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 他的恩师——龙研仙先生

泰兴县旧属于南通州,是江北的一个小县,丁文涛先生说那是一个“风气锢塞”的“滨江偏邑”。在那么一个小地方做一个绝顶聪明的神童,是最危险的事。王荆公有《伤仲永》一篇短文,指出那个神童方仲永陷在一个不良的环境里,没有做学问的机会,结果是到了二十岁时竟是“泯然众人矣”。文涛先生说他们泰兴人“远涉数百里,已非习见,遑论异国!”丁在君能从那个狭窄的地方跑出来,十五六岁就到了日本,十八岁就到了英国,大胆的走到大世界的新学术的大路上去——这个大转变,这个大解放,都是因为他在十五岁时候,忽然遇着一位恩师——湖南攸县的龙研仙先生。

文涛先生这样记载这一件奇缘:

弟年十三,出就学院试。时盖“戊戌政变”后之翌年也。会攸水龙公璋以通人宰邑政,兴黉舍,倡新学。闻弟有异材远志,语先严挈弟入署,将面试之。弟……入谒,〔龙公〕试以《汉武帝通西南夷论》。弟文多所阐发,龙大叹异,许为国器,即日纳为弟子,并力劝游学异国,以成其志。而赴日本留学之议乃自此始。

我细读此段,不能不指出一两个疑问。第一,在君出去“就学院试”,那是童生考秀才的考试。文涛先生没有说在君曾否取中秀才。照那时代的惯例,幼童应考,往往得到学院“提堂”的优待,在君已能作文字,他被取作秀才,似无可疑。海外无可稽考,只好等待丁文渊先生去考定了(丁文渊按:在君家兄并未取中秀才。)。第二,在君应学院考试在他十三岁时(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但他初见知县龙璋先生,似乎在两年之后(文渊按:适之先生的考证,一点没有错。家兄想要到上海投考南洋公学,照当时的习惯,须要经地方官保送才可。家兄初见知县龙璋先生。就因为这个缘故,和院试无关。),在他十五岁时(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因为他在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五日和朱经农先生去游南岳衡山,凭吊龙研仙先生的纪念碑,曾有诗两首,其一首说:

十五初来拜我师,为文试论西南夷。

半生走遍滇黔路,暗示当年不自知。

文涛先生此文里用了一个“会”字,就好像龙知县面试在君的事也在在君十三岁时了。我们似当依据在君自己的诗句——只可惜在君的诗,我们没有看见原稿,只靠朱经农“记忆所及写出来的”本子。但“十五”两字,依平仄看来,似乎不错。

我们因此推想,这位龙研仙先生(他是攸县名士龙汝霖的儿子,龙润霖的侄子。龙汝霖就是光绪五年在长沙翻刻《宋元学案》的学者。在《宋元学案》的后序里,他曾提到他的“儿子璋”。)收了在君在他门下,必定还指导他去研读那个“戊戌维新”时代的“新学”。文涛先生记载的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诸公的书(文渊按:我们家中可能因为先曾祖曾游宦浙江,颇藏有若干书籍。我们年少时,每年须将藏书曝晒一次,尚能记及顾、黄、王诸公文集。先曾祖余堂公仅有子女各一人,子为先祖振园公;女则嫁六合唐府[名已记不清]其翁某为翰林,和曾文正公同时,奉命在乡主办团练。后因太平之乱,六合失守,先祖姑夫妇逃到我们家中避难。先祖姑就死在我们家里,她仅生有一女,因外祖母钟爱[即先曾祖母]。从小就留居外家,至出嫁时.才回其父家。我们这位表姑母,我们从小称她为“寅姑妈”,她的大名,我从来没有知道。她和苏州名进士曹叔彦先生结婚以后,她们夫妇起初每年都来我家一次。拜见外祖母,以后也往来不绝。我这位表姑父尝治《孝经》[我们家中也藏有此书],虽未做官。然而对清室极忠,终身做遗老,不肯剪辫子。我在1935年。到苏州的时候,还拜见过他老人家。他对家兄们的读书,似有影响,因为先母的遗志,本来是要在君家兄去苏州,从叔彦先生攻读。先母去世时,在君家兄十四岁。)都不像是那个“风气锢塞”的泰兴私塾里的读物,可能都是他的恩师龙公指示他去阅读的。内地的私塾先生教人读《纲鉴易知录》,或乾隆《御批通鉴辑览》,那是可能的。在君幼年读《资治通鉴》,又读《四史》(《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我猜想也是龙公的指示。他读宋明诸儒语录及学案,大概也是龙公指导的,他读的《宋元学案》大概是龙家新刻的长沙本。

龙研仙先生对在君一生的最大造就,是他劝丁家父兄把在君送到日本去求学。这是泰兴县破天荒的事,所以文涛先生说:“戚友多疑阻,先严不免为所动。”龙公不但用“父母官”和“恩师”的力量来劝导,还替在君设法,托湖南的胡子靖先生带他到日本去。这样的出力,才打破了家庭的阻力,才使丁老先生“举债以成其行”。

这位湖南新教育家的恩惠,是在君终身不忘的。在他死之前一个月——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五日——他站在衡山上烈光亭的龙研仙先生纪念碑前,他还向朱经农说起当年如何遇见龙研仙先生,面试《通西南夷论》,如何劝他研究科学,并托胡子靖先生带他出洋。他说,他若不遇见龙先生,他一生的历史或者完全不同,至少不能够那样早出洋留学。(朱经农先生的纪录,见《独立评论》一八八期。)

猜你喜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一·李心传
  序·计六奇
  卷五 英宗·王夫之
  卷二十 唐高祖·王夫之
  ●奉天靖难记一·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卷之五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五十·佚名
  卷十三·胡一桂
  卷之十四  奉天靖難記四(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卷下·徐咸
  第九章表决·孙中山
  总目·佚名
  卷三十五·佚名
  明鉴易知录卷十三·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阮阅

      ●卷三十·咏茶门  唐赵《因话录》载其家兵部君性尤嗜茶,能自煎,谓人曰:“茶须缓火炙,活水煎。”坡有“活水还须缓火煎”,恐亦用此。〔黄常明《溪诗话》卷七〕  五代时郑遨《茶诗》

  • 卷二十八·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二调五十八体,一百字御带花一体 定风波慢四体 芳 草五体又名凤箫吟 念奴娇十二体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酹月、壶中天慢、大江西上曲、太平欢、寿南枝、古梅曲、湘月、淮甸

  • 卷十八·唐圭璋

    渐悟集卷下○十报恩本名瑞鹧鸪山侗一愿报师恩。物外生涯世罕闻。锻炼玉炉三涧雪,修完金鼎一溪云。蛟龙宜向火中溉,猛虎堪于水里焚。一粒神丹光透壁,不神神彩独超群。○十报恩山侗二愿报师恩。立誓修行志

  • 卷四十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四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名濳浔阳柴桑人太尉长沙公侃之曾孙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解归躬耕自资隆安中为鎭军参军义熙元年迁建威参军未几求为彭

  • 卷二百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斗野藁支张蕴字仁溥邢州人理宗时为礼部郎官与浮玉施枢往还相善有斗野藁支一卷云间勌倚柁楼闻鹤唳半生此地一经过机云故宅荒凉月湖海新秋浩荡波晓艇

  • 卷三十九·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九嘉善曹庭栋编菊潭诗集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人居华亭白鹤村诗名籍甚吴中有老儒靡先生记问该洽惟信客吴遇诸涂扣以近诗因诵伤春一首靡先生屈膝下拜曰子谪仙人也老夫虽欲效颦无可置喙矣与浮玉

  • 卷三十二·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二 【起癸丑梁武帝中大通五年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尽丁卯梁武帝太清元年魏文帝大统十三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凡十五年

  • 名山藏卷之七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三)◆臣林记(嘉靖臣三)林俊孙交彭泽乔宇席书胡世宁李承勋吴廷举何孟春林俊孙交彭泽乔宇○林俊林俊字待用莆田人唐林蕴之后岳正为太守俊成童见知成化十四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 第二卷吴·缪荃孙

    二十六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迁于建业。魏以吕虔为徐州刺史。二十七年,孙权自公安徙都鄂,更名曰武昌,称藩于魏。十月丁巳,魏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邢贞至吴,孙权受之,遣中大夫赵咨使魏谢。魏以曹休为征东将军

  • 王思同传·薛居正

    王思同,幽州人。父亲王敬柔,历任瀛、平、儒、檀、营五州刺史。王思同的母亲就是刘仁恭的女儿,所以王思同起初在刘仁恭手下当帐下军校。遇上刘守光在大安山攻打刘仁恭,王思同带部下士兵投奔太原,当时十六岁,武皇任他为飞腾指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 洪武二十一年夏四月乙巳朔,享太庙。 命故东筦伯何真子荣袭父爵。诰曰:“当元之季,海内兵争,群雄割据,不可胜数,其间能识时务而审去就者几人哉?尔何荣父东筦伯何真,昔能辑众保有岭南,俟朕平定之

  • 卷十 十之二·孔颖达

    《六月》,宣王北伐也。从此至《无羊》十四篇,是宣王之变小雅。《鹿鸣》废则和乐缺矣。乐音洛,篇末注同。缺,苦悦反。《四牡》废则君臣缺矣。《皇皇者华》废则忠信缺矣。《常棣》废则兄弟缺矣。《伐木》废则朋友缺矣。《天

  • 朱子礼纂卷二·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冠昬问冠昬之礼如欲行之当须使冠昬之人易晓其言乃为有益如三加之辞出门之戒若只以古语告之彼将谓何曰只以今之俗语告之使之易晓乃佳【语类潘时举录】问士冠礼有所谓始加再加三加如何曰所谓三加弥尊只是

  • 卷四·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四     明 熊过 撰闵公庄公庶子名启方九岁即位二年諡法在国遭难曰闵元年春王正月庆父欲伐子般哀姜疑预谋矣如齐以请鲁之大臣亦必有闻焉者闵本叔姜之子法应次立遂拥之以絶庆父之望事在

  • 第四卦:《蒙卦》·佚名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白话】《蒙卦》象征启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

  • 八  尚贤上·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

  •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陆修静

    《灵宝中盟经目》第四十一种著录《灵宝众简文》,为六朝灵宝经。陆修静撰。述受灵宝真文之投简科仪。

  • 曲洧旧闻·朱弁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朱弁撰。《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作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家类。现常见有《丛书集成》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本书以大量篇幅记录北宋君臣的言行,对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