂,将俎放回西塾原位,然后自己返回西阶前众兄弟南边原位。“尸”喝干酒爵中酒,祝接过空爵,不命丧主拜送爵。丧主向“尸”叩拜,“尸”

答拜。祝又斟酒授于“尸”,“尸”以之回报丧主;丧主拜谢后接过酒爵,“尸”回拜。丧主坐下行祭,继而饮尽爵中酒,拜谢“尸”;“尸”又回拜。祝坐在细苇席上,面朝南。丧主献酒给祝;祝拜谢后,坐着接过酒爵;丧主回拜。丧主献上置于俎上的菹菜和肉酱给祝。祝左手执拿酒爵,右手以所献之菹菜和肉酱行祭,祭过后放下酒爵,站起来;继而取肺坐下,祭、尝之后,又起立;将肺放回俎上,又取酒行祭,并尝酒。次宾接着献肝于祝。祝取肝蘸盐,祭、尝之后,放回俎上,饮尽酒爵中酒,拜谢丧主。丧主回拜。祝坐下,将酒爵授给丧主。丧主斟酒后,献干佐食;佐食朝北叩拜,坐下接过酒爵;丧主回拜。佐食以之行祭后,饮尽爵中酒,并拜谢丧主。丧主回拜,接过空爵,出而置于篚中,继而登堂返回原位,取过丧杖。

主妇在房中清洗有足之酒爵,斟上酒后二次献“尸”,和前面丧主献“尸”一样。旋即自己返回堂上取两笾入室,设于敦盖的南边,盛枣之笾在西,盛栗之笾在东。“尸”以笾行祭,又以酒行祭,和前面丧主献“尸”之仪相同。宾接着献上炙肉,也和前面仪节相同。“尸”以炙肉行祭,然后饮尽爵中酒,亦和前面仪节相同。宾又斟酒献于祝,又献二笾之枣、栗和炙肉于佐食,皆与前面仪节相同。于是主妇执拿空爵入房。

宾客之长清洗口足间有篆文为饰的繶爵,斟上酒后,第三次献给“尸”、祝等,接着又献上炙肉,和丧主献“尸”之仪相同。

妇人返回室上原位。祝出室后,向西告诉丧主虞祭礼毕。丧主哭,男子、妇人皆哭。祝又入室,“尸”起立。从“尸”者捧拿盛物之器——篚而哭,和先前一样。祝在“尸”前面引导,出室,这时男子、妇人哭、踊;祝和“尸”下堂,男子、妇人哭、踊;祝和“尸”出门,男子、妇人哭、踊,皆和先前一样。

祝又返回入室,撤去祭席,改设于西北隅,和前面设席时次第相同。

置几于南边,又用席子挡住西北隅使之幽暗。献给祝的坐席撤、收于房中。祝自己执俎而出。佐食关上门窗。

丧主下堂,宾客从殡宫门出来。丧主亦从殡官门出来,哭声停止。

丧主、众兄弟和宾客皆即位于门外,如朝夕哭时临位。宗人诏告礼事完毕。宾客出大门,丧主叩首相送。

[记]

    虞祭之前先洗头浴身,但不梳头。陈设祭牲于殡宫门外,牲首朝北,以西为上;将牲体之右半边置放地上,至中午时分开始虞祭。

宰杀祭牲于殡宫门外西边,丧主不视杀牲的过程。俟牲体分解煮熟后,将左肩、左臂、左臑等左边前胫骨和左肫、左胳等左边后胫骨及正脊、正胁、肺升入鼎中。取牲体项颈左边大肉三块行祭,又取整肺一块行祭,祭后放入北边一鼎。又从俎中取鳝鱼或鲫鱼九条放入中间一鼎。

又取夫髀后的干肉的左半边放入南边一鼎。三鼎皆设抬鼎之杠和覆鼎之中。将祭物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献俎时其下端朝前,鱼脊亦朝前。祝则将煮熟的髀、颈肉、脊、胁和肺盛于俎上,陈设于东西两阶之间、敦的东边。

浇水供“尸”洗手。执弃水之器——盥盘的人于“尸”的一侧侍立,面朝西。执盥手浇水之器——匜的人于“尸”的另一侧侍立,面朝东。

执拭巾的人于“尸”的北边侍立,面朝东。宗人面朝南授巾于“尸”。

丧主在室内就位,宗人上堂即位于室户门外,面朝北。佐食无事,就从室户中出来,背靠门西窗东之间而立,面朝南。

作羹用之野菜,用像薇菜一样光滑的苦菜。如果是夏天,可用葵菜;如果是冬天,可用具有调味功能的荁菜;均要有祭勺。用豆盛葵菹。菹的西边放蜗酱。用笾盛蒸过的枣和经过筛选的栗。

“尸”入门,祝从“尸”而入。“尸”坐下,不脱鞋。“尸”起立。

祝面朝“尸”在前面导引;继转身出户,又面朝“尸”;接着转身,从丧主面前走过去,又面朝“尸”导引;然后转身下阶,又面朝“尸”导引;“尸”下阶,祝又转身,走到大门,其仪节和出户时一样。“尸”

出门,祝返回入门,于其左边就位,面朝北,然后宗人诏告丧主下堂。

“尸”穿死者之上服即玄端服。若死者为男性,以男子代死者受祭为“尸”;若死者为女性,则以女子代死者受祭为“尸”;然以女子为“尸”,则只可用孙辈之妇,不可用庶孙之妾。

倘若无孙辈之妇可使为“尸”,其礼仪和献祭过程也仍要和前面有尸情况下一样。享祭完毕,佐食又取黍稷置于白茅草行祭,祝诏告行祭完毕。不再进行堕祭,不用太羹、肉汁、大块肉及行三献尸之礼。丧主哭,出室后返回西阶上原位,面朝东。祝关好门窗,下堂,返回门西原位,面朝北;男女轮流哭、踊凡三次,约相当于“尸”一食九饭的时间。祝上堂,止住男女之哭;继发出三次“噫歆”之声,然后打开室门。丧主入室,祝从丧主而入,并打开窗户,和先前一样立于丧主的左边。丧主哭,出室回到堂上原位,面朝东。祭事完毕,撤去祭物,祝和佐食下堂返回原位。宗人诏告丧主下堂,亦和前面一样。

始行虞祭当用柔日,其祝辞为:“哀子某,众主人,日夜悲思不安。

冒昧地用洁净祭牲豕及黍、菹菜、肉酱、菜羹、新水酿的酒等行始虞之祭,适尔皇考某甫。请亨祭!”第二次虞祭,礼仪和始虞相同,唯祝辞中有“哀荐虞事”一句,与始虞之祝辞稍异。第三次虞祭及卒哭之礼事,礼仪也都和始虞相同,但祝辞中有“哀荐成事”一句,与始虞之祝辞有异。另外,第三次虞祭和卒哭之礼事皆用刚日,不过卒哭之礼事别用一刚日,即用三虞以后之第二个刚日。

三献之礼事完毕,俎、豆撤去之前,须为“尸”饯行。阵设两只甒于寝门外右边偏南之处。盛水之甒在盛酒之甒的西边,勺柄向北。洗设于甒的东南边,盛水之甒在洗的东边,篚在洗的西边。设笾设豆,盛干肉四条于笾,盛肉酱于豆。有干肉二方置于俎上,又载祭牲正体之半置于其上,将此俎设于西塾。尸出室,宾执事者执拿素几和苇席从“尸”而出。“尸”出寝门后于其门的右边面朝南而立。将苇席设于甒的西北边,正面朝东。素几设在席的南边。宾客出室,返回门外原位。丧主出室,于寝门外东边偏南之处就位;妇人出室,于丧主的北边就位;丧主和妇人皆面朝西而哭,不停。“尸”于席上坐下。这时只有丧主不哭,其他人皆哭。丧主清洗无足之酒爵,斟上酒后献于“尸”;“尸”叩拜后接过酒爵。丧主拜送,哭着返回原位,继而献上干肉和肉酱,置于俎上,干肉置放于俎上南侧。“尸”左手执拿酒爵,右手取干肉,蘸以肉酱后施祭。佐食又取干肉授于尸祭、尝。“尸”接受振祭,尝肉后还于佐食,佐食成回俎上。“尸”以酒施祭,饮尽酒爵中酒,然后将酒爵置放于南边。丧主及众兄弟哭、踊,妇人也哭、踊。主妇清洗有足之酒爵,斟上酒后二次献“尸”。其仪节和丧主献“尸”一样,哭、踊也一样。

宾客之长清洗繶爵,斟上酒后三次献尸,其仪节和主妇二次献“尸”一样,哭、踊也一样。佐食取俎上干肉,盛于篚中。“尸”起立向外走,从者捧拿篚哭从于其后。祝于前面引导,哭的人皆从于其后,至大门跟前,哭、踊和先前一样。“尸”出门后,哭声停止。宾客出门,丧主相送,叩首拜谢。主妇则于门内拜送女宾。男子于寝门外脱去腰绖,改为服葛。返回入门后,其兄弟中大功以下者撤去祭物,丧主、主妇不参与撤祭。妇人脱去首绖,不解下腰带。如果无“尸”,则不行饯“尸”之礼事,但丧主、主妇和宾客仍要按礼出室。素几、苇席之设,和先前一样;男子、妇人轮流哭,踊,凡三次。哭、踊停止,宗人诏告虞祭完毕,宾客辞出。

士死第三天殡殓,三个月后出葬。出葬之月遂行卒哭之祭。次日清晨将死者附祭于先祖,然后举行荐祭。荐祭完毕之祷辞为:“哀子某,来日某,升你于祖庙,使你附祭于你的皇祖某甫。请享祭!”倘若死者为未嫁而死或已嫁而归娘家的女子,则祷辞为:“附祭于你的皇祖妣某氏。”倘若死者为媳妇,则祷辞为:“孙妇附祭于皇祖姑某氏。”其他的辞文“来日某”、“隮袝”、“尚飧”等,都无二致。飨”尸”之辞为:“哀子某,洁净的供品已备好献上,请享祭。”

卒哭之次日,按昭穆之次序附祭于先祖。洗头,浴身,梳头,剪指甲。取豕之颈项厚肉置于俎上。其他的和特牲馈食礼一样。仍以虞祭之“尸”为“尸”。附祭之辞为:“孝子某,孝显相,晨起夜处,心常存畏忌。身不敢惰慢、安宁。用干肉、菹菜、肉酱、菜羹、新水酿的酒行祭,以适你的皇祖某甫,以升你于祖庙,附祭于你的孙某甫。请享祭!”士死后一周年行小祥祭,祝辞与袝祭时相同,惟有“荐此常事”一句而稍异。士死后两周年行大祥祭,祝辞亦与袝祭时相同,惟加有“荐此祥事”一句而稍异。大祥祭后一个月行除丧服之禫祭。与禫祭同月,禫祭之后可行吉祭,但不可以先没之母与新死之父合祭。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郑玄
  卷第三·马永卿
  子路第十三·孔子
  卷一·汪克宽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二章 相对论·林语堂
  第十二章 7·辜鸿铭
  卷五·俞皋
  提要·顾炎武
  綱領卷上·李明复
  卷二十二·黄伦
  卷一百五十·山井鼎
  卷二十·鄂尔泰
  刺权第九·桓宽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二·玄奘
  佛说相应可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八·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十八吏部侍郎汤右曾撰赠顾九恒时戊戌上元後四日八十翁真壮青云算鹤程赋诗留古意把酒谢时名夜雨灯前话春风陇上耕鲁连心倜傥高意动聊城题万九沙兰窗卷剑履槐堂世业存高风佩芷袭芳荪窗前兰似厅前

  • 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脱脱

        ◎世家六   ○湖南周氏 荆南高氏 漳泉留氏 陈氏   湖南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产业。尝犯法配隶镇兵,以骁勇累迁裨校。自唐乾宁二年,马氏专有湖南二十州之地,虽禀朝廷正朔,其郡守官属皆自署。至

  • 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七卿年表一·张廷玉

        ◎七卿年表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五 儒林传八·纪昀

    儒林传宋 【六】○宋六刘子翚 洪兴祖喻樗高闶程大昌林之奇林光朝 杨万里刘子翚洪兴祖喻樗高闶程大昌林之奇林光朝杨万里△刘子翚刘子翚字彦冲赠太师韐之仲子以父任授承务郎辟真定府幕属韐殁于靖康之难子翚痛愤不欲

  • 附录三籀经堂类稿选文·佚名

    海疆防堵疏请禁止夷民干预地方片盘获台湾逆首疏请办闽省会匪疏请禁淡水硫磺出洋片条陈省贼匪情形疏海疆防堵疏江南道监察御史臣陈庆镛跪奏:为台湾防堵,亟宜照奋团练,以靖海疆、以洽舆论,仰祈圣鉴事。窃惟福建台湾一府,孤悬

  • 卷八 邻交志下二·黄遵宪

    泰 西自美约钤印,于是庆恕、庆笃、庆喜、庆永等初,德川家康封其诸子于尾张、于纪伊、于水户,为三亲藩,使辅翼宗家,班列三百诸侯上,仍称德川氏。秀忠又封其兄子及其子于越前、于会津,别为松平氏。世以德川氏为宗族,松平氏为支

  • 卷第六十四·佚名

    宰相十四 进官加恩别使六蔡京进左银青光禄大夫依前左相制崇宁门下。位官宰司。总仪刑于百弼。功昭边圉。亶镇抚于四夷。若时帷幄之谋。克复河湟之境。不有褒典。曷彰显庸。敕告治廷。诞扬休命。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

  •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林语堂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

  • 序·赵鹏飞

    春秋经筌序蜀在天一方士当盛时安於山林唯穷经是务皓首不辍故其着述往往深得经意然不轻于自衒而人莫之知书之藏于家者又以国难而毁良可嘅叹麟经在蜀尤有传授盖濂溪先生仕于合伊川先生谪于涪金堂谢持正先生亲受教于伊川

  • 卷十四·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十四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士虞礼特豕馈食曰特豕以别于吉祭也自小敛至虞皆直指其物而不言牲惟苞称牲以兼羊豕文当然耳自小敛至祖皆用豚遣奠及虞始用豕盖未啓以前不惟主人及众主人亲者疏食水饮即远

  • 九嫔/女史·佚名

    九嫔掌管有关妇人学习的法则,以教育女御作为妇人所应具有的德行、言辞、仪态、劳动技能,各率领所属的女御,按时依次到燕寝侍候王歇息。凡举行祭祀,协助[王后]进献盛有黍稷的玉敦,协助王后进献和彻下豆与笾。如果有宾客,就跟

  • 卷六十一·道世

    ▲感应缘(略引八验)前周葛由晋释耆域晋竺佛图澄晋竺法印宋释宝意宋释杯渡宋释玄畅杂俗幻术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

  • 庐山莲宗宝鉴纲目·优昙普度

     念佛宝鉴叙 念佛正因卷第一 念佛正教卷第二 念佛正宗卷第三 念佛正派卷第四 念佛正信卷第五 念佛正行卷第六 念佛正愿卷第七 念佛往生正诀卷第八 念佛正报卷第九 念佛正论卷第十目录第一卷(一十四章)念佛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七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七卷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上来难破闻不闻义。自下第二辩实异相明不可闻。然今且就涅槃一法明不可闻。余类可知。于中有二。一明涅槃不同色声故不可闻。二明涅槃非三世摄故不可闻。前中两句。

  • 两垣奏议·逯中立

    一卷。明逯中立撰。逯中立,字与权,号确斋,聊城 (属今山东聊城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给事中之职,遇事敢直言,先后抗疏为高攀龙,顾宪成讼冤而被贬为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家居而卒。著有《周易札记》。《两垣奏议》收编的六篇奏议

  • 遵生八笺·高濂

    一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该书撰成于万历十九年(1591)。共十九卷,分为八个部分。卷一、卷二为清修妙论笺,摘录历代养生格言,其宗旨多出于医家、道家;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记录按四时不同

  • 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佚名

    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唐宋间道士所作。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主要讲述内丹炼养理论,全书分二十七章。首先论述大道自然无为,化生阴阳五行、天地万物之理。认为圣人法则自然无为之

  • 大乘法苑义林章·窥基

    凡七卷。略称法苑义林章、义林章、法苑,别称七卷章。唐代窥基着。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书中对于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详加阐释,系古来唯识研究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