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體第八卷

  1、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嬀汭,舜可禪乎吾茲試矣。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複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焉。故無妄次複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2、明道先生言于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者,堯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義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若履大路而行,無複回曲。霸者崎嶇反側於曲徑之中,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誠心而王,則王矣。假之而霸,則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審其初而已。《易》所謂"差若毫釐,謬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審也。惟陛下稽先聖之言,察人事之理,知堯舜之道備於己,反身而誠之,推之以及四海,則萬世幸甚!

  3、伊川先生曰:當世之務,所尤先者有三。一曰立志,二曰責任,三曰求賢。今雖納嘉謀,陳善算,非君志先立,其能聽而用之乎?君欲用之,非責任宰輔,其孰承而行之乎?君相協心,非賢者任職,其能施於天下乎?此三者,本也,制於事者用之。三者之中,複以立志爲本。所謂立志者,至誠一心,以道自任,以聖人之訓爲可必信,先王之治爲可必行。不狃滯於近規,不遷惑於衆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也。

  4、比之九五曰:"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傳曰:人君比天下之道,當顯明其比道而已。如誠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發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澤,是人君親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親比於上?若乃暴其小仁,違道幹譽,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狹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王者顯明其比道,天下自然來比。來者撫之,固不熙熙然求比於物。若田之三驅,禽之去者從而不追,來者則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暤暤,而莫知爲之者也。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於君言之,竭其忠誠,致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也。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奉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鄉党親戚,于衆人,莫不皆然。三驅失前禽之義也。

  5、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誌于尊榮。農工商賈,日誌于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也?欲其不亂難矣!

  6、泰之九二曰:"包荒,用馮河。"傳曰: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馳,庶事無節。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穢之量,則其施爲寬裕詳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無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漸至於衰替,蓋由狃習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剛斷之君,英烈之輔,不能挺特奮發以革其弊也。故曰:"用馮河。"或疑上雲"包荒",則是包含寬容,此雲"用馮河",則是奮發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乃聖賢之爲也。

  7、"觀,盥而不薦。有孚禹若。"傳曰:君子居上,爲天下之表儀,必極其莊敬。如始盥之初,勿使誠意少散,如既薦之後。則天下莫不盡其孚誠,禹然瞻仰之矣。

  8、凡天下至於一國一家,至於萬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間也,無間則合矣。以至天地之生,萬物之成,皆合而後能遂。凡未合者,皆有間也。若君臣父子親戚朋友之間,有離貳怨隙者,蓋讒邪間於其間也。去其間隔而合之,則無不和且洽矣。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

  9、大畜之六五曰:"豶豕之牙,吉。"傳曰:物有總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視億兆之心猶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則戢,故不勞而治。其用若豶豕之牙也。豕,剛躁之物,若強制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若豶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君子法豶豕之義,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制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原。故不假刑法嚴峻,而惡自止也。且如止盜,民有欲心,見利而動,苟不知教,而迫於饑寒,雖刑殺日施,其能勝億兆利欲之心乎?聖人則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農桑之業,知廉恥之道,"雖賞之不竊"矣。

  10、"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傳曰:西南,坤方。坤之體,廣大平易。當天下之難方解,人始離艱苦,不可複以煩苛嚴急治之。當濟以寬大簡易,乃其宜也。既解其難而安平無事矣,是"無所往"也。則當修復治道,正紀剛,明法度,進複先代明王之治,是"來複"也,謂反正理也。自古聖王救難定亂,其始未暇遽爲也。既安定則爲可久可繼之治。自漢以下,亂既除,則不復有爲。姑隨時維持而已,故不能成善治,蓋不知"來複"之義也。"有攸往,夙吉。"謂尚有當解之事,則早爲之乃吉也。當解而未盡者,不早去,則將複盛。事之複生者,不早爲,則將漸大,故"夙則吉"也。

  11、夫有物必有則。父止于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爲物作則也,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

  12、兌說而能貞,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之至正至善者也。若夫"違道以幹百姓之譽"者,苟說之道,違道不順天,幹譽非應人,苟取一時之說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說於民如天地之施,感之於心而說服無斁。

  13、天下之事,不進則退,無一定之理。濟之終不進而止矣,無常止也。衰亂至矣,蓋其道已窮極也。聖人至此奈何?曰:惟聖人爲能通其變於未窮,不使至於極也。堯舜是也。故有終而無亂。

  14、爲民立君,所以養之也。養民之道,在愛其力。民力足則生養遂,生養遂則教化行而風俗美。故爲政以民力爲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書,其所興作,不時害義,固爲罪也。雖時且義必書,見勞民爲重事也。後之人君知此義,則知慎重於用民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書者,爲教之義深矣。僖公修泮宮,複閟宮,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書,二者復古興廢之大事,爲國之先務,如是而用民力,乃所當用也。人君知此義,知爲政之先後輕重矣。

  15、治身齊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建立治綱,分正百職,順天時以制事。至於創制立度,盡天下之事者,治之法也。聖人治天下之道,唯此二端而已。

  16、明道先生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

  17、爲政須要有綱紀文章。"先有司",鄉官讀法,平價,謹權衡,皆不可闕也。人各親其親,然後能不獨親其親。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18、治道亦有從本而言,亦有從事而言。從本而言,惟從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從事而言,不救則已,若須救之,必須變。大變則大益,小變則小益。

  19、唐有天下,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君臣父子夫婦。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後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不賓,權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亂。漢之治過於唐。漢大綱正,唐萬目舉。本朝大綱正,萬目亦未盡舉。

  20、教人者,養其善心而惡自消。治民者,導之敬讓而爭自息。

  21、明道先生曰:必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行周官之法度。

  22、"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天下之治亂,系乎人君仁不仁耳。離是而非,則"生於其心,必害於其政",豈待乎作之於外哉?昔者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然後天下之事可從而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諫之。然非心存焉,則一事之失,救而正之,後之失者,將不勝救矣。"格其非心",使無不正,非大人其孰能之?

  23、橫渠先生曰:道千乘之國,不及禮樂刑政,而雲"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言能如是,則法行。不能如是,則法不徒行。禮樂刑政,亦制數而已耳。

  24、法立而能守,則德可久,業可大。鄭聲佞人,能使爲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遠之。

  25、橫渠先生答范巽之書曰:朝廷以道學政術爲二事,此正自古之可憂者。巽之謂孔孟可作,將推其所得而施諸天下耶?將以其所不爲而強施之於天下與?大都君相以父母天下爲王道,不能推父母之心于百姓,謂之王道可乎?所謂父母之心,非徒見於言,必須視四海之民如己之子。設使四海之內皆爲己之子,則講治之術,必不爲秦漢之少恩,必不爲五伯之假名。巽之爲朝廷言:"人不足以適,政不足以間。"能使吾君愛天下之人如赤子,則治德必日新,人之進者必良士,帝王之道,不必改途而成,學與政不殊心而得矣。

猜你喜欢
  卷二十九(襄元年,尽四年)·孔颖达
  卷一百六 朱子三·黎靖德
  子華子卷下·子华子
  榕村语録卷十三·李光地
  尚书古文疏证卷六上·阎若璩
  第二部分·毛公
  卷十七·魏了翁
  卷三·乾隆
  原序·章世纯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四·唐慧琳
  卷一·普济
  我之佛教观·太虚
  中印之回溯与前瞻·太虚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丁亥·孙元衡

    咏柚花,用东坡喜王仲玉惠穉稚诗韵海东有嘉树,橚矗春庭阴。坐使江淮客,结想昆仑岑。素华乱香雪,绿珠纷宝林。颇闻骚雅贵,不受樵牧侵。新叶浮翠蔕,故枝攅棘针。焜煌修贡职,雕饰酬知音。况乃烟霜质,复此吴越禽。凯风温白玉,杲日

  • 甲集第十三·钱谦益

    危学士素九首【徐人歌】季子剑有秋水色,徐君见之惜不得。徐君墓上荒草寒,季子解剑挂树间。一死一生见交义,嗟哉延陵吴季子。【挽达兼善】大将忠精贯白日,诸生揽涕读哀词。天胡不陨杨行密,公恨不为张伯

  • 卷四十七·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七    宋 陈起 编余观复北窻诗稿 读柴桑集 游心太古初得句万物表平生一罇酒寂寞三迳小有琴不张弦正以知音少伊予挹残芳道心烱相照北窻清梦长山间自啼鸟吾欲问先生天濶白云杳 咏怀

  • 卷十 五代·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 五代李琪咏石砚远来柯岭外,近到玉堂间。乍琢文犹涩,新磨墨尚悭。不能濡大笔,何要别秋山。 【《文房四谱》三《砚谱》】杨焕 【太常少卿】梁宗庙乐舞辞【《旧五代史乐志》曰:「梁开平初,太祖受禅,始建宗庙

  • 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张廷玉

        ◎太祖一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

  • 读礼通考卷八十二·徐乾学

    葬考一干学案葬者藏也孝子不忍其亲之体魄暴露于地上而坎土以藏之勿使人见也孟子云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不忍见狐狸蝇蚋之患遂归反蔂梩而掩之葬埋之法盖权舆于此矣易大传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

  • 中兴小纪卷九·熊克

    宋 熊克 撰建炎四年秋七月时已除开府仪同三司吕颐浩建康府路大帅甲辰宰执拟提举太平观刘洪道为参议官上曰不可是又欲与颐浩同官赵鼎曰颐浩之来尚迟今先令洪道往池阳措置防江上乃许之因曰议者谓颐浩多引用山东人且颐

  •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陈寿

    (关羽传、张飞传、马超传、黄忠传、赵云传)关羽传,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因战乱逃亡到涿郡。刘备在家乡招集兵马,关羽和张飞担任他的护卫。刘备任平原国国相后,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所辖军队。刘备与关、

  • 刘毅传·房玄龄

    刘毅,字希乐,彭城郡沛县人。曾祖父刘距,做过广陵相。叔父刘镇,官至左光禄大夫。刘毅从小胸怀大志,不治家财产业,最初做官为州从事,桓弘召为中兵参军属。桓玄篡位,刘毅与刘裕、何无忌、魏咏之等兴兵起义,暗中谋划讨伐桓玄,刘毅讨

  • 韩凤传·李百药

    韩凤,字长鸾,昌黎人氏。父永兴,青州刺史。凤年轻时聪明,有膂力,善骑射。渐渐迁职都督。后主入东宫,年纪还小,世祖挑选了二十多个都督送进东宫命令他们侍卫,凤在其中。后主见到这批人,亲自走到他们中间,拉着凤的手说:“都督看小儿

  • 后秦姚苌传·李延寿

    姚苌字景茂,生于南安赤亭,是烧当族的后代。祖父姚柯迥,协助魏把姜维牵制在沓中,因功授予绥戎校尉、西羌都督。父亲弋仲,在晋永嘉之乱时,向东迁移到榆眉。刘曜任命弋仲为平西将军、平襄公。后来随石季龙迁到清河滠头。石勒(

  • 唐纪二十八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开元六年(戊午,718)·司马光

    唐纪二十八唐玄宗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 [1]春,正月,辛丑,突阙毗伽可汗来请和;许之。 [1]春季,正月,辛丑(初六),突阙毗伽可汗前来请求与唐和解;玄宗表示同意。 [2]广州吏民为宋立遗爱碑。 上言:“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

  • 卷四十二·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二 仪仗篇 总序 昔者轩辕氏创旗盖麾幢之容列卒伍营卫之警所以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而示天下後世以至公之制也盖人君者天下之至尊也清道而行静室而止植戟悬

  • 传第八章·王夫之

    一或问之论敖惰,足破群疑。但朱子大概说待物之理,而此传之旨,乃以发修身、齐家相因之理。则在家言家,而所谓&ldquo;泛泛然之涂人&rdquo;与夫求见之孺悲,留行之齐客,固非其类。 又&ldquo;亲爱&rdquo;以下五者,亦比类而相反。

  • 第三章 纵欲则学业无成·佚名

    如果纵欲就会学业无成周思敏说:“人生在天地之间,要成为圣贤豪杰,在于自己努力奋斗。然而必须有十分的精神,才能做成十分的事业。如果不先在年富力强之时,除去欲心,节省欲事,以便保守精神,筑好根基,那么虽然有特大的志愿,想

  • 卷二十六·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六宋 魏了翁 撰成公元年至三年【一】成公穆姜所生左疑世家误鲁世家云成公名黑肱宣公之子穆姜所生以定王十七年即位谥法安民立政曰成释例曰计公衡之年成公又非穆姜所生不知其母何氏也

  • 导  言·墨子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宗法贵族制向官僚地主制过渡的大变动时代。作为这种社会大变动的表现和结果,在当时涌现出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二: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它们在战国

  • 宋稗类钞·潘永因

    笔记集。清潘永因编。永因,字长吉,金沙(今江苏金坛)人。此书三十六卷(一作八卷)。分君范、吏治、武备、科名、鉴识、文苑、词品、神鬼、工艺、古玩等59类。广采前人笔记、野史、诗话群书,经过章节与文字上的整理而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