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精刻大藏經緣起

緣起說三事︰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二、刻藏整至教以永慧命;三、刻藏辦法。

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

抗戰三年余,忠魂數百萬,國家獲無疆之福,死士受無限之悲。報功者報功矣,而飲痛者仍痛。是知報功不若安慰,安慰不若超拔,超拔不若作佛事,作佛事不若刻大藏經。空寂悲智回向感應,六妙義門佛歸極門。佛在屬佛,佛滅屬法。神識不滅,忠魂必在天地間,而法之有寂,周遍法界無所不至,如許忠魂必皆遇于寂中也。夢幻泡影,有何苦痛?執之則苦,舍之痛除,而法之有空,誠真解脫門甘露味,受縛忠魂必脫然于空中也。不可思議是之謂智。化苦為甘轉痛為猗,一剎那間事,忠魂得此無不拔也。懇到逾恆是之謂悲,凡痛代受,為苦作替,有依者不迫,忠魂得此無不拔也。因緣增上回此為彼是為回向,忠因有三,佛法增七,何礙區區苦痛,忠魂得此必能拔也。毫厘不爽,謂之感應,典籍熏名字,誦讀而聖賢,聖賢而太平,功德如是大,受福如是大,如是大福生,如是大苦滅。經雲︰讀一四句偈,勝于恆河沙數供養布施,故必刻藏乃慰忠魂。周公植璧秉圭,身代武王之死,翊日王瘳。精誠所至,自拔幽冥,但問關切忠魂誠不誠耳﹗世有大悲菩薩,必能作此功德事。

二、刻藏整至教以永慧命

《涅 》遺囑,以教戒為師,佛在師佛,佛滅師法。阿難、帝須,先後結集;龍樹、無著,空有周圓;玄奘、鳩摩,譯傳獨邁。于是而此方教法甘露味真,誠哉﹗藏之為藏國魂民命之所系也。顧何以遍施法界慈雲悲雨,而貪心殺氣反熾全球?又何以十二部經獅吼雷音,而無畏精神翻滋門+塌茸?複何以恆河沙界身命布施,而賣國自肥甘心狗彘?則以藏貌雖存,藏真早喪。一喪于金沙雜聚,而魚目篡珠;二喪于浩渺無津,而久隳簡陋;三喪于義深文澀,而屏棄誰披?經律論撰,但日增加,宋元明清,從無整理。嗟乎﹗瓊瑰雖備,棄不莊嚴;海藏空羅,任其潰壅。遂使既得金而反礦,久握珠而還貧。教不能行,藏不能讀,藥不能醫,豈不冤哉﹗故茲之刻藏,整理為宗,以為是先務之急也。整理應分三事︰一、刪蕪;二、嚴部;三、考訂。譬彼六經,刪削繁蕪僅存三百,《詩》然後興。《尚書》二九、《春秋》十一,亦以辨今古文之真偽,簡百二國之不修也,故刪蕪第一。譬彼六經,辨方分職、吉凶異時,《禮》然後立,故嚴部第二。譬彼六經,參互考訂,雅頌得所,《樂》然後成,故考訂第三。《詩》興《禮》立《樂》成,然後傳道來世,藏亦何獨不然歟?

第一、刪蕪者︰一、刪著述。法自西來,寶蘊譯本。疏剔演繹,著述乃增。若談單譯,經二千三十六,律五百二十九,論一千三百一,加密七百八十四,不過四千六百五十卷耳。益以重譯,亦不過六千。若合著述,則萬猶不啻。一經演注數十萬言,一先生談動逾百萬,學網尚昧,教網先纏。本為病除,又增藥魅。蓬山遙遠,更隔萬重。冤何可言?急刪第一。刪之雲者,正藏崇譯,著述人續,仿《四庫》例,著錄刻全文,存目但評判。余付藏外,任世浮沉。二、削疑偽。疑偽之來源于學謬,由學謬而譯謬,由譯謬而造作謬。為欲傳謬,迫而造據,是以疑偽經論葳蕤紛綸,戕慧命、暗天日、賊聖教,不可長也。此方謬種,源于菩提流支,移譯既乖,創宗複誤。布 既廣,開導獨先,六朝隋唐承流奉化,于今為烈,誰撒樊蘺,猶可縱歟?

第二、嚴部者︰經律論三,通遵結集,于中分部,則未精嚴。說圓首《華嚴》,談空首《般若》,既非結集源流,亦無聖量根據。今謂之嚴者,遵《瑜伽師地》五分、《攝大乘》三類,經立部六、律一、論二故也。經立部六︰遵《瑜伽?本事分》,立寶積部。大乘本事應雲方等,然方等遍于六部,不可本事既為通門,又與抉擇分司別部。今標寶積,同最初四大之一,同各部首冠經名,既通門不淆于別部,亦本事實現于方等。遵《瑜伽?抉擇分》,立楞伽部、般若部、華嚴部、涅 部,此之四部又遵《攝論》境、行、果三類,分別次第。《攝論?所知相》,境也,《楞伽》,古學一百八句,今學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句,于九事所攝中為古開今括,皆諸佛立教、法相所存,謂之境也。《攝論》〈彼入因果分〉、〈彼修差別分〉,行也,《般若》十度為因果行,《華嚴》十地為差別行,謂之為行也。《攝論》〈彼果斷分〉、〈彼果智分〉,果也,《涅 》解脫相應為果斷,《般若》法身相應為果智,謂之為果也。遵《瑜伽?攝事分》,立阿含部,無量佛說輾轉傳來,名曰《阿含》,《瑜伽》通法,不局聲聞,〈攝事分〉之事,《阿含》之事,無所歧于行處緣起食諦界與菩提分法故也。律遵《攝論》,大應攝小,但更增上,大戒列前,小律隨後,以是為一而已。論遵《攝論》,大自小來,部執轉舍,圓法轉成,亦但為輾轉增上耳,故亦宗經釋經大前小後,以是為二而已。又遵《瑜伽?攝釋分》,立釋經論;亦遵《智度》毗曇、毗勒,立宗經論也。遵《瑜伽?攝異門分》,收秘密門;教外別傳古入雜藏,今亦異門例存,但為方便,不廁正宗。

第三考訂者︰一、闡明譯本獨有精神,譯人學說主之。二、力保譯文真廬面目,薈求舊鈔,采取初刻,參酌章疏主之。三、發揚吾國殊特文學,刊定句讀、條析章段主之。

三、刻藏辦法 

一、藏本方式,用木版刻,大小遵金陵方冊本而統一之,分合流通各視其便。二、編校方面,分三期進行︰初期編校稿本,次期編刻並進,三期專事校版。三、刻板方面,亦分三期︰初期訓練帶徒,次期分局帶徒,三期各局進行。四、用費方面,以六千卷計,每卷照現在價算約

 元正,總計需款

元。用途以十之八用于刻版上,以十之二用于編校上。若有不敷,臨時籌補。五以十年蕆事。

(1940年5月)

(選自《內學雜著》上,《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一冊)

猜你喜欢
  卷十四 十四之二·孔颖达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晏婴
  卷一四二·邱濬
  卷二十四·刘因
  进礼记集说表·卫湜
  卷十八·吕祖谦
  卷九十三·山井鼎
  卷二十·蔡卞
  公羊折诸卷四·张尚瑗
  学记·姚际恒
  大雲初分至心健度第二十七·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三·玄奘
  卷五·晁迥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贤劫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一·彭定求

        卷571_1 【古意】贾岛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   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卷571_2 【望山】贾岛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 张风子·唐圭璋

      张风子,不知何许人。绍兴间来鄱阳。   满庭芳   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片刻。地点 北京,沈宅。人物 沈 衮(沈青霞的次子,娃娃生) 沈 褒(沈青霞的三子,娃娃生)沈夫人(沈青霞之妻,老旦)沈青霞(锦衣卫经历,生扮) 沈小霞(沈青霞的长子,小生)严 喜〔沈衮、沈褒上。沈衮沈褒 (唱)奸臣当道人愤

  • 夜蛾·戴望舒

    绕着蜡烛的圆光,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已死的虫,未死的叶。说这是小睡中的亲人,飞越关山,飞越云树,来慰藉我

  •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蔡东藩

      却说阎乐返报赵高,高闻二世已死,自然大喜,立即趋入宫中,抢得传国玉玺,悬挂身上。本想自己篡位,因恐中外不服,且将公子婴抬举上去,俟与楚军讲定和议,再作后图。主见已定,乃召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当众晓示道:“二世不肯从谏,

  • ●卷五 冢庙第四·徐时栋

    由定海航海而西南,是为宁波之鄞,其东南四十有五里,有隐学之山,是实维偃王之墓。一曰是其初尝居之。唐代宗之季,王孙浩是来明州,是拓前规,以修王墓。王之子孙以先王之墓在越,多家于越,是立庙以祀先王,浙是以多王庙。在杭于潜之西

  • 一九七 谕内阁四库全书处进呈各书疵谬迭出总裁蔡新等着交部察议·佚名

    一九七 谕内阁四库全书处进呈各书疵谬迭出总裁蔡新等着交部察议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十八日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四库全书处进呈抄录书本,朕连日偶加翻阅,检出舛漏处,不一而足。其中实系错误者,过失固不待言,卽原

  • 弁言·佚名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一卷,原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的抄本。「哀台湾」是一首长达一千零二十七字的七言古诗,从甲午战后割让台澎说到台湾抗日的失败;悽怆感慨,充分写出了台湾陷敌的沉痛。笺释之文,除引旧籍以明诗

  • 晋纪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司马光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庚甲,公元360年) [1]春,正月,癸巳,燕主俊大阅于邺,欲使大司马恪、司空阳鹜将之入寇;会疾笃,乃召恪、鹜及司徒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受遗诏辅政。甲午,卒。戊子,太子即皇帝位。年十一;大赦,改元建熙。 [1]

  • 浮邱子卷八·汤鹏

      训名上  浮邱子曰:名可倚杖乎?而不闻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乎?岂唯难副,又大枝离破碎之乎?《诗》曰:“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是故有以今之人冒古之人,有以今之人冒古之文。霍光

  • 卷六·胡彦升

    钦定四库全书乐律表防卷六原任知县胡彦升撰制调下宋书律志晋太始十年中书监荀朂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大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朂

  • 卷六·张虙

    钦定四库全书月令解卷六       宋 张虙 撰季夏之月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汉志云昧薆于未则未昧也夏正爲六月日在柳六月之中三统历云日在张三度元嘉历云日在柳十二度日与斗建常相合未与午合故六月斗建未则日在午

  • 华严隆禅师·惠洪

    禅师名道隆。不知何许人。至和初。游京师。客景德寺。曰纵观都市。归尝二鼓。谨门者呵之不悛。一夕还不得入。卧门之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见龙蟠地。惊觉。中夜遣中使。往视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惊矍。问名字

  • 卷三·佚名

    佛告阿差末。仁者於今为能苞■一切众生乎。阿差末言:承佛圣旨具悉任受。阿差末菩萨適入三昧。应时一切诸有色身。供养华香缯盖幢幡皆入脐中。其身如故不增不减。有一菩萨号曰大净。问阿差末所入三昧名曰何耶。显现变化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自融

    祖奇二首座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其他孰与焉。悲夫众生之见。以形影为高。以肝胆为远。远则生疑。高则生慢。慢疑之疾。痼于胸次。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

  • 卷第九·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一如是因界已列诸根今于此中应更思择。世尊何故别说根名。在内界全及法一分。依增上义。别说为根。彼彼事中得增上故。此增上义。界义显成。界谓

  •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道宣

    唐西明寺释氏·大唐高祖问僧形服利益事一·高祖幸国学统集三教问道是佛师事二道士李仲卿著论毁佛琳师抗辩事三大宗敕道先佛后僧等上谏事四·皇大子集三教学者详论事五辛中舍著齐物论净琳二师抗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