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乐者,通伦理者也(1)

——文艺是一种工具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2)。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3)。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4)。礼乐皆得,谓只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只隆,非极音也(5)。食飨之礼(6),非致味也(7)。清庙之瑟(8),朱弦而疏远(9),一倡而三叹(10),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12),大羹不和(13),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14),而反人道之正也。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伦理:事物的条理。(3)治道:治国的方法。(4)几:接近。(5)极:达到顶点。(6)食飨(sixiang):古代合祭祖先的礼仪。(7)致:达到极点。(8)清庙:宗庙。(9)朱弦:朱红色熟丝作的弦,发音沉浊。疏:疏朗。越:瑟底部的孔。(10)倡:同“唱”。(11)遗:遗弃。(12)尚:崇尚。玄酒:水。上古祭祀时用水。(13)大羹:祭祀时用的肉汁。不和:不调味。(14)平:节制。

【译文】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理。

因此。从分辨而懂得音乐,从分辨音乐而懂得乐理,从分辨乐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乐理。懂得了乐理,就接近懂得礼仪了。礼仪和乐理都懂,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

所以音乐的隆盛,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合祭祖先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声音没有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的境界。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征途上来。

【读解】

儒家的文艺充满了强烈的理性色彩。它虽然不反对情感的宣泄,但却反对放纵,要求把情感纳入理性的轨道,即使之受到节制,又使之为政治、道德、礼仪服务。

这样一来,像音乐一类的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工具和手段。离开了特定的意义,工具和手段就成了空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供怡情悦性、供精神享受、表达个人情绪的艺术,都将遭禁止和反对。用这样的尺度来要求艺术,实际上是带有反艺术的色彩的。因为唯一被认可的艺术,是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的,只能用于特定的场合,只能表达规定的内容,只能遵循一定的规范。总而言之,种种的认为规范和限定,使艺术被异化成了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木偶。

从这一立场来看,儒家的文艺思想并不像人们宣扬的那么光彩,它那带着浓厚理性和功利气息的鲜明印迹,总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总觉得人的无限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被简单化的强制要求扼杀了。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文艺思想一直占这着统治地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因为它说到统治者们心坎里去了,它不允许有个性化,不允许离经背道,只能像没有生命的器物供人使用。

猜你喜欢
  杂记上·戴圣
  月令·戴圣
  第八章 医疾院·梁启超
  卷二十四·刘因
  《书经》·皮锡瑞
  卷七·黄镇成
  卷三·董鼎
  卷三·王与之
  卷十·顺治
  诗札卷二·毛奇龄
  卷二十五·佚名
  序品第一·佚名
  卷第六·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二十(入藏录下)·智升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参寥子诗集卷十二·道潜

    宋 释道潜 撰静舍与蔡秀如承事防话浮云无根蔕合散不可拘忽然随髙风千里各须臾吾生共天壤出处良亦如忆昔淮水濵与君倾葢初翘翘两弟昆文彩照氷壶门防本世胄折节胜寒儒扁舟倚髙岸为我饭伊蒲清谈落犀麈鄙吝惊扫除一别今

  • 旅思·戴望舒

    故乡芦花开的时候,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粘住了鞋跟,粘住了心的征泥,几时经可爱的手拂拭?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水的行程:只有寂静

  • 卷十·陈师道

    钦定四库全书 后山诗注卷十 宋 陈师道 撰 任 渊 注 寄张学士【舜民】 湖海三年别谯徐一日间【谯郡亳州也】经时犹未见凡事信多难【退之诗曰关山远别固其理寸步难见始知命】理极那须说【世说何晏闻王弼名因条胜理

  •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八崔惠童崔惠童博州人右骁卫将军冀州刺史庭玉之子尚明皇晋国公主诗一首宴城东庄【一作崔惠诗一作崔思诗】一月主人【一作人生】笑几囘相逢相识【一作值】且衔杯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

  • 淳熙稿卷十五·赵蕃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乾道稿__淳熙稿>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十五 宋 赵蕃 撰 七言律 呈辛卿二首 诗老当年聚此州迩来零落尽山邱公虽蹔尔淹时用天岂特令继夙游幽事傥多尘事絶灵山孰与博山优林栖相去无

  • 卷二十三·王夫之

    ◎死节列传(下) 萧旷,字逸然,湖广汉阳人。以武举授黎、靖中军都司。刘承胤为黎、靖参将,旷属焉。从承胤征峒苗有功,历升至副总兵。上在武冈,承胤为总镇楚、黔,挂大将军印,解黎、靖事,旷遂以总兵官都督同知,行黎、靖参将事,守靖

  • 卷八十六上·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六上   元 郝经 撰 録第四上 职官 爵级 奉禄 车服 印绶 选举 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太师 太傅 太保司徒 司空】 将军【大将军 骠骑将军 

  • 卷三十三·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三十三扎库木地方李佳氏佟国       噶哈穆阿克楚      顔岱雅哈纳      瓜纳恭布禄以上俱有传盖新       阿祝瑚东阿       王锡荪布禄    

  • 嵇康传·房玄龄

    嵇康字叔夜,谯国钅至地人。他的祖先姓奚,本是会稽上虞的人,因躲避仇家,迁到钅至地。钅至地有个稽山,在山边安家,便姓嵇氏。哥哥嵇喜,有当世之才,历任太仆、宗正。嵇康早年丧父,有奇才,豪迈旷达高出同辈。身高七尺八寸,工于文章词

  • ●图民录卷三·袁守定

    丰城袁守定易斋着 民不可遽杖 一杖之易系人生平 杖人之病 不行鞭杖 老幼不加杖 用杖以不及为得中 爱人者必有天报 作威致凶 酷吏传不可不读 酷吏之称 循吏酷吏之分 下马风 变化气质

  • 玉藻·戴圣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日中而馂,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

  • 第十三章 20·辜鸿铭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 第60章·老子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2)。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3)。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4)。【题解】本章,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统治阶级不要以烦

  • 万善先资集卷三·周梦颜

      辨惑篇  释生物养人之疑(凡六辨)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淩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

  • 三十口棺材岛·莫里斯·勒布朗

    这本书讲述了当维罗妮克为找儿子来到小岛时,传说突然变成了可怕的现实:她也被绑上了十字架。谁能救出她并揭开神秘传说的谜底?一个神秘的岛上有个古老的传说:在岛上一下子死三十个人之后,就会出现一块能赐人以生死的神奇宝

  • 玉管照神局·宋齐邱

    三卷。旧题南唐宋齐邱撰。宋齐邱,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曾任殿直军判官、右司员外郎、同平章事等职,李璟封为楚国公。后获罪被废,自经而死。宋齐邱生当乱世,十分喜好术数,养星相卜占之士数十人,予以厚待。

  • 上方大洞真元图书继说终篇·佚名

    本篇记子明向李昉传道之语,并转述逍遥之训。逍遥曰:“雍也共讯兮,太洞真元兮,仙君洪慈兮。”是知逍遥即金逍遥子时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亦是其弟子所为,其经后序可证。子明当与时雍同时,李昉又与子明同时,皆金人。此李昉

  • 增支部经典·佚名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按法数渐增顺序编为十一集(相当于《增一阿含经》的“法”)、一百七十一品,共收经二千一百九十八部(一说“二千三百零八部”或“二千二百零三部)。与《增一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