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72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2)。夫唯弗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

【题解】

张松如说:“老子正告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一味凭仗恐怖手段,最后就一定会召来大恐怖的报复。只有理想中的‘圣人’才懂得这层道理,他不阻塞人民,因而不为人民所阻塞。圣人都是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显示,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我抬高。这样他对人民就‘无狎’、‘无厌’,而不逞威。”

注释:

(1)傅、范如此。河上无“则”字。王弼无“矣”字。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甲本,上句“民之不”三字及下句“大畏将至”四字均损掩,只断续残留“民畏则矣”四字。敦煌六朝写本,两“威”字亦均作“畏”,无“则”字,有“矣”字。焦竑《老子翼》:“威、畏古通用。人不畏其所当畏,则大可畏者至矣。”

开元、龙兴碑及御注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民”作“人”,盖避唐讳也。奚侗说:“此云威即谓可畏之事,如刑罚兵戎之属。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乐业,而祸乱由兹起,则大可畏者至矣。此为治天下者垂戒,非为凡人言也。”

(2)王弼、傅奕、范应元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两“无”字作“毋”。“狎”字,甲本作“闸”,乙本作。河上及诸唐本宋本等,“狎”字多作“狭”。严遵作“挟”,盖形近而讹。司马光“居”作“安”。毕沅说:“‘狎’,河上作‘狭’。《说文》无‘狭’字。”奚侗说:“‘狭’即《说文》‘陕’字,隘也。隘有迫谊。

厌,《说文》:‘笮也。’此言治天下者无狭迫人民之居处,使不得安舒;无厌笮人民之生活,使不得顺适。”任继愈《新译》:“狎,唐碑本均作‘狭’,即逼迫,压迫。厌,阻塞。”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后三字损掩。傅、范作:“夫唯不厌,是以无厌。”

河上、王弼及诸唐本作:“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张松如《校读》:“此上句谓上弗厌民,下句谓民不厌上。依帛书作上‘弗’下‘不’,以示有别,较作两‘无’或两‘不’,于义均长。”任继愈《新译》:“‘厌(ya)’,同压,即压迫。”

(4)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前两句末均有“也”字,“彼”讹作“罢”。甲本前十三字损掩,末句无“而”字。河上、王弼及诸唐本,无两“也”字,无两“而”字。敦煌唐写本及道藏龙兴碑,“是以”作“故”;诸今本末句,均同马王堆本甲本,作“故去彼取此”。蒋锡昌《校诂》:“‘自知’与‘自爱’,词异谊同,‘自见’与‘自贵’,词异谊同。‘自爱’则清静寡欲;‘自贵’则有为多欲。此言圣人清静寡欲,不有为多欲,故去后者而取前者也。”

【今译】

人民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力,那么最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逼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生计。只有不压迫人民,因而人民才不会感到压迫。因此,圣人只要求自知而谦下,不要求自信而夸耀;只要求自爱而少欲,不要求自负而多欲。所以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猜你喜欢
  卷十 乡饮酒礼第四·郑玄
  境内第十九·商鞅
  春秋集传微旨卷下·陆淳
  卷五十五·秦蕙田
  卷十五·魏了翁
  卷九·马骕
  卷三·朱熹
  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卷三十六(玄奘译)·佚名
  善行品第七·佚名
  卷第四·智旭
  金刚三昧经·佚名
  佛说龙施女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四卷·灌顶
  法华义疏卷第八·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尚仲贤

    (正末引卒子上,云)咱英布一向在项王麾下,拥四个万众,镇守九江,单则不曾封王,以此心常怏快。不意一时间听了随何说词,便背楚归汉。一路行来,渐近成皋关了,怎不见汉家有甚么粮草供应,人马迎接?敢则是随何自家的意思,要赚咱去献功,那

  • 钱霖·隋树森

    钱霖.字子云,世居松江(今属上海市)南城。博学,工文章,不为世用,遂为黄冠,更名抱素,号素庵。初营庵于松江东郭,建二斋曰“封云”、“可月”。后迁居湖州(今属浙江省)。晚居嘉兴(今属浙江省),筑室于鸳湖之上,名曰“

  • 南宋襍事诗卷七·佚名

    仁和赵信撰帝都绣错列山川警跸初闻鳯诏传从此六飞临幸后七朝都属太平年【葛沣帝都赋序云钱唐据东南之都防号天下繁盛之乐土山川之秀丽井邑之浩穰人物之丰景槩之美考按图籍见于前人之称述备矣因摭其大略总而赋之 渊鉴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焦竑

      翰林院一(學士 太常寺卿兼講讀學士 侍講學士 侍讀學士 弘文館學士 侍講 侍讀 待制 起居注 應奉)   ◆學士   翰林學士承 旨嘉議大夫 知制誥兼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太夫致仕潛溪先生宋公濂行狀(鄭楷)   

  • 原始·黄石公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 求雨第七十四·苏舆

      春旱求雨。今懸邑以水日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無伐名木,無斬山林。八日。於邑東門之外為四通之壇,方八尺,植蒼繒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魚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擇巫之潔清辯利者以為祝。祝齊三日,服蒼衣,先再拜,乃跪陳,陳已

  • 曾子全书·汪晫

    内篇仲尼闲居第一【凡十四章】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身体

  • 卷二十六【起成公三年尽十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六【起成公三年尽十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注宋卫未葬而称爵以接邻国非礼也【

  •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十四    宋 吕大圭 撰夫人姜氏至自齐或问夫人之行十有二皆不至而此独书至何也曰夫人与君敌体者也出必告行反必告至则书于防告则书不告则不书此鲁史之辞也而夫子之修春秋于君出则书至于夫

  • 知忠·慎到

    原文: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欧阳竟无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雙品第一〈有五經〉 第五日誦名後誦〈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經〉   說智.阿夷那.  拘樓.明聖道. 東園論小空.  大空最在後。   [一]雙品說智經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二枝末。疏二。初列。二释。释中二。初疏文十一重喻合义相昭然。寻文易解。然此翳喻亦未全似。若以首末比况。最切者不过梦喻。已见前文。皆由无明力者。如下文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无明为因等者

  • 卷第四十八(第八诵之一)·佚名

    十诵律卷第四十八(第八诵之一)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增一法之一佛婆伽婆住舍婆提。长老优波离问佛。若男子作女人威仪。女人相女人服作女人形制已。如男子法受戒。得戒不。佛言。得戒。众僧得罪。又问。若女

  • 卷第二十九·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九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请藏经提纲(经函 迎经 开经 阅经 焙经 补经 晒经) 楚石琦禅师新赎藏经上堂。举雪峰一日普请搬柴次。路逢一僧。乃掷下一段柴云。一大藏教只说者个。后

  • 第十 入出息相应·佚名

    第一 一法品[一]第一 一法一舍卫城&hellip;&hellip;园。二&hellip;&hellip;说曰:三&ldquo;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入出息念是。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

  • 淡妆的男人·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本书收作者推理小说七篇:《潜在影象》、《高雅的姐弟俩》、《万叶翡翠》、《买盆栽的女人》、《淡妆的男人》、《确证》、《乡村医生》。

  • 后周文纪·梅鼎祚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后周”之谓,源于卢思道所作《兴亡论》;仅以史称,以别国号,固无实义。然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唯以令狐德棻《国史

  • 秋收·茅盾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二。发表于1933年《申报月刊》2卷5期。写谷贱伤农的故事。老通宝经历了春蚕丰收的悲剧,落得白赔桑地又负债,还生了一场大病,全家只好吃南瓜和芋头过日子。但老通宝并没有因此失望,他把希望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