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现乳哺品第二十八

佛以入无为,灭身诸苦痛。与无著弟子,出妙维耶离。

行历诸村落,安详以次第。觉悟众生类,令植善德本。为无数众生,显露宿善行。度脱无央数,令服甘露味。

次至成有城,力士所生土。与诸弟子俱,止宿其土界。去彼土不远,拘夷那竭城。城门中有山,五百力士集。

还共论议言,是山妨城门。共合力举徙,显我等盛力。後世流名称,驰周遍四方。精勤力备具,无有断绝时。

议已便共出,将象青牛马。挓材木绳索,共行诣山下。设若干方便,系山於畜颈。各手引绳索,以材木捩撮。

皆共举声嚾,同一时出力。大声震一国,不能动摇山。佛将弟子众,行次至其所。诸力士见佛,金色之光明。

霍如千日出,妙相三十二。见佛怀喜踊,舍山往行诣。敬意礼佛足,右绕三匝已,佛因问之曰,诸壮士何故。

聚会在此也,同共白佛言:我等生土地,种类号力士。是山妨城门,吾等共集议。欲移徙是山,令城门道平。

流名於後世,显示力士力。故牵致象畜,及自竭其力。尽大方便势,山永不可动。佛与大众俱,行往诣其下。

捡摄其衣服,以左手举山。置於右手中,便挑掷虚空。乃上至梵天,山中声出言:世间皆无常,诸法皆无我。

唯无为灭苦,山从上来下。还住佛右掌,佛以口气吹。皆令碎为尘,又还收合聚。还复如本山,徙之著馀方。

於是诸力士,见世尊大士。心喜踊无量,举身毛衣竖。加敬意於佛,皆前礼佛足。长跪叉手言,唯然天中天。

向者所用力,为是乳哺力。是神足力者,是道定力乎。佛告诸壮士,谛听受所言:吾左手取山,置於右手中。

掷虚空中者,是吾乳哺力。乃上至梵天,山中有声出。一切世无常,一切皆无我。独无为灭苦,又重叉手白。

唯愿天中天,劳神重敷演。父母乳哺力,畅达其限量。告诸力士曰,汝等必欲闻。佛乳哺力耶,对曰唯愿闻。

世尊乳哺力,佛言乐者听。十凡牛之力,等一青牛力。十青牛之力,等一犛牛力。十犛牛之力,等独角牛力。

十独角牛力,等一凡象力。十凡象之力,等一数生象。十数生象力,等一左象力。十左象之力,等一音象力。

如十音象力,等大德象力。十大德象力,等一杵牙象。十杵牙象力,等一龙象力。如十龙象力,等广肩力士。

十广肩力士,等一天节力。十天节力士,等一士乘天。士三百二十,等佛一指节。父母乳哺力,佛之乳哺力。

其喻状如是,已过去诸佛。及诸当来佛,如吾今现在。一切皆平等,等音声等称。等量等相好,等福等报应。

等觉等智慧,等戒等定意。唯二事不等,形体及寿命。尔时诸力士,稽首礼佛足。叉手白佛言,今已见世尊,

父母乳哺力,愿垂愍劳神。颁宣敷演说,佛功德福力。佛告诸力士,乐闻者谛听。唯然乐欲闻,佛告诸力士。

普一阎浮提,众生福德力。以比一方城,力转轮圣王。善本福德力,百倍及千倍。万倍巨亿倍,不得相比喻。

二方转轮王,三方转轮王。四方转轮王,一方铁轮现。二方铜轮现,三方银轮现。四方金轮现,轮具有千辐。

七宝杂错厕,照然明如日。二方福祐力,喻所倍如前。三方王福力,亦喻其所领。四方王福力,喻所领众生。

众生福德力,百倍千万倍。计其功德力,终不可为喻。假令四方域,一切众生类。皆为转轮王,合此福德力。

以比四天王,所有功德力。百千巨亿万,终不得为喻。普四王天人,皆为四天王。以比天帝释,所有福德力。

百千万巨亿,不得为譬喻。忉利诸天人,德如天帝释。不比焰天王,所有功德力。百千万巨亿,不可相比喻。

假令焰天人,如焰天王福。不比家天王,所有福德力。令兜术天人,德如其王力。不比乐化天,王之功德力。

使乐化天人,德如乐化王。不比化应声,天王福德力。化应声天人,德力如天王。不比第一梵,所有功德力。

假令诸梵天,如第一梵力。不及大梵天,所有福德力。百千万巨亿,不得为譬喻。假令大梵王,无数不可计。

不比一缘觉,所有功德力。百千万巨亿,不仿佛为喻。三千大千界,所有众生类。德力如缘觉,不比一菩萨。

所有福德力,十方众生类。皆使为菩萨,福德力具足。不得佛一相,所有功德力。百千万亿亿,不可以为喻。

其过去诸佛,及甫当来者,又吾今现在,德力皆平等。等音等称量,等相等福德。等诸报应法,唯形寿不等。

时诸力士等,稽首礼佛足。长跪叉手言:唯然天中天,已见乳哺力。具闻福德力,唯愿重闻听。

佛之智慧力。佛告诸力士,乐者静心听。今当具畅说,佛之智慧力。此阎浮提地,广七千由延。

地形有三角,西方瞿耶尼。广八千由延,其地形方正。东方弗于逮,广九千由延。地形如月减,北方郁单越。

广纵万由延,地形如月满。其此四方域,诸生草树木。尽以用作笔,大海所有水。深广长三百,三十六万里。

以水和书墨,须弥山入地。下至金刚际,亦复有三百。三十六万里,齐水以上现。亦复有三百,三十六万里。

四方四宝成,北方以黄金。东方以白银,南方绀琉璃。西方以水精,犹如须弥山。皆使为素帛,书尽树木笔。

尽竭诸海水,遍书此素帛。不尽一弟子,舍利弗智慧。日月明所照,如是千国土。千日及千月,千四方土域。

千东西南北,千须弥山王。及千四天王,千忉利帝天。千兜率天王,千诸炎天王。千乐化天王,千化自在天。

及千诸天王,是名千世界。如是千世界,是名曰小千。千千小千界,名第二中千。如第二中千,其数满千千。

以是故名曰,三千大千界。假令此三千,大千千世界。所有众生类,慧如舍利弗。以比佛智慧,百倍及千倍。

万万巨亿倍,无可计为喻。佛慧力如是,已过去诸佛,及甫当兴者,如吾今现在,一切皆平等。

等音等称量,等德等相好。及等诸报应,尔时诸力士。重稽首佛足,叉手白佛言:唯然天中天,已见乳哺力。

闻功德慧力,唯愿垂解说。佛神足之力,佛告诸力士。乐闻者静听,唯然愿听受。佛谓诸壮士,昔有穀勇贵。

人民皆饥饿,诸弟子乞求。不能自存活,坐禅意不定。不能遵修善,时弟子目连。便来诣吾所,稽首佛足已,

卻於一面坐,叉手白佛言:忆昔从佛闻,是地皆可食。众生薄福故,地肥下沈入。砾石沙咸出,如我今谛知。

地肥故在下,众生可怜愍。今欲取此地,反上以著下。反下以著上,吾时呵目连。莫劳动为此,是众生前世。

不修众善本,无有是功德。应食此地肥,弟子目揵连。能以左手举,三千世界地。置於右掌中,擎著他世界。

一切众生类,无有觉知者,亦不怀恐怖,如是三千土。大千之世界,此三千世界。满中众生类,神力如目连。

比佛身神力,百千万巨亿。终不得相喻,使十方众生。神力如缘觉,诸弟子神力。并佛身神力,以比佛意力。

百千万亿倍,无量不可计。终不得为喻,尔时诸力士。稽首礼佛足,叉手白佛言:唯然天中天,已见乳哺力。

福慧神足力,唯说定意力。解畅其境界,佛告诸力士。乐闻者静听,唯然当听受。佛告诸力士,须弥四方域。

诸龙上昇天,同时降暴雨。周遍四天下,是四方大水。皆流入大海,佛皆别识知。是诸雨水渧,初堕某方域。

某方某村落,某家某园田。某树某枝叶,某花某果实。因流来入海,此四方大域。一切所有水,佛之定意力。

悉能分别知,诸水渧原由。所从来方面,是为佛定意。微妙之神力,前已过去佛。甫当兴世者,吾今现说法。

一切皆平等,等音等称量。等德等相好,等诸报应法。唯二事不等,形体及寿命。何故二不等,世人寿长时。

人形体长大,佛亦顺世俗。寿长形体大,末世人寿短。形体鬼短小,佛亦随世俗。寿短形体小,以故诸佛兴。

以二事不等,佛告诸力士。吾已为汝等,颁宣具解说。佛之乳哺力,福德智慧力。神足定意力,是所说诸力。

当於今暮夜,为无常大力。所击坏碎灭,如是诸人等。世间归无常,一切有形类。皆当归别离,坏散灭亡法。

生者归於死,成者必当败。合者有别离,聚者当各散。立者必倾堕,佛为诸力士。因说要偈言,有为归无常。

兴起归尽法,诸兴衰自然。勤求寂灭安,有为归无常。兴起归尽法,佛最第一尊。寿亦有终尽,於是短寿命。

如梦忽便过,自纵不勤学。是愚可愍伤,譬如山水峻。速往终不返,人命亦如是,逝者不复还,如弓之遣箭。

已逝不中返,人命犹如此。去者不复还,众苦苦起原。当勤求灭苦,觉八贤圣路。致吉服甘露,时佛说是已,

三千大千界,地六返震动。无数兆垓天,忽舍其宫殿。测塞虚空中,雨诸天华香。末金银栴檀诸天鼓妓乐。

梵天礼佛足,叉手於佛前。因说此偈言,诸佛难值见。正觉意难有,如花优昙钵。佛又难於此,勇健趋难遇。

人上释师子,与诸天人众。今故叉手礼,於时天帝释。便前礼佛足,长跪於佛前。因说是颂言,令我得眼净。

照曜於法炬,闭塞邪趣门。不畏堕恶路,大慈世之师。因愍伤众生,故与诸天众。於前叉手礼,时六万诸天。

见谛得道迹,礼佛绕三匝。忽还归天宫,时大会众人。归命於三尊,佛法贤圣众。尽毕其寿命,奉戒修十善。

离著出家学,受戒为沙门。见谛证沟港,往还不还道。或成无著真,或发缘觉乘。发大道意者,无限不可量。

又有众生类,未曾有善本。始初发道意,无央数众生。勤摄身口心,念佛天人师。今当就无为,已见大恐惧。

人身甚难得,其行离众苦。犹救头上火,因此行众善。勤行无懈惓,免离众苦恼。

逮无为清凉。

猜你喜欢
  第三十七章 斯那四王等时代·多罗那他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跋·道宣
  佛说慢法经·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六·湛然
  业成就论·世亲
  第六十五卷·佚名
  第十二卷·圆瑛
  新华严经论 第十卷·李通玄
  新刻三观义序·智顗
  卷之八·纪荫
  卷二·佚名
  卷第八(自行菩萨部第一)·宝唱
  爱身品法句经第二十(十有三章)·佚名
  十四、南泉斩猫·慧开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卷中·宗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庭珪·唐圭璋

      庭珪字民瞻,安福人。生于元丰二年(1079)。政和八年(1118)进士。调衡州茶陵丞,不就。筑草堂于卢溪,因以自号。绍兴中,胡铨上疏乞斩秦桧,谪新州。庭珪以诗送行,坐讪谤,十九年(1149)六月,勒停,送辰州编管。桧死,许自便。孝宗时,除直甫

  • 卷五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五许浑汉水伤稼【并序】此郡虽自夏无雨江边多穑【一作稼】油然可观秋八月天清日朗汉水泛滥【一作溢】人实为灾轸念疲羸因赋四韵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

  • ●卷上·权衡

      癸酉 元統元年。先是,歲壬申秋,文宗車駕在上都。八月,疾大漸,召皇后及太子燕帖古思、大臣燕帖木兒曰:「昔者晃忽叉之事,為朕平生大錯,朕嘗中夜思之,悔之無及。燕帖古思雖為朕子,朕固愛之,然今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汝輩如愛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梁本)·佚名

    八月甲午左都御史孙玮卒玮渭南人万历丁丑进士遗疏荐刘一璟邹元标王纪孙慎行钟羽正曹于汴文震孟满朝荐等乞行录用赠太保谥时推杨涟署印不报御史李先春请总宪简推召望以给事中陈良训疏补总宪谕取在朝俸深者意户部尚书李

  • 卷之五百四十三·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三月。甲戌朔。清明节。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外记注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早

  • ●一二 徙源昌州·佚名

    太上死数日后,始有金主文字到,内云:「移赵桓往源昌州安置。」帝闻之,惨恸更甚。阿计替甚喜,帝怪而问之曰:「何故?闻移徙源昌州,汝转有喜色,何也?」阿计替曰:「此地至源昌州六百里,却是往南行,去燕京少近。此乃北国皇帝知太上已死,故

  • 吴允诚传·张廷玉

    吴允诚,蒙古人,名叫把都帖木儿,居住甘肃塞外一个名叫塔沟的地方,官任到平章。永乐三年,他与党羽伦都儿灰率领妻儿以及部落五千、马驼一万六千匹,因宋晟的招安来归附。皇上因蒙古人多同名,应赐给他们姓名以示区别。尚书刘俊请

  • 三鱼堂剩言卷五·陆陇其

    看张尔公大全辨见其于朱子分析处必强辨其合如大学三纲领至善在明新外朱子或问云虑其礼虽粗复而有不纯己虽粗克而有不尽其说精矣而必辨之曰有不尽不可谓之克有不纯便不可谓之复粗克粗复之说似是而非八条目正修在诚意外

  • 孔子过泰山侧(1)·戴圣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 卷第三 勉学·颜之推

    勉学第八〔一〕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二〕,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三〕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四〕,少者不失诗、论〔五〕。及至冠婚,体性〔六〕稍定;因此天机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六·吹万广真

    传嗣法孙灯来重编玉皇山传忠南漠田之郊余沧足维摩室而之陌野欲巢秦望之长松以效生公之列石因指莘之牧而询之曰觌面崔嵬可乘铁马而与之蹉跎者若甚岫耶莘之牧答曰彼即垫邑之玉皇山也上有梵刹厥顶森焉吾尝闻天之朝也岩有

  • 入众日用(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宗寿

    出尘离俗。圆顶方袍。大率经历丛林。切要洞明规矩。举措未谙法度。动止不合律仪。虽是善友良朋。讵肯深锥痛札。循袭成弊。改革固难。致令丛席荒凉。转使人心懈怠。屡见寻常目前过患。遂集百丈。见成揩模。原始要终。

  • 卷五十六·性音

    宗鉴法林卷五十六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世 药山看经。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师曰我祇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得也无。师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 长庆棱云。眼有何过。 报慈遂云。且道长庆会药山

  • 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

    文章总集。26卷。曾国藩编纂,孙雍长校点。选录先秦以来经史百家散文。体例与姚鼐《古文辞类纂》相近,共分论著、词赋等十一类,每类以六经冠其首。《古文辞类纂》有取材过狭之弊,不选六经、《左传》、《国语》、《孟子》

  • 东原录·龚鼎臣

    一卷,北宋龚鼎臣撰。龚博通经史百家之说,精心考证,一有心得,随笔录之,以成此书。此书多考论文字训诂,兼及杂事。许多考论,颇有见地。如解《易》之“鼎金铉”即《仪礼》之鼎扃;解《礼记》“升中于天”为《左传》民受天地之中

  • 存神固气论·佚名

    共一卷。原不录著撰人。全卷属于道经修炼丹法一类著作,盖为宋末元初时期道士所作。全卷分《炉鼎地位》、《阴阳颠倒》、《阴阳老少》等十四小节,并有 《中源篇》作为结尾。各节简要地阐述阴阳五行与人体顺化的道理,论

  • 景德镇陶歌·龚鉽

    以七言绝句形式描述景德镇制瓷的记事诗。龚鉽作, 成书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原有100首,刊出时为60首。对制瓷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技法、艰辛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作了形象的描述,是了解清代景德镇瓷业概貌的参考资料

  • 王法正理论·佚名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