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
语译
道体虚无,永远处于不可名而朴质的状态。即使非常隐微,天下也没有人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着这虚无的道体,不违反万物的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人们指使,就会很均匀。
道亦然。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既已定了名称,纷争也就跟着产生,所以人便不可舍本逐末,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道对于天下人来说,就好像江海对于川谷一样,江海是百川的归宿,也是天下人的归宿;人广受其利,物备受其泽。
本章重述第二十八章的主题,保守本性,与第三十七章对照阅读,其义将更为明显。同时,本章还谈到:统治者或圣人若要保守天性,必须借重一种深获民心的神秘力量或德行方可。
从下文中,读者定不难看出“道”与“德”的不同点:道无法具体表现出来,德却可以。由此可知,道是不可知的,而德却可以预先知道。
寻找不可知的境界而停止
《庄子》之《徐无鬼》
德引人至道的纯一,智慧止于人心不可知的境界,能如此,就是最高明的了。道的纯一,是德不能到达的地步,智慧的不可知,也不是用言语可表达的。为争声名而像儒、墨那样争持下去,灾祸也就免不了。
因此,大海不拒绝向东流的河川,所以能博大深沉;圣人包容天地,恩泽满天下,百姓却不知他是谁。所以他生时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他不积财,不树名,所以又称做大德的人,会叫的狗不见得好,会说话的人也不见得聪明贤能。有心想成为伟人的吗?渴望达到伟大的人,不能成就伟大,何况有心修德的人?
世上没有比天地完备的东西,然而它到底是追求什么,才能达到最完备的境界呢?知道完备的人没有追求,没有丧失,没有抛弃,不因外物改变自己,反求自己达到无穷的妙境,因循古迹却不求行为与他们相似,而这就是伟人的德行。
在此,特别以“海不辞东流(或就下)”来解释本章最后两句话。因为,海和道一样,总趋于低处。请参看第六十六章。
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限智(不可知论或怀疑论),但承认知识本身的存在,他好几次提到可知的世界和不可知的世界等观念。所谓可知的世界,代表的是有限的知识,而最重要的宇宙真理,却是属于不可知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者所处的地位比前者高出许多。
庄子论“不知”的名言:知止
《庄子》之《养生主》《徐无鬼》《庚桑楚》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知识,那就危险了。明明知道它危险,还要拼命追求,可就更危险了。
一个人能够止于他所不知的,就达到知的极点了。
人所能知道的事物实在很少,虽然少,他还须依靠不知道的事物才能够知道天道的含义。
以我们所知的和我们不知的相比,就好像斜眼一样,不能周全。
猜你喜欢 提要·林希逸 第七章 12·辜鸿铭 卷六·高攀龙 群经补义卷二·江永 卷五·江永 卷三十五·康熙 卷二·吕祖谦 诗故卷七·朱谋玮 卷一·董鼎 卷十五·王与之 致吴稚晖先生书·太虚 杂譬喻经(支娄迦谶译)·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三卷·宝亮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四·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