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2)。夫唯弗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
【题解】
张松如说:“老子正告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一味凭仗恐怖手段,最后就一定会召来大恐怖的报复。只有理想中的‘圣人’才懂得这层道理,他不阻塞人民,因而不为人民所阻塞。圣人都是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显示,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我抬高。这样他对人民就‘无狎’、‘无厌’,而不逞威。”
注释:
(1)傅、范如此。河上无“则”字。王弼无“矣”字。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甲本,上句“民之不”三字及下句“大畏将至”四字均损掩,只断续残留“民畏则矣”四字。敦煌六朝写本,两“威”字亦均作“畏”,无“则”字,有“矣”字。焦竑《老子翼》:“威、畏古通用。人不畏其所当畏,则大可畏者至矣。”
开元、龙兴碑及御注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民”作“人”,盖避唐讳也。奚侗说:“此云威即谓可畏之事,如刑罚兵戎之属。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乐业,而祸乱由兹起,则大可畏者至矣。此为治天下者垂戒,非为凡人言也。”
(2)王弼、傅奕、范应元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两“无”字作“毋”。“狎”字,甲本作“闸”,乙本作。河上及诸唐本宋本等,“狎”字多作“狭”。严遵作“挟”,盖形近而讹。司马光“居”作“安”。毕沅说:“‘狎’,河上作‘狭’。《说文》无‘狭’字。”奚侗说:“‘狭’即《说文》‘陕’字,隘也。隘有迫谊。
厌,《说文》:‘笮也。’此言治天下者无狭迫人民之居处,使不得安舒;无厌笮人民之生活,使不得顺适。”任继愈《新译》:“狎,唐碑本均作‘狭’,即逼迫,压迫。厌,阻塞。”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后三字损掩。傅、范作:“夫唯不厌,是以无厌。”
河上、王弼及诸唐本作:“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张松如《校读》:“此上句谓上弗厌民,下句谓民不厌上。依帛书作上‘弗’下‘不’,以示有别,较作两‘无’或两‘不’,于义均长。”任继愈《新译》:“‘厌(ya)’,同压,即压迫。”
(4)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前两句末均有“也”字,“彼”讹作“罢”。甲本前十三字损掩,末句无“而”字。河上、王弼及诸唐本,无两“也”字,无两“而”字。敦煌唐写本及道藏龙兴碑,“是以”作“故”;诸今本末句,均同马王堆本甲本,作“故去彼取此”。蒋锡昌《校诂》:“‘自知’与‘自爱’,词异谊同,‘自见’与‘自贵’,词异谊同。‘自爱’则清静寡欲;‘自贵’则有为多欲。此言圣人清静寡欲,不有为多欲,故去后者而取前者也。”
【今译】
人民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力,那么最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逼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生计。只有不压迫人民,因而人民才不会感到压迫。因此,圣人只要求自知而谦下,不要求自信而夸耀;只要求自爱而少欲,不要求自负而多欲。所以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猜你喜欢 卷十 乡饮酒礼第四·郑玄 境内第十九·商鞅 春秋集传微旨卷下·陆淳 卷五十五·秦蕙田 卷十五·魏了翁 卷九·马骕 卷三·朱熹 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卷三十六(玄奘译)·佚名 善行品第七·佚名 卷第四·智旭 金刚三昧经·佚名 佛说龙施女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四卷·灌顶 法华义疏卷第八·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