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力耕第二

【题解】

力耕,即努力耕种,这是文学一方面的主张,大夫则以“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驳斥之。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1),禁关市,执准守时(2),以轻重御民(3)。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4);流有余而调不足也(5)。昔禹水汤旱(6),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7)。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8),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9),而山东被灾(10),齐、赵大饥(11),赖均输之畜(12),仓廪之积(13),战士以奉(14),饥民以赈(15)。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注释】

(1)塞:掌握,控制。天财:自然资源。

(2)准:平衡的工具。这里指平衡物价。

(3)轻重:指秦、汉时一些理财家的轻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其核心是要求国家运用行政和经济力量,调节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以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御:管理。

(4)行:发行。币物:货币和财物。

(5)流:调配。调:周济。

(6)禹:夏朝的国王。汤:商朝的国王。

(7)假:借贷。接衣食:用借贷来的货币或粮食接济衣食的需要。

(8)“赎”原作“赠”,今改。赎,用钱或财物换回抵押品。传说商汤王时有旱灾,夏禹时有水灾,老百姓有的没吃的,卖掉了子女,商汤王用庄山的铜,夏禹用历山的金(铜)铸钱,给百姓赎回卖掉的子女。事见《管子·山权数》。

(9)禄:粮饷,给养。

(10)山东:汉人常用语,泛指函谷关以东。被灾:遭受水灾。山东被灾,指汉武帝元狩三、四年(公元前120——前119)发生的大水灾。

(11)齐、赵:春秋和战国时诸侯国名。“齐”,在今山东省东北部。“赵”,在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本文指齐、赵过去管辖的地区。

(12)畜:通“蓄”,积储,储备。

(13)仓廪:粮库。

(14)奉,俸给。

【译文】

大夫说:国君应该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关卡集市,掌握平衡物价的权力,守候时机,根据轻重之策来管理百姓。丰收的年岁,就储积粮食以备饥荒;灾荒的年岁,就发行货币和财物,用积贮的物品来周济不足。从前,夏禹时闹水灾,商汤时闹旱灾,老百姓很贫困,有的要靠借贷来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夏禹就用历山的金(铜),商汤就用庄山的铜铸成钱币,救济老百姓,大家都颂扬他们“仁慈”。过去,国家的财用不足,有的军队得不到给养。同时,山东地区遭到灾荒,齐、赵之地发生饥荒,全靠实行均输法所积蓄的财富和国家仓库中贮藏的粮食,才使军队得到给养,饥饿的百姓得到救济。所以,实行均输法所积累起来的物品和国库里的财物,并不是从老百姓那里收来专供军队费用,也是为了救济百姓,防备水旱灾荒。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1),泽梁以时入而无禁(2)。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3)。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4)。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5),田畴不治(6),虽擅山海之财(7),通百末之利(8),犹不能赡也(9)。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10),躬耕趣时而衣食足(11),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12)。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13),二者修(14),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15)。

【注释】

(1)十一而税:征收农民所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贡税。

(2)泽梁:“泽”湖泊、鱼塘;“梁”,水塘拦水的土堰。时:时节。

(3)被:到,南亩:田地。不失其务:指不荒废农事。

(4)这两句出自《礼记·王制篇》。

(5)草莱:杂草。

(6)田畴:农田。

(7)擅:据有。

(8)“末”原作“味”,今据《御览》八四三引改正。

(9)赡:这里是富足的意思。

(10)尚力务本:奖励从事农业劳动。种树:种植。

(11)趣:同“趋”,“趣时”,即赶时节,指不误农时。

(12)累:遭受,遭到。病:忧虑,害怕。

(13)稼穑:种植和收割。

(14)修:搞好。

(15)文见《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百家。盈:满,富足。止:语尾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农民交十分之一的税,按时节到湖泊鱼塘捕鱼,国家不禁止,百姓都能耕田种地,农业不荒废。所以耕种三年就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就有三年的余粮。夏禹、商汤就是用这种办法来防备水旱灾荒,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如果荒草不铲除,田地不耕种,即使占有山海的财富,广开各种取利的途径,还是不能使国家富足的。所以,古时候奖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努力耕种,不误农时,衣食充裕,即使遭到荒年,人们也不害怕。穿衣吃饭是老百姓的根本需要,耕作收割是老百姓最主要的事情。如果这两方面都搞好了,就能使国家富足,百姓安宁。就像《诗经》上说的那样:“家家户户富足,妇女小孩安宁”了。

大夫曰:圣贤治家非一宝(1),富国非一道(2)。昔管仲以权谲霸(3),而纪氏以强本亡(4)。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5)。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6),以虚易其实(7)。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8)。汝、汉之金(9),纤微之贡(10),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11)。夫中国一端之缦(12),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13),衔尾入塞(14),■騱騵马(15),尽为我畜,鼲鼦狐貉(16),采旃文罽(17),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18),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注释】

(1)“宝”原作“室”,因“宝”原作“”,字形和“室”相似而误,今改。宝:妙法。

(2)道:方法,途径。

(3)权谲:权术诡诈。

(4)此句原作“范氏以强大亡”,今据张敦仁说校改。“纪”,西周时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掉。后来,纪国人以国为姓,故称纪氏。这里指国王。据《管子》上记载:纪氏注意发展农业,但不能很好管理,粮食流出境外,终于被齐国灭掉。

(5)甄陶:用土烧制陶器。相传舜为本部落首领以前,烧过陶器。伊尹:商汤的大臣。

(6)末:工商业。本:农业。易:改变,代替。

(7)“易”原作“荡”,今据张敦仁说校改。易,交换。

(8)役:役使。

(9)汝:汝水,在今河南省境内。汉:汉水,在今湖北省境内。

(10)纤微:精细的丝织品。

(11)胡:汉人对匈奴的称呼。羌: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

(12)端:古代的度量单位,长短各说不同,有说两丈为一端的(《小尔雅》),有说六丈的(《集韵》),有说一丈六尺的(《六书故》)。缦:无文彩的丝绸。

(13)馲:音义同“骆”。“馲驼”,即骆驼。

(14)衔尾:咬着尾巴。形容牲畜一头接着一头,成群结队的样子。塞:边境的城门。(15)■騱:野马。騵:黄色白腹的马。

(16)鼲:灰鼠,皮可做皮袄。鼦:同“貂”。

(17)采旃:彩色的毡子。“旃”古通“毡”。文罽(j@):有花纹的毯子。(18)璧玉: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珊瑚:一种腔肠动物所分泌的石灰质的东西,形状像树枝,多为红色,可以作装饰品。琉璃:一种用铅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

【译文】

大夫说:有才能的人治家的方法不止是一种,使国家富裕的途径也并非一个。从前,管仲筹策谋划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纪氏由于只搞农业亡了国。如果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必须从事农业,那么舜就不应该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应当去当厨师。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天下人认为卑贱的,他认为高贵;天下人所轻视的,他却重视。用工商业代替农业,用无用的东西换取有用的。现在从山林川泽取得的财富,实行均输法所获得的积累,是为了施用轻重之法来役使天下的诸侯。汝、汉一带的金子,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引诱外国人和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这样,骡、驴、骆驼就可以成群结队地进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也都变成了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等各种贵重皮料,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毯子将充满皇宫里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也都成了我国的宝贵物品。这样,外部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而内地的财物不外流。外族的东西运进来,国家财用就充足,自己的财物不外流,人民家用就丰足。这才是《诗经》上说的:“家家户户富足,妇女小孩都安宁。”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1),工致牢而不伪(2),故君子耕稼田鱼(3),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4),内怀闚■而心不作(5),是以薄夫欺而敦夫厚。昔桀女乐充宫室(6),文绣衣裳(7),故伊尹高逝游薄(8),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9),鼲鼦旃罽,不益绵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10),珠玑犀象出于桂林(11),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一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12)。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13),贵远方之物,则财货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14),分土井田而已(15)。

【注释】

(1)豫:诳诈,欺骗。

(2)牢:结实,坚固。

(3)“田鱼”即“佃渔”,古通;打猎,捕鱼。

(4)饰骂:“骂”应为“■(ma),“饰■”即饰巧,作假。(一说饰骂是指抬高物价)(5)闚■:同“窥窬”,就是窥伺的意思。这里指商人窥伺时机投机取利。怍:惭愧。

(6)桀:夏朝最后的君主。女乐:歌妓。

(7)裳:女人穿的裙子。文绣:衣裙上所绣的文采。

(8)薄:同“毫”,商朝国都,在今河南省商丘县西南。高逝:远走。

(9)不中:不相当,比不上。

(10)昆山:即昆仑山。

(11)玑:不圆的珠子。桂林,秦汉时郡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12)揖:同“挹”,“一楫”,这里指一捧东西。钟:古量器名,合六十四斗。

(13)淫服:奇装异服。这里指奢侈的习气。

(14)节:节俭。尚本:重视农业。

(15)井田: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主为计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监督奴隶劳动,把土地划分成许多方块,像“井”字的形状,故称“井田”。其中央一块为公田,八家为私田,同养公田。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商人流通万物而不欺骗顾客,工匠制作坚固的器物而不弄虚作假。所以,君子不论是从事农耕,还是打猎捕鱼,都是一样的真诚老实。现在,商人擅长欺骗,工匠喜欢作假,心怀鬼胎而不感到羞愧,结果本来就刻薄的人会更加欺诈,而老实的人也会变得刻薄了。从前夏桀奢侈淫逸,歌妓充满宫中,她们的衣着特别华丽,所以伊尹远离夏桀,到商朝国都薄地去活动,结果,歌妓使夏桀亡了国。现在,外来的骡、驴的用途,抵不上我们的牛、马的功用,鼠皮、貂皮、毛毡、花毯,也比不上我们华丽的丝绸的实用。美玉,珊瑚产于昆仑山,珍珠、犀牛、大象产于桂林,这些地方离我门都有一万多里。按照种田养蚕的劳动来计算一下购买这些物品的费用,就等于一件物品要用百倍的价钱,就是一捧东西也需要万钟谷子,这太不合算了。如果朝廷喜欢珍贵的东西,那么奢侈的习俗就会流行于百姓中间,如果朝廷以远方的东西为贵,那么货财就会外流。所以,帝王不以无用之物为宝,以使百姓知道节俭,不喜爱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以使国家富裕起来。治理百姓的方法,在于让他们节俭重农,用井田制的方法分配土地就行了。

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跖■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注释】

京师: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地。

因:根据,顺应。天时:自然界的变化。

上士:指聪明的人。

中士:指不聪明、能力较差的人。形:身体。这是桑弘羊的地主剥削阶级的“上智下愚”思想的表现。

长沮、桀溺:春秋时楚国的两个农民。孔丘到楚国去,路过他们身边,要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的所在。结果,被他们嘲笑了一顿。事见《论语·微子篇》。

跖:穿,踩。■:同“屩”,草鞋。“跖■”,这里指普通劳动人民。猗顿:春秋时鲁人,因在猗氏县(今山西省安泽县东南)经营煮盐及畜牧致富,故名猗顿。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宛:西汉县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周:指东周的京都,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齐:这里指临淄,即今山东省临淄县。鲁:指曲阜,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宛、周、齐、鲁,是汉时的四大都市,都是大商人产生和聚居的地方。

“商”原作“万”,涉下文“或累万金”而误,今据卢文弨说校改。

羡:盈余。乘羡,谋取超额利润的意思。

【译文】

大夫说:从京城向四方,通过高山、大河,到各个郡县,凡是繁华的城市,无不是道路四通八达,商人云集,各种货物具备。所以有才能的人顺应自然的变化,有智慧的人善于利用地利,聪明的人靠别人供养,不聪明的人靠自己劳动。长沮、桀溺不可能有百金的积蓄,穿草鞋的人不可能有猗顿那样富裕,宛、周、齐、鲁等地的商人走遍天下。所人商人很富裕,有的多达万金的财富,这是由于追求财利谋取超额利润的结果。因此,使国家富裕何必从事农业,使百姓富裕为什么一定要采取井田制的办法呢?

文学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当此之时,道路罕行,市朝生草。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注释】

宣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在瓠子口(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决口,堵塞后,在坝上建筑一座宫殿,取宣泄防备的意思,名叫“宣房宫”。见《史记·河渠书》。商纣:商朝最后的国王,名辛,“纣”是谥号。

孟津:又叫盟津,古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河阳渡。周武王伐纣,与诸侯会盟于此,故名。

市朝:这里指古代官吏办公事的地方,也是众人聚集之地,与《本议篇》中的“市朝”不同。陶:即陶朱公(范蠡),战国时,他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离开越国,隐瞒姓名,经商做买卖,到陶地,自称朱公,后人称他陶朱公。

“宛”原作“室”,今据孙诒让说校改。宛,指宛孔氏,战国时以冶铁经商致富的大商人。见《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

文学说:由于洪水泛滥,才有大禹治水的功绩,由于黄河决口,才有宣房宫的建造。由于商纣王凶恶残酷,才引起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共谋讨伐商纣王,天下混乱,才使商人乘机谋利发财。远古时代,国家管理得很好,那时百姓敦朴,重视农业,平静快乐,要求不多。那时,路上行人稀少,公众聚集的地方杂草丛生。在那种情况下,谁要是不努力种田就吃不饱肚子,谁要是不好好织布就没有衣服穿。虽然那时也有聚集的机会,但即使有陶朱公、苑孔氏的经商手段,也无法投机取巧。从古到今,不给人家东西而想得到报酬,不劳动就想有收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的。

猜你喜欢
  问辨録卷二·高拱
  提要·真德秀
  存性编卷二·颜元
  经说卷一·熊朋来
  提要·高攀龙
  卷四十七·康熙
  入国第五十四·管仲
   田子方第二十一·刘文典
  卷二十八·朱熹
  兵令下第二十四·尉缭
  卷十四·曾国藩
  卷一·佚名
  清信士女之学佛以完成正信为要素·太虚
  卷十四·佚名
  诸佛要集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五·彭定求

        卷105_1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辛替否   洪慈均动植,至德俯深玄。出豫从初地,登高适梵天。   白云飞御藻,慧日暖皇编。别有秋原藿,长倾雨露缘。   卷105_2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王

  • 第四十七出 围释·汤显祖

    【出队子】〔贴扮通事上〕一天之下,南北分开两事家。中间放着个蓼儿洼, 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事有足诧,理有必然。自家溜金王麾 下一名通事

  • 第五十出 闹宴·汤显祖

    【梁州令】〔外引丑众上〕长淮千骑雁行秋,浪卷云浮。思乡泪国倚层楼。 〔合〕看机遘,逢奏凯,且迟留。〔昭君怨〕“万里封侯岐路,几两英雄草履。 秋城鼓角催,老将

  • 楔子·郑光祖

    (净孙坚领卒子上,云)某孙坚是也。大小三军,摆开阵势,依着我,先摆个胡同阵。(卒子云)元帅,怎么叫做胡同阵?(孙坚云)把这马军摆在一边,把步军摆在一边,中间里留一条大路,我若输了好跑。摆开阵势,尘土起处,吕布敢待来也。(吕布领卒

  • 饮酒·周作人

    你有酒么?你有松香一般的粘酒,那是上好的酒。渴的将要瞌睡了,有橄榄油似的软酒么?有憎恶的墨黑的酒么?我渴的几乎恶心,我总是口渴:喝着上好的酒,喝的只有那无味的凉水。只怕是——我的心老了钝了,你有酒么?你有恋爱的鲜红的酒,也

  • 松陵集巻四·陆龟蒙

    徃体诗一百十二首渔具诗【并序】 陆天随子于海山之顔有年矣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大凡结绳持网者总谓之网罟网罟之流曰罛曰罾曰罺【侧交反】圆而纵舍曰罩挟而升降曰【女减反】缗而竿者总谓之筌筌之流曰筒曰车

  • 《哀永逝文》原文·潘岳

    启夕兮宵兴,悲绝绪兮莫承。俄龙轜兮门侧,嗟俟时兮将升。嫂侄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朝,咸惊号兮抚膺。逝日长兮生年浅,忧患众兮欢乐鲜。彼遥思兮离居,叹河广兮宋远。今奈何兮一举,邈终天兮不反! 尽余哀兮祖之晨,扬明燎

  • 表第五 方镇二·欧阳修

    表格略

  • 卷三百四十六 元豐七年(甲子,1084)·李焘

      起神宗元豐七年四月盡是年五月   六月己巳朔,詔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就臺劾右班殿直皇甫旦,仍命中書舍人蔡京、右司員外郎路昌衡同治。   上初手詔李憲曰:「回鶻與吐蕃,近世以來,代為親家,而回鶻東境與韃靼

  • 建康实録卷二十·许嵩

    陈高宗孝宣皇帝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字绍世世祖母弟始兴昭烈王第二子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于乡里产夕有赤光满室帝少寛大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埀手过膝有勇力善骑射高祖平侯景梁元帝使徴高祖子侄入侍帝赴江陵累官至

  • 卷之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琴道第十六·桓谭

    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厚寸有八,象三六数。广六寸,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

  • 卷九五·邱濬

    ▲权量之谨 《舜典》:同律度量衡。 孔颖达曰:“律者候气之管,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于律。度有丈、尺,量有斛、斗,衡有斤、两,皆取法于律。” 蔡沈曰:“律谓十二律,六为律、六为吕,凡十二管,皆径三分有奇,空

  • 天道第十三·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之义。 〔释文〕中准丁仲反。大匠或云:天子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故所照无不洞明。 〔疏〕夫圣人

  • (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论·钱穆

    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

  • 卷第二十八·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八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书(一) 与郑方水大宗伯 顷在樵阳。闻德星光临栖凤。及拜领佳什。珠玑满案。铿锵作声。至讲经座。本以无舌证一章。贫衲甚喜。大居士不易到此田

  •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佚名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系摘咏《真语》、《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等书改编而成。有《西王母宝神起居经》、《西王母宝生无死玉经》、《西王母反胎按摩玉经》等篇。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智圆

    佛典注疏。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智圆述。四卷。是隋智撰《请观音经疏》的注释书。先释作者,再释疏名。后以“五重玄义”法逐次解说经文。见载于明版诸藏和日本的《卐字续藏》、《大正藏》。