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八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六

复次舍利子。略说菩萨一种圣道。谓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己无二。以自勇猛大精进力。深心摄受。不藉他缘及他开示。而自成办极大力用。能被如是坚固甲胄。而诸有情难得能得。诸新发意住菩萨乘。未得今得。又复一切难施能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亦复如是。又于波罗蜜多无能建立者。而是菩萨。于诸波罗蜜多悉能建立。以要言之。乃至广大觉悟种诸善根。无能及者。于是法行单己无二。诣菩提场坐金刚座。摧伏魔力。一刹那顷胜慧相应。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决定平等无复退转。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菩萨圣道善巧。

云何菩萨缘生善巧。谓此菩萨于昼夜中。独处宴坐发善寻伺。蕴由何起当由何力。谓由如是不如理作意。发生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及随烦恼方便集起。又复由如是法。无体无作及无主宰。谓善因恶因无记因。一切缘生。又诸有情各有分量。谓根因增上根因业因果因。有无边际究竟等因。一切集生而皆了知。此说是名缘生善巧。又复蕴灭。当云何灭。谓不如理作意灭。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而于此中得如是智。又缘生善巧者。谓一切法系属因缘之所和合。即能加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于如是等得无计度。而诸菩萨于此缘生。复能建立一切佛法及菩提相。于有尽灭应妙观察。于无尽灭摄化有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获得如是缘生善巧。

云何菩萨一切法善巧。一切法者。谓有为无为。而诸菩萨于有为无为善巧。应如是知。有为善巧者。谓身语意所有善行。观察有为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有为善巧。又有为善巧者。谓积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多。若复于胜慧波罗蜜多得无为智。于五波罗蜜多亦无弃舍。善求一切波罗蜜多。信解无漏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无为善巧。又有为善巧者。谓于有情行四摄事无所对遣。虽复摄受有情。而实摄受无我无人。于摄事善巧亦无所取。信解无为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无为善巧。又复有为善巧者。谓断诸行相续系缚。即断轮回及烦恼缚。于菩提相。有所任持相续系缚。微细方分而不集行。此说是名有为善巧。若复于空无相无愿。以智伺察善解诸法因缘。修菩提行而不取证无为。是名无为善巧。又复虽行三界。而不为三界烦恼之所系著。是名有为善巧。若以智了知出离三界。而不离三界。亦无堕落。是名无为善巧。若说一切法善巧。即一切智悉是增语。若于一切智。通达圆满无所损减。说此胜慧善巧。是即名为一切法善巧。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胜慧分。获得如是十种善巧。

佛告舍利子。云何胜慧。云何波罗蜜多。胜慧者。谓观察了知善不善法。是名胜慧。分别无量如实法门。是名胜慧。通达诸见得无碍法。是名胜慧。安住一切正愿。而实舍诸愿求。是名胜慧。离诸热恼而得轻安。是名胜慧。断诸攀缘得大法乐。是名胜慧。随义观察。是名胜慧。得住一切菩提分法。是名胜慧于相无相如实了知。是名胜慧。以智照解诸法体性。是名胜慧。超诸险难获无障碍。是名胜慧。摄受正达。是名胜慧。于诸善法使得清净。是名胜慧。断烦恼习。是名胜慧。由先修证一切善法。是名胜慧。于自然生等。而起觉悟引导远离。是名胜慧。不著三界。是名胜慧。于诸圣愿相续不断。是名胜慧。以诸无相伏除遍计。对治清净。是名胜慧。离诸闇钝。成就一切相应行地。是名胜慧。于一切智智住光明道。是名胜慧。于无明闇蔽作诸明眼。是名胜慧。如是信解得无漏眼根。是名胜慧。于眼境道超诸胜义。是名胜慧。真实出离不动调伏。是名胜慧。照智慧门无有穷尽。是名胜慧。遍一切处无有相违。是名胜慧。于解脱道而常高显。是名胜慧。离诸烦恼及障碍法。悉不共住。是名胜慧。舍利子。诸菩萨以如是胜慧。而能入解一切有情心之所趣。业行差别诸尘劳门。乃至以如是慧。于执持门。而能遍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三藐三佛陀。此说是名胜慧。而诸菩萨。于是句义一切当学。又舍利子。波罗蜜多者。谓是胜慧了知一切善不善法。名波罗蜜多。以要言之。乃至于是句义一切当学。名波罗蜜多。又复于菩萨行殊胜圆满。名波罗蜜多。一切智智圆满。名波罗蜜多。于有为无为法悉无所著。名波罗蜜多。为令觉悟轮回过失。名波罗蜜多。普能显示无尽法藏。名波罗蜜多。离诸攀缘解脱圆满。名波罗蜜多。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普令觉悟。名波罗蜜多。究竟善巧。于有情界引导一切。为令圆满无生法忍。至不退地。名波罗蜜多圆满佛刹化度有情。至菩提场除诸魔怨。获得圆满一切佛法。名波罗蜜多。又能如是建立大乘菩萨藏正法。名波罗蜜多。舍利子。而诸菩萨于正法藏。如是学已得至彼岸。是故于此大乘一切波罗蜜多。当如是学。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菩萨藏正法。受持读诵广大开示。为他人说。而能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过是生已。而得通达一切事业。二者得生圣族。三者具大名称。四者所说言辞人喜信受。五者得大富饶。六者人天爱敬。七者获转轮王。八者得生梵世。九者(梵本元阙)十者遍一切处。得菩提心无有退失。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与尼乾陀等。得不共住。二者不起我见。三者不起人见。四者不起众生见。五者不起寿者见。六者不起常见。七者不起断见。八者舍诸玩好。九者发净信心常乐出家。十者于名句文速得悟入。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正念。二者聪利。三者总持。四者胜慧。五者刹那具足。六者得宿住念。七者性少贪欲。八者性少嗔恚。九者性少愚痴。十者不为炽然三毒之所烧煮。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希有胜慧。二者轻捷胜慧。三者猛利胜慧。四者极迅速胜慧。五者广大胜慧。六者甚深胜慧。七者决择胜慧。八者无碍胜慧。九者现前得见如来。能以伽陀歌咏赞叹。十者复与如来深心问答。又复获得十种称赞功德。何等为十。一者谓能将护诸恶知识。二者解诸魔缚。三者破诸魔军。四者断诸惑染。五者于诸行中除伏憍慢。六者趣诸善道。七者向涅槃门。八者布施受施超诸轮转。九者于菩萨道一切随学。十者随顺诸佛一切教敕。舍利子。于菩萨藏正法。应当受持读诵广大开示。为他人说。悉获如是称赞功德。尔时世尊。欲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诸有大智者善了文句义

持此经中王获无量胜慧

彼比丘法师常行是法施

持此经中王最胜生欢喜

为诸听法者宣说如是法

持此经中王获叹美功德

得是胜慧已于法无损减

复于胜念力能演无上句

善说法要者常赞佛教敕

持此经中王多闻常具足

闻已受持者不著于文字

随义常观察增长佛智慧

由智慧无边深达胜义谛

宣布诣十方闻是获称赞

又令贪恚痴由斯皆渐少

最上清净心闻是获称赞

受用资具中称量如实义

晓了非真实舍家求解脱

乐住空闲处闻法常无厌

咨问世尊所法施无有吝

令智慧增长清白无减失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舍利子。此诸菩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名四种。云何布施。谓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云何爱语。谓于闻法者出柔顺语。云何利行。谓于自他意乐圆满。云何同事。谓于是智起功德想。摄受有情安住是法。又布施者。谓于一切来求丐者意极清净。爱语者。断诸合集。利行者。使无退屈。同事者。回向大乘。又布施者。随转大慈心无遗惜。爱语者。随心喜舍。利行者。为诸有情身心勇悍被大甲胄。同事者。心舍高下向一切智。又布施者。如法追求舍诸资具。爱语者。导以正法。利行者。自利利他悉起平等。同事者。利诸有情。咸共发起一切智心。又布施者。自舍一切若内外法。爱语者。于诸法行功德智慧善权称赞。利行者。弃自所利随转利他。同事者。成熟菩提。譬彼掌中庵摩勒果。普施一切得无怯弱。

复次舍利子。法施者。谓如其所闻为他人说。爱语者。谓正开示无所希望。利行者。为他演说不生疲厌。同事者。于一切智。乐甚深法心无弃舍。又法施者。于来听法者说无散乱。爱语者。远至他方演说诸法。利行者。为法义故于诸法师。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乃至以身覆护一切给侍。同事者。为令薰习安住种性。又法施者。于诸施中无有过上。爱语者。分别义利。利行者。谓随于义不随文句。同事者。为令圆满一切佛法。又布施者。是即布施波罗蜜多。爱语者。是即持戒忍辱波罗蜜多。利行者。是即精进波罗蜜多。同事者。是即禅定胜慧波罗蜜多。又布施者。是即最初发心菩萨。爱语者。是即行胜解行菩萨。利行者。是即不退转地菩萨。同事者是即一生补处菩萨。又布施者。是即住菩提根。爱语者。是即长菩提芽。利行者。是即开菩提花。同事者。是即结菩提果。

舍利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长夜中。以四摄事摄受有情。于菩提行诸波罗蜜多而能随转。于此复有无量无边诸摄事等。

尔时佛告舍利子。彼大蕴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为精进行太子。于菩提道悉正开示。及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所称赞。时精进行太子。于彼佛所。得闻如是菩提正道。及闻三世诸佛世尊之所称赞。快得善利发大欢喜。复于彼佛及诸大声闻众。于九十九俱胝岁。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舍利子。彼大蕴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即时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八

猜你喜欢
  中国人用中国法之自救·太虚
  卷第六十五·佚名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印光
  [第一品]根双论·佚名
  现证品第四·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世亲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圆晖
  ○净修三业第三·玄觉
  卷第一百九十五·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三卷·一行
  卷十六·赞宁
  卷十·野竹福慧
  卷三·佚名
  佛学院院董会略史·太虚
  卷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宁南诗草自序·连横

    甲寅冬,余归自北京,仍居宁南。宁南者,郑氏东都之一隅也。自吾始祖卜居于是,迨余已七世矣。乙未之后,余家被毁,而余亦飘泊四方,不复有故里钓游之乐。今更远隔重洋,遁迹明圣,山色湖光,徘徊几席;而落日荒涛,时萦梦寐,登高南望,不知涕泪

  • 卷六十四·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六十四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张以诚【一首】以诚字君一松江华亭人万厯辛丑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升右中允终右谕德有酌春堂集赠萧大将军移镇渔阳鸣沙城北接云中千里飞狐一道通十万健儿齐上马旌旗猎猎

  • 卷五百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九李羣玉新荷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隂巳蔽鱼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疎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初月二首灧灩流光浅娟娟泛露【一作雾】轻云间龙爪落帘上玉钩明桂树枝犹小仙人影未

  • 卷第二百七十三·胡三省

    后唐纪二〔起阏逢涒滩(甲申),尽旃蒙作噩(乙酉)十月,凡一年有奇。〕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中同光二年〔(甲申、九二四)〕1春,正月,甲辰,幽州奏契丹入寇,至瓦桥。〔李存审奏也。〕以天平军节度使李嗣源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陕州留后霍彦

  • 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梁启超

    荆公以孝友着闻于时,其家庭,实可为家庭之模范者也。公十七而孤,逮事王母者且十年,其王母永安县君谢氏,曾子固铭其墓,见南丰集。其父都官公名益字损之,公自有先大夫述,见集中。其母仁寿县太君吴氏,子固亦铭其墓,见南丰集。兄弟七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四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再行严搜徐首发沈成濯家并访查其更名情节·佚名

    五四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再行严搜徐首发沈成濯家并访查其更名情节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署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据萨载等奏接奉谕旨,将徐述夔之孙

  • ●弘光实录钞卷四·佚名

    三月甲申朔,虞廷陛补吏科左给事。礼部印被盗。辛卯,马士英晋太保,王铎晋少傅。改铸印信,不称南京。甲午,使阉人乔尚监两淮盐课。丙申,会审太子真伪。先是正月内,鸿胪寺少卿高梦箕一奴穆虎自北至,同一少年,密谓梦箕曰:『此先帝东

  • 卷七·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词林典故卷七题名上职官之有题名非独以志荣遇盖将因名核实俾知官之以人重也翰林自唐宋已来诸家记载间着题名一表而前後散见时有阙遗率难彚録洪惟昭代人文炳蔚馆职增荣若掌院若教习其师率也若讲官若内直其

  • 金纯传·张廷玉

    金纯,字德修,泗州人。洪武年间国子监生,因吏部尚书杜泽的推荐,被授予吏部文选司郎中。三十一年(1398),他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成祖即位后,因蹇义的推荐,把他召回任刑部右侍郎。当时将营建北京,命他到湖广采木。永乐七年(140

  • 卷二·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二      明 黄佐 撰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五年十二月戊午仿宋制置殿阁学士以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文华殿亦

  • 亲王仪仗·朱元璋

    令旗一对 清道二对 幰弩一张 白泽旗一对 戟一十对 矟一十对 弓箭二十副刀盾一十对 绛引幡一对掆鼓二面金钲二面 金鼓旗二面 花匡鼓二十四面画角一十二枝 板一串笛二管 锣二面节一把 夹矟一对 告止幡一对传教幡一

  • 卷十五·陈天祥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辨疑卷十五    元 陈天祥 撰中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眀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注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

  • 第四章 26·辜鸿铭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说:“在为国君效力的时候,如果不断地指出国君的错误,必然导致遭到羞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朋友,这样必定会同朋友疏远。”

  • 卷二十六·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六【戊靈王戌九年】十年【晉悼十年齊靈十九年衛獻十四年蔡景二十九年鄭簡三年曹成十五年陳哀六年?孝四年宋平十三年秦景十四年楚共二十八年吳壽夢二

  • 第五 飞箝 3·王诩

    【原文】将欲用之于天下①,必度权量能。见②天时之盛衰,制③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④之一一交一一孰亲孰疏、孰一爱一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⑤,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 卷第十二·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二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缘品第五善缘方便善缘解有缘方便。圣忍非智有缘方便。圣智非忍有缘方便。受问答因俱生法若因此有此。若无因无此。若此生有此生。若此灭有此灭。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