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致知第三卷

  1、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較古人之是非,猶不持權衡而酌輕重。竭其目力,勞其心智,雖使時中,亦古人所謂"億則屢中",君子不貴也。

  2、伊川先生答門人曰:孔孟之門,豈皆賢人,固多衆人。以衆人觀聖賢,弗識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師,是故求而後得。今諸君於頤言才不合則置不復思,所以終異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3、伊川先生答橫渠先生曰: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願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自當條暢。

  4、欲知得與不得,於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嘗有人言,比因學道,思慮心虛曰:人之血氣,固有虛實。疾病之來,聖賢所不免。然未聞自古聖賢,因學而致心疾者。

  5、今日雜信鬼怪異說者,只是不先燭理。若于事上一一理會,則有甚盡期。須只于學上理會。

  6、學原於思。

  7、所謂"日月至焉",與久而不息者,所見規模雖略相似,其意味氣象迥別。須潛心默識,玩索久之,庶幾自得。學者不學聖人則已,欲學之,須熟玩味聖人之氣象,不可只于名上理會。如此只是講論文字。

  8、問:忠信進德之事,固可勉強,然致知甚難。伊川先生曰:學者固當勉強,然須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覰卻堯,學他行事。無堯許多聰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動容周旋中禮?如子所言,是篤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誠意,是躐等也。勉強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燭理明,自然樂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順理事,本亦不難,但爲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難也。知有多少般數,煞有深淺。學者須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將去也。某年二十時,解釋經義,與今無異,然思今日覺得意味與少時自別。

  9、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只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只格一物便通衆理,雖顔子亦不敢如此道。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10、思曰睿,思慮久後,睿自然生。若於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於這裏蔽著,雖強思亦不通也。

  11、問:人有志於學,然知識蔽固,力量不至,則如之何?曰:只是致知,若知識明,則力量自進。

  12、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物我一理,才明彼,

  即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

  又問:致知先求諸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於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

  13、"思曰睿,睿作聖。"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溷濁,久自明快。

  14、問:如何是近思?曰:以類而推。

  15、學者先要會疑。

  16、橫渠先生答范巽之曰:所訪物怪神奸,此非難語,顧語未必信耳。孟子所論"知性知天",學至於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諭,亦不待語而後知。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爲異端所劫,進進不已,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勝矣!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以不可知,則學爲疑擾,知爲物昏。交來無間,卒無以自存,而溺於怪妄必矣。

  17、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言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爲己任",不以苟知爲得,必以了悟爲聞,因有是說。

  18、義理之學,亦須深沈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

  19、學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顔子未至於聖人處,猶是心粗。

  20、博學于文者,只要得"習坎心亨"。蓋人經歷險阻艱難,然後其心亨通。

  21、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不思則還塞之矣。更須得朋友之助。一日間朋友論著,則一日間意思差別。須日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進也。

  22、凡致思到說不得處,始復審思明辨,乃爲善學也。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遂已,更不復求。

  23、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24、學者要自得。《六經》浩眇,乍來難盡曉。且見得路徑後,各自立得一個門庭,

  歸而求之可矣。

  25、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見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謂也。

  或曰:聖人之言,恐不可以淺近看他。曰:聖人之言,自有近處,自有深遠處。如近處怎生強要鑿,教深遠得?揚子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頤與改之曰:聖人之言,其遠如天,其近如地。

  26、學者不泥文義者,又全背卻遠去。理會文義者,又滯泥不通。如子濯孺子爲將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師之意,人須就上面理會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萬章問舜完廩浚井事,孟子只答他大意,人須要理會浚井如何出得來,完廩又怎生下得來。若此之學,徒費心力。

  27、凡觀書不可以相類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當觀其文勢上下之意,如"充實之謂美",與《詩》之"美"不同。

  28、問:瑩中嘗愛文中子:"或問學易,子曰:終日乾乾可也。"此語最盡。文王所以聖,亦只是個不已。先生曰:凡說經義,如只管節節推上去,可知是盡。夫"終日乾乾",未盡得易。據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若謂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漸漸推去,自然是盡。只是理不如此。

  2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體如此,這裏須是自見得。張繹曰:此便是無窮。先生曰:固是道無窮,然怎生一個無窮,便道了得他?

  30、今人不會讀書。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須是未讀詩時,不達於政,不能專對。既讀詩後,便達於政,能專對四方,始是讀詩。"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須是未讀詩時如面牆,到讀了後便不面牆,方是有驗。大抵讀書只此便是法。如讀《論語》,舊時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後來又只是這個人,便是不曾讀也。

  31、凡看文字,如七年、一世、百年之事,皆當思其如何作爲,乃有益。

  32、凡解經,不同無害,但緊要處不可不同爾。

  33、淳處到,問爲學之方。先生曰:公要知爲學,須是讀書。書不必多看,要知其約。多看而不知其約,書肆耳。頤緣少時讀書貪多,如今多忘了。須是將聖人言語玩味,入心記著,然後力去行之,自有所得。

  34、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其他莫如《語》《孟》。

  35、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論》《孟》如丈尺衡量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36、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若能于《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37、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將聖人之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38、《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39、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爲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40、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爲?"

  41、《論語》《孟子》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寫先儒錯會處,卻待與整理過。

  42、問:且將《語》《孟》緊要處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終不浹洽。蓋吾道非如釋氏,一見了便從空寂去。

  43、"興於詩"者,吟詠性情,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之氣象。

  44、謝顯道雲:明道先生善言詩,他又渾不曾章解句釋,但優遊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思之切矣。終曰:"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歸於正也。

  45、明道先生曰:學者不可以不看詩,看詩便使人長一格價。

  46、"不以文害辭"。文,文字之文。舉一字則是文,成句是辭。詩爲解一字不行,卻遷就他。如說"有周不顯",自是作文當如此。

  47、看書須要見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堯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48、中庸之書,是孔門傳授,成於子思、孟子。其書雖是雜記,更不分精粗,一袞說了。今人語道,多說高,便遺卻卑。說本,便遺卻末。

  49、伊川先生《易傳·序》曰:易,變異也,隨時變異以從道也。其爲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物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

  50、伊川先生答張閎中書曰: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覬有少進爾。來書雲:"易之義,本起於數。"謂義起於數則非也。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數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

  51、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

  52、大畜初二,乾體剛健,而不足以進。四五陰柔而能止。時之盛衰,勢之強弱,學易者所宜深識也。

  53、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爲美。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爲過。中常重于正也,蓋中則不違於正,正不必中也。天下之理末善於中,於九二六五可見。

  54、問: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義。先生雲:亦不妨,只看如何用,當儲貳則做儲貳使。九四近君,便作儲貳,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執一事,則三百八十四卦,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

  55、看易且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自有聖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衆人自有衆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因問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處否,先生曰:是何無用?如"厚德載物",人君安可不用?

  56、易中只是言反復往來上下。

  57、作易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微物。

  58、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鑿。若念得不熟,與上添一德,亦不覺多。就上減一德,亦不覺少。譬如不識此兀子,若減一隻腳,亦不知是少。若添一隻,亦不知是多。若識,則自添減不得也。

  59、遊定夫問伊川"陰陽不測之謂神",伊川曰:賢是疑了問?是揀難底問?

  60、伊川以《易傳》示門人曰:只說得七分,後人更須自體究。

  61、伊川先生《春秋傳·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叠興,三重既備,子醜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隨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爲而已。事之繆,秦至以建亥爲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複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於是作《春秋》爲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著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曰:"遊夏不能贊一辭。"辭不待贊也,言不能與於斯耳。斯道也,惟顔子嘗聞之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准的也。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爲難知也。或抑或縱,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衆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遊涵泳,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明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則三代可複也。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奧,庶幾學者得其門而入矣。

  62、詩書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詩書如藥方,春秋如用藥治病。聖人之用,全在此書,所謂"不如載之行事,深切著明"者也。有重疊言者,如征伐盟會之類。蓋欲成書,勢須如此。不可事事各求異義,但一字有異,或上下文異,則義須別。

  63、《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律令唯言其法,至於斷例,則始見其法之用也。

  64、學《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見於此。此亦窮理之要。然他經豈不可以窮理?但他經論其義,《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較著,故窮理爲要。嘗語學者,且先讀《論語》《孟子》,更讀一經,然後看《春秋》。先識得個義理,方可看《春秋》。《春秋》以何爲准?無如《中庸》。欲知《中庸》,無如"權",須是時而爲中。若以手足胼胝,閉戶不出,二者之間取中,便不是中。若當手足胼胝,則於此爲中。當閉戶不出,則於此爲中。權之爲言,秤錘之義也。何物爲權?義也,時也。只是說得到義,義以上更難說,在人自看如何。

  65、《春秋》傳爲按,經爲斷。

  66、凡讀史不徒要記事迹,須要識其治亂安危興廢存亡之理。且如讀《高帝紀》,便須識得漢家四百年終始治亂當如何。是亦學也。

  67、先生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後卻看。有不合處,又更精思。其間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今人只見成者便以爲是,敗者便以爲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敗者煞有是底。

  68、讀史須見聖賢所存治亂之機,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

  69、元祐中,客有見伊川者,幾案間無他書,惟印行《唐鑒》一部。先生曰:近方見此書,三代以後無此議論。

  70、橫渠先生曰:序卦不可謂非聖人之緼。今欲安置一物,猶求審處,況聖人之于易?其間雖無極至精義,大概皆有意思。觀聖人之書,須遍佈細密如是。大匠豈以一斧可知哉!

  71、天官之職,須襟懷洪大,方得看。蓋其規模至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窮究,湊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釋氏錙銖天地,可謂至大,然不嘗爲大,則爲事不得。若畀之一錢,則必亂矣。又曰:太宰之職難看。蓋無許大心胸包羅,記得此,複忘彼。其混混天下之事,當如捕龍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職也。

  72、古人能知詩者惟孟子,爲其以意逆志也。夫詩人之志至平易,不必爲艱險求之。今以艱險求詩,則已喪其本心,何由見詩人之志?

  73、《尚書》難看,蓋難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義,則無難也。

  74、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精義。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

  75、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貫通得大原後,書亦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新益,則學進矣。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76、《六經》須迴圈理會。義理盡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別。

  77、如《中庸》文字輩,直須句句理會過,使其言互相發明。

  78、《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自作。惟孟子能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其說多鑿。

猜你喜欢
  周书·文侯之命·佚名
  卷五·班固
  卷八·江永
  卷二十·严虞惇
  卷五·吕祖谦
  卷二十·陈启源
  缁衣集传卷二·黄道周
  卷十三·乾隆
  襄公·襄公三十一年·左丘明
  崇礼第三十七·桓宽
  卷三十·佚名
  如来品第十三·佚名
  散华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太虚
  答李子宽问·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四章 西来遇魔·屠隆

    〔净扮小魔王领众上〕生平欲怒逞豪雄。貌似修罗气吐虹。一与诸天鏖战后。至今拥众住魔宫。自家小魔王之神是也。在三界称雄。住七宝宫殿。聚百万之鬼兵。抗衡上帝。乘五行之败气。蛊毒生灵。赤脸獠牙。盛列前队。花容

  • 卷四百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六驴类【附骡】七言古雪中骑驴访某道人于观追忆曩日栖霞之约【眀】徐 渭昨日雪深驴没蹄今日雪深驴可骑此时去访杨道士青天犹压杨花垂太平门外虽多景莫妙梅花水清冷栖霞有约不得

  • 卷五·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五左赞善赵执信撰鼓枻集别兴对酒不辞饮浣此湖海襟请看石上泉中有万里心我性爱烟水乘秋恣所寻三江连五岭浪漫问知音泰山下作昨行泰山东白云蓊天门但疑霄汉近岂谓冈峦尊今晨路南转北面朝丈人秋风生

  •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班固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

  •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司马光

      起玄黓困敦(壬子),盡上章涒灘(庚申),凡九年。   孝靈皇帝熹平元年(壬子、一七二年)   春,正月,車駕上原陵。司徒掾陳留蔡邕曰:「吾聞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禮,始謂可損;今見威儀,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惻隱,不易奪也。禮

  • ●卷第七·胡三省

    【秦纪二】起阏逢阉茂,尽玄黓执徐,凡十九年。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二二七年)①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韦昭曰:九宾,周礼九仪也,谓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也。史记正

  • 竹书统笺卷四·徐文靖

    帝泄【笺按夏本纪帝芒崩子帝泄立】元年辛未帝即位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笺按子亥迁殷见世本据竹书则子亥为防子迁殷在夏后帝芬三十三年至是三十八年矣山海经困民之国有人曰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

  • 卷之三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请变通船政书(二)·丁曰健

    窃道厂承办师船,前请将积压船只拨分府厂,并责成营员依限驾交,及将开港垫费分年捐补各缘由,由司核议,详蒙据情具奏,抄摺行知;并粘发清单,饬即谨遵办理等因。伏查摺单内开:“带办兵船共十三只,内济九、波五、定

  • 范绍传·魏收

    范绍,字始孙,敦煌龙勒人。少年聪敏。年十二,父命学习,师从崔光。因父亲去世废弃学业,母亲又告诫他说:“你父亲去世那天,令你远就崔生,希望你有所成就。而今已过丧期,你应遵照父亲成命。”孙绍又去赴学。太和初年,范绍充任太学生

  • 第72章·老子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2)。夫唯弗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题解】张松如说:“老子正告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无狎其所居,无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史记》记载,孟子(公元前371?一前289?年)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稷

  • 致王晓西居士函(二通)·太虚

    一晓西居士并转汉藏教理院董事会公鉴:今得满智师来信,可以回渝办院事,但询件颇多。鄙意可请为汉文佛学主讲法师,每月月薪三十元。但由再请助讲一人,事务僧二三人,即可先开办汉文班。如康格西已请来,即汉藏同时开办可者,希即迳

  • 卷第六十一·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菩萨众会。 大文第七尔时普贤下普贤开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李通玄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述邈矣旷古太素为混沌之先存而不论道为一生之始洪儒之子浴归沂水之滨周圣孔明乐在先王之道安有得於太空之量现法界於一尘之中耘除始终蔑彼生灭太虚不能齐量无为犹是假名常用

  • 驴皮记·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巴尔扎克著。作于1831年。出身破落贵族的青年拉法埃尔,本想用诚实写作的方法在生活中找到出路。后结识了巴黎最时髦的女人福多拉,陷入情网而又遭遗弃,于是变得沉沦、放荡起来。正在这时,他偶然得到近东古国

  • 风雨像生货郎旦·佚名

    简名《货郎旦》。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旦本。剧写李彦和娶妓女张玉娥为妾,玉娥不贤,竟将彦和之妻气死。玉娥与其奸夫魏邦彦合谋,盗了彦和的财产,烧了他的房舍,又将彦和及其家人骗至河边,推彦和于河中,彦和后得救;正勒

  • 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佚名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载:《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斯坦因劫经录1635。终南山僧慧观撰序,招庆省登著。题记沙州三界寺沙门道真记。斯1635号卷是斯坦因盗去的敦煌写本之一,现存大英博物馆。该卷名《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