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警戒第十二卷

  1、濂溪先生曰: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2、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德逾於祿,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喪敗者。

  3、人之于豫樂,心說之故遲遲,遂至於耽戀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終日,故貞正而吉也。處豫不可安而久也,久則溺矣。如二,可謂見幾而作者也。蓋中正,故其守堅,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4、大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爲多。

  5、聖人爲戒,必于方盛之時。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

  6、複之六三,以陰躁處動之極,複之頻數,而不能固者也。複貴安固。頻複頻失,不安於複也。複善而屢失,危之道也。聖人開遷善之道。與其複而危其屢失,故雲"厲無咎"。不可以頻失而戒其複也。頻失則爲危。屢複何咎?過在失而不在複也。

  7、睽極則弗戾而難合,剛極則躁暴而不詳,明極則過察而多疑。睽之上九,有六三之正應,實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雖有親黨,而多自猜疑,妄生乖離,雖處骨肉親黨之間,而常孤獨也。

  8、解之六三曰:"負且乘,致寇至,貞吝。"傳曰:小人而竊盛位,雖勉爲正事,而氣質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終可吝也。若能大正,則如何?曰:大正非陰柔所能爲也。若能之,則是化爲君子矣。

  9、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擊之。"傳曰: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衆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則與衆同利。無侵於人,人亦欲與之。若切於好利,蔽於自私,求自益以損於人,則人亦與之力爭,故莫肯益之而有擊奪之者矣。

  10、艮之九三曰:"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傳曰:夫止道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於一。其堅強如此,則處世乖戾,與物睽絕,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舉世莫與宜者,則艱蹇忿畏,焚擾其中,豈有安裕之理?"厲薰心",謂不安之勢,薰爍其中也。

  11、大率以說而動,安有不失正者?

  12、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婦有倡隨之理,此常理也。若徇情肆欲,唯說是動,男牽欲而失其剛,婦狃說而忘其順,則凶而無所利矣。

  13、雖舜之聖,且畏巧言令色。說之惑人易入而可懼也如此。

  14、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舍己從人,盡天下之議,則不能成其功,豈方命圯族者所能乎?鯀雖九年而功弗成,然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惟其功有敘,故其自任益強,弗戾圯類益甚。公議隔而人心離矣。是其惡益顯,而功卒不可成也。

  15、君子"敬以直內"。微生高所枉雖小,而害則大。

  16、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

  17、"人之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於愛,小人傷於忍。

  18、明道先生曰:富貴驕人,固不善。學問驕人,害亦不細。

  19、人以料事爲明,便侵侵入逆詐億不信去也。

  20、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苟得外面物好時,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卻已先不好了。

  21、人于天理昏者,是只爲嗜欲亂著他。莊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此言卻最是。

  22、伊川先生曰:閱機事之久,機心必生。蓋方其閱時,心必喜。既喜則如種下種子。

  23、疑病者,未有事至時,先有疑端在心。周羅事者,先有周事之端在心。皆病也。

  24、較事大小,其弊爲枉尺直尋之病。

  25、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惡。

  26、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爲之,便是私。

  27、做官奪人志。

  28、驕是氣盈,吝是氣歉。人若吝時,於財上亦不足,於事上亦不足。凡百事皆不足,必有歉歉之色也。

  29、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時,無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恥。人之未知學者,自視有爲無缺,及既知學,反思前日所爲,則駭且懼矣。

  30、刑恕雲:"一日三檢點。"明道先生曰:可哀也哉!其餘時理會甚事?蓋仿三省之說錯了,可見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說一般話。明道責之,刑曰:"無可說。"明道曰:無可說,便不得不說。

  31、橫渠先生曰:學者舍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爲。與下民一致,所事不逾衣食之間,燕遊之樂爾。

  32、鄭衛之音悲哀,令人意思留連,又生怠惰之意,從而致驕淫之心。雖珍玩奇貨,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切,從而生無限嗜好。故孔子曰:"必放之。"亦是聖人經歷過,但聖人能不爲物所移耳。

  33、孟子言反經,特于鄉原之後者。以鄉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無主,惟是左右看,順人情,不欲違。一生如此。

猜你喜欢
  卷二 曲礼上第一·郑玄
  大易篇第十四·张载
  卷四十九·湛若水
  卷一二三·邱濬
  卷十·蔡清
  卷三十五·卫湜
  一 朱频的故乡·林语堂
  颜氏學記卷二·戴望
  第33章 子张篇第十九(1)·孔子
  第一章 导言·林语堂
  卷三十六·佚名
  问观品第二十七·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一·王日休
  ●顿悟无生般若颂·神会
  卷第十三·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谷子敬·隋树森

    作者简介见杂剧部分。 套数 【黄钟·醉花阴】 豪侠 始酒簪花异乡客,花酒内淹留数载。花悦眼酒忘怀,酒酽花浓,举酒在花溪侧。忽顿觉数年来,将我这悒怏的心肠忽地改。 【喜迁莺】想当初狂态,醉乡中放浪

  • 卷十五·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十五   歙县汪立名编 长庆集十五【律诗五言七言九十九首】 渭邨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圣代元和岁闲居渭水阳不才甘命舛多幸遇时康朝野分伦序贤愚定否臧重文疎卜式尚少弃

  • 卷528 ·佚名

    赵子岩 青白堂 北庵竹玉青,南阶梅雪白。 吏散隐几坐,观化聊自适。 竹青表劲节,梅白留佳实。 太守谢二友,粗官谩陈力。 取名吾有寄,梅竹盖假借。 青白遗子孙,先训存金石。 斯民雕瘵馀,政教当

  • 第三十一回 朝荷迎日·德龄

    当太后决定了怎样去处罚那作恶的广东巡抚的一天,伊虽然已不顾了情面,捐弃了仁爱,毅然决然的宣布了伊的主张;但这种主张原只是受了公正心的一时的驱使,并非出自伊的本意,过后伊就想到了那个受处罚的人的祖及父在本朝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三·佚名

    嘉靖四年七月戊午朔孟秋时享 太庙 命修理 社稷坛场垣○裁革广东博罗县沙河马驿○乙未○改山东巡抚蒋瑶于河南先是王尧封巡抚山东诏回院矣复有止留任故也○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宋冕为狭西左布政使○四川巡抚都御史

  • 一五一五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查明四库全书空函及应增书籍情形折·佚名

    一五一五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查明四库全书空函及应增书籍情形折嘉庆八年五月初九日臣庆桂等跪奏,为查明四库全书空函及应增书籍情形,奏闻请旨事。窃臣等奉命会同经理四库全书内应行添补各书,业将大概事宜恭折具奏。兹据臣

  • 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觅得徐干学所刻经学各书开单呈览折·佚名

    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觅得徐干学所刻经学各书开单呈览折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臣高晋谨奏,为购得经学各书,仰祈圣鉴事。窃照采访遗书,钦奉上谕,以昆山徐氏之传是楼素有藏书,命臣实力购觅。当查该宦传是楼虽于雍正十二年

  • 卷之九十八·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九十八 传第八十二 扎萨克辅国公刚列传 刚杜尔伯特人姓绰罗斯扎萨克特古斯库鲁克达赖汗车凌族弟父乌勒木济为巴特玛多尔济孙见贝子班珠尔传乌勒木济子二长即刚次乌迈乾隆

  • 七一 下宿的情形·周作人

    我最初来到东京,住在伏见馆下宿屋里。伏见馆在东京的本乡区汤岛二丁目,是中下等的下宿,——我这样说也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只是凭我的估计罢了。本来下宿是按月计算房饭钱,与按日计算的旅馆不同,这是最大的区别,至于下宿本身的

  • 杜希全传·欧阳修

    杜希全是京兆醴泉县人。任郭子仪部下裨将,积累功劳官至朔方节度使。军令严整,士兵都怕他的威严。皇帝流亡奉天,杜希全与..坊节度使李建徽、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带兵奔赴国难,在漠谷宿营,被叛军半路拦击,登上高山

  • 李汉琼传·脱脱

    李汉琼,河南洛阳人。其曾祖父李裕,任过祁州刺史。汉琼体质魁伟,有臂力。后晋末期,补任西班卫士,升为内殿直。后周显德年间,跟从皇帝进攻南唐,率先登城,升任龙旗直副都知,改任左射指挥使。宋朝初期,再升至铁骑第二军都校、兼任饶

  • 进东宫备览序·陈模

    臣尝读易观干之潜龙有储君之义二爻之既潜而见则必存学聚问辨之诚三爻居潜见飞跃之间则必有进徳居业之志今储位既正矣学问徳业其可已乎虽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学不可以凌节而施也臣之愚虑窃谓世子之生天命之攸属也天命不

  • 卷五·杨甲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五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天子执冒圭四寸以朝诸侯镇圭以四镇山为瑑饰故以镇为名命圭九寸曰桓圭公守之信圭像以人形为瑑直为信

  • 卷七·杨复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图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第七     宋 杨复 撰大射仪第七【郑目录云名曰大射者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其羣臣射以观其礼数中者得与于祭不数中者不得与于祭于五礼属嘉礼】大射之仪○君有命戒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一]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祕密藏是義不然.何以故諸佛世   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譬如幻主機關木人.人雖覩見屈伸俯仰莫知其內而使之然

  •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大梵王天授记品第二十   尔时会中。有六十俱胝梵天子众。见诸阿修罗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等。于世尊所作供养已。复闻如来与彼授记。欢喜踊

  • 卷第一百十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九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未详法嗣实性大师因同参芙蓉训禅师至。上堂。以右手拈拄杖。倚放左边。良久曰。此事若不是。芙蓉师兄也大难委

  • 长老尼偈经·佚名

    巴利名Theri^-ga^tha^ ,音译涕利伽陀。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系收集佛弟子中长老尼之偈颂。颂数自一偈集之十八颂乃至大集之七十五颂,共有十六集(nipa^ta),五二二颂说偈之尼为六十九人。本经虽与长老偈为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