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崇礼第三十七

【题解】

本篇就接待少数民族客人的礼节问题,展开辩论。贤良认为“王者崇礼施德,上仁义而贱怪力”。“喻德示威,惟贤臣良相,不在犬马珍怪”。大夫以为“列羽旄,陈戌马,所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广远、明盛德,远国莫不至”。

大夫曰:饰几杖,修樽俎,为宾,非为主也。炫耀奇怪,所以陈四夷,非为民也。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故列羽旄,陈戎马,所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广远、明盛德,远国莫不至也。

【注释】

几杖:古时敬老的物品。几,凭依的小桌;杖,拐杖。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陈四夷:即摆给四方少数民族的人看。陈,摆列。

倡优:这里指音乐戏剧。奇变:即今天的杂技魔术。

羽:雉鸡尾。古代用它装饰旌旗。羽旄,这里指仪仗。

“所”字原无,今据上下文例补。

【译文】

大夫说:装饰几杖,摆设樽俎,是为了招待宾客,而不是为了主人。炫耀奇珍异宝,是摆给四方民族看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百姓。百姓家里来了客人,还用音乐戏剧和杂技魔术来招待,何况朝廷呢?所以,摆列出仪杖,陈列军马,是为了显示威武;展出奇兽珍禽,是表示朝廷关怀远方的部族,表明朝廷的英明德政,以致远方的国家都来朝拜。

贤良曰:王者崇礼施德,上仁义而贱怪力,故圣人绝而不言(1)。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不可弃也(2)。”今万方绝国之君奉贽献者(3),怀天子之盛德,而欲观中国之礼仪。故设明堂、辟雍以示之(4),杨干戚(5),昭雅、颂以风之(6)。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7),奇虫不畜之兽,角抵诸戏(8),炫耀之物陈夸之,殆与周公之待远方殊(9)。昔周公处谦以卑士,执礼以治天下(10),辞越裳之贽(11),见恭让之礼也(12);既,与入文王之庙,是见大孝之礼也。目睹威仪干戚之容,耳听清歌雅、颂之声,心充至德,欣然以归。此四夷所以慕义内附,非重译狄鞮来观猛兽熊罴也(13)。夫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骡驴馲驼,北狄之常畜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南越以孔雀珥门户(14),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今贵人之所贱,珍人之所饶,非所以厚中国,明盛德也。隋、和,世之名宝也(15),而不能安危存亡。故喻德示威,惟贤臣良相,不在犬马珍怪。是以圣王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昔晏子修之樽俎之间,而折冲乎千里;不能者,虽隋、和满箧无益于存亡。

【注释】

(1)《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绝而不言:就是不语的意思。

(2)《论语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又《子路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里是把两处文字合并引用。

(3)万方:多方,表示众多。绝国:极远的国家。贽(zh@):古代外国君长初次朝见本国君长所送的礼物。奉贽献,就是进贡的意思。

(4)明堂:古代天子朝见诸侯的地方。也可以用来举行颁奖、养老、教学、选士等之用。辟雍:周代设立的高等学府的名称。后来做为高等学府的称呼。

(5)扬干戚:古代一种手拿兵器的舞蹈。扬,飞扬,引申为舞。干,盾。戚,斧。

(6)风:教化,感化。

(7)“乃”下原无“以”字,今据《治要》引补。

(8)角抵:古代二人互相角斗的技艺。

(9)殆:句首语气词。大概、恐怕的意思。

(10)此句原作“执礼以治下天下”。卢文弨曰:“上‘下’字衍。”今据卢说删上“下”字。

(11)越裳: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南方。周成王时,越裳国曾派使者来中国。

(12)“也”字原无。今据王先谦说订补。

(13)狄鞮(d9):古代对翻译西方民族语言人的称呼。见《礼记王制篇》。

(14)珥(7r):本指古代女子耳朵上的玉制装饰品,这里是装饰的意思。

(15)“世”字原无。今据王先谦说校补。

【译文】

贤良说: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崇尚礼义,施行恩德,重视仁义而鄙视怪异、暴力,所以孔子从来不谈这些。孔子说:“说话要诚实信用,行动要庄重严肃,即使到蛮、貊那样的地方,也是不能丢弃的。”现在四面八方很偏远的地区的君主都带着礼物来进贡,是被皇上的圣德所感动,而想看看我们的礼仪。所以应该设置明堂、辟雍给他们看,跳起干戚舞蹈,演唱雅、颂歌曲来感化他们。今天却拿那些只供玩赏、没有实用的东西,奇异而不易喂养的动物,摔跤之类的游戏和光彩夺目的物品,陈列出来夸耀自己,这恐怕和周公对待远方客人的方式不一样。过去周公谦虚地对待地位低下的人,用周礼来治理天下,自己不收越裳的进见礼,表现出恭让的礼仪;行礼完毕后,将礼品供献到文王的祠堂里,这是要他们见到大孝的礼节啊。来宾亲眼看到干戚舞的盛容,耳听清新的雅、颂歌声,心中充满了圣德,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就是四方的民族之所以仰慕仁义而亲近归附的原因,并不是经过反复翻译来看猛鲁熊罴的。犀牛、大象和老虎,南方多的是;骡、驴、骆驼,是北方常见的牲畜。内地很稀罕,而外族人却认为很平常。两广人用孔雀的翠羽来装饰门户,昆仑山附近的人,用玉石来投掷乌鸦、喜鹊。现在看重人家不稀罕的东西,把别人平常的东西当作宝贝,这不是热爱汉朝以表明朝廷的盛德。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都是世间有名的宝贝,但对国家的安危存亡没有什么帮助。所以,要想显示国家的盛德和威望,只有贤臣良相,并不在于狗马之类的珍禽异兽。因之圣明的帝王把贤人作为宝贝,不把珠玉当宝贝。过去晏子在宴会上讲究礼义,使千里之外的晋军退却;没有能耐的人,就是有满箱子隋侯珠、和氏璧,对国家的存亡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大夫曰:晏子相齐三君,崔、庆无道,劫其君,乱其国,灵公国围;庄公弑死;景公之时,晋人来改,取垂都,举临淄,边邑削,城郭焚,宫室隳,宝器尽,何冲之所能折乎?由此观之,贤良所言,贤人为宝,则损益无轻重也。

【注释】

三君;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

崔、庆:即崔杼、庆封。见《殊路篇》注释。

国,原误作“同”,今据张敦仁、杨沂孙说校改,灵公国围:公元前555年,晋国大将中行献子伐齐,占领齐国大片领土,齐灵公被围困在国都临淄。

庄公弑死:此处指崔杼杀齐庄公。

景公之时,晋人来攻:齐景公在位时,公元前548年,晋国派兵伐齐,打到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县西南部)。

垂都:边境的城市。

宝器:国家珍贵的东西。

【译文】

大夫说:晏子曾经辅助了齐国的三个君主,可是崔杼、庆封作乱,劫持了君主,搅乱了国家,齐灵公执政时,国都被晋军包围;齐庄公被臣子杀了;景公即位后,晋军又来攻打,边境的城镇被夺走,临淄被攻入,疆土被削割,城市被烧毁,宫室遭破坏,珍宝被掠空,晏子又能抵御什么敌人呢?由此看来,你们所说的只有贤人是宝贝,其实对国家的损益是无足轻重的了。

贤良曰:管仲去鲁入齐,齐霸鲁削,非持其众而归齐也。伍子胥挟弓干阖闾,破楚入郢,非负其兵而适吴也。故贤者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侧席;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夫贤臣所在,辟除开塞者亦远矣。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士,边境为之不害”也。

【注释】

管仲去鲁入齐事,见《复古篇》注释。

“持”原作“恃”,今据明初本、华氏活字本、撄宁斋钞本校改。

《公羊传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闾。”干,求助。子玉:又叫“得臣”,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侧席:忧虑不安。

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夫。《说苑尊贤篇》:“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臣”上原脱“贤”字,今据王先谦说校补。

辟除开塞:解除灾难,开辟疆土。

《淮南子说山篇》:“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采。”《汉书盖宽饶传》:“郑昌上书颂宽饶曰:‘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这里说出自《春秋》,当是今文家的传说。汉人引传,往往冠以本经的名称,这是当时的通例。

【译文】

贤良说:管仲离开鲁国到齐国,齐国成了霸主,而鲁国却削弱了,可他并没有带着很多人到齐国啊。伍子胥带了一张弓求助于吴王阖闾,后来攻破楚国,打进了楚国的都城郢,他也并没有带着军队到吴国去。所以,有贤人在,国家强盛,贤人不在,国家衰弱。楚有名将子玉,晋文公就忧心忡忡;虞国有宫之奇当大夫,晋献公就不能安心睡觉。国家有贤臣,就能长久地解除灾难,开辟疆土。所以《春秋》上说:“山中有虎豹,野菜就没有人去采;国家有贤士,边境就不会受到敌人的侵拢。”

猜你喜欢
  顺鼓篇第四十六·王充
  世兵第十二·鹖冠子
  识通第十·桓谭
  卷九四·邱濬
  君子易事而难悦·孔子
  春秋属辞比事记卷三·毛奇龄
  卷三十一·湛若水
  卷十三·林之奇
  卷十四·李光坡
  《大学问》原文·王守仁
  言语品法句经第八(十有二章)·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一·智旭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三·宗喀巴
  佛寺管理条例之建议·太虚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九·彭定求

        卷439_1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窦七校书】白居易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   地远穷江界,天低极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渐觉乡原异,深知土产殊

  • 列传第八·刘昫

    ○唐俭 长孙顺德 刘弘基 殷峤 刘政会 柴绍  平阳公主 马三宝附 武士?  长兄士棱 次兄士逸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北齐尚书左仆射邕之孙也。父鉴,隋戎州刺史。俭落拓不拘规检,然事亲颇以孝闻。初,鉴与高祖有旧,同

  • 前 言·杨仲良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南宋杨仲良编。杨氏究竟担任过什么官,何处人氏,遍检史籍,仍无所获。据理宗宝祐中担任吉州白鹭书院山长的欧阳守道为本书作的序言,可知此书在宝祐元年谢克家任吉州知州时就已经有了

  • 雍正上谕 二、曾静痛心疾首地说:“我这过去的禽兽,·雍正

      【原文】  上谕:曾静悖乱凶顽,张为幻,从束狡恶狂肆之徒,未有其比。宜若性与人殊,不可化诲。乃今悔悟,从前为邪说流言所蛊惑,痛心疾首,历历吐供,自称“向为禽兽,今转人胎”等语。可见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亦无物不可化诲。圣人

  • 卷之七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八十三·佚名

      顺治十一年。甲午。夏四月。庚申朔。享太庙。遣贝子吴达海行礼。  ○户科都给事中杜笃祜条奏、清厘关弊四事。一裁吏役。一查税票。一关差回避原籍。一批文核对限期下所司议  ○辛酉。朝鲜国王李淏遣陪臣朱

  • 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廖道南

    (明)黄佐 廖道南 撰宸翰圣祖尝出御制诗文以示词臣太子正字桂彦良即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詹同私戒之上闻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又尝出御制勑使彦良指摘彦良受命尽言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御注尚书洪范

  •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前109)·司马光

    汉纪十三汉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 [1]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 [1]冬季,十月,汉武帝巡幸至雍,祭祀于五;回长安后,祭祀泰一神,并叩拜“德星”。 [2]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

  • 三传辨疑卷九·程端学

      僖公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左氏曰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而告人

  • 卷二十一·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十一  元 刘因 撰【阙】

  • 卷六·郑玉

    <经部,春秋类,春秋阙疑>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六      元 郑玉 撰庄公 公名同桓公之子庄王四年即位諡法胜敌克乱曰庄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夫人孙于齐 公羊氏曰孙犹逊也内讳奔谓之孙夫人何以不称氏与弑公也

  • 卷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周易兼义下经夬第五存旧周易下经夬第五王弼注【古本足利本】谨按足利写本三通二通上下经彖象文言耳无系辞等一通有系辞等而逸夬至未济云夬考异古本注【彖

  • 法海观澜卷第三(目录)·智旭

    【禅观要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圆觉经(一卷)维摩经(三卷)华严合论(四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宗镜录(一百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续传灯录(三十六卷)传法正宗记(十卷)宗门

  •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二·丈雪通醉

    嗣法門人徹巖等編住浙江嘉兴府青莲禅院上堂。拈香祝聖畢,乃云:「鎮夜滂沱擊曉煙,雲雷相送到青蓮,偶然雨歇晴初出,獨露長長一箇天。且南湖十頃煙雨,樓孤星象潛,輝日浮水面。者箇境界,便是諸公不動腳跟親見本來面目底時候也。秖

  • 海槎余录·顾岕

    笔记。明顾岕著。一卷。兹编系著者于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官儋州时所录见闻。自序云:“儋耳孤悬海岛,非宦游者不能涉,涉必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黎獠之冥顽无法,为兹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难其终也。余自嘉靖龙飞,

  • 数理精蕴·佚名

    五十三卷,题清圣祖御撰。康熙五十一年下诏开蒙养斋,令梅文鼎之孙梅瑴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修《律历渊源》。历时十年成书,计有《历象考成》四十二卷、《律吕正义》五卷、《数理精蕴》五十三卷。该书是梅瑴成等人

  • 太清中黄真经·佚名

    道家气功著作。亦称《中黄经》,又名 《胎藏论》、《胎藏中黄经》。原题九仙君撰、中黄真人注。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中黄经》二卷,《通志·道家》作九仙君撰《中黄经》一卷。《云笈七签》卷十三全文收载,与

  • 五字陀罗尼颂·佚名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略出修行五字真言秘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