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

  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然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

  习说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首以学而时习之一句。则此一句之义岂不为急先务哉。盖学者学其为君子为圣人。习者如习射习仪之习。学君子圣人者不可骤尔而至。故必以时而渐习之。若学宽大。则于褊隘时习之。若学温和。则于忿怒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狼戾时习之。若学辞让。则于忿争时习之。若学勤敏。则于懈怠时习之。然则所谓时习者。当其事之时而习则不虚习矣。其习必成。成则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则尽论语中所言之善皆可以尽。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书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进乎道者尤贵乎习。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说

  大观间一官员买靴于京师市中。见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问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员携来修整。问何时来取。遂往候之。果见其父下马留钱取靴。其子拜。不顾复乘马去。其子追随二三里许将不及。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曰。世间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大守。乃往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曰。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坐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惟随事而利之。上自乡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人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观此则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岂可为哉。所谓爱人利物之谓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净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

  施报说

  儒家言施报。佛家布施果报其实一也。佛言。欲得谷食。当勤耕种。欲得智慧。当勤学问。欲得长寿。当勤戒杀。欲得富贵。当勤布施。有四。一曰财施。二曰法施。三曰无畏施。四曰心施。财施者。以财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无畏施者。谓人及众生当恐惧时。吾安慰之使无畏。或教以脱离恐惧。使之无畏。心施者。力虽不能济物。常存济物之心。佛以孝养父母亦为布施。是凡施于外者皆为布施。故为下而忠勤事上。为长而仁慈安众。为师而谨于教导。为友而诚于琢磨。一言一话之间必期有益。一动一止之际必欲无伤。种种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损害。皆布施也。所为如此。存心又如此。后世岂得不获富贵之报。古语云。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犹今岁所食之谷乃前岁所种者。人不能朝种谷而暮食。犹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岁。福必隔世也。孔子谓。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老子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谓。曾子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老子云。天道好还。皆果报之谓。是儒道二教皆言施报。但不言隔世尔。所谓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灾人者人必反灾之。皆现世之施报也。知是以修净土滋培善根多矣。

  至人延年说

  予尝闻。至人云。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譬如人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纵贪侈立见败亡。则若一千之数一日用尽。可不畏哉。易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变化之妙鬼神之粤。犹不乖于数。况于人乎。或谓。人有廉俭而命促贪侈而寿长者何也。廉俭而命促者当生之数少也。若更贪侈则愈促矣。贪侈而寿长者当生之数多也。若更廉俭则愈长矣。且天地于人无私。何谓当生之数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故曰。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故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修净土者。固不在福寿之多。然损福寿之事则是薄德耳。岂可不戒哉。增福寿之事则是厚德耳。岂可不勉哉。

  食肉说

  佛告大慧菩萨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皆恐怖。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慈杀。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人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钓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佛复说偈略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肉。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善业。四至晚食荤时。不至厌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寿。若以食素为难。宜以食荤之费为素食。则易行而可持久。若纵口腹之欲。亦无了期。语曰。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净肉者。次日可为所食之肉众生。念西方四圣号并真言。以资荐往生。庶几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念四圣号以追荐者。必得往生。详载在第八卷。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及自死。鸟残。为五净肉。

  戒杀盗氵㸒说

  楞严经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氵㸒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养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杀盗氵㸒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如西方净土。受清净身。不因氵㸒欲而生。食清净食。不因杀害而得友清净人。不因染著而交。是皆脱去此等。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饮食男女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可为贤人。纵而不节。可为下愚。盖此二者皆造业之所。杀生以资口腹。非造罪而何。氵㸒欲以丧天真。非造罪而何。况二者更相助发。因美饮食则血气盛。血气盛则氵㸒欲多。氵㸒欲多则反损血气。血气损则又赖饮食以滋补。是二者更相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必先节氵㸒欲。若能节氵㸒欲。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能节而绝之。则粗粝亦自美矣。若纵之则人生受用之数有限。限尽则早终也。慈觉禅师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校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口腹矣。务实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氵㸒欲矣。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后何由有地狱畜生。虽不免此。而修净土亦脱去轮回。然修上品者不可不戒此。

  贪折前程说

  有官员二人。求梦于京师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人梦见有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之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句之者。其官员问云。句之者何也。持簿者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顷。此间句一顷。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之。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监司。又何仙姑在世间。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为不识字画。乃往见仙姑问之。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笑。主簿云。持来拜问。何故乃笑。仙姑云。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移是心于净土。其熟善缘多矣。

  福慧说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修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穷困。修福不修慧。富贵而愚痴。福慧若兼修。富贵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谓之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昔有二人同修行。一人专修福。一人专修慧。经数世后。专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恶堕于象中。以有余福。人乘之以战。有胜敌之功。国王赐以璎珞。其专修慧者得阿罗汉果。以不曾修福故。为僧而乞食。多不得之。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宁使慧胜于福。莫令福胜于慧。若慧胜于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堕。若福胜于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楞伽经云。受现在乐种未来苦是也。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阿弥。九品莲花里。第一更何疑。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又偈云。虽修福与慧。不知念阿弥。未得阿罗汉。轮回无了时。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罗汉果。方脱轮回故也。

  习慈说

  观世音菩萨谓。万善皆生于慈。老子言三宝。以慈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嗔怒者。盖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业。先自损气伤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嗔怒不佳。当其在嗔怒中。则不自知其苦。正如行荆棘中趍一大厦安居之所也。方其矫宿性之嗔怒。如行荆棘中。及习成慈仁。则如入大厦安居矣。此不可以言尽。但当嗔怒时。习之久久自有可喜。释道二教固已戒嗔。儒家亦然。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曷尝嗔乎。臧仓毁隔孟子。孟子曷尝嗔乎。韩信不报胯下之辱。安国不怨溺灰之言。此皆为可师法。况凡待贫下御仆妾诋忤己者。易致嗔怒。尤当戒谨。盖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岂可恣其情性而造恶业哉。究而言之。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藏经云。今生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净土者乌可不以是为心哉。如一切众生为大罪恶。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痴故尔。使有智慧。必不为此。当生怜悯其愚痴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净土。其圆熟善根甚矣。

  为君子说

  人皆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不须为小人。而必欲为小人。若诚信恭敬。若温和方正。若推贤扬善。若随宜利物。凡此之类皆君子之事也。为之亦不难者。人不肯为何哉。若欺诈傲慢。若粗暴谄曲。若说短扬恶。若纵意害物。凡此之类皆小人之事也。为之又何利益。人必为之何哉。为君子则人喜之。神祐之。祸患不生。福禄可永。所得多矣。虽有时而失命也。非因君子而失。使不为君子亦失矣。命有定分故也。为小人则人怨之。神怒之。祸患将至。福寿以促。所失多矣。虽有时而得命也。非因为小人而得。使不为小人亦得矣。命有定分故也。孔子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人不知天命。又谓。得之不得曰有命。能审此理。所谓君子羸得为君子。小人枉了为小人。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下矣。

  为圣为佛说

  子尝谓。孔子所以为圣人。固非一端。然其要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恶者亦为师。何适而非师乎。见识如是。乌得不为圣人。又尝谓。释迦佛所以为佛者。固非一端。然其要在于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亦沉吟未对。又斫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是。乌得不为佛。后出世为佛。先度憍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若如是以修净土。立与诸大菩萨等矣。

  阿罗汉说

  佛言。阿罗汉虽能受天人供。而福及人也劣。假使有人。百年供养四天下阿罗汉。不如发菩萨心一日供养佛。盖佛自无量劫来救度众生。无非得福。而福利人也胜。阿罗汉了生死。遂入涅槃独善其身。故福及人劣矣。佛又言。若人有福。曾供养佛。亦勿谓。供佛乃身后事。近年秀州一僧专念阿弥陀佛。为人祷病即得痊愈。岂可谓佛不利于生前。既可祷病则亦可祈福。但恐信心不至耳。若修净土期于复来化度者。尤不可无福。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经说

  楞伽经说。渊源理致除一切妄想。此一经有三译。其十卷者太繁。四卷虽达磨发扬东彼所书。译得大晦。难读难晓。唯七卷者分明。修净土欲上品上生者。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号。

  二天人说

  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二天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说

  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终)

猜你喜欢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佚名
  卷第四十四·霁仑超永
  圆通讷禅师·惠洪
  浮石禪師諸會語錄序·通贤
  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一百九十一·佚名
  佛说弥勒下生经·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二·佚名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二·明盂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七·唐慧琳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佚名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佚名
  卷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王若虚

      《唐子西文录》云:“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陈辞,老杜《北征》一篇,直纪行役耳,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即如人作家书乃是。”慵夫曰:“子

  • 甲集前编第二·钱谦益

    刘诚意基《覆瓿集古诗一百十八首【杂诗(三十三首)】小鱼头如针,大鱼须如松。小大各生育,孰私天地功。坤灵发淫怒,溟海簸惊风。大鱼食小鱼,陂池为之空。陂空水一竭,小大相险喁。但见灌莽间,颅骨成崆巃。残

  • 唐音巻八·杨士弘

    元 杨士宏 撰张 震 注唐音遗响一王无功【名绩绛州人隋大业中举孝亷还乡种黍莳药酿酒自供以周易老子置床头自号东臯子唐武徳初待诏门下省官给酒一斗自着五斗先生传及醉乡记】过酒家此日长昏饮非闗养性灵眼防人尽醉

  • 明宗纪十·薛居正

    长兴四年春正月戊寅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贺,仗卫如式。是日雪盈尺。戊子,秦王从荣加守尚书令、兼侍中,依前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庚寅,以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刘煦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甲午,正衙命使册故福庆长公主孟氏为晋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四十三·逆臣中·脱脱

        ◎逆臣中   ○萧翰 耶律牒蜡 耶律朗 耶律刘哥(盆都) 耶律海思 耶律敌猎 萧革   萧翰,一名敌烈,字寒真,宰相敌鲁之子。天赞初,唐兵围镇州,节度使张文礼遣使告急。翰受诏与康末怛往救,克之,杀其将李嗣昭,拔

  • 第二五九移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一一六一○--三·佚名

    新竹前任知县方,将征存隘租银移交于新任张移文 钤记 台北府新竹县典史钤记五年十一月初九日到特授埔里分府、在任候补清军府直隶州、前署新竹县正堂方为移交事。案照敝县征存光绪十二、三年隘租银

  • 第二十二卷明洪武(三)(附建文)·缪荃孙

    二十年正月癸酉,命工部主事杨德礼往高邮,督有司修筑并湖堤岸。因扬州府同知任祥之言堤岸圮坏,故有是命。二月戊子,直隶苏州等府县进鱼鳞图册。己丑,以孝廉李德为应天府尹。是月,置金山卫于松江之小官场;筑青村及南汇觜城千户

  • 《今生今世》序言·胡兰成

    据胡 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後我们知道胡 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

  • 晋高祖本纪·欧阳修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他的父亲皋捩鸡,本来是西夷人,自从朱邪归唐,跟随朱邪到阴山居住。后来晋王李克用的势力在云、朔地区发展起来,皋捩鸡善骑射,常跟着晋王作战立功,官至洛州刺史。皋捩鸡生敬瑭,改姓名,不知他的姓开始是根

  • ●皇朝通典卷三十四·佚名

    職官十二 ○職官十二 司道 府州 州縣 △司道【布政使 按察使 守道 巡道 布政使司經厯 理問 都事 照磨 庫大使倉大使 按察使司經歷 知事 照磨 司獄各道庫大使 倉大使】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直隸山東山西河

  • 春秋世族谱卷上·陈厚耀

    右谕徳陈厚耀撰王子系未详者王子党【僖十见】王子瑕【襄三十见奔于】王子廖【□襄三十见奔】王孙没【于□昭十】王子还【二杀子 朝之党昭】 王子处【二十二杀】王子姑 发弱鬷延定 稠【昭二十二见以上俱灵景】王子

  • 自序·冯桂芬

    三代圣人之法,后人多疑为疏阔,疑为繁重,相率芟夷屏弃,如弁髦敝屣,而就其所谓近功小利者,世更代改,积今二千余年,而荡焉泯焉矣。一二儒者,欲挟空言以争之,而势恒不胜,迨乎经历世变,始知三代圣人之法,未尝有此弊,夫而后恍然于圣人之所

  • 卷二十六(梁三藏法师曼陀罗译)·佚名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从无量佛土而来集会。复有三万二千天子悉向大乘。时大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文殊师利童子及宝上天子。尔时

  •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法野大菩提道场。初成正觉。与诸菩萨摩诃萨众八万人俱。复有八万四千大梵天子亦在道场。悉皆围绕瞻仰世尊。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

  • 尼羯磨卷下(出四分律)·怀素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设谏篇第十四谏随顺被举比丘法(时阐陀比丘。比丘僧中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时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阐陀比丘。佛言。听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谏白四羯磨。诸

  • 卷第三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三十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杂咏 挽海盐徐长善令室朱节烈孺人 节义须眉若个知况复香闺簪珥儿居恒无事见犹少况值干戈骚动时乙酉之年秋八月孺人避难丰山窟忽然旗鼓疾喧天士女丰

  • 彰化节孝册·吴德功

    本书全一卷,吴德功纂辑。此为彰化在清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二年及日据以后所采近三百人节孝妇女名册(内有二人于光绪十三年请旌、一人于十五年请旌),有传附列者约及百人。卷端,并有「节孝名称及报请理由」一则。书末,今另加一

  • 圣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玄奘所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本也。先说持法,次说诸咒,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